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京材
Chen Ching Tsai
論文名稱: 新竹地區國小校園生物多樣性環境
An Assessment Study of Elementary Campus Biodiversity in Hsin-Chu Area
指導教授: 蘇宏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國小校園環境生物多樣性指標生物多樣性
外文關鍵詞: environment of the elementary campus, bio-diversity,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criteria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首將林憲德(2003)發展制訂之「生物多樣性評估指標」修改成較適合評估小學校園環境的模式。而後再將新竹縣市各國民小學依據校地面積大小、班級數目和海拔高度採分層隨機取樣,共取得29所學校,進行實地調查,以瞭解其生物多樣性現況。整體而言,在29所國民小學中,不論其位在何區,達生物多樣性基準值的學校共有18所,佔62%。最後將調查結果分別使用單因子變異數、Kruskal-Wallis和獨立樣本T考驗加以分析,結果發現各校生物多樣性得分不會因學校之校園面積、班級數、海拔、建校歷史等各條件之不同而有顯著之差異。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and experts’ suggestions, the Professor Lin’s (2003)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criteria were modified to adapt the needs of the study.
    According to school ground size, class figure and altitude, 29 primary schools at Hsin-chu area were randomly stratified sampl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bio-diversity situ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62% of the 29 primary schools in Hsin-chu area corresponded to the standard of bio-diversity.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ANOVA, Kruskal-Wallis and T 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io-diversity among schools with differ area, class figure, altitude and history.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目次 ……………………………………………………… V 圖目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 5 第二節 學校校園……………………………………………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0 第三節 研究樣本…………………………………………… 44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評估表………………………………… 47 第二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62 第三節 新竹縣市國民小學校園環境生物多樣性之現況…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82 英文部分 ……………………………………………………… 84 附錄 附錄一 研究者修改後之國小生物多樣性評估表之初稿…… 8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國運(1999)。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評估供決策者用的概要。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197-225。
    井手久登(賴明洲等譯)(1993)。綠地保全的生態學。台北:淑馨出版社。
    台灣綠色學校的理念。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民國93年12月,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main2/sub3-1.htm。
    呂光洋(1998)。生物多樣性教育。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132-135。
    金恆鑣(1999)。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科學月刊,30(6),459-465。
    林曜松(1998)。生物多樣性保育。社教資料雜誌,245,10-13。
    林曜松、趙榮台(1998)。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載於李公哲(主編),永續發展導論,142-156。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台北市:詹氏。
    林立韙(1999)。綠地空間系統連接設計之初探。中國工商學報,21,303-331。
    林曜松(1999)。整合跨學們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科學月刊,30(6),452-458。
    林曜松(2003)。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台灣林業,29(1),11-14。
    林益興(2002)。「建構式領導」成長團體動力研究—以生態教材園課程發展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林憲德(2002)。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更新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周昌弘、李玲玲(1999)。台灣長期生態研究及其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8),66-73。
    胡珍妮(2005)。地圖王之新竹縣市、苗栗北部。台北:地圖王。
    凌德麟、吳宗憲(2002)。台灣低海拔地區生態教育園棲地規劃設計之研究。科學農業,50(5,6),259-272。
    郭瓊瑩(1997)。如何自環境綠化建構生態都市之基盤。造園季刊,23,10-15。
    陳富強(2003)。綠建築評估指標於南投縣921重建之國民小學之應用。2003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21-527。
    張文馨(2003)。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在職教師及職前教師生物多樣性學科內容知識調查與自然科生物多樣性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瑋寧(2004)。學校生態教材園規劃之探析。中等教育55(1),86-97。
    陽平世(1998)。如果學校有個「生態園」。民93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tmtc.edu.tw/~envir/nature/campus/2thi.htm
    湯宗達(1999)。與後世子孫立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科學發展月刊,27(9),987-997。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賈福相(1998)。生物多樣性教育。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131。
    楊曉佩(1995)。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與維持之道,科學月刊,26(1),29-33。
    楊仁理、彭玉美(2002)。國小自然科教師對「生物多樣性」認知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7,19-37。
    陽平世、李蕙宇(1999)。生態教育園的經營理念與設計。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92-117。
    粱筱蘭(1996)。大學分子生物學概念的另有架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教所碩士論文。
    趙榮台(1999a)。生物多樣性保育趨勢。科學月刊,30(6),471-473。
    趙榮台(1999b)。生物多樣性保育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38),17-27。
    趙羿、賴明洲、薛怡珍(2003)。景觀生態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地景。
    綠色學校的理論依據。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民國93年12月,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main2/area01-2-7.htm。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台北市:五南。
    諸葛陽(1994)。生態平衡與自然保護。台北市:淑馨。
    顏瓊芬(2000)。生物多樣性教育。台灣人文生態研究,2(2),113-135。
    顏佩雯(2003)。以景觀生態學角度探討校園環境規劃設計-以新竹市為例。2003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99-604。
    蘇泰瑞(2004)。綠建築生態指標群運用於台中市國民小學之評估研究。逢甲大學:台中。
    廖永靜(2000)。兒童的環境知覺與環竟教育(上)。環境與管理研究,1:1,33-47。

    英文部分
    Baines, G. (1989). Challenge“extreme”statement. American, 20(9), 867-872.
    DEST (1993). The Commonwealth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Sport and Territories. ISBN 0 642 19904 3. Biodiversity Series, Paper No.1.
    Edward, O. W. (2003). Biodivers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4), 45-46.
    Farina, A. (1998).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Chapman & Hall.
    Gilbert, D. W. and Anderson, D. R. (1998). Response of nesting ducks to habitat and management on the Monte Vista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Wildlife Monographs, 131, 4-44.
    MacArthur, R. H. and Wilson, E. O. (1963).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insular zoogeography. Evolution, 17, 373-387.
    MacArthur, R. H. and Wilson, E. O. (1967).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 9, 19-22, 123-124, 137, 181.
    McNeely, J. A., and Willer, K. R., Reid, W.V. Mittermeeir R.A., and Werner, T.B. (1990).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 INCN, Gland, Switzerland. Norton, Bryan. 1986.
    OTA (1987) U.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Technologies to Maintain Biological Diversity.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334 PP.
    Petra, L. M., (2002). The influence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on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biodivers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3(2), 22-32.
    Preston, F. W., (1962). The canonical of commonness and rarity. Ecology, 43, 185-215, 410-432.
    Shafer, C. L., (1990). Nature Reserves-Island Theory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 7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