研究生: |
陳佩真 CHEN, PEI-CHEN |
---|---|
論文名稱: |
從字源教學出發到擴充語詞與造句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Research Study for Increasing Vocabulary Size and Ability of Sentences Formation by Etymology Teaching |
指導教授: | 邴尚白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7 |
中文關鍵詞: | 識字 、字源 、造字原理 、字族文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Etymology, Formation princip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Radical-group text,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某國小三年級一個班級的二十七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以字源教學為教學主軸,輔以造字原理與字族文識字法,對於提升學生識字、造詞及運用語詞造句的能力,以及學習興趣之成效,並探究在教學歷程中,教師所遭遇的困境及其解決之方。
為銜接低年級之識字基礎並建立學生對於字源的基本概念,在本研究開始實施前先藉由相關影片讓學生透過象形字的認識,了解文字的起源與圖畫相關,並利用電子書的補充資料,介紹基本部首的字源。本研究於三年級上學期國語進度第四課開始至第九課結束,每課生字內容以一週內三節課進行完畢,共十八節課。尋求以字源教學為漢字學習主軸之有效識字、造詞與語詞運用之教學模式。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可以歸納出以下要點:
一、本研究能有效提升學生在字形鞏固方面的學習成效。但教學時須留意數點:
(一)生字字源的形音義關聯性強,字形鞏固效果較佳。
(二)需加強字形偏旁或部件之演變說明,以強化識記。
(三)對於字形偏旁陌生時,熟悉字形偏旁應先於生字字形的學習。
(四)形近字與同音字的比較教學可強化字形鞏固。
二、本研究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於多音字的辨識能力。
三、本研究能有效提升形近字與同音字辨析的能力。
四、由字源教學出發,再以家族文進行同部件字的集中教學,能擴充學生對於同
部件字及該部件字語詞的識記,擴充生字量與語詞量。
五、本研究能有效擴充學生造詞與造句的能力。
六、本研究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
七、本研究能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成長。
Based on 27 third-grade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interest and abilities of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formation, word utilization, and sentence formation by the teaching of etymology with the method of Radical-group-text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and the formation princip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order to interlink the lower graders’ knowledge i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and establish the basic concept in etymology, the movies of hieroglyphics recognition were used to help students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ictures before performing this study. Besides, the origin of common radicals was also introduced to students by using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in electronic book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in 6 weeks (3 classes per week)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ird grade. All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picked up from the lesson 4 to lessen 9 in Chinese class of third grade. A teaching scheme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etymology, which includes the efficient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formation and word utilization, for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been further hammered out in this thesis.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is stud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for solidifying glyphs. Moreover, some key issues for teaching are listed here.
I.The strong correlations among the meaning, pronunciation and form provide great efficiency for solidifying glyphs.
II.Explan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radicals and componen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n aggrandiz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recognition and remembra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II.For the unknown radical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period for learning the radicals of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earlier than that of glyph learning.
IV.The teaching for comparing the homophones to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similar form further enhances the glyph solidifying.
(2)This study remarkably improves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olyphone recognition.
(3)This study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homophone recogni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similar form.
(4)Through the etymology teaching and the intensive courses of same-component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Radical-group text,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recognition and remembrance for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same component and further increase their vocabulary size.
(5)This study notably improves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word and sentence formation.
