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潘美玲 MEI- LING PAN |
---|---|
論文名稱: |
圓生命教育的夢~從體驗活動進行幼兒生命教育 Life Education for Preschoolers through Experiencing Exercise |
指導教授: | 何秀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 、生命教育 、體驗活動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Preschoolers, Life Education, Experiencing Exercise,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一)探討幼稚園生命教育班級體驗活動方案之發展。(二)瞭解以體驗活動進行幼兒生命教育的成效。(三)探討教師進行幼兒生命教育過程中的省思與解決問題的歷程。
本研究中所實施的生命教育教學,是以行動研究的精神進行課程的檢討與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教學的同時也不斷的修正教學與輔導策略,同時設計一份幼兒階段的體驗活動生命教育教學活動設計。
研究者進行研究的具體做法是:依循生命教育的理念與目標;評估研究者班級情境中的實務問題;再自行編製教材,以故事為引導、以體驗活動為策略;透過動植物的飼養,讓孩子從中觀察生命的歷程,並從照顧動植物的行動中,培養尊重生命的態度,並進而珍惜生命。研究者先藉由文獻之分析,歸納出適合幼稚園階段之生命教育內涵,以體驗活動為主的教學策略,設計符合幼兒之生命教育活動,並透過觀察、學習單、家長聯絡單、協同研究夥伴的對話及研究者的省思,瞭解在幼稚園班級脈絡中,實施生命教育之教學歷程,以及幼兒所獲取生命教育內涵在知情意行四方面之呈現。茲歸納本研究的研究結果:
一、設計體驗活動的時候,應該注意後續的延伸活動
二、幼兒階段非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
三、善用家長資源,家長是教學成敗的重要關鍵
四、尊重生命是包含所有生物而不是有所選擇
五、生命教育要掌握時機,尤其是死亡教育更要慎選切入的時間點
六、從故事引起動機,以體驗活動為教學策略,進行幼兒生命教育,是適合幼兒階段的好方法
七、飼養動植物是進行生命教育很好的媒介
最後,根據研究的歷程、省思與結果,提出有關本研究的建議,以供後續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main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First, to evaluate the progress of the practiced proposal on life education class; Second, to understand the result of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exercised in the life education for kindergarteners, Third, to study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the approach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from the execution of life education for kindergarteners.
This presented research of life education, is to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the exercise of action research. Throughout the entire teaching process, there are continuing adjustment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unseling strategies, with the design of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suitable for kindergarteners being developed simultaneously.
The specific approaches of our research are: with the idea and goal of life education being closely followed, evaluate the issues raised during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with the self-established materials by teachers, demonstrate the ideas with stories, games and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with the animal raising and/or plants growing, help the kindergarteners to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to value and respect the life through the care of animals. The researcher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vailable documents, sum up with the appropriate approach to conduct life education for kindergarteners.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observations, check-lists, parent-teacher contact notes, discussions among participating teachers and examinations of the results of approaches mentioned above by researchers, we conclude the connotation of our research in the aspects of knowledge, emotion, idea, and practice.
Here is he brief conclusion of our research result:
1. Arrange extended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to follow up while initiate the design of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2. Kindergartener-age is ideal period of life for life education
3. Parents play the crucial role for the success of life education
4. Respect for life is universal
5. Specific timing is imperative for death education
6. Use story to trigger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with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as main teaching strategy
7. Animal raising and/or plants growing is an excellent mean to exercise the idea
Finally, we conduct the review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the research process, result and conclusion for the succeeded researches.
