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孟真
論文名稱: 台灣蠶業的技術與社會研究:以「蠶業生產專業區」為例
指導教授: 楊弘任
傅大為
口試委員: 何素花
陳信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台灣蠶業蠶業生產專業區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科技與社會(ST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養蠶業曾是台灣頗具特色的一項產業,在1970年代推動的蠶業生產專業區更是台灣蠶業史的黃金時期,蠶繭產量在短短數年間成長近十五倍之多,從1973年的十二萬公斤到1980年的近二百萬公斤鮮繭量,並博得「世界蠶業發展之奇蹟」、「亞熱帶最先進養蠶地區」等美譽。這段成就如何可能?論者皆將其成就指向蠶業生產技術的改良與政策推動的成功,然而從科技與社會(STS)的觀點,此種技術決定的論點畢竟偏頗,因此本試圖重新考察專業區的興起與運作,並以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為分析基礎,提出不同的觀點。
    本文從技術面切入,瞭解專業區前後的養蠶工序及其技術內容是否有所差異。深入了解養蠶工序與技術之後,本研究發現專業區推動的新技術帶來的效果,與實務上有所差距,而且所宣稱的新技術在日治時代早已採用,當時效益並未帶來巨大變革,卻在專業區成立後發揮作用,顯然當中不只是技術變革可以解釋。本文以ANT的研究取向,分析蠶改場、蠶農、絲廠、技術指導員、製種場、大湖農工與蠶桑等行動者,如何促成專業區網絡的形成並順利運作。研究發現,專業區形成了ANT理論中的必要通過點(OPP),讓所有的行動者從原本的位置,繞路至專業區,參與專業區計畫,避開原先可能遭受到的困難或障礙,最後仍可以到達他們原來的目標,甚至獲得更大的利益。然而,不同的行動者並不一定接受蠶改場的徵召,或是蠶改場的徵召行動也有可能導致行動者離開網絡,如老蠶農的消失。另外我們也發現外在變動因素對網絡的影響,如日本來台收購蠶繭,刺激專業區快速成長,但後續的抵制政策又是導致契作單位停止契作,蠶農轉向其他作物,使專業區逐漸走向瓦解之路的重要因子。即使專業區後期有短暫的蠶種外銷黃金時期,卻如曇花一現般的迅速消失,台灣蠶業終至還是結束。
    本文藉由蠶業「專業區」的推動,描述台灣蠶業發展的一段重要轉變過程,試圖檢視蠶業轉變前後的差異,藉由科技與社會的詮釋觀點,透過行動者的分析,進而理解不同時期技術形貌及與社會的關係,探討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的迷思,並期待透過這段探索旅程,能豐富台灣蠶業發展史的內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理論資源 3 (一)專書、論文 3 (二)行動者網絡觀點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一)史料 5 (二)蠶業耆老訪談 7 (三)田野觀察 8 第四節 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養蠶作為一種「家庭副業」:蠶業建立與發展的歷史脈絡11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台灣蠶業 12 (一)蠶業基礎的建立 12 (二)自發性養蠶時代的來臨 15 (三)製種的天堂,台灣 19 第二節 戰後的台灣蠶業 22 (一)戰後初期的台灣蠶業概況 22 (二)蠶業重建:復與台灣蠶業三年計畫 25 (三)前途似錦的養蠶業? 28 第三節 小結 32 第三章 邁向「專業化」之路:蠶業生產專業區的政策與技術 34 第一節 專業區的發展歷程 34 (一)創造願景 34 (二)專業區計畫內容 35 (三)蠶業機構 39 (四)計畫成果 40 第二節 省力技術體系的建立:專業區的新蠶業技術內涵 42 (一)稚蠶共育:養好稚蠶是養蠶成功的一半 43 (二)壯蠶條桑育:從少量多餐到多量少餐 47 (三)蠶的向上性:「省力」自然上簇法與迴轉簇 48 (四)機械化養蠶 51 第三節 經驗或專業?從養蠶王說起 53 第四節 小結 56 第四章 共生的網絡關係:專業區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57 第一節 利誘、技術與傳遞者 59 (一)利潤、補助與蠶農的技術選擇 59 (二)串連與傳遞:專業區技術指導員 62 第二節 行動策略與意外結果 66 (一)絲廠:獨占市場與蠶繭搶購 66 (二)製種場:法規鬆動帶來的利益 68 第三節 非人行動者的馴化與改造 71 (一)家蠶的演變 71 (二)從野桑到改良桑 74 第四節 小結 76 第五章 結論 7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貢獻 7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2 參考書目 84 附錄(一) 蠶桑專有名詞 89 附錄(二) 訪談記錄 92

