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鴻明
論文名稱: 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兼主任專業發展現況、困境與需求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素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國民小學教師兼主任主任專業發展主任專業發展現況主任專業發展困境主任專業發展需求
外文關鍵詞: national grade teacher concurrently director, director career development, director career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irector career development difficult position, director career development demand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苗栗縣國小教師兼主任專業發展現況、困境與需求之研究,以苗栗縣國小教師兼主任為主要對象,問卷調查134位主任為主並輔以半結構式訪談6位主任及1位教育行政人員,透過研究深入瞭解國小主任專業發展之現況、困境與需求,依據研究提出國小主任專業發展之相關建議,作為教育行政當局規劃國小主任專業發展方案,同時提供現任國小主任或有心擔任國小主任職務之國小組長及教師相關訊息和參考。
    研究發現與建議
    一、對主任儲訓及培訓機構的建議
    (1)、培養具備批判反省能力與終身學習謙卑態度的主任。
    (2)、建構辦學實務議題討論,融入儲訓及培育課程之中。
    (3)、邀請標竿校長或主任講座,楷模學習與時俱進。
    二、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1)、重視主任辦學實際需求,強化專業研修活動。
    (2)、鼓勵成立專業學習社群,建立成長網絡資源
    (3)、訂定符合實務的培訓、進修、考核、遴聘、評鑑制度。
    三、對教師兼任主任的建議
    (1)、躬身入局自省自覺,建立良好專業態度。
    (2)、建構良好支持系統,增強專業發展助力。
    (3)、發揮優質領導效能,建立專業領導形象。
    (4)、主任應懷抱終身學習理念,充實專業權能,進而不斷自我超越。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未來之相關研究可擴大研究的對象,藉以透過多角檢證,獲得更多面向的珍貴意見。
    二、研究方法方面
    研究仍有侷限一窺全貌,因此,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教師兼任主任,如何面對專業發展之困境、設法突圍,進而漸入佳境,亦或是希望了解教師兼任主任專業發展之生命心路歷程,則可採用質性研究之方法加以探討;或想了解國小教師兼任主任如何實踐專業發展理念,則可採行動研究深入現場脈絡加以進行探究。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Miaoli County country young teacher concurrently director career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difficult position and the demand research, take Miaoli County country young teacher concurrently director as the main object, questionnaire survey 134 directors primarily and auxiliary by half structural formula interview 6 directors and 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ersonnel, by research inquire deeply country young director present situation, difficult position and dem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rais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goes abroad young director the career development the related suggestion, tak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plan country young director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lan, simultaneously provides incumbent country young director or has a mind to be country young director country of group leaders and the teacher the duty is related the news and the reference.
    The research discovers and the suggestion:
    First, trains the organization to director
    1. The raise has the critique introspection ability with director who lifelong studies the humble manner.
    2. The construction school practice subject discusses, integrates Chu Xunji to cultivate in the curriculum.
    3. Invitation surveying rod principal or director the course, the model study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Seco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unit's suggestion
    1. Takes director to run a school the physical demand, the strengthening specialized does research the activity.
    2. Encourages to establish the specialized study social group, establishes the growth network resource.
    3. To schedule conforms to practice training, the further education, the inspection, to select hires, to comment the system.
    Third, holds a concurrent post of director's suggestion to the teacher
    1. Bows the join to engage in introspection the determination, establishes the good specialized manner.
    2. Construction good support program, enhanc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boost.
    3. The display high quality leadership potency, establishes the specialized leadership image.
    4. Director should embrace lifelong studies the idea, the enrichment specialized power, then unceasingly self-surmounting.
    To futurology suggestion:
    First, object of study aspect
    The future the related research may expand the research the object, so as to by multangular examines the card, obtains precious opinion which faces.