(6)This study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students’ interest for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7)This study remarkably promotes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一、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華、李光福、李宜勳等,《國語課本第五冊》( 臺南市:翰林,2014)。
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臺北市:文史哲,1993)。
王基倫、王榮生、白雲開、孫紹振等著,《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台
北:五南,2012)。
石國鈺,《現行國小語文教育的缺失與改善途徑》(台北市:秀威,2009.11)。
戎林、戎勇、哲也、劉戎,《小學生童話字典六冊》( 臺北市:小魯文化,2007)。
向夏,《說文解字敘講疏》(台北市:書林,1993)。
何三本,《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1)。
吳明隆:《教育行動研究的循環模式與歷程》(台北市:五南,2001)。
吳鳳珠、常祈天、陳紹輝,《活用漫畫學成語》( 臺北市:風車,2006)。
李光福,《識字兒歌》(臺北市:小魯,2009)。
李行健主編,《形音義規範字典》(台北市:五南,2005),前言。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市:聯經,1986)。
李梵,《文字的故事 新解文字的源頭與有趣的故事》(臺中市:好讀,2002)。
李梵,《漢字的故事》(北京:中國檔案,2001)。
季旭昇,《胸有成竹說成語》(台北市:商周,2002)。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縣:正中書局,2007)。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漢字的故事》(台北:貓頭鷹,2006)。
邱德修,《文字學新撢》(台北市:合記圖書,1995)。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市:天工書局,1992)。
唐諾,《文字的故事》( 臺北市:聯合文學,2006 )。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高尚仁、鄭昭明合編,《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台北市:文鶴,1982)。
陳正治,《國語文教材教法》(台北:五南,2008)。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台北市:萬卷樓,1998)。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樂學,2009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1994)。
蔡清田:《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2000)。
鄭若葵,《解字說文 中國文字的起源》(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盧國屏、黃立楷,《當代文字學概論》(台北:五南,2010),頁23。
盧雪梅編譯:《教學理論 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市:心理,1991)。
羅秋昭,《字族文識字活用寶典》(台北市:小魯,2006)。
羅秋昭,《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1999),頁128。
顧興義,《詞語由來趣談》( 臺北市:國語日報,1996 )。
二、期刊(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一到九年級學生識字量發展〉,《教育心理
學報》39.4( 2008.6 )。
江惜美,〈從識字策略看國內小學生的識字教學〉,收錄於《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
務的多元探索》 (台北:五南,2012)。
李麗,〈對外漢字之音符教學策略之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6:7(2013.7)。
周碧香,〈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3.1(2009.
6 )。
洪慧燕2006〈以圖像來有效地學習漢字〉,收錄於《第八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
會論文集第四冊》,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學。
張成秋,〈中國文字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中國文字學會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
系所主編1995.9《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辰益。
張曉玲,〈多元識字教學的常識與探索〉,《高等函授學報》21:4(2008.4)。
陳木城,〈臺灣語文教育的危機思考〉,《文訊》239(2005.)。
陳正治1988〈談如何使國字教學生動化且具效果〉,收錄於《第二屆世界華語文
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中冊》,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
陳美琪,〈詞彙教學與華語文教學〉,收錄於2009《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台北
市:新學林。
陳美琪〈漢字教學與華語文教育〉,收錄於2009《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台北
市:新學林。
陳聰,〈從《說文解字》看古代漢字的形義關係〉,《北方文學》8(2013.8)。
彭萬勇,〈對外漢語漢字字源教學法理論建構論略〉,《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8:
6(2009.6)。
曾志朗,〈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收錄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1991)《中國人 中國心──發展語教學篇》,台北市:遠流。
黃瑞枝,〈識字教學的有機策略〉,《國教之友》54:1(2002.)。
馮永敏,〈國小國語文「語詞教學」問題探析〉,收錄於《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
的多元探索》(台北:五南,2012)。
萬雲英,〈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收錄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1991)
《中國人 中國心──發展語教學篇》,台北市:遠流。
廖玉蕙2011〈菁英特訓的語文競賽〉,《聯合報》2011.12.22,A19版〈民意論壇〉。
廖國秀,〈識字教學的誤區〉,《語文學刊》5(2008.5),頁176。
劉春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新探〉,《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4(2010.7)。
鄭琳、張福榮、李雅琴,〈利用漢字構形規律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論新課標下的
識字教學對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8:4(2007.8)。
龍文希,〈小學識字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教育評論》1(2011.2)。
羅秋昭,〈國小語文教育現況語教材分析〉,《文訊》239(2005.):41-48:「臺灣
1952-2003年國語教學時數分配表」。
羅音,〈對五種漢字分析法的分析〉,《華章》18(2012.7)。
蘇建洲,〈識字教學原則與方法釋例〉,《語文學報》10(2003.4)。
三、碩博士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方慧芳,「字族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二年甲班為例」(臺北市:臺
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9)。
方杏枝,「教師國語課之教學反思─以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例」(屏東:屏東師
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4)
王惠佳,「字族文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同識字能力與閱讀流暢度成效之
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2012)。
朱家慧,「字謎運用於國小二年級識字教學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
國語文學系,2010)
石曼如,「《中華字經》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量之研究」(臺中市:臺中教育
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巫玉文,「圖解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之影響」(臺中:臺中教育
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李杰任,「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難字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臺中:私立
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李孟純,「國小應用多媒體識字教學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
2013)。
