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于軒 Chiu, Yu Hsuan |
---|---|
論文名稱: |
為流浪動物奮鬥── 動物保護人士之轉化學習歷程 Fighting for stray animals ──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of Animal Protectors |
指導教授: |
黃囇莉
Huang, Li Li |
口試委員: |
蔣興儀
陳文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清華學院 - 學習科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Learning Scien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動物保護 、流浪動物 、轉化學習 、重要生命經驗 |
外文關鍵詞: | animal protection, stray animal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動物保護人士的轉化學習歷程。台灣的動物保護意識在近年有顯著的發展,動物保護人士長年來的付出不可忽視,然而過去關於動物保護的研究多從法律、教育等層面進行,鮮少以動物保護人士為主體,探討其於動保行動中的學習內涵與機制。本研究以九位長期投入動物保護行動的動保人士為對象,以敘說研究法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從動保人士所敘說的自身生命經驗中,探究經驗脈絡與學習的關聯。筆者以轉化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作為主要的理論視角,分析動保人士在動保行動當中如何從經驗中學習;而在行動過程中,又有那些關鍵的困境及因素能夠促進動保人士的觀點轉化。研究結果顯示,動保人士幼年與動物相處的正面、負面經驗為影響其成人後投入動保行動的因素;投入動保行動的初期,動保人士的意義基模進行擴充與轉化,在行動過程中學習新知及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後面臨五種關鍵的困境,動保人士在此時期若能進行前提式的反省,並妥當處理人際關係,與人群溝通,則能產生觀點的轉化,否則將持續陷在困境之中;觀點轉化完成的動保人士,最後以新的行動及目標來試驗新自我,完成轉化學習的歷程。最後,筆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兩點建議:一、動保人士中女性占多數,此性別議題值得探究,二、動保社團、組織的內部學習機制─亦為未來值得探討的方向。如此將能更深層地理解我國動物保護參與者的特色及學習內涵。
The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of animal protectors. In recent years, animal protection awareness has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aiwan, and the animal protec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st, most of researches concerned about animal protection law, or animal protection education. However, rarely researches explore how animal protectors learn in the animal protected action. In this research I interview 9 animal protectors who devote themselves to animal protection. To explore how experiences interact with learning, I interview animal protectors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analysis it in narrative inquiry. Transformative Leaning is main theory in this research, which provides me perspective to analyze how animal protectors learn in the experiences, and what factors or crucial point promote their perspective transforming. In resul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s of interacting with animals in the childhood, which will influences individuals join to animal protection or not when they grow up. In the beginning, animal protectors’ meaning schema expands and transforms. They learn knowledge and develop ability of problem solving in the action. In the middle stage, animal protectors confront 5 critical dilemmas. If animal protectors proceed in premise reflection,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t will promote individuals’ perspective transforming, or individuals will continue mired in difficulties. The animal protector who completed perspective transforming start to plan new action and new goal for testing themselves, and they finally accomplish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 summarize two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irst, most of animal protectors are female, which phenomenon is worth to research. Second, internal learning mechanism of animal protection community or organization is worth to research, too. Then, we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animal protectors’ characteristic and learning connotation in Taiwan.
王瑞菁(2007)。辛格論動物解放。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中壢市。
王叡謙(2015,1月9日)。【會後新聞稿】收容所「雙降」:零安樂死與所內死
亡。取自於http://www.lca.org.tw/news/node/5390
王韻琇(2013)。非營利動物保護團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以台灣319愛貓協會
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本報訊(1949,5月14日)。獅.豹.熊.狼 一群野獸飽餐 將捕捉市內野狗 送
去動物園加菜。中央日報,3。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2011)。98年施政報告。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2011)。99年施政報告。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2012)。100年施政報告。
台南市動保處(2013,8月14日)。狂犬病防疫山區平地濱海多管齊下
70%流浪狗已絕育注射剪耳標記,取自http://www.tainan.gov.tw/tainan/dep_news.asp?id={8B17E634-0630-4792-BE6E-0080569E4884}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9)。體檢政府動物保護政策、施政及「全台流浪犬、
貓留置收容狀況」調查分析報告。取自http://animal-action.east.org.tw/modules/tinyd3/index.php?id=12#no01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14,6月18日)。你家的狗,來自這樣的煉獄繁殖場嗎?
