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郁芳
Huang Yu Fang
論文名稱: 孤獨與疏離—黃郁芳繪畫創作論述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the Analysis and Self-reflection of Yu Fang Huang’s Work
指導教授: 黃銘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2
中文關鍵詞: 存在主義孤獨疏離
外文關鍵詞: Existentialism, lonely, alien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藝術創作具有表現情感的功能,《孤獨與疏離—黃郁芳繪畫創作論述》是筆者在2007到2009年創作的作品為主體,以人物的形式透過藝術表現的過程,內容主要是探討筆者面對自身的情感,孤獨、不安、疏離等,使得這些情感得以清晰呈現與抒發。
    本創作目的為:一、經由相關理論的分析,建立個人對「孤獨與疏離」之創作理念。二、將情感轉化成可見的藝術形式,進行個人「孤獨與疏離」創作。研究方法為:一、理論分析法。二、創作分析法。
    理論基礎方面,透過存在主義的價值與意義,認同人的主體性,探討藝術與情感表現的關連,以表現主義做為印證。深入人的內心深層世界探索生命對藝術的需求,並藉由心理學的觀點探求本源,引證自己的創作思維。
    根據上述學理基礎的探討,引出創作理念—孤獨與疏離,並發展出三個系列做為創作主軸:系列一「孤獨與疏離」,表現消極、情緒低落的低孤獨狀態;系列二「漂浮虛幻」,用漂浮或下墜的人體,呈現出在往上升或往下沈淪中的游離情境;系列三「自我對話」,在孤獨情境中,不斷追尋自我與自我對話,傾聽到真實的自我,達到高孤獨狀態。
    筆者以創作的方式,面對自己的情感,並透過創作過程釋放自己內心,建立自己的創作語言,探索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Abstract
    The art work can display emotion.”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the Analysis and Self-reflection of Yu Fang Huang’s Work” takes the year 2007 to 2009 of works by Yu Fang Huang as the main body. And it can also present and express those emotions clearly by the process of art performance and in the face of one’s own emotion, such as loneliness, restless, alienation and so on.
    The purpose of the wok is as follows. First, I establish my personal creation idea toward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theories. Second, I transform emotion into the obvious art work, and carry on my own creation-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The methods of the wok: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ory. Secondly, cre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creation theory bases on the existentialism and ponders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existence by the existentialism. This will also discuss the connection of art and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and discover the need of art deep into the inner world of human. We can pursue the source through the viewpoint of Psychology and prove the thinking of one’s own cre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eory and disscussion, I draw out the idea of creation-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and develop three series as the main axle of my creation. The first one is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which displays negativeness and depression. The second one is “Floating and illusion” which is performed ascending or degrading dissociation situation by floating or falling human body. The third on is “the self-dialog”, listening to myself, tracking down mysel and tlak to mysel to achieve loneliness in the lonely situation.
    The author face her own fellings and release her innermost felling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it also develops her own creation language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future.

    謝 辭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I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學理基礎 8 第一節 存在的意義 8 一、存在的探討 8 二、我存在我思考 9 三、藝術即真理 12 第二節 藝術表現情感 14 一、藝術與情感 14 二、表現人性赤裸的主觀感覺意識 16 三、繪畫即創作者情感的顯現 17 第三節 心靈的深層內在世界 21 一、生命中對藝術的需求 21 二、從「心」開始 23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分析 26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6 一、「孤獨」的面貌 26 二、疏離的本質 28 三、人生的本質—孤獨與疏離 30 第二節 造形與意義 32 一、人的意義遠超過眼睛所見 32 二、內心情感的呈現 33 三、孤獨疏離的描繪 35 第三節 創作的實踐方法 37 一、創作的形式 37 二、媒材與技法 37 第四章 作品解析 39 第一節 孤獨與疏離 39 第二節 漂浮虛幻 43 第三節 自我對話 47 第五章 結論 50 第一節 研究總結 50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未來方向 52 參考書目 54

    參考文獻
    今道友信著,黃鄂譯,《存在主義美學》,台北市:結構群,1989
    史賓賽‧強森著,莊靜君議,《禮物》,台北市:平安文化,2005。
    米蘭‧昆德拉著,景黎明譯,《生活在他方》,台北市:時報文化,1992。
    米蘭‧昆德拉著,韓少功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市:時報文化,1988。
    艾斯納著,郭禎祥譯,《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市:文景書局,1991。
    安海姆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師圖書,1976。
    呂清夫著,《造形原理》,台北市:雄師圖書,1984。
    何正廣主編,《孟克:北歐表現派先驅》,台北市:藝術家,1996
    何正廣主編,李維菁著,《席勒》,台北市:藝術家,2004
    何正廣主編,黃舒屏著,《卡蘿》,台北市:藝術家,2002
    何正廣主編,黃舒屏著,《傑克梅第》,台北市:藝術家,2003
    沃夫-迪特‧杜比著,吳介禎、吳介祥譯,《表現主義》,台北市:遠流,1999
    坎蒂娜‧貝爾納著,黃正平譯,《西洋視覺藝術史:現代藝術》,台北市:閣林,2003
    林芳國著,《世紀末的藝術氣息:真實、我、我自己》,台北市:史博館,1999。
    侯定著,朱紀蓉譯,《孟克》,台北市:遠流,1997
    高楠著,《藝術心理學》,台南市:復漢出版社,1993
    高行建著,《論創作》,台北市:聯經,2008
    陳鼓應著,《尼采新論》,台北市:台灣商務,2005。
    陳瓊花著,《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2000
    陳懷恩著、譯,《第七種孤獨:以尼采之名閱讀詩》,台北市:果實出版,2005
    張國清著,《後佛洛伊德主義》,台北市:揚智,1996
    湯瑪斯‧華騰伯格編著,《論藝術的本質:名家精選集》,台北市:五觀藝術,2004
    奧修著,《死亡的幻象》,台北:奧修出版,1994。
    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藝術》,台北市:天華,1979。
    楊文敏著,《岔路與轉角:藝術中的人與我》,台北市:東大圖書,2006
    劉文潭著,《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1967
    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1994
    箱崎總一著,何逸塵譯,《孤獨心態的超越》,台北市:巨流圖書,1981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編,《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第一冊,台北:中華書局,1988。
    An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孤獨》,台北市:知英文化,1995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立緒文化,1999
    Philp Koch著,梁詠安譯,《孤獨》,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