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性曄
論文名稱: 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實施同儕臨床視導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麗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Master Progra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In-service Practitioner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同儕臨床視導幼兒園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
外文關鍵詞: clinical peer supervision, kindergarten,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學前特教巡迴輔導過程中,輔導教師與幼兒園班級教師實施同儕臨床視導的歷程,以及所遭遇的困境和解決策略。研究待答問題為:(1)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與幼兒園班級教師實施同儕視導的歷程為何?(2)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實施同儕視導的歷程中,所遭遇的困境為何?(3)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解決同儕視導困境的策略為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以同儕臨床視導的視導週期為研究的循環歷程,藉以探討同儕臨床視導在幼兒園現場運用的情形。資料收集包括視導會議資料及教室觀察資料。
    研究發現如下:
    一、 有關同儕臨床視導的歷程: (一) 每次視導週期皆依循著「計畫會議、教室觀察、回饋會議」三個步驟進行,(二)本研究共計十二次同儕臨床視導循環,並依照活動主軸將同儕臨床視導分為三個階段,各階段分別以特殊幼兒之輔導主軸為焦點。
    二、 有關同儕臨床視導的困境包括:(一)臨時狀況干擾視導的進行、(二)人力不足影響對特殊幼兒的觀察、(三)參與視導歷程的老師之身心負荷。
    三、 在解決同儕視導困境的策略則有:(一)將視導重點盡量聚焦、(二)在人力不足的限制下,將對特殊幼兒的教學或指導錄影,作為輔助討論的方式,避免遺漏了觀察重點、(三)盡量挑選雙方都不必忙於行政與班級事務的時候,才進行同儕臨床視導的會議。
    針對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於幼兒園所與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多項建議。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學前特教巡迴輔導過程中,輔導教師與幼兒園班級教師實施同儕臨床視導的歷程,以及所遭遇的困境和解決策略。研究待答問題為:(1)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與幼兒園班級教師實施同儕視導的歷程為何?(2)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實施同儕視導的歷程中,所遭遇的困境為何?(3)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解決同儕視導困境的策略為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以同儕臨床視導的視導週期為研究的循環歷程,藉以探討同儕臨床視導在幼兒園現場運用的情形。資料收集包括視導會議資料及教室觀察資料。
    研究發現如下:
    一、 有關同儕臨床視導的歷程: (一) 每次視導週期皆依循著「計畫會議、教室觀察、回饋會議」三個步驟進行,(二)本研究共計十二次同儕臨床視導循環,並依照活動主軸將同儕臨床視導分為三個階段,各階段分別以特殊幼兒之輔導主軸為焦點。
    二、 有關同儕臨床視導的困境包括:(一)臨時狀況干擾視導的進行、(二)人力不足影響對特殊幼兒的觀察、(三)參與視導歷程的老師之身心負荷。
    三、 在解決同儕視導困境的策略則有:(一)將視導重點盡量聚焦、(二)在人力不足的限制下,將對特殊幼兒的教學或指導錄影,作為輔助討論的方式,避免遺漏了觀察重點、(三)盡量挑選雙方都不必忙於行政與班級事務的時候,才進行同儕臨床視導的會議。
    針對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於幼兒園所與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多項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之探討 7 第二節 臨床視導之探討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場域 35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 36 第三節 研究程序 38 第四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40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 4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45 第一節 實施同儕臨床視導歷程 45 第二節 實施同儕臨床視導歷程之困境與解決策略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91 中文文獻 91 英文文獻 97 附 錄 99 附錄一:第六次的視導週期 99 附錄二:第七次的視導週期 102 附錄三:第九次的視導週期 105 附錄四:第十一次的視導週期 108

    中文文獻
    丁一顧、張德銳(2006)。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219-236。
    于承平(2016)。台灣融合教育教師師資供需現況及問題探究。學校行政,102,140-160。
