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古淑慧
Ku, Shu-Hui.
論文名稱: 參加課後照顧服務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The Effects of Attending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鄭淵全
Cheng, Yuan-Chuan
口試委員: 顏國樑
Yen, Kuo-Liang
陳嚴坤
Chen, Yen-K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7
中文關鍵詞: 課後照顧服務親子關係
外文關鍵詞: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國小五年級學童參加課後照顧服務對親子關係之影
    響。研究方法採取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之「參加課後照顧對親子關係之影
    響調查問卷」來進行研究,以新竹市國小五年級學童之家長為施測對象,共發出
    927 份,回收有效問卷 743 份。
    資料運用統計軟體 IBM SPSS Statistics 22.0,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
    變異數(ANOVA)分析、卡方考驗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的統計方式進行分析,並獲致
    以下結論:
    一、選擇參加校內課後照顧服務動機因素中家庭因素明顯高於社會因素
    二、核心家庭的親子關係略高於三代家庭
    三、單親家庭在親子關係中的「溝通尊重」表現略高於三代家庭
    四、參加校外安親班及皆無參加課後照顧服務之家庭的親子關係顯著高於參加
    校內課後照顧服務之家庭
    五、參加校內課後照顧服務的學童家長,認為有必要延長課後照顧服務至晚間 7
    點的比率佔 65.4%
    六、參加校內課後照顧服務的學童家長,認為將校內課後照顧服務延長至晚間 7
    點更能夠配合生活作息的比率佔 34.7%
    七、不同社經地位及家庭型態在參加校內課後照顧服務動機因素中無顯著差異
    八、不同社經地位及參加不同課後照顧服務程度對親子關係無顯著差異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實證資料分析的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以供新竹市
    教育相關行政單位,以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課後照顧服務、親子關係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ttending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Hsinchu City .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urvey subjects are fifth
    grade students who attend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in Hsinchu City . 927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among which 743 questionnaires valid. The data i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Chi-square Test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motivation to attend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in family-related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scores than the social factors.
    2.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nuclear families was significantly scores than
    extended families.
    3.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t communication and respect level in one-parent
    families was significantly scores than extended families.
    4. The families with child attends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outside of school or
    does not attend any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were significantly scores than the
    families with child attends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in elementary school.
    5. The percentage of the parents think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tend after-school
    care hours to 7 p.m. is up to 65.4%.
    6. The percentage of the parents think that it is more accommodate in their daily
    routine to extend after-school care hours to 7 p.m. is at 34.7%.
    7. The motivation to attend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for the different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 structure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8.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different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or
    different degrees of attending 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in Hsinchu City and research staff engaged in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Ketwords:after-school care classe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解釋..........................................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課後照顧服務之沿革與實施策略........................7   第二節 課後照顧服務之意涵................................10   第三節 親子關係之意涵....................................13   第四節 課後照顧服務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33   第四節 實施程序..........................................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47   第一節 個人背景與參加校內課後照顧服務動機因素之差異分析......47   第二節 個人背景與親子關係之差異分析........................52   第三節 參加校內課後照顧服務動機因素與親子關係之相關分析......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2 參考文獻....................................................65   壹、中文部分.............................................65   貳、英文部分.............................................69 附錄........................................................71   附錄一 預試問卷.........................................71   附錄二 正試問卷.........................................75

    壹、中文部分
    王仁弘(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淑玲(2009)。國小校內外課後照顧成效差異之分析-以高雄縣某鄉鎮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齊笙(2016)。共體時間-課後體育安親生活共學班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文惠慧(2007)。國小兼任行政職務女教師情緒智力、親子關係與家庭生活滿意度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立法院(2003)。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6 年9 月22 日取自全國法規
      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50001
    古君智(1993)。雙生涯職業婦女家庭支持、親職角色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縣。
    朱惠玲(1996)。我國觀光系所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對其就業價值觀與職業選擇傾向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2016)。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分析。2016 年12 月02 日取自
      行政院主計處。
      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41362&ctNode=1853&mp=4
    行政院主計處(2017)。家庭組織型態。2018 年03 月12 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iGJRpsNX45yniGDj%2Bw1ueQ%3D%3D
    李玉珍(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
      9,3-52。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
      237-255。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1,19-38。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反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貞宜、曾榮祥(2004)。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臺北:華騰文化出版社。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美玲(2003)。大專學生自我之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杜榮興(2007)。國小學童親子關係與家庭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姿嫻(2008)。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
      縣中壢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沈玉翎(2014)。親子關係、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沈秀貞(2007)。雙薪家庭社會支持、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呂慧珍 (2005)。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偏遠地區一所國民小學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邱志鵬(2002)。台灣地區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模型之分析與評估研究。內政部兒
