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毓錚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 Contnent Analysis of Gender role Biases in the Social Study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李文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領域 、教科書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偏見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study, textbook, gender roles, gender role biase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行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社會領域教科書有關「性別角色」呈現之情形,並比較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性別角色偏見」的差異性。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針對教材中的內文和圖片分別以「男女人次」、「角色特質」、「職業類別」、「家務/級務分工」、「楷模/貢獻/服務」、「休閒活動/興趣」、「語言偏見」及「玩具類別」做為分析類目。研究結果發現:
透過量化統計和質性敘述,發現三個版本的成年男女與男女童出現人次都是男性比女性多(除康軒版兒童部分例外);在「角色特質」、「職業類別」、「家務/級務分工」、「楷模/貢獻/服務」、「休閒活動/興趣」及「玩具類別」呈現出男性/男童傾向工具性角色特質,女性/女童傾向情感性角色特質。然而康軒版女童角色特質偏向工具性角色特質和三個版本的成年男女在家務方面開始重視親子活動及男女童一起完成班務,是重視性別平等教育的一大突破!
各版本性別角色偏見之比較:分「比例不均」、「刻板印象」、「偏差忽略」及「語言偏見」四種類型。「比例不均」方面,翰林版最為嚴重。「刻板印象」上,成人部分:角色特質方面,以翰林版的偏差最嚴重;職業類別方面,以康軒版最為輕微;家務分工方面,翰林版最為輕微;休閒活動/興趣方面,南一版的最為輕微;兒童部分: 在角色特質上,以康軒版的偏見最輕微;在家務/級務分工上,以南一版的偏見最嚴重;在玩具類別上,以南一版的偏見最嚴重。「偏差忽略」上,成人和兒童部分,分別以南一版和翰林版最輕微。「語言偏見」,三個版本在以「人」字旁的第二人稱及第三人稱代名詞表示全體的情形最為嚴重。依男性關係來界定身分與固定性別人物稱謂方面,以翰林版最輕微。
綜合上述,從社會教科書內容出現比例不均、刻板印象、偏差忽略的性別角色的現象看來,本文總結認為:三個版本社會領域教科書仍充滿性別角色偏見的情形,對於性別角色偏見的問題須不斷的繼續檢視下去。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texts and pictures in social study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o understand the gender roles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y contain gerder role biase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texts and pictures within volume 1 to 8 of social study textbooks. The versions involve three publishers: Nani, Knsh and Hanlinco. With this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 aim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publishers, editors and teachers who make efforts to revis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study include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examine gender role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nd the second is to compare gender-role biases with both of adults and children. The categories of adult include(1)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s,(2)the character of roles,(3)the occupation,(4)the housework,(5)the contribution in society or model learning or the service,(6)the recreation or the interest,(7)linguistic bias. The categories of children include(1) 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s,(2)the character of roles,(3)the housework or assigned school task,(4) the contribution in society or model learning or the service,(5)the toy.
The study finds that either in adults or in children's part, gender role biases still exist. The study implies that it's important for us and educators to continue to keep aware of the problem of the gender-role biases.
一、中文部分:
方朝郁(2000)。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方朝郁、謝臥龍(1999)。教科書性別偏見現象與其檢視準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77-86。
王文科(198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王石番(1999)。教育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二版)。台北:幼獅文化。
王雪貞(1984)。父母之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性別特質對學前兒童性別角色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任永貞(2001)。企業網站首頁之公共關係目標公眾、企業形象與功能分析研究-以國內前五百大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市:揚智文化。(Neuman, William Lawrence,1985)。
朱淑雅、黃儒傑、葉雪枝、廖裕月、蕭敏華(1997)。國民小學一年級(上)社會科教科書內容分析,國民教育月刊,37(3),39-54。
朱貽莊(1997)。單親兒童性別角色之差異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江雪齡(1997)。性別與平等教育。載於江雪齡(主編),多元文化教育(2140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江麗莉(1994)。我國坊間幼稚園教材中兩性社會角色之分析。載於:兩性平等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頁29-64)。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暨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羊憶蓉(1994)。台灣成人教育發展回顧與展望。師說,67,27-37。
余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119-147。
何金針(1985)。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學習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5版)。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素馨(1997)。都市女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然堯(1983)。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緒武、蘇惠憫(1990)。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何菁蓉(1986)。國中生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性別角色與個人性別角色的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8-65。
林生傳(1999)。性別教育機會均等的分析、檢討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5,1-34。
林幸台(1987)。生技輔導的理論與寬施。台北:五南。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惠雅(1991)。社會的發展。載於蘇建文編,發展心理學(頁 265-294)。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慧文(2007)。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型態與家務分工:多元文化觀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碧雲(2001)。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麗珊(2007)。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
周惠莉(2002)。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邱方晞(1986)。育幼院兒童的性別角色態度、人格特質、社會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
孫敏華(1982)。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度與其子女之人格適應性別刻版化與成就動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美紅(1996)。國小國語科教科書中人際關係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珏、王舒芸(1998)。情慾自主與兩性平等的性教育。學生輔導雙月刊,48,38-49。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台北市: 婦女新知基金會。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台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莊明貞(1993)。美國多元文化的理念與實施。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343-373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明貞(1997a)。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0-50。
莊明貞(1997b)。多元文化女性主義觀與兩性平等教室的建構。載於莊明貞(著),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41-67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 87。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一、二冊為例。國民教育月刊,38(1),7-20。
莊明貞、林碧雲(1999)。無性別歧視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07-109。
莊采珂(1999)。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學生經驗課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許雅惠(2006)。兒童性別角色發展。載於謝義勇主編,幼兒社會學(頁109-138)。台北市:五南。
郭文良(1996)。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雄市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Fergus P.Hughes,1999)。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敏(2003)。台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科教科書性別偏見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陳美如(1999)。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皎眉(1992)。女性的心理特質與婦女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頁21-42)。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馨(2005)。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1),21-32。
曾文鑑(2001)。國小學生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其性別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游美惠(2003)。女性主義方法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12-114。
游慧卿(1986)。性別角色在個人、家庭、社會價值間的差異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健教、楊淙憲(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新版教科書之比較分析。國教輔導,36(4),8-17。
