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曉萱 Liao, Hsiao-Hsuan |
---|---|
論文名稱: |
北宋晚期詩話論王安石詩研究 A Study of the Shihua Critiques on Wang Anshi's Poetry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李貞慧
Lee, Chen-Hui |
口試委員: |
黃奕珍
Huang, Yi-Zhen 鍾曉峰 Chung, Shiao-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王安石 、北宋晚期 、詩話 、詩歌特色 、詩學典範 、詩學影響 |
外文關鍵詞: | Wang An-Shih王安石, The Late Northern Song, Shihua詩話, Poetic characteristics, poetic paradigms, poetic influe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王安石詩在詩學史上有著不俗的地位,學界對其詩學成果亦有豐富的討論。然這些論述多著眼於罷相後退居金陵的詩作。且相較早年詩,詩壇對王安石的晚年作品普遍予以較高的評價。
若要溯源王安石詩的相關評論,「北宋晚期詩話」是值得探究的切入點,一方面「詩話」本為宋代重要的文學批評體裁,也是詩歌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另一方面「北宋晚期」詩評家,生存年代與王安石相近,能對王安石其人其詩有較近身的觀察。基於此,筆者旨在探究北宋晚期詩話評論王安石詩的記載,以期了解當時文人如何看待王安石及其作品,乃至於影響後人對王安石晚年詩的評價。
本論文第二章「詩話論荊公詩的詩學典範與詩歌美學」,以北宋晚期詩話記載王安石論詩的相關資料,作為了解詩家自身的詩學觀點和文學思想,最直接的途徑。第三章「詩話論荊公詩的詩歌特色與詩法實踐」,立基於前一章對王安石詩學觀點和文學思想的認識,由北宋晚期詩話對王安石詩的評論,探討王安石如何將典範內化為創作能量、發展詩法,並實踐於詩作。第四章「詩話論荊公詩的成就與影響」,延續前一章王安石鍊字鍛句的成果,以「用典」為討論核心,探討王安石「用典」詩法於北宋「集句詩創作」和「宋調奠基」的影響和發展。
透過對北宋晚期詩話評論王安石詩的整體觀照,我們得以回到王安石詩歌特色、詩學定位被建構的初始狀態,以理解北宋晚期詩話對王安石詩研究的引導意義。
Wang Anshi holds a notabl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and his poetic achievements have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academia. However, these discussions often focus on his later works composed in Jinling after his resignation from official duties. In comparison to his early poetry, Wang Anshi’s late works generally received higher evaluations within the poetic community.
To trace the origins of 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Wang Anshi's poetry, the shihua of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rovides a valuable starting point. On one hand, “shihua”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criticism genre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served as significant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poetic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itics from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ved during a time period close to Wang Anshi's, allowing for closer observations of both the poet and his works. Based on these fac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cords of Wang Anshi's poetry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ihu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contemporary literati perceived Wang Anshi and his works, and how their evaluations influenced later assessments of Wang Anshi’s late poetry.
In Chapter 2 "The Poetic Paradigm and Aesthetics of Wang Anshi's Poetry in Shihua,"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Wang Anshi's poetic theories and literary thoughts are examined based on the records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ihua, which is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approach of understanding the poet’s perspectives on poetry. Building upon the understanding of Wang Anshi's poetic theories and literary thoughts in Chapter 2 and the standpoint of the shihua of Wang Anshi’s poetry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apter 3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Wang Anshi's Poetry in Shihua," explores how Wang Anshi internalized the poetic paradigms, developed poetic techniques, and applied them in his works. Chapter 4 "The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of Wang Anshi's Poetry in Shihua," continuing the discussion on Wang Anshi’s refined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nd focusing on the "allusions",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Wang Anshi's "allusions" in the creation of Jiju poems(集句詩), and in setting "the Tone of Song Poetry" in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y examining the overall panorama of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ihua on Wang Anshi's poetry, this study aims to reexamine the initial state in which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oetic positioning of Wang Anshi were constructed. Through this process, we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ihua on the research domain of Wang Anshi’s poetry.