    Second, research technique aspect
    As soon as the research still had the limitation to peep the complete picture, therefore, if want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at the teacher holds a concurrent post of director, how to face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to try to break through, then gets on soundings, also perhaps hoped that understood the teacher holds a concurrent post of director life of mental journe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then may use method of the nature research to discuss; Perhaps wa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country young teachers do hold a concurrent post of director to practic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idea, then may pick the action research thorough scene vein to carry on the inquisi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與研究範圍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小教師兼主任的工作內涵與角色 11 第二節 教師兼主任專業發展之內涵及現況 41 第三節 主任專業發展相關研究 6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7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7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9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82 第四章 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背景變項與問題現況變項之分析 85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教師兼主任專業發展之現況與問題之卡方檢定 90 第三節 背景變項與教師兼主任專業發展困境之ANOVA及t-Test檢定 96 第五章 訪談結果與討論 139 第一節 教師兼主任專業發展現況之討論 139 第二節 教師兼主任專業發展困境之討論 140 第三節 教師兼主任專業發展需求之討論 141 第四節 教育行政人員對教師兼主任專業發展的看法 1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1 壹、中文部分 161 貳、西文部分 173 附錄 175 附錄一:專家效度問卷 175 附錄二:預試問卷 185 附錄三:正式問卷 195 附錄四:主任訪談大綱 205 附錄五:教育行政人員訪談大綱 207

    壹、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1992)。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1998)。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台北:師大書苑。
    王立行與饒見維(1996)。教育專業化與教育實習的實施。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83-210)。台北:師大書院。
    王如哲(1998)。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
    王瑞賢(1999)。「陽關道」與「獨木橋」?-二元分立的國小生活實踐邏輯。通識教育季刊,6(3),103-117。
    王保進(2001)。國民小學校長培育方案規劃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制度規劃(349-367)。高雄:復文。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77)。國民小學主任基本能力研究報告。台
    北縣:作者。
    田秀蘭(1997)。女性生涯發展之主要型態。諮商與輔導,98,18-21
    任晟蓀(2000)。學校行政實務—處室篇。台北市:五南。
    何福田(1982)。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研究。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何福田(2004)。學校主任的定位。台北:師大書苑。
    吳和堂(199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順(2002)。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彰化: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俊升(1993)。教育哲學大綱。台北:臺灣商務。
    吳敏綺(2000)。國民小學女性主任自我概念、角色壓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清山(1998)。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名詞—多元智慧。教育資料與研究,20,60。
    吳清山 (1992) 。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量表之編制。初等教育學刊,創刊號,29-42。
    吳清基(1999)。我國學校行政的政策新取向。學校行政雙月刊,1,3-11。
    吳榮福(2001)。台南縣市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呂玉瑕(1982)。現代婦女之角色態度的價值延伸現象。思與言,20,135-142 。
    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新鄉(2003)。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415-001)。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進發(2001)。國小初任校長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美女(譯)(2006),大前研一 著。專業。台北:天下文化。
    周玉秀(1995)。維高斯基心理學之基本論題—與幼兒教育學系座談。國民教育,35(9.10),8-12。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19。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台北:高等教育。
    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敎。載於周慧菁、何琦瑜、陳一姍、鄭一青(合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頁47-55)。台北:天下雜誌。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天祐(1999)。新世紀國民中小學校長任用的探討。載於現代教育論壇(四),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評鑑制度(27-32)。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水木(2003)。國民小學學校行政組織運作之探析。學校行政雙月刊,24, 65-80
    林文律(1999a)。校長職務與校長職前教育、導入階段與在職進修。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9,1-10 。
    林文律(1999b)。從校長必備能力看校長培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8,6-13 。
    林文律 (2000) 。學校行政:理想與實際。學校行政雙月刊,6,24-37。
    林永喜(1996)。變遷中的校長角色。載於台北市八十四學年度國民小學校長儲訓專刊,頁89。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志成(2001)。反教育的學校行政之哲學省思。學校行政雙月刊,14,19-28。
    林志成(2002)。學校行政行動智慧的意涵與教學省思。初等教育學報(新竹師院),8,67-99。
    林志成(2003)。形塑專業取向的教師組織文化 。竹縣文教,(0:28) ,52-55。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 。學校行政雙月刊, (0:23) ,3-14。
    林志成(2002)。專業是社會變遷中新校園倫理的靈魂 。學校行政雙月刊, (0:19),42-55。
    林志成(2002)。行動知識在教育行政上之實踐與省思 。新竹師院學報, (0:15),37-68 。
    林志成(1992)。組織文化理論在國民小學行上的應用 。國教世紀,(27:5), 41-47。
    林志成(1994)。卓越領導者的角色組合。竹市文教,9,10-12 。
    林志成(1998)。授權增能導向的學校行政。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學校行政新理念(107-123 )。