    王于欣(2011)。近兩年國內外融合教育之學術論文分析與議題探討。特殊教育月刊,118,34-43。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台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阿勉(2009)。什麼是理想的特殊教育教師?教師與家長看法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莉玲(1999)。同儕臨床視導:準幼師的實習經驗。跨世紀幼教師資培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頁67-78)。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白碧香(2005)。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實施臨床視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成虹飛(1998):我為何要作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行動研究與偏遠地區教育問題診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師院。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Marilyn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ResearchinEducation:AUser'sGuide2/e)。台北市:學富文化。
    吳美枝、何禮恩(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台北:濤石。
    吳淑美(1998)。學齡融合班教學理念篇。台北市:心理。
    吳淑美(2004)。融合班之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淑美(2007)。融合教育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0)。學校效能的評量指標及其研究架構之探討。教師天地,46,28-33。
    吳樎椒、張宇樑、廖又儀(2008)。嘉義縣市幼稚園教師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態度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6(2),93-124。
    呂木琳(1995)。臨床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廿一世紀的師範教育,263-314,台北:師大書苑。
    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初版),台北:五南。
    呂木琳(2002)。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五南。
    呂木琳(2007)。臨床視導與教師發展:職前與在職的應用。台北:五南。
    李珀(2000)。教學視導。台北市:五南。
    李倫熙(2002)。中、韓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翠玲(2005)。特殊教育教學設計。台北市:心理。
    汪慧玲、沈佳生(2010)。托兒所教保員對融合教育因應方式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8,101-122。
    汪慧玲、沈佳生(2011)。實施學前融合教育之托兒所教師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2,1-19。
    汪慧玲、沈佳生(2012)。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3),70-93。
    汪慧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7(1),57-76。
    阮靜雯(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周玲君(2014),幼兒家長對實施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南市。
    林炎旦(1998)。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芳菁(2009)。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65-100。
    林曉萱(2015)。融合教育環境中聽障幼兒同儕互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南市。
    林寶貴(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邱秀芬(2015),中部地區幼兒園家長對學前融合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邱錦昌(1995)。教學視導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麗娃(1999)。學前融合教育在彰智。國教輔導,328,17-18。
    侯凱齡(2015),特殊需求幼兒家長參與融合教育活動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洪俐如(2009)。幼稚園教師實施同儕臨床視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馨徽(2000)。幼稚園融合班中幼兒社會互動之探討--一個學前融合班的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孫立葳(2000)。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學報,13,265-279。
    孫邦正(1966)。教育視導大綱。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張清濱(1996)。學校行政。台北市︰台灣書店。
    張翠娥(1999)。幼兒園融合教育方案實施探究。樹德科技學報,1(1),15-33。
    張德銳(2011)。另一雙善意的眼睛:教學觀察與會談手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102年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許碧勳(2001)。幼兒教育研究-學前融合班的探討。台灣教育,606,2-9。
    許碧勳(2003)。幼兒融合教育。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國泰(2003)。初任幼兒教師班級經營知識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2(1),113-140.
