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進富
論文名稱: 竹南鎮國小六年級學童校園環境識覺及其行為之研究
The Study of Campu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for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 Students at Chunan Town
指導教授: 陳鸞鳳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校園國小學童環境識覺學童行為
外文關鍵詞: campu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student’s behavior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人類從出生開始,便與生活周圍的環境產生聯結,並透過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發展出對環境的學習、適應及創造等行為。本研究以竹南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目的在瞭解其校園環境識覺及學童行為之現況,並比較不同個人及其所屬特質的學童,其在校園環境識覺以及行為上的差異;接著探討學童因校園環境識覺的優劣,影響其在學童行為的差異性及相關性;最後試圖探求學童個人及其所屬特質及校園環境識覺對學童行為的預測能力。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之研究方法,使用自編之「竹南鎮國小六年級學童校園環境識覺及其行為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竹南鎮八所國民小學六年級普通班,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的方式共取得有效樣本567份;待問卷回收後,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之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1.竹南鎮六年級國小學童對於校園環境的識覺及自我行為的表現皆呈現正面積極之評價;
    2.在校園環境的識覺方面,不同的「學校生活適應情形」及「學校規模」有顯著的差異性;
    3.在學童的行為方面,不同的「性別」、「學業成就」、「學校生活適應情形」、「家庭社經背景」及「學校規模」,都有顯著的差異性;
    4.就校園環境識覺與學童行為加以分析,二者各面向之間皆達到顯著之差異,並有顯著之相關性,且相較於個人及其所屬特質,校園環境識覺對學童行為有較佳的預測能力。
    研究最後依據統計分析之結果,針對竹南鎮國小的教育現場及後續的研究,提出相關之建議。


    Abstract
    The humanity starts from the birth, then has the joint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by way of with in the environment interactive process, develops to behaviors and so on environment study, adaptation and cre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and compare the discrepanc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students’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n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and discrepancies between student’s behavior and the levels of their campu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predicts students’ behavior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ir campu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his study adopts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Campu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Student’s Behavior for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 Students at Chunan Town”, and takes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on the six-grade classes at eight elementary schools at Chunan town, and 567 questionnaires are valid. The data obtained i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below:
    1. The six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 Chunan town reveal positive evaluation on both the campu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self-behavior performance.
    2. In the aspect of campu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vels of “the adapting of school life” and “the scale of the schools”.
    3. In the aspect of students’ behavior,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ex”, “the adapting of school life”, “family social-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the scale of the schools”.
    4. In the analyses of campu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students’ behavior, both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very dimension as well 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mpared to the student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campu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has better predictability in students’ behavior.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statistic analyses, we offer several suggestions in respect to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t elementary schools at Chunan town and the subsequent studies in the futur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3 第三節 研究限制……………………………………………………………6 第四節 名辭釋義……………………………………………………………6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9 第二節 環境識覺理論……………………………………………………14 第三節 行為相關理論……………………………………………………25 第四節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40 第五節 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探討………………………………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假設…………………………………………………52 第三節 研究取徑與方法…………………………………………………53 第四節 研究流程……......………………………………………………75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方式…………………………………………………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之分析………………………………………79 第二節 國小學童校園環境識覺與學童行為之現況分析………………81 第三節 不同個人及其所屬特質變項與學童校園環境識覺之分析……85 第四節 不同個人及其所屬特質變項與學童行為之分析………………100 第五節 校園環境識覺與學童行為之分析………………….……………115 第六節 學童個人及其所屬特質、校園環境識覺對學童行為之預測分析.......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5 參考文獻 一、中文圖書………………………………………………………………139 二、中文期刊………………………………………………………………140 三、中文論文集……………………………………………………………142 四、英文部份………………………………………………………………145 附錄 一、研究預試問卷…………………………………………………………147 二、研究正式問卷…………………………………………………………151

    參考文獻
    一、中文圖書: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臺北市:明文書局。
    王靜珠(1972)。國民小學行政。台中市,台中師範專科學校。
    李旭旦、王恩湧(2005)。人文地理學。景觀百科事典:http://lincad.epa.com.tw/。
    吳明隆(2002)。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沈中仁(1976)。環境學。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林生傳(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華泰書局。
    周肇煒(1982)。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之調查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胡幼慧(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萬義(1988)。學校物質環境的重要性。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專題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局。
    孫益祥(1969)。學校建築與設備的研究。高雄市,國泰出版社。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郭生玉(1994)。心理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精華書局。
    陳英三(1983)。臨床學習心理學- 以學業不振兒童為中心。台北:大洋出版社。
    陳幗眉、洪福財(2007)。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 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
    黃健二、賴宗裕、謝慶達、馬藹萱、莊坤洋、王本壯(2002)。苗栗縣綜合發展全面修訂計畫。苗栗縣政府。
    游淑燕(1988)。學校建築的心理學基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專題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局。
