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姿穎
論文名稱: 高中歷史科資深優良教師教學經驗分析--以教學信念為主軸
指導教授: 張元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06
中文關鍵詞: 高中歷史科資深優良教師歷史教學教學經驗教學信念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國內的歷史教學研究領域之中,已有一些針對學生學習歷史的研究,尚未有針對歷史老師教學的研究。本論文期盼藉由對五位高中歷史科資深優良教師教學信念的研究,使年輕的中學歷史老師從中得到啟發與收穫;同時也期盼讓更多研究者了解第一線高中歷史老師的想法。

    本論文主要的研究方法為訪談,寫作分析以教學信念為主軸,將五位資深優良高中歷史老師累積多年的智慧凝聚在一起。探討的內容包含:歷史教師自我主體意識的建立、歷史教學目標的追尋、歷史課程的信念、歷史教學評量的信念。

    雖然目前國內整體的環境對於高中歷史老師的教學而言,並不是那麼有利,包括學生、家長、社會大眾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刻版印象;歷史老師自己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聖人,而會有自己的侷限,但五位高中歷史科資深優良老師都認為,即使面臨這麼多教育問題,還是必須堅持自己的歷史教學信念,這是作為高中歷史老師無可推卸的使命與責任。

    改變的關鍵就在於歷史老師本身,必須擁有自己的歷史教學信念,並能在歷史課堂上貫徹實行。每一位優秀的歷史老師都必定擁有獨屬於他個人、令人感動又值得探索的歷史教學信念。每一位高中歷史老師都應該清楚了解自己的歷史教學信念: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是什麼?我要讓學生在歷史課之中學到什麼?對於每一位高中歷史老師而言,這都是最根本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歷史老師自己的主體意識就能逐漸地建立起來。

    當歷史老師個人的教學信念變得明確之後,在面對「如何組織自己的歷史課堂」、「如何進行教學評量」等實務層面的工作時,都會比較清楚要怎麼進行,即使在教學的過程中遇到一些難題,也多能迎刃而解,找到調適與解決的方式。


    謝 詞 i 摘 要 ii 目錄 iii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標 1 二、研究回顧 5 三、研究方法 9 第一章 教學歷程與歷史教學的基礎信念 13 第一節 教學歷程的回顧 15 一、學生時代學習歷史的經驗 15 二、新手教學經驗與教學風格的轉變 19 第二節 歷史教學的基礎信念 26 一、歷史老師的自我定位──老師為「教學主體」 28 (1)關於歷史科在學校的地位 28 (2)面對學生的不重視 31 (3)歷史老師對教學的堅持──不斷追求自我進步 34 二、歷史老師的教學目標──學生為「學習主體」 37 (1)跳脫「考試領導教學」的框架限制 38 (2)面對學生的困惑──學習歷史有什麼用? 40 (3)高中生學習歷史的意義──歷史是研究「人」的學問 43 第二章 歷史課程的信念 47 第一節 培養歷史課程的養分 50 一、個人的累積──大量閱讀與蒐集資料 52 二、向他人學習──參加讀書會、研習、研討會 57 第二節 匠心獨運的歷史課程 61 一、訂定個人的教學計畫 62 二、依據學生的程度與需求調整教學計畫 65 三、靈活運用課本、自編講義、補充資料 70 四、教學方法的運用 74 第三節 對高中歷史教科書改革的看法 80 一、關於一綱多本 80 二、關於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 84 (1)中國史大幅縮減 84 (2)課程綱要更改頻繁對歷史教學的衝擊 87 第三章 歷史教學評量的信念 91 第一節 課堂教學活動與作業評量 92 一、老師在作業與活動評量中的角色 95 (1)累積經驗與創意的設計者 95 (2)讓學生展現能力的指導者 100 二、學生在作業與活動評量中的角色 104 (1)潛力無限的參賽者 104 (2)自主學習的學習者 107 第二節 紙筆測驗評量 112 一、給學生與家長的建議──成績不代表一切 112 二、給歷史老師的建議 117 (1)關於平時考試的安排 118 (2)關於段考的命題 122 第四章 結論 131 參考書目 137 附 錄 141

    A. K. Dickinson (1984),陳冠華譯,〈評量、測驗與歷史理解〉,《清華歷史教學》12期。
    Bain, Ken,傅士哲譯,《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台北:大塊文化,2005)。
    Bransford, J.編,鄭谷苑、郭俊賢譯,《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Fang, Z. (1996)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s',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ume 38, Issue 1 Spring 1996 , pp. 47 - 65
    Gilbert Highet著,嚴景珊、周叔昭譯,《教學之藝術》(台北:協志工業,1992)。
    Husbands, C.; Kitson, A..; Pendry, A. (2003), 'What do history teachers know?', In: Unerstanding History Teaching.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69
    Maxwell, Joseph A.,高熏芳、林盈助、王向癸譯,《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McKeachie, W. (1999), Teaching Tip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clntyre, D. John & John O'Hair, Mary,丁怡、馬玲等譯,《教師角色》,(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Ralph W. Tyler著,黃炳煌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台北:桂冠,1981)。
    方吉正(1997),〈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0期。
    李孟文,〈教師思考研究在教學革新上的蘊義〉,《教師新思維論文選輯》,(台北:國立師範大學,1998)。
    林彩貞老師新竹女中畢業學生Vivienne的部落格,張貼日期2001年5月20日:http://blog.yam.com/vivimark/article/3452814
    林進材,《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高雄復文,1997)。
    徐泓,〈論歷史系的課程結構〉,收錄於《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1993)。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期。
    高雄市教師會Super老師,《老師的刷子》(高雄 : 格子外面,2007)。
    張元(2006),〈歷史教學的新程式--故事、閱讀與書寫〉《台大歷史學報》,37期。
    張芳全,〈一綱多本政策問題分析:以政策關係人為例〉,收錄於《教科書制度與影響》,(台北:五南,2007)。
    單兆榮,〈改革與傳統真的背道而馳嗎?〉,2007年1月10日,網址:http://www.edu-2.org/edu2/modules/article/sel.php?aid=5
    單兆榮,〈哪一本該聽誰的?教科書與歷史詮釋權的解放〉,《人本教育札記》213期,2007年3月。
    單兆榮,〈給自己一個享受歷史教學的機會〉,《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1年4月。
    單兆榮,〈請別讓這張支票兌現──為「一綱多本」請命〉,《中國時報》2006年12月13日,民意論壇版
    馮菊枝,《新創意POWER教師》(台北:講義堂,2002)。
    黃郁芳(2005),〈一位資深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與實踐智慧──廖美菊的教師生涯故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岱蓉(2006),〈矯正教育教師教學經驗與教學信念之研究──以戒治所教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實驗高中吳秉儒同學的部落格,張貼日期2008年5月5日:http://blog.roodo.com/pjsuns13/archives/5979071.html#comment-16668403
    劉威德(1999),〈教師教學信念系統之分析及其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潘慧玲、陳美玉(2004),〈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論〉,收錄於《教師增能》,(台北:心理,2007)。
    潘慧玲、陳美玉,〈教師專業發展的實施與教師專業實踐理論的建構〉,收錄於《教師增能》(台北:心理,2007)。
    顏銘志,〈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