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怡君 |
---|---|
論文名稱: |
聽聲閱讀對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影響 |
指導教授: | 許春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閱讀理解 、科學文章 |
外文關鍵詞: | Reading comprehension, Scientific articl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聽聲閱讀科學文章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以及對聽聲閱讀科學文章的感受。以苗栗縣某國小四年級三個班7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三個四年級班級,隨機分成實驗組二班,控制組一班。實驗組的學生在閱讀科學文本時,加入聽聲閱讀;控制組的學生只書面閱讀文本,不加入聽聲閱讀。研究中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閱讀理解測驗」、「語文理解能力測驗」、「意見調查表」。資料分析採取之統計方法包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與百分比。研究結果發現:
一、聽聲閱讀對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成效,受閱讀單元內容的影響。聽聲閱讀有助於提升學生較陌生或概念較難單元的閱讀理解成效。
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就高、低分群學童閱讀理解的成效,受閱讀單元內容的影響。高分群在概念較簡單的單元上的閱讀理解成效優於低分群。
三、不同聽讀理解優勢類型學童閱讀理解的成效,受閱讀單元內容的影響。聽聲閱讀有助於提升「優聽型」學童在學習難度較高單元的閱讀理解成效。
四、男、女學童閱讀理解的成效,受閱讀單元內容的影響。女學童在學習難度較低單元的閱讀理解成效顯著優於男學童。
五、學生對聽聲閱讀的接受度高於書面閱讀。
本研究依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在教學上應用以及後續研究可能之方向與建議。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s of listening reading and the impressions students had when they read scientific articles. 76 fourth grade primary students from Miao Li County served as the target of this study. Students were from three different classes. One class was chosen at random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thers we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ientific articles were given to studen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the help of listening reading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go without it. The tools appli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ests and questionnaires. One-way ANCOVA, two-way ANCOVA and the percentag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1) How listening reading helps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xt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articles. It helps when the text is novel or difficult for the students.
(2) The nature of the articles affects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or lower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se with higher achievement have relatively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on simple articles.
(3) The nature of the articles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mpetence. Listening reading helps students who belong to the listening oriented category better performance in articles that are more difficult.
(4) How gender controls the outcome of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articles. Girls significantly comprehend better than boys in the articles
that are less difficult.
(5) Students in general embrace the listening reading rather than paper reading.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feasible advice and topics for further study.
一、中文部分
方金雅、鍾易達、邱上真(1998)。國小學童閱讀摘要能力評定規範之發展。載於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台南師範學院測驗發展中心,頁123-137。
李美瑜(2006)。大學生多元智能、自我效能與學習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李婉榕(2003)。朗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台中市。
李淑純(2003)。對國中生朗讀童話故事的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高雄市。
吳清宜(2004)。屏東師範學院學生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吳惠琪(2005)。高中學生科學閱讀歷程與閱讀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吳宜貞(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認字概況及其相關變項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吳敏而(1993)。兒童語意與語法的發展。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第三輯。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頁59-72。
吳武典、張正芬(1984)。國語文能力測驗。台北市:師大特教中心。
沈文娟(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理解能力之表現情形及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5,頁109-126。
邱上真、洪碧霞(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研究(II)-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3-H-017-002-F5)。
邱上真、洪碧霞(1999)。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的篩選。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認知科學研究中心,頁149-163。
邱月玲(2002)。不同的科學圖文配置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以「月相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周台傑、吳金花(2000)。國民小學閱讀障礙學生閱讀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頁37-58。
周裕欽(1999)。工作記憶與中文閱讀的相關研究-多重模式理論與容量理論的連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岳修平譯(1998)。教育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Gagn’e , E. D., Yekovich C. W.& Yekovich F. R.,1993)。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Mayer, R. E., 1987)。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清山(200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美秀(2005)。教導式對話教學對增進學習障礙兒童口語與閱讀理解能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俊智(2003)。以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課文結構對科學文章的理解—以溫度與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慧芳(2002)。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工作記憶與推論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治療。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寶貴(1999)。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寶貴、錡寶香(2000)。兒童口語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頁105-125。