    林志成(2000)。多元派典的教育行政領導研究與實務。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 7。1-26 。
    林志成(2001)。行動知識對校長專業發展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之啟示。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制度規劃(349-367)。高雄:復文。
    林志成(2001)。反教育的學校行政之哲學省思。學校行政雙月刊,14,19-28。
    林志成(2002)。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教育政策論壇,5(2),81-101。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地(譯)(1999)。Terrence E. Deal & Kent D. Peterson著。學校領導—平衡邏輯與實務(The Leadership Paradox:Balancing Logic and Artistry-in Schools)。台北:五南。
    林明地(2000)。助長學校組織學習的關鍵-校長轉型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8,4-11。
    林明地(2000)。校長領導的影響:近三十年來研究成果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社會科學,10(2),232-254 。
    林明地(2001)。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談校長專業發展。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制度規劃(17-38)。高雄:復文。
    林昭男(2000)。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振春(2000)。心智模式與學習型組織。成人教育,53,18-26。
    林海清(2000)。從校長培育與專業發展看校長證照制度。載於國立教育館主辦:現代教育論壇— 校長證照制度與校長專業發展,39-47 。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元照出版。
    林靖芬(1999)。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錦杏(200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靜宜(2001)。國小女性教師的生涯阻礙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棟樑 (2002)。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需求之調查研究—以台北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奕民(2004)。台北市中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專業倫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建福(2003)。實務現象學的乙種嘗試—從Schön行中反省的反省到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5-49。
    林新發(1998)。開放社會中的學校行政-學校本位管理的理念和做法。載於黃嘉 雄主編:學校行政新理念。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新發、王秀玲(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之行政專業知能成長內涵和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89-211。
    邱錦昌(2001)。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元照出版。
    柯進雄(1997)。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姜文閩(譯)(2000)。John Dewey著。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台北:五南。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林清(譯)(2000)。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 M.著。行動科學(Action Science)。台北:遠流。
    夏林清等(譯)(2004)。Donald A. Schön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台北:遠流。
    徐宗國(1993)。適宜用質的方法研究女性現象。台大婦女研究。
    徐宗國(1995)。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台北:稻香。
    徐慶勳(1990)。有其學校,必有其校長-國民小學校長角期望與角色行為差 距之研究。國教之友第42 卷,2,49-52。
    孫維屏(2003)。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1999)。校長職前教育之分析與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9,11-29 。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
    秦慧嫻(200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需求與因應策略— 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30,113-133 。
    高薰芳(1998)。校長評鑑之應為與難為。教師天地,96,19-24 。
    高敬文(1990)。批判的反省與師資培育計畫。初等教育研究,2,35-71。
    高敬文(2002)。質化癌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玉成等人 (1994) 。迎向二十一世紀國民小學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和素養。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委託研究。
    張玉成 (2002) 。行政領導理念與經驗集錦。國民教育,42(3),2-6。
    張守仁 (2000) 。新時代的教師角色-論教師專業自主與學校本位課程。九年一貫教育雜誌。台北:南一。
    張清濱(1993) 。邁向21世紀的教育計畫-學校行政人員應有的觀念和能力。教育研究雙月刊,33期,19-2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美玉(1995)。反省思考的教學模式教育實習課程的應用。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215-265。
    張美都(2001)。多元智慧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國教之友,53(1),17-22。
    張銀富(2002)。傅柯權力觀對學校行政的啟示。載於張銀富(主編),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頁465~497)。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2)。提升學校行政人員的專業素質。2004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knsh.com.tw/magazine/01/032/3204.asp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領導影響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
    張宏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素貞(1999)。校長在職的專業成長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9,20-22 。
    張清楚(1996)。國民小學校長成績考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清濱(1988)。學校行政。台北:台灣書店。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1999)。國民小學校長評鑑系統的初探。初等教育期刊,7, 15-37 。
    張志清(2004)。國民小學主任反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8)。國語辭典。2005年5月10日,取自http://140.111.34.46/dict/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法修正條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教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中華民國教育統計(頁34)。台北:教育部。
    莊明貞(1997):兩性教育問題的反思— 兩性平等教室如何建構?。教育研 究雙月刊,54,6-10 。
    梁永安(譯)(1997)。Philip Koch著。孤獨。台北:立緒文化。
    許籐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台北:五南。