一、王安石研究
(一) 王安石著作
[宋]王安石著,[宋]李壁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宋]王安石著,[清]沈欽韓註,《王荊公詩文沈氏註》,香港:中華書局,1977年。
[宋]王安石撰,劉成國點校,《王安石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宋]王安石撰,聶安福等整理,《臨川先生文集》,收錄於王水照主編,《王安石全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冊5-7。
[宋]王安石編,任雅芳整理,《唐百家詩選》,收錄於王水照主編,《王安石全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冊8。
周錫馥選注,《王安石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高克勤,《王安石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雷啟洪選析,《王安石詩文賞析》,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劉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詩文編年選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二) 年譜
[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繫年》,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劉成國,《王安石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三) 近人專著
王晉光,《王安石詩繫年初稿》,馬尼拉:德揚公司,1987年。
___,《王安石詩技巧論》,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___,《王安石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燕新,《王荊公詩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柯敦伯,《王安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夏長樸,《王安石新學探微》,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高克勤,《王安石與北宋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白山,《王安石》,臺北:國文天地,1991年。
梁庚堯,《北宋的改革與變法──熙寧變法的源起、流變及其對南宋歷史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梁明雄,《王安石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梁啟超,《王安石傳》,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陳錚,《王安石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漆俠,《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褚柏思,《王荊公新傳》,洛杉磯:美國柏雪文化,1988年。
劉正忠,《王荊公金陵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劉成國,《荊公新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___,《變革中的文人與文學──王安石的生平與創作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 學位論文
唐梓彬,《王安石詩歌及其詩學研究:唐宋詩歌演變抉微》,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6年。
鍾志偉,《執志與保真:王荊公詩歌主題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五) 單篇論文
王群,〈從「不平則鳴」到「窮而後工」──論王安石詩歌創作道路〉,《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頁70-77。
柳瑩杓,〈王安石訪臨川時期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期,1996年6月,頁1-30。
童岳敏,〈《唐百家詩選》芻議──兼論王安石早期唐詩觀〉,《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4期,2006年11月,頁77-83、86。
鞏本棟,〈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新論〉,《中華文史論叢》2019年第2期,2019年6月,頁53-90。
簡恩定,〈荊公詩何以暮年方妙〉,《中外文學》第4期,1985年9月,頁55-65。
二、詩話研究
(一) 傳統文獻
[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收錄於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吳幵,《優古堂詩話》,收錄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佚名,《漫叟詩話》,收錄於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呂氏,《詩事》,收錄於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李頎,《古今詩話》,收錄於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李錞,《李希聲詩話》,收錄於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沈括著,金良年點校,《夢溪筆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宋]阮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范晞文,《對牀夜語》,收錄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許顗,《彥周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陳輔,《陳輔之詩話》,收錄於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___撰,逯銘昕校注,《石林詩話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蔡居厚,《蔡寬夫詩史》,收錄於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年。
[宋]蔡啟,《蔡寬夫詩話》,收錄於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蔡絛,《西清詩話》,收錄於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收錄於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釋普聞,《詩論》,收錄於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王士禎原編,鄭方坤刪補,戴鴻森校點,《五代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全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
(二) 近人專著
常振國、降雲編,《歷代詩話論作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上編。
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劉萬青,《宋代詩話的格律論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劉德重、張寅彭,《詩話概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2008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三) 學位論文
郭玉雯,《宋代詩話的詩法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楊雅筑,《新舊黨爭與北宋詩話──黨爭影響論的重新評估》,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四) 單篇論文
周裕鍇,〈惠洪與換骨奪胎法──一樁文學批評史公案的重判〉,《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2003年11月,頁81-98。
張健,〈《詩話總龜》中所展示的詩學評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0卷第1、2期合刊,2001年12月,頁189-226。
葉當前,〈論三大宋代詩話總集的詩學思想──《苕溪漁隱叢話》《詩話總龜》《詩人玉屑》的詩學思想比較研究〉,《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頁26-33。
劉寧,〈「詩話」與「本事」──再探《六一詩話》與晚唐五代詩歌本事著作的關係〉,《清華學報》,新48卷第2期,2018年6月,頁327-256。
三、其他相關研究
(一) 傳統文獻
[戰國]列子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司馬遷撰,[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宋]裴 駰集解,《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漢]揚雄撰,[清]汪榮寶義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揚雄著,張震澤校注,《揚雄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漢]劉向集録,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劉安著,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三國.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晉]王嘉撰,孟慶祥、商媺姝譯注,《拾遺記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註,《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陶潛著,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王梵志著,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李賀著,[清]王琦等注,《李賀詩歌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唐]杜甫著,[清]仇兆鼇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杜牧著,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張泌,《妝樓記.十眉圖》,收錄於周光培編,《唐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冊2。
