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緯華
論文名稱: 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
The economy of spiritual power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ety
指導教授: 莊英章
陳祥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6
中文關鍵詞: 靈力社會再生產實踐邏輯民間信仰靈力經濟彰化平原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博士論文摘要

    有關台灣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之關係的研究通常會關注到兩個問題,一是民間信仰如何發揮建構社會關係的功能,另一則是民間信仰如何促成了人們的地方團結與認同。關於前者,過去的研究大都從團體的層面著手,從結構功能論的角度來談村莊作為一個團體透過祭祀儀式而獲得團結,或者村莊之間依靠共同祭祀同一神明而結成聯盟。關於後者,一般的觀點是認為村莊透過神明祭祀而凝聚了村民對村莊的地方認同。這二者都對我們瞭解台灣地方社會有很大的幫助,不過如果我們想要瞭解各種力量如何在民間信仰場域中進行交換,各自取得他們的利益,因而以民間信仰場域為中心而形成一個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那麼過去的結構功能論式觀點就無法勝任,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關於民間信仰場域的交換理論。
    「靈力經濟」就是一個關於人們如何在民間信仰場域中進行交換的實踐理論,討論的是人與人以及人與神之間如何在此進行交換,以獲取靈力以及各種經濟、社會與象徵資本。由於神明的靈力是這個場域中實質的與名義上的人們的核心關懷,因此理解「靈力」成為理解人們的實踐邏輯的主要概念。從靈力的生產、消費著手,我們首先看到「熱鬧」、「心意」等人們慣習中的行動邏輯,因而理解到「靈力」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從信仰的角度出發,社會關係是因應靈力生產的需要而被創造。從社會的角度出發,靈力的生產是人們用以再生產其社會關係的藉口;其次我們也發現「生產就是消費」這個靈力場域的深層結構,而能夠探討「靈力」與「經濟」之間的關連,基本上神明靈力的大小反應的是社區動員人力與募集金錢的能力;然後我們也更進一步認知到「婉飾」在民間信仰場域中的必要性,人們行動中所包含的神聖與世俗雙重動機必須藉由婉飾來加以中介,這個場域才能順利運作。
    本研究分兩個部分,第一部份進行的是民間信仰實踐理論的建構,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人們的地方知識的分析,因此是以人們的敘述為分析基礎,再佐以人口與經濟資料來加以論證;第二部分則是關於清代彰化平原地方社會結構與地緣認同意識的討論,以社會網絡的角度來描述清代彰化平原的社會結構,其中神會體系是這個網絡的主幹。而地緣意識的討論則以土地所有權的轉變、械鬥不再造成遷徙為外在背景,從神明與祖先祭祀中所涉及的意義體系來進行詮釋。


