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惠捷
Hsu, Huei-Chieh
論文名稱: 北埔在地客家認同的浮現與轉化
指導教授: 陳瑞樺
Chen, Jui-Hua
口試委員: 張維安
張翰璧
陳瑞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新移民地方化
外文關鍵詞: beipu, local hakka identity, new immigrants, local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為一個關於人群認同的研究,研究目的為考察全球化下流動情境對身分認同變遷的影響。在對1980年代後期客家族群運動興起後,在北埔等客家地區所發生的「客家化」過程進行族群現象和社區組織的分析後,本文發現「地方化」與「族群化」是促成這個現象發生的關鍵動力,這兩種動力彼此結合又分離的結果促成「在地客家認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
    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
    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源起:對「客家化」的歷史思考 1 (一) 台灣客家的在地化現象 1 (二) 工業化與本土化對「客家族群」的雙重夾擊 2 (三) 客家認同的變遷 5 (四) 「客家化」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一) 概念討論 7 (二) 族群認同的產生 9 (三) 地方與族群 12 (四) 社區行動理論與集體記憶 13 第四節 研究設計 14 (一) 研究架構 14 (二) 研究方法 15 (三) 田野地點介紹 16 第二章 以「地方」為名的在地結社 18 第一節 社區總體營造在北埔 19 (一) 新竹縣北埔鄉總體營造協進會 19 (二) 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 20 (三) 北埔工作室 21 (四) 小結 22 第二節 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 23 (一) 大隘社發生的背景 23 (二) 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的源起 26 (三) 社區組織與地方 28 (四) 實質社群與抽象社群 34 第三節 1995年後成立的地方組織與社區發展協會 35 第三章 營造「地方人」 38 第一節 喚起「地方感」 38 (一) 打中午 39 (二) 下街晚宴與全街搓湯圓 39 (三) 迎古董 40 (四) 大坪溪護溪運動 41 第二節 建構「地方性」 42 第三節 客家人的集體歷史記憶 46 第四節 小結:社區運動中的在地客家認同 49 第四章 誰在營造「客庄」:地方社會的客家化 51 第一節 歷史建築是記憶的儲庫也是招攬生意的財庫 51 第二節 被遮蔽的記憶與老街商圈現象 55 第三節 地方生活中的語言政治與公私協力 58 第四節 小結:「地方化」、「客家化」之後 61 第五章 當「新移民」遇上「客家人」 63 第一節 一家族中三位新移民的故事 64 第二節 大隘社對「新移民」的照顧文化 68 第三節 政治化的儀式表演:社區節慶 74 第四節 北埔與「大隘媳婦」: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77 第五節 小結:全球化、多元族群 81 第六章 結論 8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及專書 86 政府出版品 88 報刊社訊 88 參考網站 88 附錄一、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大事紀(1996~2001;2010至今)89 附錄二、大隘社歷任理事長與總幹事一覽表 95 附錄三、大隘社歷年活動一覽表 96

    期刊論文及專書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王甫昌,2008,〈由若隱若現到大鳴大放:台灣社會學中族群研究的崛起〉。頁448-521,收錄於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北市:群學,。
    王明珂,200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王明珂,2006,《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古武南,2008,《北埔民居》。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局。
    吳育臻,2000,《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1987年發表之台灣師大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改寫)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出版;翰蘆圖書總經銷。
    洪馨蘭,2007,〈族群意識的再現與策略:以旗美社大客家類課程為例(2001—2005)〉。頁127-158,收錄於丘昌泰、蕭新煌主編,《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台灣與全球的經驗》。臺北:智勝文化。
    洪馨蘭,2008,〈批判、詮釋與再現:客家研究與美濃社會運動的對話〉。頁183-203,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編,《多元族群與客家:台灣客家運動20年》。台北市:南天。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8[2006],〈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頁66-123,收錄於丘延亮編,《運動做為社會自我教習》。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唐山發行。
    張維安,2010,〈族群記憶與台灣家意識的形成〉。頁719-744,收錄於莊英章、簡美玲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維安,2011,〈族群文化產業發展與客家文化的未來〉。(未發表)
    張蕙雯,2009,〈公民社會的性別與文化—新移民女性志願團體參與之反思〉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翰璧,2007,《東南亞女性移民與台灣客家社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陳佳誼,1999,《"大隘"的前世今生-比較賽夏與客家的歷史記憶與遺忘》。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市:允晨文化。
    陳板,2000,〈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教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陳瑞樺,2008,《地方的再發現-民族國家與地方社會之辯證(從1926年中華民國到2000年台灣)》。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會學博士論文(初稿中譯)。
    彭瑞麟,2009,《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湯錦台,2010,《千年客家》。如果出版社。
    黃一民,2004,《文化與商品:擂茶的社會學考察》。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馮涵棣、梁綺涵,2009,〈私領域中的跨國實踐:由越南媽媽的「台灣囡仔」談起〉。頁193-229,收錄於王宏仁、郭佩宜編《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黃新高,1996,《北埔地方的「公共」生活》。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鑫,2008,〈台灣的客家問題、客家運動與客家學〉。頁133-153,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台灣客家運動20年》。台北市:南天。
    楊鏡汀,2008,《北埔事件一百週年紀念專刊》。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楊鏡汀,2008,《北埔事件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縣竹東鎮:客家台文學會。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左岸文化。
    蕭新煌、黃世明,2008,〈台灣政治轉型下的客家運動及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頁157-182,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編,《多元族群與客家:台灣客家運動20年》。台北市:南天,新竹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薛琴,2010,《新竹縣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 第二期》。新竹縣:竹縣文化。
    邱萬興,2004,《北埔百年影像史:看見客家天水堂風華》。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羅烈師,2000,〈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台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頁115-152,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教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羅烈師,2005,《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Anderson, B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文化。
    Lehning, P. B. ,1998,” Towards a Multicultural Civil Society: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3: 221–242.

    政府出版品
    范明煥,2005,《北埔印象(鄉志)》。新竹縣北埔鄉:竹縣北埔鄉公所。
    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2010,《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報刊社訊
    大隘社,〈北埔老聚落尋幽手冊〉(未出版)。
    大隘社訊,第一期到第二十一期。
    北埔鄉情,第40期,99年12月24日。
    <王應仙 遠嫁台20年 養雞種菜工作勤>,聯合報,2008年7月25日。

    參考網站
    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網站。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14827&ctNode=2125&mp=2013
    樸鈺典藏客家擂茶網站。
    http://club.pccu.edu.tw/a141/haka4.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