    陳淑貞(2016),學前特教班實施融合教育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陳新宜(2010)。身心障礙幼兒安置於融合教育環境下之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靖奇、梁台仙、李翠玉(2006)。特殊兒童早期教育。台北:麗文文化。
    陳燕榆(2000)。臨床視導在國小實習教師教學輔導實施之接受度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傅秀媚(201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曾瑛楟(2007),國小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黃世鈺(2002)。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黃正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兆光、凌秋珠、陳淵源(2007)。臨床視導對國中數學實習教師專業成長之探析。教師之友,48(1),89-100。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百世(198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
    褚希雯(1996)。國小校長與教師對校長教學視導行為知覺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真(1967)。儒家倫理思想述要。台北:正中書局。
    劉博允(2000)。台灣和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劉蔚萍、王銀絲、徐淑珍、卓政翰、紀岑嬌(2003):學前融合教育專業團隊巡迴輔導:以高縣旗山區早期療育發展中心輔導模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期(2),頁307-336。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慧玲(2003)。從學校評鑑談到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北縣教育,46,32-36。
    蔡昆瀛(2005),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期(1),頁50-57。
    蔡淑玲(1997)。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鄭昭雄(1999)。源.緣.圓~融合教育在台灣省立彰化啟智學校。特殊教育季刊,70,21-25。
    鄭麗月(2001)。情緒困擾與行為障礙兒童在融合教育中同儕接納與社會互動之研究。融合教育學術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盧美貴(1995)。打開兒童學習的另一扇門一開放教育的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慧君、張美雲(2014)。台中市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幼教年刊,25,21-39。
    蕭錫錡(1988)。美國教學輔導理論與實務的探討。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學報,(13),177-197。
    賴廷生(2002)。國小實施發展性教學輔導之研究─以二位實習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政國(2001)。國小教師臨床教學視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難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4(5),2-7。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台北市:文景。
    謝宇斐(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宜君(2001)。尋找一個出口:幼教師自我突破工作困境之機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大學,花蓮縣。
    鍾莉娟、林慧娟、林亭君(2002)。融合情境特殊幼兒之同儕溝通現況調查 — 一個個案調查實例。早期療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顏瑞隆(2014)。從社會資本觀點談台灣融合教育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133,27-34。
    蘇淑茹(2007):普通班教師對與特教教師合作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蘇雪玉(1990)。學前融合教育實施方案之效果探討—普通班教師角色與介入策略(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計劃成果報告:編號88WFD020076)。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鐘梅菁、吳金花(2005)。學前融合教育方案。台北:華騰出版社。

    英文文獻
    Acheson and Gall, 1997 K.A. Acheson, M.D. Gall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4th ed.)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NY (1997)
    Acheson, K. A. & Gall, M. D. (2010). Clinical Supervis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6th ed.). New York: Longman.
    Andersen, T. (1987). The reflecting team: dialogue and meta‐dialogue in clinical work. Family process, 26(4), 415-428.
    Beach, B. and Reinhartz, J.(1988). Supervision: Focus on Instruc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Bondi, J., & Wiles, J. (1986). School Reform in Florida: Implications for the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1), 44-46.
    Booth, T. & Ainscow, M. (Eds.)(1998). From Them to U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on in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Briggs,J., & Justman, M (1952). Problem-Centered Approaches to Teaching.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46(6), 196-204.
    Cogan, M. (1973). Clinical supervisio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Dinnebeil, L., McInerney, W., Hale, L. (2006). Understanding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Itinerant ESCE teachers through Delphi research.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6(3),153-166.
    Dorsey, S. Y. (2000).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placed in regular education programs. A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Winder University. (Unpublished).
    Fuchs, D., & Fuchs, L. (1994 ). Inclusive schools movement and the radicaliz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reform. Exceptional Children,60( 4) ,294-309.
    Goldhammer, R., Anderson, R. H., & Krajewski, R. J. (1993). Clinical supervision: Special method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3 rd ed.).
    Good, C.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3rd ed.).New York:McGraw-Hill.
    Huang, K. (2007). A multi-case study of inclusive schooling in Taipei: Its current status, barriers and supports, and the expected role of educational leaders. Journa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52(2), 95-113.
    Mittler, P. (2012). Working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Social contexts. Routledge.
    Mosher, R., & Purple, D. (1972) Supervision: The Reluctant Profess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NCERI, 2000. 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chool Education (NCFSE).
    Norwich, B. (1996).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or just Education for All?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adler, F. H. (2001). The itinerant teacher hits the road.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1),60-66.
    Sergiovanni,T.J.(1995).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Needham, MA: Allyn and Bacon.
    Stainback, S. E., & Stainback, W. E. (1992). Curriculum consideration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Facilitating learning for all students.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