    專書期刊論文
    Bruno Latour,雷祥麟譯,〈直線進步或交引纏繞?〉《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頁79-105。
    Bruno Latour,雷祥麟譯,〈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頁219-263。
    王庄穆主編(1995),《民國絲綢史1912-1949》。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尹良瑩(1989),《蠶絲文集》。台北:正中。
    尹良瑩(1980),《中國蠶業史》。台北:中華學術院蠶絲研究所。
    尹良瑩(1960),《蠶桑學》。台北:正中書局。
    江孟儒(2008),〈戰後台灣蠶業研究(1945-199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素花(2004),〈臺灣蠶業之發展-日治時期殖民經濟事業之一〉。《臺灣史料研究》22: 72-111。
    何素花,〈客家婦女與苗栗地區蠶業之發展〉,《客家研究輯刊》,第一期(2006),頁20-40。
    余錫金(1975),〈蠶業新兵話蠶業〉,《蠶業通訊》0:19-22。
    余錫金,〈台灣蠶業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科學農業》,50(1,2),頁183。
    余錫金、謝豐國(1986),〈台灣蠶種繁殖及改良研究〉。《中華民國農學團體聯合年會專刊》,頁1-7。
    屈先澤(2005),〈台灣蠶絲的美麗與哀愁〉,《豐年》,55(6): 9-11。
    屈先澤(1976),〈發展養蠶專業區〉,《蠶業通訊》,11:9-10。
    周匡明(1985),《中國蠶業史話》。台北:明文。
    周鍾瑄主修(1962),《諸羅縣志》。台北:臺灣銀行。
    耿志華(1974),〈台灣蠶業的地理學研究〉,《台北師專學報》,3。
    耿立和(1966),〈栽桑養蠶問答〉,《豐年》,16(2):21。
    張戊基(1966),〈怎樣提高養蠶的收益〉。《豐年》16(2): 18-19。
    張戊基(1966),〈農家最好的副業-栽桑養蠶〉。《豐年》,16(2):10。
    張衡盛(1975),〈蠶種供需問題芻言〉,《蠶業通訊》,0:3-6。
    推廣課(1977),〈光復迄今蠶業改良之成果〉,《蠶業通訊》,20:4。
    黃俊傑編(1991),《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三民書局出版。
    黃正華(1976),〈如何發展台灣的蠶業?〉,《蠶業通訊》,7:1。
    殖產局附屬養蠶所(1928),《臺灣蠶業摘要》。台北:殖產局附屬養蠶所。
    連雅堂(2001),《臺灣通史》。台北:黎明。
    陸錦標(1966),〈栽桑養蠶的新觀念〉,《豐年》,16(2):13。
    彭阿蘭(1974),〈栽桑養蠶.技術改進〉。《豐年》24(8): 42-43。
    彭阿蘭(1977),〈平地專業養蠶的利益分析〉,《豐年》,21(16):38-39。
    彭阿蘭編撰(1972),《栽桑養蠶手冊》,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出版。
    彭萬亮(1976),〈壯蠶飼育〉,《蠶業通訊》,11:55-56。
    彭萬亮(1976),〈南投區蠶王〉,《蠶業通訊》,6:9-12。
    彭萬亮(1976),〈前線人員的心聲〉,《蠶業通訊》,15:23-25。
    彭萬亮、廖光正(1978),〈蠶室之優劣-壯蠶室〉,《蠶業通訊》,30:33-44。
    陳慈玉,〈十九世紀後半江南農村的蠶絲業〉,《食貨月刊》,復刊12.10-11(1987),頁45-63。
    陳慈玉(1989),《近代中國的機械繅絲工業》。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秋仁(1977),〈台灣蠶業生產專業區之經濟評估〉。《台灣銀行季刊》28(2): 245-270。
    陳益裕(1975),〈台南蠶業生產專業區〉,《豐年》,25(5):29-30。
    曾普郎(1975),〈屏東蠶業專業區的成長〉,《豐年》,25(1):40。
    葉云(1977),〈輔導會台東農場 養蠶機械化〉。《豐年》27(7): 31。
    楊玉滿(1980),《臺灣蠶絲業之改進與發展》。台北:九章。
    劉興潮(1980),〈現代的養蠶經營方式〉,《豐年》,30(20):36。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1954),《台灣蠶業》。台北: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
