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昱慧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南方想像」-以龍瑛宗為例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南方想像龍瑛宗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研究台灣在日治時期戰爭期(1937.7-1945.8),受到日本帝國「南進論」的影響,島內產生一股「建設南方文化」的口號。在台灣文壇活動的文學家龍瑛宗,如何運用個人的論述與思維,建構個人思索的「南方想像」。為了區分帝國的「南方」指涉,筆者將本文中的「南方想像」提出三個路徑作理解。一是,帝國覆蓋底下關於符號「南方」的視野、二是,龍瑛宗思考台灣「文化」的「南方憧憬」、三是,以龍瑛宗的作品提出他個人對「南方」的「想像」。本論文意圖指出符號「台灣」被取代後,「南方」成為一個知識份子自我命名、自我發現、寄寓其精神所指涉的符號。而筆者將透過龍瑛宗的評論、詩作和小說等等,架構他如何思索個人符號化「南方」的結構,並且加入「藝術哲學」的研究方法思考符號的「南方」對龍瑛宗創作的意義,而以他的作品具體提出他符號化「再現」的「南方」。最終,筆者將指出龍瑛宗以文字追求憧憬的、藝術化的、生命化的「南方想像」,是為承載他個人以文學探索「人的精神」之內涵與象徵。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概念與方法 第三節、先行研究之概述 第四節、章節安排 第二章、「南方」的視野與作為憧憬的「南方」 第一節、回看「南方」:戰爭期淪陷區文壇的台灣知識份子 一、帝國日本的「北進論」與淪陷區(北京)文壇 二、「南方」的言論:以《華文大阪每日》和《中國文藝》為例 三、地理的「南方」之思:鍾理和的原鄉書寫 四、小結 第二節、帝國日本的「南進論」與龍瑛宗憧憬的「南方」 一、帝國日本的「南進論」與「南方台灣」 二、龍瑛宗小說中「去南方」的書寫 三、「南方」作為一種憧憬:談呂赫若〈清秋〉與龍瑛宗〈死於南方〉 四、小結 第三章、龍瑛宗「南方憧憬」的文化思考 第一節、「南方憧憬」的思考:談龍瑛宗的「文化觀」 一、戰爭期「南方」的語境與「文化」的思考模式 二、失落與憧憬的「南方」:談龍瑛宗的「文化」概念 三、龍瑛宗的台灣「文化」-一個「認識論」的角度 四、小結 一、龍瑛宗的「文學體」想像 二、論龍瑛宗文學觀中的「美」 三、小結 第三節、「文學」的憧憬:談龍瑛宗的「創作觀」 一、藝術化的「南方」:以丹納的「藝術哲學」為方法 二、龍瑛宗藝術化的「南方」與其特徵 三、龍瑛宗「南方」的「特徵」:「光與影」 四、小結 第四章、龍瑛宗「南方想像」的文學實踐 第一節、龍瑛宗的「南方想像」與創作:以詩作為中心 一、「悲哀的浪漫主義者」與「新歷史龐大的浪漫」 二、人類永恆的鄉愁:「根植於世界」的藝術心靈 三、藝術憧憬的殿堂:詩人在「南方」 四、小結 第二節、龍瑛宗的「南方想像」與創作-以小說為中心 一、特徵的再現:「人與影」 二、觀念的再現(一):「幸福與不幸」 三、觀念的再現(二):「不為人知」的「幸福」 四、小結 第三節、「南方想像」的實現-談「杜南遠」一系列作品 一、空間的感覺者:有杜南遠的小鎮 二、觀念的象徵者:「杜南遠」與他人 三、「南方」的意識者:杜南遠與「南方」的「再現」 四、小結 第五章、結語 第六章、參考書目

    第六章、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雜誌、報紙)

    《台灣時報》,台灣總督府情報部,1937年-1945年。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社,1937-1945年。
    《文藝台灣》,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3。
    《台灣文學》,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3。
    《台灣藝術》,台灣藝術社。
    《中國文藝》,新民出版社。
    《華文大阪每日》,大阪每日新聞社。
    《中國公論》,1937年7月21日,上海:中國公論社。
    二、作家作品集、選集、日記

    (一)龍瑛宗作品
    •龍瑛宗著,《孤獨な蠹魚》,台北:盛興出版社,1943.12。
    •龍瑛宗著,《午前的懸崖》,台北:蘭亭出版社,1985年。
    •龍瑛宗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8。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共8冊),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06.11。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日文)》(共8冊),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06.11。

    (二)其他作家選集
    •張深切著,《張深切全集》,台北:文經社出版,1997年。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5。
    •鍾理和著,《新版鍾理和全集》(共8冊),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3。

    (三)、日記和回憶錄
    •吳新榮著,《震瀛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7.1。
    •吳新榮著,《吳新榮日記全集》(共十一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7.12。
    •呂赫若著、鐘美芳譯,《呂赫若日記1942-1944》,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12。