      童局。
    邱瓊芳(2008)。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妙娟(1989)。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
      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怡光(2002)。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繼親兒童親子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佳怡(2012)。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經營之個案研究為題,針對台中市一所國民小
      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易蒨(2014)。以新住民子女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蘇澳地區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素勤(2015)。教師親子旅遊滿意度、親子關係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國中
      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雲林。
    林進山(1995)。從課後活動班談開放教育的實施。北縣教育,10,50-54。
    林惠雅 (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期,75-
      96。
    兒童福利聯盟(2012)。2012年台灣兒童課後照顧概況調查報告。2017 年 12 月
      30 日取自兒童福利聯盟資料館。  
      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33
    柯順議(2004)。以學校為本位家庭教育方案之實施與評估:以親子關係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華檜(2005)。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福財、蔡春美、翁麗芳(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洪碧芬(1990)。慢性病童手足之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徐 諶(1996)。「雙頭馬車」如何行?-為活潑、多元的托育制度請命。師友月
      刊,353,6-10。
    陳光安(2009)。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秀春(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貞蓉(1994)。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其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大學,彰化縣。
    陳淑芬(2009)。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淑雯(2003)。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與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陳婉琪(2013)。彰化縣辦理課後照顧補救教學協助弱勢兒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富雄(2011)。家長安排國小學童就讀安親班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嘉彌(2005)。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習資訊,22(5),16-21。
    郭孝貞(1988)。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以托兒所
      為調查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郭怡彣(2016)。家長對安親班功能與影響的認知為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
      宜大學,臺中市。
    郭惠玲(2009)。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張佩韻(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張春桂(2004)。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張 瑛 (2005)。警察人員婚姻態度、親子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12)。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2016 年10 月14 日取自教
      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https://www.k12ea.gov.tw/ap/affair_view.aspx?sn=063b7613-060b-4972-b237-18a7b868f2b0
    教育部(2017)。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之實際招收人數。2017 年12 月15 日取自
      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
    http://stats.moe.gov.tw/files/gender/209-2.xls
    康益壽(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休閒活動、情緒調整與親子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千慈(2004)。空巢期父母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鳳珠(2007)。女性軍訓教官母職角色衝突、幸福感和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湯惠珠、盧蘇偉(1996)。父母成長DIY。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馮 燕 (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市:巨流。
    葉紋君(2012)。國小學生家長選擇課外輔導班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大甲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葉劉文彬(2007)。母親對安排國小子女課後照顧考慮選項影響程度差異之調查—以
      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曾岫瑛(2016)。公辦與民辦課後照顧之現況研究-從生活結構觀點分析(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新竹市教育網(2013)。新竹市立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補充規定。
      2016年11 月11 日取自新竹市教育網。
      http://www.hc.edu.tw/edub/rule/rule.aspx
    鄭望崢(1987)。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
      大學,臺北市。
    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趙麟生(2016)。原生家庭依附經驗與婚生家庭親子關係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劉淑雯(2003)。臺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劉青青(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親子關係:不同課後生活狀況的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錢敏惠(2010)。國小三年級新住民學生參加課後照顧與提升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魏意芳(2003)。日本學童保育制度之研究-對我國課後托育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魏鈺珊(2005)。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龔惠文(2006)。國小六年級家庭休閒參與、家庭休閒阻礙與知覺親子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貳、英文部分
    Hollingshead, A. B. (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York: Yale.
    Ballantine, J. H. (1999). Getting involved in our children’s
      education . Childhood Education, 75(3), 170-171.
    Baumrind, D. (1966).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37(4), 887-907.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1992). Kinship care: A new look
      at an old idea. Children's Voice, 25 (Spring), 6–7, 22.
    Gerris, J. R. M., Deković, M., & Janssens, J. M. A. M. (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childrearing behaviors:
      Parents' perspective ta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4), 834-847.
    Gongla, P. A., & Thompson, E. H. (1987). Single-parent families.
      In M. B. Sussman & S. K. Steinmetz (Ed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pp. 397-418).London: Plenum Press.
    Good, C.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3rd ed.). New York:
      McGram-Hill.
    Kaczynski, L. (2003). Handbook of dynamic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 London: Sage.
    Krejcie, R.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607-610.
    Lansburgh, T. W. (1979). Child welfare: Day care of childre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34-164, Washington, D. C: NASU.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 (Ed.). P. H. Mussen (Series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p. 1-101). New York: Wiley.
    Niety, P. L. (1983). School - age childcare : In support of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Childhood Education,5,6-10.
    Schaefer, E. S (1959). A circump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26-31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