政府放任犬貓源頭管理失控,任憑民間困在末端問題打轉! 台灣流浪犬貓問題如何能解?取自http://www.east.org.tw/that_content.php?id=484
石明啟(2012,11月13日)。繁殖場虐53犬 任餓死踩糞。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113/34638669/
朱天衣(2011)。巡迴免費結紮車「溫柔堅持」的力量。台灣動物之聲,53,11-14。
李玉珊(2011)。以社會行銷觀點探討流浪動物 TNR活動-以瑞芳猴硐貓咪村為
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茂生(2003)。動物權的概念與我國動物保護法的文化意義,月旦法學雜誌,
94,155-180。
李芸珊(2012)。處理流浪動物之政策工具:對上游繁殖場的課稅管制。國立台 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素卿(譯)(1996)。Patrcia Cranton 著。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
者指南。台北:五南。
李煒富(2012)。從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學說探究台灣流浪犬的問題。國立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呂幼綸(2014,4月11日)。動保法修法聯盟 動起來。台灣動物新聞網,取自
http://www.tanews.org.tw/info/4148
呂苡榕(2011)。節育代替撲殺,TNR正夯。台灣動物之聲,53,3-6。
何宜(2014,12月8日)。《十二夜》不凡的動保史頁。台灣動物新聞網,取自
於http://www.tanews.org.tw/info/6310
汪盈利(2012)。以關懷生命協會發展為主軸的 台灣動物保護運動史:
1992-1999。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汪盈利(2013)。關懷生命協會的立基背景與九十年代的台灣動保發展。台灣動
物之聲,60,20-26。
吳錇涵(2010)。動物保護理論與實踐-以我國動物保護法為觀察對象。國立臺
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惠文(2010)。我國動物保護之研究-以流浪動物領養問題為例。銘傳大學公
共事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聖蘋(2007)。從TomRegan的動物權利觀探究台灣流浪犬問題。國立中央大
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林曉君(2008)。非營利組織領導者領導歷程與轉化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 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雅慧(2007)。世界宗教博物館志工之生命意義觀點轉化學習研究。暨南大學 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郭淑瑩(2008)。故事教學進行國小低年級學生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動物保護繪
本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環境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平(1996,5月1日)。流浪犬是否安樂死?: 動物保護團體盼予「分級」。中
國時報,第15版。
陳映羽 (2013,6月30日)。動物收容所志工的日記。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
自於http://pnn.pts.org.tw/main/2013/06/30/%E5%8B%95%E7%89%A9%E6%94%B6%E5%AE%B9%E6%89%80%E5%BF%97%E5%B7%A5%E7%9A%84%E6%97%A5%E8%A8%98/
陳英姿(1997,9月28日)。人道處理棄犬 環保署撥七百萬元執行。聯合報,
第19版。
陳碧真 (2010)。動物保護志工保護流浪犬經驗對生命態度影響之探討。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動物保護法(2015年02月04日)。
動物保護法草案【委員會紀錄】立法院第3屆第4會期(民國86年9月22日)。
許晉瑋(2010)。一個動物各種表述:動物保護法制的虛像與實質。臺灣大學法
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惠菁(2008)。動物保護入憲模式之探討—從「權利觀點」出發。臺灣大學法
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菡艾(2007)。動物非物:動物法在西方。中國:法律出版社。
湯宜之(2011)。臺北市三所大學流浪犬捕捉—絕育—回置管理策略之探討。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環境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美玲(2003)。中部四縣市流浪犬管理及其環境教育相關問題之現況研究。臺
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癸鳳(2007)。動物保護組織網站架構及行銷策略分析。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
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淑玲(2013,3月3日)。黃泰山呼籲支持動保法22條修正案--支持寵物繁殖
登記。新頭殼,取自於http://newtalk.tw/citizen/view/18190
黃淑郁(2006)。公狗絕育率偏低的原因-兼論公狗絕育的好處。台灣動物之聲,
42,8-10。
黃福其(1997,7月28日)。燙﹗砍﹗淹 德媒體斥我虐殺野犬 野蠻台灣?明星
周刊派記者蓋德來台採訪,蒐集不人道證據,大斥台灣有如中古世紀國家。聯合晚報,第04版。
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2015)。新北市動保處給樹林車站流浪犬貓入新厝、健
康檢查,取自於http://animal.coa.gov.tw/html3/index_news.php?acttype=content&id=A20150100001
葉力森、石正人(1995)。台灣棄犬問題探討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保護動物
協會,初版。
葉瓊惠(2012)。女性單親家庭家長的生活困境、問題解決策略及學習動機之研 究:轉化學習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
楊雅靜(2006,8月28日)。黃金獵犬歷劫重逢《星星知我心》狗版也動人心。
蘋果日報,取自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0828/2849838/
監察院(2011)。(100)院台財字第10022300780號糾正案文。監察院公報,2747,
4-10。
蔡欣芸(2009)。從動物保護法的。生成與演變探討在地動物福利之發展與實踐
─以犬、貓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振源(1995,3月19日)。部分 清潔隊被指轉賣名犬野狗 非名犬賣給香肉店?