[唐]張祜著,尹占華校注,《張祜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唐]張籍撰,徐禮節、余恕誠校注,《張籍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貫休著,胡大浚箋注,《貫休歌詩繫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賈島撰,齊文榜校注,《賈島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唐]劉禹錫著,蔣維崧、趙蔚芝、陳慧星、劉聿鑫箋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鄭谷著,嚴壽瀓、黃明、趙昌平箋注,《鄭谷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鄭谷撰,傅義校注,《鄭谷詩集編年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釋齊己撰,王秀林校注,《齊己詩集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唐]顧況著,王啟興、張虹注,《顧況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五代.後蜀]趙崇祚輯,華連圃注,《花間集注》,臺北:天工書局,1992。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象之原著,李勇先校點,《輿地紀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王鞏,《聞見近錄》,收錄於編著者《全宋筆記》第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冊6。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李昉編纂,夏劍欽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周應合撰,王曉波校點,《景定建康志》,收錄於王曉波等點校,《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甲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林希逸,《竹溪鬳齋續集(三)》,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1971年,第2集,冊316。
[宋]姚鉉編,《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録》,收錄於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冊9。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等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樂史,《綠珠傳》,收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宋代筆記小說(十八)》,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冊21。
[宋]歐陽修撰,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歐陽修、[宋]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歐陽修撰,劉德清、顧寶林、歐陽明亮箋注,《歐陽修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著,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蘇軾撰,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釋惠洪,《禪林僧寳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收錄於楊訥編,《元史研究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4年,冊35。
[元]高明原著,錢南揚校注,李殿魁補校注,《琵琶記》,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元]張鉉,《(至大)金陵新志》,收錄於[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492。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唐汝詢,《唐詩解》,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本,據清順治己亥年[1659]刊本刻印。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錄於[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蔣一葵撰,呂景琳點校,《堯山堂外紀: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清]永瑢、[清]紀昀等,《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3。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冊303。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李調元編,何光清點校,《全五代詩》,成都:巴蜀書社,1991。
[清]屈復著,陳美朱點校,《屈復《唐詩成法》點校本》,臺南:成大出版社,2022年。
[清]姚之駰,《後漢書補逸》,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3。
[清]姚範,《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陸心源纂,《宋詩紀事小傳補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趙克宜纂輯,《角山樓蘇詩評註彙鈔》,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據咸豐二年[1852]趙氏原刻本影印。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厲鶚輯撰,《宋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錢牧齋、[清]何義門評注,韓成武、賀嚴、孫微點校,《唐詩鼓吹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周振甫譯注,《周易譯注》,臺北:五南書局,199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附作者篇目索引:全四冊.梁詩》,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隋樹森編著,《古詩十九首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二) 近人專著
于大成,《理選樓論學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禮卿,《唐賢三體詩法詮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朱剛,《蘇軾十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8年。
___,《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洪本健,《醉翁的世界:歐陽修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書局,2017年。
張明華、李曉黎,《集句詩嬗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張明華,《文化視域中的集句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張福清主編,《宋詩導讀》,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___校注,《宋代集句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莫礪鋒,《唐宋詩論稿》,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___,《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郭紹虞編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黃寶華選注,《黃庭堅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續集》,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歐麗娟選注,《唐詩選注》,臺北:里仁出版社,1995年。
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蕭馳,《佛法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賴永海、楊維中譯注,《楞嚴經》,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錢鍾書,《管錐編(1-4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___,《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
繆鉞,《詩詞散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家祥,《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6年。
[美]艾朗諾(Ronald C. Egan)著,杜斐然、劉鵬、潘玉濤譯,郭勉愈校,《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5年。
[日]青木正兒著,鄭樑生、張仁青譯,《中國文學思想史》,臺灣:開明書局,1977年。
(三) 學位論文
李純瑀,《蘇軾與北宋黨爭》,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陳碧雲,《論「活法」》,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晚唐觀念的形成與演變》,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年。
(四) 單篇論文
尹占華,〈論張祜的詩〉,《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1994年6月,頁57-58。
俞樟華、方梅,〈論古代集句〉,《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頁183-187。
張曉利,〈淺淡宋詩特點對集句詩勃興的影響〉,《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7期,2009年7月,頁66-68。
莫礪鋒,〈杜詩學疑難問題舉隅〉,《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3期,2004年9月,頁1-10。
陸揚,〈論馮道的生涯──兼談中古晚期政治文化中的邊緣與核心〉,收錄於《唐研究》第1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287-329。
黃奕珍,〈試論黃庭堅的「句中眼」〉,《中國文學研究》第9期,1995年6月,頁175-198。
黃景進,〈韓駒詩論──兼論換骨、中的、活法、飽參〉,收錄於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頁285-306。
鍾曉峰,〈近三十年(1990-2017)臺灣學者宋詩研究綜述〉,《華中學術》2019年第2期,2019年6月,頁23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