    三、研究專書(依人名筆劃作排序)
    •井手勇著,《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12。
    •中村孝志著,卞鳳奎譯,《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台灣》,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雜誌:總目.人名索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丹納(Taine)(法1828-1893)著,曾令先、李群編譯,《藝術哲學》,重慶出版社,2006.8。
    •王尚德,《希臘文明》,華茲出版社,台北:佳赫文化出版社,2010.6。
    •王屏著,《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出版,1985年。
    •尼采著,劉崎譯,《上帝之死、反基督》,新潮出版社,1993.5。
    •朱家慧著,《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2000.11。
    •竹內好著,孫歌編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吳光輝,《傳統與超越-日本知識份子的精神軌跡》,中央編譯出版社。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福澤諭吉的台灣論〉,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9
    •呂正惠著,《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6。
    •呂正惠、趙遐秋:《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北京:昆侖出版社,2002年。
    •李圭之著,《近代日本的東洋概念-以中國與歐美為經緯》,台北 :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08.03
    •李郁蕙著,《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去邊緣化的軌跡》,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7。
    •周國平等譯,《尼采文集:查拉斯圖特拉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11。
    •周婉窈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
    •果戈里著,李映萩等譯,《狂人日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7。
    •林瑞明著,《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
    •林文龍撰稿,《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2冊)-〈校歌校旗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2005.12。
    •林繼文著,《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3。
    •施淑著,《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6。
    •柄谷行人著,《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新華書店,趙京華譯,2006年。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4.10。
    •柳書琴著,《荊棘之道》,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4.10。
    •神林恆道〔日〕著,龔詩文譯,《東亞美學前史-重尋日本近代審美意識》,典藏出版社,2007.12。
    •高千惠,《移動的地平線 : 藝文烏托邦簡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
    •勒納等著,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
    •張建□,張浩信等譯,《福爾摩沙之夜:一位台灣八十歲老人的回顧》,台南:台灣文學館出版,2008.7。
    •張泉主編,《抗日戰爭時期史料與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3。
    •張泉,《抗戰時期的華北文學》,貴陽:貴洲教育出版社,2005.5。
    •張深切編輯:《十三作家短篇名作集》,北京:新民印書館,1942年版。
    •張泉,《淪陷區北京文學八年》,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
    •梶井基次郎〔日〕著,李旭、曾鴻燕譯,《檸檬》,台北:新雨出版社,2007.3。
    •荻原朔太郎著,徐復觀譯,《詩的原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1。
    •章安祺等著,《西方文藝理論史-從柏拉圖到尼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7。
    •徐迺翔、黃萬華:《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許佩賢著,《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3.25。
    •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8年。
    •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印刻出阪社,2007年。
    •陳芳明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陳芳明著,《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阪社,2004年。
    •陳建忠著,《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8。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共4冊),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
    •愛笛斯•赫米爾敦著,宋碧雲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北:志文出版社。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初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1。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6。
    •葉渭渠、唐月梅著,《20世紀日本文學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年
    •廖炳惠著,《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劉紀蕙著,《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年。
    •廚川白村著〔日〕,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7。
    •鄭世璠著,《星帆漫筆集》,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6。
    •錢理群編,《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南寧市:廣西教育,1998。
    •黎湘萍著,《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3。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8。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台灣知識份子的戰爭精神史1931-1945》,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1。

    四、會議、期刊論文及未刊稿

    (一)、會議論文
    •山田敬三著,〈悲哀的浪漫主義者——論日據時代的龍瑛宗〉,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學術會議,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承辦,1994.11。
    •下村作次郎著,〈戰前台灣文學的風景之變遷-試論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紀念孫中山誕辰130週年暨「孫文與華僑」國際學術研討會,1996.11.29-30。
    •下村作次郎著,〈龍瑛宗先生的文學風景——絕望與希望〉,《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10.9.24-25。
    •下村作次郎著,〈關於龍瑛宗的〈宵月〉──從《文藝首都》同人金史良的信談起〉,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1996.4。
    •王惠珍著,〈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10.9.24-25。
    •王惠珍著,〈殖民地作家的學養問題--以龍瑛宗為例〉,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承辦,2005.11.19-20。
    •王惠珍著,〈關於龍瑛宗的台南時期兼論《女性素描》〉,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中文系、台文系承辦,2003.10.18-19。
    •朱惠足著,〈「大東亞共榮圈」下的殖民地友情再現——以濱田隼雄〈餛飩〉、龍瑛宗〈蓮霧的庭院〉、呂赫若〈玉蘭花〉為中心〉,《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10.9.24-25。
    •呂正惠著,〈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份子形象〉,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1996.4。
    •林巾力著,〈南方.異國情調——以西川滿與龍瑛宗的詩作為討論中心〉,《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10.9.24-25。
    •金尚浩著,〈論白石與龍瑛宗詩所呈現的內心意識比較研究〉,《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10.9.24-25。
    •邱雅萍著,〈時代的陰影:析論《植有木瓜樹小鎮》中的現代性、傳統性與殖民性〉,第三屆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台文系承辦,2006.6.3。
    •施 淑著,〈龍瑛宗文學思想初論〉,台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2001.12。
    •胡紅波著,〈龍瑛宗筆下的寒村和枇杷莊風情畫〉,北埔膨風節:龍瑛宗文學研討會,新竹縣政府主辦,2000.7.15-16。
    •張文薰著,〈帝國大學之文化介入:1940年代台灣文壇形成史〉,《「交界與遊移」-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主辦,2009.9.11。
    •陳偉智,〈戰爭、文化與世界史:從吳新榮〈獻給決戰〉一詩探討新時間空間化的論述系譜〉(未出版稿,頁數待補)
    •陳萬益著,〈文學宿命與作家之眼——讀龍瑛宗的評論〉,《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10.9.24-25。
    •彭明偉著,〈個人主義者的毀滅與救贖——談《駱駝祥子》與〈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10.9.24-25。
    •曾馨霈,〈「南方」的意識與表像-以龍瑛宗的小說為中心〉,是為會議論文發表於台灣文學館、新竹縣文化局主辦,明新科技大學承辦「2008年龍瑛宗九十八歲誕辰學術研討會」
    •廖炳惠著,〈氣候變遷與殖民統治:溼熱與現代性〉,《「交界與遊移」-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主辦,2009.9.11。
    •蔣淑貞著,〈反抗與忍從:鍾理和與龍瑛宗的「客家情結」之比較〉,《客家研究》第1卷第2期,2006.12。頁1-41。
    •蔣淑貞著,〈龍瑛宗的「南方」觀探究〉,《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10.9.24-25。
    •鍾淑敏,〈台灣總督府的「南支南洋」政策-以事業補助為中心〉,《台大歷史學報》,第34期, 2004.12。