林寶貴、楊慧敏、許秀英(1995)。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頁1-24。
洪文東(1997):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屏師科學教育,5,頁14-25。
洪碧霞、邱上真、葉千綺、林素微(2000)。國小學童國語文能力成長組型之探討。測驗年刊,47(1),頁1-25。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Goodman, K ,1996)。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之培養。華文世界,39,
頁25-32。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測驗年刊,46(2),頁1-11。
徐麗球(1998)。國語文低成就學童閱讀能力亞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陳亭君(2004)。探討國三學生的工作記憶容量與讀、解計算題與圖文題表現之關連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明仁(2002)。語音唸題對紙筆測驗結果之影響─以國小四年級自然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美芳(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口語理解能力的發展。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頁189-204。
陳美芳(2000)。語文理解能力測驗。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
陳美芳(2003)。語文理解能力測驗之發展與效度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頁1-14。
陳淑絹(1997)。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1,頁66-110。
陳麗春(1994)。聽力訓練─ 理論與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新竹市。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170,頁23-36。
張莉珍(2003)。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中壢市。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淑津(2003)。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黃淑君(2003),國小學童聽覺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
黃瓊儀(1996)。國小學童閱讀理解策略、閱讀理解歸因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頁107-149。
葉麗珠(2006)。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統計學系,台北市。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
溫詩麗(1995)。北市國小閱讀障礙資源班學生認知能力組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楊秀文(2001)。不同語文理解類型學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楊芷芳(1994)。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廖凰伶(2000)。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鄭涵元(1994)。詞的閱讀學習策略對國小兒童閱讀理解影響效果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鄭俐玲(2001)。工作記憶子成分與中文閱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劉瓊文(2001)多元化閱讀理解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
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賴明貞(2004)。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可閱讀性分析與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頁100-133。
錡寶香(2000a)。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4,頁155-187。
錡寶香(2000b)。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語言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頁69-96。
錡寶香(2002)。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鑑定方式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84,頁1-8。
謝美寶(2002)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謝琇玲(1996):插圖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研究。高雄工學院學報,3,頁305-315。
龔顯男、龔顯輔(1990)。我愛作文。台北市:新學友書局。
二、英文部分
Aaron, P. G., Kuchtac, S., & Grapenthin, C. T. (1988). Is there a thing called dyslexia? Annuals of Dyslexia, 38, 33-49.
Aaron, P. G., & Joshi , R.M. (1992). Reading problems: Consultation and remedition.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Baddeley, A. D. (1992). Working Memory. Science, 255, 556-559.
Bain, A.,(1976).Written expression: The last skill acquired. Bulletin of the Orton Society, 22, 75-79.
Berninger, V. W. (2000).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by hand and its connections with language by ear, mouth, and eye. Topic in language disorder, 20(4),65-84.
Black, J.(1985).An exposition on understanding expository text.In B. Britton & J. Black(Eds.),Understanding expository text. Hillsdale, NJ:Erlbaum.
Carlisle, J. F. & Felbinger, L. (1991). Profiles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34(6), 345-354.
Chall, J. S.(1983).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 - Hill.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1991).Moving from the old to new: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239-264.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Gough, P. B., & Tumner, W. E. (1986). Decoding, reading, and reading disability.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7, 6-10.
Johnson, D. (1993).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2(4), 595-610.
Koch, A., & Ecks, S. G.(1995). Skills needed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physics tex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problem-solving 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6), 613-628.
Perfetti, C. A. (1987). Language, speech, and print; Some asymmetries in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In R. Horowitz & S. J. Samuels (Eds.), Comprehending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355-369.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Vellutino,F.& Scanlon,D.(1987).Phonological codi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reading ability: Evidence form a longitudin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33(3), 321-363.
Venezky, R. L.(1976).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es for teaching reading. Netherland: Mouton.
Yore, L. D. & Shymansky, J. A.(1991). Reading in science: Developing and aperational conception to guide instruction.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2(2),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