    目 錄 導 論 ………………………………………………………………………01 上 篇 靈力經濟 前 言 ………………………………………………………………………26 第一章 集體關懷 …………………………………………………………30 第一節 斯土斯民 第二節 集體關懷 第二章 求神:靈力的消費 ………………………………………………55 第一節 「靈」是甚麼意思:靈力的土著觀點 第二節 為何神明需要奉獻:靈力消費的邏輯 第三節 靈力有價格嗎:心意兌換率 第四節 哪尊神明比較靈:靈力指標與心意的異化 第三章 奉祀:靈力的生產 ………………………………………………68 第一節 神明靈嗎:靈力經驗 第二節 神明為何會靈:靈力的生產 第三節 如何奉祀神明:靈力生產的邏輯 第四章 神明 ……………………………………………………………… 90 第一節 神像:神明的私有化 第二節 成神:神明的創造 第三節 有燒香有保庇:神明的分類 第五章 神會 ………………………………………………………………103 第一節 為什麼會有神明會:宗教與社會 第二節 神會的大小範圍如何形成:人口、距離與靈力 第三節 神會如何組成:角、會與份 第六章 拜拜:靈力市場的運作 …………………………………………140 第一節 拜拜的原則:婉飾 第二節 為何要拜拜:雙重真實 第三節 拜拜的背後:宗教與經濟 下 篇 社會再生產 前 言 …………………………………………………………………… 156 第七章 庄 ……………………………………………………………… 158 第一節 庄的界定 第二節 庄的文化意涵 第三節 庄的社會意涵 第四節 庄的組織原則與權力邏輯 第八章 地方社會的形成 ……………………………………………… 178 第一節 地緣意識的形成 第二節 地方自治的形成 第九章 地方社會體系的結構 ………………………………………… 198 第一節 多重交織的社會網絡 第二節 空間結構的形塑 第十章 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 ……………………………………… 228 第一節 社會形成的歷史動力 第二節 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 第十一章 結論 ………………………………………………………… 239 第一節 靈力經濟 第二節 民間信仰與台灣地方社會的形成 引用文獻 ………………………………………………………………… 247 圖表目次 圖0-1 問題意識架構 …………………………………………………… 03 圖0-2 分析架構 ………………………………………………………… 23 圖1-1 彰化縣行政區域圖 ……………………………………………… 31 圖1-2 田尾鄉行政區域圖 ……………………………………………… 33 圖1-3 濁水溪平原水文圖 ……………………………………………… 37 圖1-4 濁水溪岸「普外溝仔」圖 ……………………………………… 39 表5-1 肇天宮進香人力與金錢支出表 ………………………………… 107 表5-2 真天宮進香人力與金錢支出表 ………………………………… 110 表5-3 肇天宮法會人力與金錢支出表 ………………………………… 114 圖5-1 清末彰化平原堡界圖 …………………………………………… 119 表5-4 彰化平原七十二庄地區廟宇興建年代表 ……………………… 121 表5-5 田尾鄉各村人口與建廟年代表 ………………………………… 124 表5-6 彰化平原市街歷史變遷表 ……………………………………… 128 表5-7 彰化平原著名靈力中心市街發展歷程表 ……………………… 130 表6-1 真天宮辛巳年農曆五月十七、十八日往王宮接天香贊助大德表 ………………………………………………………………… 145 表6-2 靈力中心商品類型表 …………………………………………… 147 表7-1 田尾鄉各村各姓氏戶數統計表 ………………………………… 172 表8-1 「七十二庄」地區土地廟建廟年代表 ………………………… 184 圖9-1 彰化平原族群分佈圖 …………………………………………… 202 圖9-2 乾隆年間彰化平原交通示意圖 ………………………………… 204 圖9-3 乾隆年間彰化縣山川圖 ………………………………………… 210 圖9-4 同治年間彰化縣圖 ……………………………………………… 211 圖9-5 清末彰化平原堡界圖 …………………………………………… 212 圖9-6 彰化南瑤宮媽祖會會員分佈圖 ………………………………… 215 圖9-7 「七十二庄」村里圖 ……………………………………………… 216 圖9-8 霖肇宮祭祀組織各庄分佈圖 …………………………………… 217 圖11-1 靈力經濟結構圖 ………………………………………………… 243