    臺灣省蠶蜂業改良場(1997),《臺灣省蠶蜂業改良場機關志》。苗栗:台灣省蠶蜂業改良場。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志》,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出版,1998。
    盧英權編著(1980),《養蠶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謝源水、陸錦標、朱永康(1953),《臺灣之蠶業》。台北:臺灣銀行。
    謝豐國、齊文隆、劉雲聰、方清居(1993),〈蠶絲業產業調查分項報告〉,《染化雜誌》101: 64。
    謝重智(1978),〈桑樹栽培機械化〉,《豐年》,28(19):27。
    藍鼎元,《平臺紀略》。台北:臺灣銀行,1958出版。
    〈蠶業報導〉,《蠶業通訊》,16:1。
    〈蠶業報導〉,《蠶業通訊》,7:2。
    〈蠶業報導〉,《蠶業通訊》,1:2。
    〈蠶業報導〉,《蠶業通訊》,2:1。
    〈契作桑園鮮蠶繭產銷合約書〉,《蠶業通訊》,19:26-28
    Callon, Michel (1999).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Biagioli, Mario(eds.) The Science Studies Reader. Pp. 67-83.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報章媒體
    〈北部之養蠶〉,《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11-05-03。
    〈臺北廳之獎勵養蠶〉,《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10-12-28。
    〈本島養蠶及蠶種〉,《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11-06-27。
    〈蠶絲織綢業檢討和展望〉,《聯合報》,1952-10-04。
    〈復興中的屏東養蠶業(上)〉,《聯合報》,1952-04-19。
    〈美周禮公司計畫 發展台灣蠶絲業〉,《聯合報》,1964-07-29。
    〈輔導會正推動東部栽桑養蠶 造林二萬頃.產絲二萬八千擔〉,《經濟日報》,1967-05-22。
    〈蠶絲生產計劃 農廳已經核定〉,《經濟日報》,1968-03-30
    〈苗栗縣府推廣蠶業 鼓勵農民集體栽桑〉,《經濟日報》,1969-06-23。
    〈重振蠶業不是復古 要以新姿態和內容來謀發展〉,《經濟日報》,1967-05-22
    〈台蠶桑業具潛力,必能大量生產供應國際市場〉,《聯合報》,1964-05-30
    〈經合會等單位研擬計劃,大規模發展台灣蠶絲業,配合經建促進農村繁榮〉,《聯合報》,1964-08-07。
    〈發展蠶桑事業 僑資農牧公司五年計畫,明春即可繅絲,美商將向我購大量生絲〉,《聯合報》,1964-12-20。
    〈農村家庭副業的新旋風,養蠶前途似錦〉,《聯合報》,1965-09-25。
    〈蠶絲工廠設立標準草案 新竹農會為何不滿?〉,《聯合報》,1966-07-29。
    〈化學纖維漸發達,山胞養蠶陷窘境,呼籲當局解決困難〉,《經濟日報》,1967-10-28。
    〈蠶絲外銷 行情看漲〉,《經濟日報》,1974-02-25。

    電子資料
    劉增城,〈訪黃燦琪場長:談池上示範蠶桑場〉,《蠶蜂業專訊》,革新第8號,網址:http://mdares.coa.gov.tw/view.php?catid=985
    胡天福,〈稚蠶為什麼要共育〉,《蠶業推廣簡訊》,第4期(1987),網頁摘錄:http://mdares.coa.gov.tw/view.php?catid=886
    〈種桑養蠶拼產業 堅持做嫘祖傳人〉,TVBS,記者吳安琪,2010-07-18。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kiss20100718220356
    屈先澤,〈台灣特用作物產銷現況與今後努力方向〉,《蠶蜂業推廣簡訊》,第8期,網址:http://mdares.coa.gov.tw/view.php?catid=910

    手稿史料
    台灣省蠶業座談會記錄(民國四十年度),收入在《台灣蠶業近況》,蠶業改良場編,手稿。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重建蠶種共同催青室及稚蠶共育室計畫 工作總報告〉,1951。
    台灣省農林廳蠶業改良場,〈業務簡報〉,1966,頁14-15。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民國六十年年報》,197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