    (二)、期刊論文

    •王惠珍,〈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東華漢學》第6期,2007.12。
    •王惠珍,〈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期,2006.4。
    •林巾力,〈主知•現實•超現實:超現實主義在戰前台灣的實踐〉,《台灣文學學報》第15期,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2009.12。
    •林巾力,〈自我、他者、共同體-論洪耀勳〈文化風土觀〉〉,《台灣文學研究•創刊號》,台南:成功大學,2007.4。
    •林巾力,〈西川滿「糞現實主義」論述中的西方、日本與台灣〉,《中外文學》第34卷,第7期,2005年12月
    •施淑,〈大東亞文學共榮圈-《華文大阪每日》與日本在華佔領區的文學統制〉,《新地》,新地出版社,2007. 9。
    •柳書琴,〈殖民地文化運動與皇民化:論張文環的文化觀〉,《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
    •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台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8。
    •張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淪陷區的言說環境——以北京和上海為例〉,《抗日戰爭研究》第1期,2001年
    •張泉,〈淪陷區中國作家的文化身份認同與政治立場問題——以移住北平的台灣、偽滿洲國作家為中心〉,《 抗戰文化研究》, 2008.9.15。
    •徐秀慧,〈陰鬱的靈視者龍瑛宗──從龍瑛宗的小說藝術表現看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歷史意義〉,《台灣新文學》第7期,1997年。
    •許維育,〈在光復的陰影下──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文學台灣》第33-34期,2000.1.5-4.5。
    •許維育,〈理想的建構──談龍瑛宗〈蓮霧的庭院〉與呂赫若〈玉蘭花〉〉,《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1996.1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七章皇民化運動下的四○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87期,2000年5月。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份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文學台灣》第23期,1997.7.5。
    •彭瑞金,〈龍瑛宗的第二個文學夢〉,《文訊月刊》第34期,1988.2,頁241-243。
    •葉笛,〈中外小說上「多餘的人」系譜之探索──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和《羅亭》《貴族之家》《奧勃洛莫夫》《浮雲》的比較〉,《文學台灣》第33期,2000.1.5。
    •橋本恭子,〈轉變期(1937.7~1939.12)在台內地人之文藝意識的改變〉,發表於《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南:台灣文學館,2003.10.04-05。
    •趙京華:〈殖民歷史的敍述方法與文化政治——日本的臺灣文學研究〉,《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
    •鍾美芳,〈呂赫若創作歷程初探──從《石榴》到《清秋》〉,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所舉辦的「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4.11.25-27

    四、學位論文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王惠珍,《日本統治期台灣人作家龍瑛宗研究--「改造」懸賞創作の入選と受賞の旅を中心にー》,日本關西大學博士課程前期課程中國文學專攻碩士論文,2002.3。
    •王惠珍,《龍瑛宗研究--台灣人日本語作家の軌跡》,日本關西大學博士課程後期課程中國文學專攻博士論文,2005.3。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9。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01。
    •邱雅芳,《南方做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台灣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4.6。
    •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7。
    •蔡美俐,《未竟的志業:日治世代的台灣文學史書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 7。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藍建春,《台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羅成純,《龍瑛宗作品及其研究》,日本築波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83.11。
    •王屏,《近代日本亞細亞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2001年。
    五、其他媒體(影像資源)
    •〈南進台灣〉,《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修復館藏日治時期紀錄影片成果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