    引用文獻

    一、論文、專書

    王銘銘
    1997 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北京:三聯。
    王崧興
    1986 漢人的家族制度:試論「有關係無組織的社會」,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
    1991 臺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7:1-11。
    何炳棣
    2000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北京:三聯。
    李亦園
    1978 是真是假話乩童,刊於信仰與文化,李亦園著,頁101-115。台北:巨流。
    1993 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9:7-17。
    1998 中國人信甚麼教?,刊於宗教與神話,李亦園著,頁168-199。台北:立緒。
    李國祁
    1975 清季台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8(12): 4-16。
    1978 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3): 131-159。
    林美容
    1987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 53-114。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刊於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張炎憲編,頁95-126。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90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41-04。
    1988 由地理與年籤來看台灣漢人村庄的命運共同體,台灣風物38(4): 123-43。
    林偉盛
    1993 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
    施振民
    1973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8。
    莊英章
    1973 台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13-138。
    梁漱溟
    1982 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台北:南天。
    陳其南
    1980 清代台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及刊 49: 115-147。
    1987 論清代漢人社會的轉型,刊於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頁151-180,陳其南著。台北:允晨。
    陳春聲、陳文惠
    1994 社神崇拜與社區地域關係,中山大學史學集刊2:90-106。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陳秋坤
    1980 台灣土地的開發(1700-1756),刊於台灣史論叢,黃富三、曹永和主編。台北:眾文圖書。
    1992 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刊於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頁29-56,陳秋坤、許雪姬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1997 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祥水
    1974 關乩記,人類與文化4:35-9。台北:台大考古人類學會。
    陳紹馨
    1979 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梅慧玉
    1996 「交陪境」與禮數:以台南安平區的二次醮儀為例,刊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頁145-178,莊英章、潘英海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嘉明
    1973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
    1978 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
    黃富三
    1980 清代台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刊於台灣史論叢,黃富三、曹永和主編,頁193-220。
    黃應貴
    1984 光復後台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105-145。
    黃偉智
    2002 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張 珣
    2002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78-106。
    曾玲、莊英章
    2001 新加坡華人的社群共祖與宗鄉社群之整合:海外華人祖先崇拜的思考,刊於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曾慶國
    1997 台灣省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費孝通
    1991[1947] 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
    劉志偉
    1994 神明的正統性與地方化,中山大學史學集刊2:107-125。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潘英海
    1993 熱鬧:一個中國人社會心理現象的提出。本土心理學研究 1: 330-337。
    1999 為什麼我們要拜拜?發表於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1999年3月5日,南港中央研究院。
    鍾幼蘭
    1995 族群、歷史與意義—以大社巴宰族裔的個案研究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台灣民間社會人群結合方式的構成與發展:以台中縣神岡鄉大村社為例,刊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 ,莊英章、潘英海主編,pp.109-1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
    1998 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關於開發問題的探討,刊於劉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頁141-16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戴炎輝
    1963 清代台灣鄉莊之考察,台灣銀行季刊14(4):198-228。
    瞿海源
    1988 台灣地區民眾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態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20,頁239-276。
    1989 民間信仰與經濟發展研究報告,計畫主持人瞿海源,協同主持人張珣。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委託研究,民國七十八年一月。
    羅明哲
    1992 日據以來土地所有權結構之變遷,刊於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陳秋坤、許雪姬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Bloch, M
    1989[1924] The Royal Touch, translated by J. E. Anderson. New York: Dorset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raudel, Fernand
    1972[1945]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translated by Sian Reynolds. New York: Harper & Row.
    Burke, Peter
    1990 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eloution: the Annales school, 1929-89.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tiy Press.
    Duara, Prasenjit
    1988 Culture, Power and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90-194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urkheim, Emile
    1965[1915]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33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George Simpson. New York: Free Press.
    Febvre, L
    1982[1942] The Problem of Unbelief in the Sixteenth Centurey, the Religion of Rabelais, translated by Beatrice gottlieb.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By Sheridan, A.. New York: Vintage/ Random.
    1982 “The Subject and Power” in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by H. L. Dreyfus and P. Rabinow.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eedman, Maurice
    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74 O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p.19-42, ed., by Arthur P. Wolf.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Geertz, Cliford
    1973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y Geertz.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Giddens, Anthony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uss, Marcel
    1967 The gift: the form and functions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translated by Ian Cunnison. New York: Norton.
    Ortner, Sherry B.
    1984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 in Comparative Study in Society &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hlins, Marshal
    1981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history of the Sandwich Islands kingdo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5 Islands of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ngren, Steven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neider, David
    1976 Notes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e, in Meaning in Anthropology, edited by K. Basso and H. Selby.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Skinner, G. William
    1964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 32-43,.195-228, 363-399
    1977a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in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by G. W. Skinn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b Cities and the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s, in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by G. W. Skinn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王旭等譯。北京:中華書局。
    Strathern, Marilyn
    1996 The concept of society is theoretically obsolete, in Ingold ed., Key Debates in Anthropology 60-66.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hompson, E. P.
    1963 The Making of English Working Cals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8 The Poverty of Theory & Other Esa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Wacquant, Loic & Pierre Bourdieu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Wagner, Roy
    1974 Are there social groups in the New Guinea Highlands? In Murray J. Leaf ed., Frontiers of Anthropology.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Company.
    Watson, James
    1985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Empress of H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292-324. Ed. by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Evelyn S. Rawsk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eber, Max
    1988[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 introd. by Anthony Giddens. London : Routledge.
    Weller, Robert P.
    1987 Unities and divers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Resistance, Chaos, and Control in China: Taiping rebels, Taiwanese ghosts, and Tiananme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Wolf, Arthur P.
    1974a Introduction.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p.1-18, Ed. By Arthur P. Wolf.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b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p.131-182, Ed. By Arthur P. Wolf.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Yang, C. K.
    1961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1994]

    二、方誌

    不著撰人
    1984 台灣府輿圖纂要,台灣文獻叢刊第33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銀行經濟調查室
    1963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灣文獻叢刊第152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余文儀
    1760 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宗賢
    2002 二水鄉志。彰化縣:彰化縣二水鄉公所。
    周鍾瑄
    1717 諸羅縣誌,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 璽
    1834 彰化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56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波越重之(日)
    1986 新竹廳志(明治十四年排印本)。台北:成文。
    陳文達
    1958 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培桂
    1967 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 璸、丁宗洛
    1994 陳清端公文選,台灣文獻叢刊第116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哲郎、張素玢
    1997 北斗鎮志,張哲郎總纂,張素玢等撰稿。彰化縣北斗鎮:北斗鎮公所。
    劉良璧
    1742 重修台灣福建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