    楊國樞、張春興(1969)。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熊智銳(1992)。中小學校教育情境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劉金花(2003)。兒童發展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中文期刊
    林裕彬、林怡君(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季刊,第42期,35-48頁。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六期,203-242頁。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十六期,115-137頁。
    倪進誠(2000)。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二十七期,21-40頁。
    倪進誠(2004)。空間行為研究。未發表文章。
    張長義(1993)。蘭陽平原洪患區土地利用災害識覺及環境調查之研究(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2-0414-P002-17B。
    郭為藩(1970)。自我理論在教育學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2期,85-129頁。
    莊修田(2000)。人類空間行為之內涵與本土化研究初探。中原設計學報第三卷第一期,21-41頁。
    黃玉英(2002)。校園環境對學生學習之影響。臺灣教育,第618期,24-31頁。
    曾光宗(2005)。以兒童為主體的校園環境與空間設計。教育研究月刊,第136期,66-82頁。
    歐陽鍾玲(1983)。學童空間概念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九期,166-204頁。
    歐陽鍾玲(1987)。行為地理的內涵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十三期,151-166頁。
    劉鴻喜、程仁宏(1996)。台灣地區製造業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第九集,29-132頁。
    三、中文論文集
    王蒲寧(2004)。台中市中山國中學生校園活動空間選擇行為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空間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資源環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朝煌(2004)。個人因素個人經驗校園環境知覺與大學生能力感發展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吳長穎(2002)。國小學童校園環境知覺、被害經驗與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蘭(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環境知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吳瑋倫(2004)。新竹縣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慧(2005)。台北市幸安國小四年級學童社區環境識覺及空間認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欽(2004)。台北都會區加油站設置對生活環境影響之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文隆(1998)。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張錦鶴(2002)。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怡汎(2003)。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芝(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湯志民(1990)。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德祥(1989)。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秀惠(2004)。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彭淑玲(1997)。國小學童班級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玉慧(2002)。國小三年級學童數位學習行為及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山城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秋仁(2003)。台中市國中學生對教室物理環境的知覺與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宇承(2004)。生活世界中的埤塘識覺研究─以桃園縣大竹國小二、三與四年級學生為個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歐家瑜(1999)。都市社區居民空間識覺形成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玉慧(1995)。高雄市國小學生學校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其螢(2004)。國小中年級受同儕歡迎兒童與被同儕拒絕兒童其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蔡明芬(2007)。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與鄉土認同態度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鄭素津(2004)。不同區位國小低年級學童環境知覺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芝伶(2006)。台北市國中八年級學生知覺學校氣氛、學業成就與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芳文(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韌性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亞恆(2007)。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謝慈容(2004)。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羅瑞玉(199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四、英文部份:
    A.P Vayda & R. A. Rapport (1968), Ecology, Cultural and Noncutural.
    Brookfield, H.C. (1964), “Question on the Human Frontier of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40(4):283-303.
    Coie, J. D., Dodge, K. A., & Kupersmidt, J. B (1990). Peer group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S. R. Asher &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17-5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J.Stoddart, (1965), “Geography and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he Ecosystem as a Geographic Principle and Method”, Geography, 50:242-247.
    Downs, R.M. (1970), “Geographic Space Pre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gress in Geography, P.70-81.
    Downs, R.M. & Meyer, J.T. (1978), ”Geography and the Mind”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22, No:1,P.59-77.
    Gifford, R. (198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Glacken C.J. (1967), Traces on The Rhodian Shore-Nature and Culture from Ancient Time to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Gold, J.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and Stimson (1987), Analytical Behaviour Geography, New York: Croom Helm.
    Johnston R.J. ed., (1981),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Blackwell, Oxford.
    Johnston R.J. (1997), Grography and Geographer: Anglo-American Geography Since 1945, Lond New York: Hodder& Stoughton.
    Jones, K., Johnston, R. J. and Pattie, C. J.(1992), People, Places and Regions: Exploring Tthe Use of Multi-level Modelling in The Analysis of Electoral Dat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2, pp.343-380.
    Mos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Procedures, measures,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ewcomb, A. F., Bukowski, W. M., & Pattee, L. (1993).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pular, rejected, neglected, controversial, and average sociometric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1), 99-128.
    Rapport, A. (1977), 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台北,萬卷出版社。
    Simon J. Catling(1978), The Child’s Spatial Conception and Geographic Education, Journal of Geography, vol. 77, no. 1, p25.
    Strange, C. C. (1996). Dynamics of campus environments. In S.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3rd., pp. 244-26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ood, L, J. (1970), “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y,” Transactions,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50:13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