中文部分
日常老法師(2001)。「心靈改革」對人類生命價值之真實意義。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研習手冊。未出版。
文軒(1998)。實踐人文主義教育理想。師友,375,10-12。
王文科譯(1996)。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伊莉莎白.庫勒.羅思(1998)。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李永平譯)。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伊莉沙白.庫勒.羅思(2000)。妳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林瑞堂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69年)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0)。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6〉
吳庶深等(2000)。「生死學」與「死亡學」本是一家。在林綺雲編著,生死學(頁Ⅴ–Ⅶ)。台北:洪葉文化。
吳庶深(2001)。從生命教育探討生死教育─地震災區小學的生命教育。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何秀珠(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實施之省思- 從國小全校性「護蛋活動」談起。研習資訊,19 (5),80-87。
李玲惠(2001)。生命教育在國中校園─平溪國中實施生命教育概況。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林明和、連廷嘉(2001)。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建構暨輔導效果行動研究。屏中學報, 9,75-93。
林思伶主編(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社。
林慧珍(2000)。兒童對死亡概念的認知。在林綺雲編著,生死學(79-128)。臺北:洪葉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侯素棉(1994)。兒童的哀傷反應及對諮商與輔導的啟示。輔導季刊,30(3),40-44。
孫效智(2000a)。從災後心靈重建談生命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89 ,52-61。
孫效智(2000b)。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在林思伶編著,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台北:寰宇。
高慧芬譯(2000)。不想活下去的孩子-自殺心理分析及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芳玲(2000)。生命教育課程之探討。輔導通訊,55 ,29-34。
陳彩文(2003)。視覺藝術教育在國小課程改革的行動探究~新竹市大湖國小之經驗書寫。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修訂版)。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逸群譯(2000)。協助孩子了解死亡課題。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軍紅、陳素月、葉秀香譯〈1998〉。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台北縣:光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6〉
張啟忠(2001)。學校推動生命教育之我見。屏縣教育季刊,8,20-24。
張淑美 (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張淑美(2000)。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張淑美(2001)。中學生生命教育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湘君、葛琦霞(2000)。以童書在國小推行「生命教育」之可行性探討。載於
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73-298。台北:寰宇。
莊雅雲(2001)。幼稚園大班幼兒死亡觀念及其影響要因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麗卿(2002)。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梭(1984)懺悔錄(余鴻榮譯)。台北:志文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767)
華特士(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林鶯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6)
黃松元(1988)。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死亡教育課程之發展。衛生教育論文期刊,12,136-149。
黃怡貌(1995)。光復以來台灣幼兒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1981)。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55-272。台北:寰宇。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55-272。台北:寰宇。
黃慧貞(1990)。兒童發展。台北:遠流。
曾志朗 (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收錄於:李遠哲等著,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曾煥棠(2000)。生死學的教學成效與檢討:以護理學院為例。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師大。
鈕則誠 (2000)。生命教育的定位。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九年度生命教育學生成長營。
魯中興(2000)。專業志工和互援人員的應用。http://www.psygarden.com.tw。
蔡秀錦(1991)。城鄉學童死亡之概念、焦慮度及教育需求之研究。
高雄: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潘美玲等(2003)。從故事教學進行幼兒生命教育。教育部九十二年度幼稚園行動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釋慧開(2000)。兒童的生死探索及其象徵性語言。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釋證嚴(2001)。生命的美學。台北:慈濟。
劉惠美(1988)。幼兒死亡概念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瑞瓊 (1999)。如何落實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台灣教育,580。54-58。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7-48。台北:心理。
劉震鐘、鄧博仁譯(2000)。死亡心理學。台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樓昔永(1992)。幼兒美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盧素碧(1993)。幼兒的發展與輔導。臺北:文景出版社。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在林思伶編著,生命
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7-149)。台北:寰宇。
謝義鄉 (1998)。原住民生命教育之實施。原住民教育季刊,12,104-107。
蕭秋娟(2002)。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Bowen,M.(1989).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J: Jason Aronson.
Glass,J.C(1991).Death,loss,and grief among middle school children :
Implications for the school Counselor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6(2), 139-148
Guy, T.(1993) Exploratory study of elementary-aged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death through the use of story. Death studies, 17, p27-54.
Marta, S.Y.(1996).When death or divorce occur: 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loss .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5, for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database.
Stambrook, M. & Parker, K. C. H(1987).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Death in Childhoo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33(2), 133-157.
Walco, R., & Marin, M. L.(1989).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46, 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