關懷生命協會秘書:仍在蒐證。聯合晚報,第03版。
劉威良(1995)。瑞芳流浪犬事件 抗議第一聲 德國展開簽名。取自於
http://www.lca.org.tw/column/node/905
歐又菁(2012)。守護生命的堅持-一位流浪犬照顧者。國立臺東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歐如慧(2006)。動物保護之法制與實踐-以寵物與流浪動物之保護為主。中國文
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華(2014,5月10日)。「反濫捕、要結紮」 5000人凱道遊行。自由時報,
取自於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004773
簡文燦(1998,3月23日)。PETA夜市行動劇 爭取動物權: 人道對待動物協會
來台 呼籲民眾勿亂買、亂養、棄養寵物。中國時報,第18版。
蕭阿勤(2012)。敘事分析。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
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133-166頁)。台北市:東華。
關懷生命協會法務組(1998,1月1日)。參與「動物保護法」立法記事。取自
於http://www.lca.org.tw/law/article/1073
鍾麗華(2013,1月15日)。為流浪動物請命 農委會外爆衝突。自由時報,取
自於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643597/print
鐘雲蘭(1998,9月12日)。歐美團體抗議 指我虐待流浪狗。聯合報,第6版。
釋傳法(2004)。如何推展絕育宣導工作。台灣動物之聲,36,6-13。
Boyd, R. D.(1991). Personal transformations in small groups: A Jungian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Brookfield, S. (1987).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s.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S.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wla, L. (1998).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3), 11-21.ISO 690
Chawla, L. (1999). 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1), 15-26.
Clark, M. C., & Wilson, A. L. (1991). Context and rationality in Mezirow's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1(2), 75-91.
Conway, M. A., & Beckerian, D. A.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vivid memories. In M.
M. Gruneberg, P. E. Morris, & R. N. Sykes(Eds.), Practical aspects of memory(Vol, 2, pp, 519-524). New York:Wiley.
Cranton, P. (1994).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Guide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 Jossey-Bass, 350 Sansome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04-1310.
Cranton, P., Dirkx, J., Gozawam, J., Kasl, E., and Smith, R.(2006). Conference report.
Reflections on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Conference. 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4(2), 140-156.
Dirkx, J. M. (2000).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nd the Journey of Individuation. ERIC
Digest No. 223.
Habermas, J.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osten: Beacon Press, 1971.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Jossey-Bass, 350
Sansome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04-1310.
Singer, P. (1995). Animal liberation. Random House.
Ricoeur, P. (1988) Time and Narrative, Vol. III.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Ricoeur, P. (1991a) ‘Appropriation’,in M.J. Valdes(ed.), A Ricoeur Reader: Reflection
and Imaginatio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p. 86-98.
Freire, P.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Kerder and Kerder, 1970.
Schutz,A. (1962/1973). Collected paper (1-3): The problem of real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Tanner, T. (1980).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A new research area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4), 20-24.
Taylor, E. W. (1997). Building upon the theoretical debat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Mezirow'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34-59.
Taylor, E. W. (199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Critical
Review. Information Series No. 374.
Taylor, E. W. (2000). Analyzing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In J.
Mezirow, and Associates (Eds.),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pp. 285-32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