    陳昭池(2000)。如何做個有效能的國小主任。研習資訊,12(6),57-59。
    陳金生(2000)。國小校長職前儲訓課程與相關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宜宣(2001)。國中女性校長溝通行為之研究-以兩位校長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奎熹(1982)。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根深(1999)。校長如何追求專業發展。國民教育,40,77-80 。
    陳鎮塗(1989)。國小校長角色之評量。台灣教育,467,27-31 。
    陳寶山(1999)。批判性思考對學校行政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1,12-20。
    陳永芳(2002)。台南縣市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依萍(2001)。校長反省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依萍(2002)。反省實踐取向教育人員專業發展-以校長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春蓮(2003)。國小教師教學歷程檔案對教學反省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台北:學富文化。
    陳迺臣(1994)。教育哲學。台北:心理。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傳宗(2002)。國民小學總務主任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翠娟(2002)。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實施模式規劃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慶盛(2003)。國民小學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廼臣(主編)(2000)。教育導論。臺北市:心裡出版社。
    曾憲政(2001)。多元智慧與適性教學。港都文教簡訊,60,2-3。
    黃昆輝(1980)。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集刊,22,189-330 。
    黃坤錦(1994)。強化教師組織、發揮專業功能 。教師人權,58,4-5。
    黃坤錦(1996)。現行教育學程的檢討與展望。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0:0),61-78。
    黃坤錦(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2-258。
    黃坤錦(2005)。哈佛大學校長之領導:全球化與卓越化。高教簡訊,171。 13-14。
    黃政傑(1996)。各國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師大師苑。黃振球(1996)。 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施大書苑。
    黃素惠(1989)。師生的權利與義務。國教研究,(10), 4-13。
    黃素惠(1989)。提高教師素質,提昇教師地位。國教研究,(8),9-10 。
    黃素惠(1989)。長程規劃教師進修制度,重整教師當前地位 。國教研究,(8),11-12。
    黃素惠(1989)。擴大辦理教師進修,強化教師專業精神。國教研究,(8),7-8。
    黃素惠(1989)。國教研習聖地的過去與未來。國教研究,(8),5-6。
    黃素惠(1994)。我國國小教師需求量之相關研究的探微。教育研究雙月刊,(0:38),21-31。
    黃素惠(1997)。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馨(1997)。新世紀國民小學之角色與作為。教師天地,87, 58-63 。
    黃麗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女書。
    黃乃熒(1996)。教育行政專業的主要指令是在對待顧客。教育研究雙月刊,48,33-43。
    黃乃熒(2000)。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乃熒(2003)。後現代思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1-19。
    黃乃熒、陳麗霞(2002)。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瘋狂行為的成因與影響之路徑分析。師大學報教育類,47(2),175-202。
    黃志龍(1999)。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角色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宗顯(1999)。一九九○年後台灣地區教育行政學術研究狀況之分析與展望。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頁385~422)。台北:揚智。
    黃宗顯(2002)。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台北:五南。
    黃明勇(2003)。一位國小候用校長專業發展之自我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淑燕(2003)。學校行政人員反省思考與實踐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24,35-41。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方法之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楊振富(譯)(2002)。Peter Senge等著。學習型學校(上)(Schools That Learn)。台北:天下遠見。
    楊振昇(1999)。我國國民小學校長儲訓制度之困境及因應策略。初等教育學刊,7,85-106。
    楊振昇(2000)。校長證照制度與專業發展。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現代教育論壇-校長證照制度與校長專業發展,49-62。
    楊清蘭(2003)。校長專業發展需求評估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校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爵光(2002)。一位國小訓導主任的自我行政信念之反省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溫明麗(2000)。教育理念與實踐Q&A。台北:師大書苑。
    葉春櫻(2001)。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龍源(1997)。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甄曉蘭(2000)。批判民族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369~393)。高雄市:麗文。
    趙鏡中(2002)。當「學校-教師」遇上九年一貫課程。2004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announce/9smart/txt-2.htm
    劉淑媛(2001)。國小女性校長專業發展現況、困境與需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魁(1998)。後現代科學觀。台北:楊智。
    劉錫麒(1991)。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1)。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究資訊,11(2),1-6。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台北:高等教育。
    歐慧敏(2005)。多元智慧理論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9,126-14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
    蔡保田(1988)。學校行政。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蔡碧璉(1993)。國民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克容(1998)。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1(3),47-59。
    蔡培村(1997)。中小學校長生涯專業進修之規劃與發展。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頁289~322)。台北:師大書苑。
    蔡秀媛(2000)。初任校長導入輔導制度設計理念。現代教育論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蔡進雄(2001)。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78,42-46。
    蔡書憲(2001)。從校長評鑑談校長的專業成長:一位基層教師的看法。載於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制度規劃 (277-295)。高雄:復文。