沈曉芬,「圖解識字教學提升國小學童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臺北:海洋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呂佳欣,「部首融入多媒體識字學習系統之效果研究」(臺東: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
何蕙齡,「以字理識字為主的錯字補救教學研究──以桃園縣同安國小三年級為
例」(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 )。
周世珍,「兒歌融入國語文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
教學研究所,2010)
林佳蕙,「四種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與用字之影響」(臺中:臺中教
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
林雅薰,「隨課文歸類識字法融入國小二年級生字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花蓮:
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姵辰,「讀誦《千字文》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量提升之影響」(臺中:臺中教
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
林文祈,「無蝦米輸入法融入國小高年級學童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宜蘭:私立
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2010)。
洪采菱,「廣泛閱讀與重複閱讀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能力、口語閱讀流
暢力及閱讀理解之影響」(屏東: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2007)。
徐慧玲,「銅鑼國小一年丁班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
力資源處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
涂福賜,「造字原理融入識字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識字能力之影響」,(台北市: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1 )。
張茂富,「運用識字教學策略於別字成因以提升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之研究」(新
竹: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
張雅俐,「部件教學法結合倉頡輸入法在識字教學上的運用」(新竹:新竹教育大
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4)
湯惠珍,「大量閱讀與識字及閱讀之相關研究─以花蓮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
(花蓮: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郭家蓁,「圖形文字多媒體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嘉義:
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許艷麗,「課文生字之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學生識字能力之研究」(臺南市:臺南大
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2008) 。
許雅惠,「形義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能力與識字量之影響」(臺中:臺中教
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
陳芊穎,「運用漢字構造相關理論於國小識字教學之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4)。
陳惠玲,「遊戲融入國小一年級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4)。
陳思彧,「國民小學高年級別字矯誤教學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陳秀絨,「傳統啟蒙教材對國小學童識字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效應之研究」(臺
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陳玉茹,「心智圖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臺東: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莉娜,「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
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10)。
陳詩雲,「運用合作學習實施國小一年級識字教學之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
黃瑞德,「運用多媒體教具於國語識字教學之研究」(彰化: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彭玟瑜,「國小四年級書法與識字教學融合之行動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潘怡文,「隨課文聲符歸類識字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花蓮
市: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2004)。
歐美華,「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及意義化識字策略輔助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教學
之行動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劉伶伶,「國小低年級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臺東: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2009)。
蔡玉蘭,「常用國字之部件拆分命名及其運用於教學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
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楊曉逸,「字族識字教學法融入國小五年級生字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臺北教
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
廖秀娟,「字理識字運用於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之研究─以桃園縣南勢國小二年
九班為例」(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
廖隆振,「識字教學策略與識字錯誤類型之關係」(高雄: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8)。
鄭雅雯,「字理識字教學方案融入學習共同體觀點之行動研究中」(新竹:新竹教
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4)。
鄭素珍,「國小二年及常用部首識字教學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
系碩士論文,2010)。
盧龍興,「運用漢字源流與演變在國小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相關─以康軒版國語課本第十冊為例」(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處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1)。
羅翊榛,「小學教師識字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處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
薛百佑,「電腦多媒體圖解識字教學對學生識字學習成效」(臺南:私立立德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顏雅嵐,「利用部件識字教學法提升偏鄉國小二年級原住民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臺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班,2013)
韓孟蓉,「不同識字法對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韓瑞美,「隨課文歸類識字教學提升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4)。
謝佩芳,「漢字部件教學於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之成效」(屏東: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
四、網路資源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現龍第二代中文字詞學習系統網站
http://www.dragonwise.hku.hk/dragon2/schools/archives/morph.php。
僑教雙週刊。
http://edu.ocac.gov.tw/culture/biweekly/index.ht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教育部成語典。
http://dict.idioms.moe.edu.tw/cydic/index.htm
漢字古今字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db
Youtube動畫:傳統故事、成語故事。
http://www.youtub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