粟慧文(2001)。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 以語文領域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文山(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玉梅(1988)。兒童讀物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初版,台北。
黃卉妤(2009)。生活課程教科書之性別角色意涵探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88)。教育理想的追求。台北:心理。
黃政傑(1992)。社會科課程設計的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219-233。
黃政傑(199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菁瑩(1996)。台灣地區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響。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253-281)。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火文(1999)。家庭是兩性教育最好的搖籃。師友,2,19-21。
楊孝濚(1984)。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吳聰貴、文崇一、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8-831)。台北:東華。
楊孝濚(1994)。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
楊佳羚(2006)。性別教育大補帖(上):教師基礎觀念大挑戰。台北市:女書文化。
楊國賜(1982)。進步主義教育哲學體系與應用。台北:水牛。
楊龍立(1991)。中小學生在科學成就及對科學的態度中性別差異的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鳳純(2008)。國民小學生活教科書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錦蘭(2000)。成人基本教育教材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國
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
葉重新(1998)。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賈馥茗(1971)。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台灣書店。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劉美慧(2001)。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載於譚光鼎(主編),多元文化教育(199-231頁)。台北:空大。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文化。(Basow,S.A.,1992)。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淑惠(2010)。國小客語教科書的性別角色內容分析。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
歐用生(1988)。國民小學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形態。載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形態與教育(頁255-272)。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載於莊梅枝主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頁203-214)。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1998)。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46)。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學校本位課程改革-爭議與回應。國民教育,40(3),2-9。
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1992)。第二性。台北市:志文(Simonede Beauvoir,1997-1999)。
賴友梅(1997)。影響國中教師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平等教教育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48-65。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1990)。發展心裡學。台北:空大。
賴淑梅(2003)。國小教科用書中族群、性別偏見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小芩(1999)。檢視國中一年級教科書是否符合兩性平等原則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謝臥龍(2002)。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57-80。
謝美年(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一、二年級國語課本圖畫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簡成熙(2000)。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教育上的價值。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0-24。
魏惠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載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6)。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蘇芊玲(1998)。家庭與社會也需要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6-39。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市:女書文化。
蘇建文(1996)。發展心裡學。台北:心理。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bu-Nasr, Julinda & And-others(1983)Identific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sex stereotypes in and from school textbook. Some suggestions for action in the Arab world. David: UNESCO.
Bandura,A. (1989).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R. Vasta(Ed.),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6). Greenwich, CT: JAL Press.
Banks, J. A.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and C. A. Banks(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pp.22-64). Boston: Allyn & Bacon.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bermeyer, J. & Edmond, M.(1995) Reflecting equity and diversity. MI: Grad Rapids.
Bennett, C. I.(1990).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Berelson, B. (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lock, J.P. (1973).Conception of sex role: some cross-culture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12-526.
Caldera, Y.M., Huston, A.C.,& O'Brien,M.(1989). Social intreactions and play patterns of parents and toddlers with feminine, masculine, and neutral toys. Child Development, 60, 70-76.
Carrigan, T., Connell, B. & Lee, J.(Ed.)(1987).The making of masculinities: the new men’s studies. Boston: Allen and Unwin.
Fergus, P. (1999).Children,play,and development(3rd). USA: Alley & Bacon.
Fiske, S.T.& Taylor, S.E.(1991).Social cognition(2nd).Singapore: McGraw-Hill, Inc.
Gottfredson, I., Murray, W., Nettles, N., & Mchugh, R.(1992).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 report from the evaluation of Pittsburgh prospec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ffective schooling for disadvantage students.(Rep. No.27).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ampson, S. (1986). Sex role and personality. In J. D. Hargreaves & Colley A. M. (Ed.), The psychology of sex roles(3). London: Harper Publishers.
Harlook, E. B. (1983). Child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 McGrow-Hill.
Holsi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Kohlberg, L. (1969).Stage and sequence: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socialization. In D. A. Goslin(Ed.),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Chicago: Rand Manally.
Lerner, R. M. & Shea, J. A. (1982).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ence.In B.B. Woman(Ed.),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pp.503-525).Englewood Cliffs, N. J. :Pretica-Hall, Inc.
Lueptow, L.B. (1984). Adolescent sex roles and social chan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C.L., & Halverson, C.F., JR. (1983) The Effect of sex-typing schemas on young children’s memory. Child Development, 54,563-574.
Matlin, M.W. (1987).The psychology of wome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Miller, J.L. (1993). Constructions of curriculum and gender. In Bisklen, S. K., Pollard, D. Gender and education: Ninety-second yearbook of the natio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der, M & Sadker, D. (1995).Gender bias in the curriculum. Washington, DC: Nation Edition Association.
Saykanic, D.M. (1993) Improving library resources in an elementary media center by assuring greater ethic and gender diversity. Ed. DC. Practicum report, Nova University.
Schaffer, K. F. (1980). Sex role issue in mental health. Reading, Mass:Adison-Wesley.
Scott, K. P. & Schau, C. G. (1985).Sex equity and sex bias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 Susan S. Klein(Ed.),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pp.218-232).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haffer, D.R. (1999).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5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and ITP.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0).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Vasta, R., Haith, M.M., & Miller, S.A. (1995).Child psychology: The modern science. New York, NY: John Will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