    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發展之實證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麗文。
    蔡培村(1997)。中小學校長生涯專業進修之規劃與發展。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289~322)。台北:師大書苑
    蔡樹勳(2000)。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仁忠(2003)。國民小學主任角色壓力、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崇趁(1995)。教育計畫與評鑑。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崇趁(1996)。輔導專業與輔導行政熟重?談輔導室主任的角色與功能。學
    生輔導,35。
    鄭崇趁(2000)。經營一個具有輔導文化的學校。學生輔導,70,4-11。
    鄭崇趁(2002)。落實學校本位管理,跳脫評鑑恐懼症。國語日報,版13。
    鄭崇趁 (2004) 。校務評鑑化壓力為動力。國語日報,版13。
    鄭博真(2003)。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課程、教學與評量革新之應用。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6,111-142。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文全(1999)。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培育制度。發表於現代教育論壇,民國89 年5 月17 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謝日成(2004)。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主任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任琴(2000)。教師專業權能之研究—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台北:五南。
    簡紅珠(1991)。培養職前教師反省思考能力的幾種途徑。國教世紀,27(2),10-13。
    羅清水(1999)。校長評鑑與專業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9,30-39 。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顧瑜君(譯)(2002)。Harry F. Wolcott著。質性研究寫作(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五南。
    龔寶善(1982)。教師專業精神的培育與弘揚。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組織與專業精神。台北:華欣。
    貳、西文部分
    Barnard, Marna J.(1985). The profile and problems of the woman school principal in Illinoi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Leadership in the Graduate Schoo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August.
    Benveniste,G.(1987). 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elsheim, D. J. (1986). Organizing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comparative case analysi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6, 211-225.
    Bergquist, W. H. (1978). Relationship of collegia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9(3), 18-23.
    Burke, P.J.(1987). Teacher Development. N.Y., The Falmer Press.
    Dezutti, S. K. (1996). Reflective practice: A staff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principal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Unpublished Ed.D.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ewey,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D.C. Heath.
    Duke, D. L. (1987). School Leadership and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Random House.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12-15.
    Erlandson, D. A.(1994). Building a Career:Fulfilling the lifetim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of principals(Report No.MF01/PC02).Fairfax,VA:The National Policy Board For Educational.
    Flora Ida Ortiz(1998). Seeking And Selecting Hispanic Female Superinten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ERA session, San Diego, California.
    Hord,Edwyna Rebecca(1996). Attitudes of Indiana Public School Superintendents and school Board Presidents Toward Women as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 The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Julia Events(1990).Women in Primary Teaching:Career context and strategies. London:Unwin Hyman.
    Killion,J.&Todnem,G.(1991).A process for personal theory build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48(1),14-16
    Magel, S. G. (1992). Modes o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principal:Pathways to succ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Murphy, J., & Hallinger, P. (1986). Some encouraging signs in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7(2), 13-27.
    Osterman, K. F., & Kottkamp, R. B.(1993).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 Improving school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10). Newbury Park: Corwin Press, Inc.
    Pearce, H. A., & Arredondo, D. E. (1996). Reforming schools through changed supervisory practices: One superintendent and one principal at a tim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1642.)
    Ross, D. D. (1989). First steps in developing reflec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 22-30.
    Sockett, H.(1993). The moral bas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NY:Teacher College Press.
    Tindill, A. S. & Coplin, L. (1989). A Rationale Evaluation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Zheng, Henry Y.; Carpenter-hubin, Julie(1999). Exploring Gender Difference in America’s School Administrator Workforce:Statistical Evidence from National Survey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281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