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育民
論文名稱: 虛雲禪師(1840?∼1959)與近代中國佛教
Zen Master Hsu-Yun and Chinese modern buddhism
指導教授: 黃敏枝 教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虛雲中國佛教寺產興學復興道場鼓山湧泉寺
外文關鍵詞: Hsu-Yu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末佛教逐漸衰頹,此時也是高僧輩出的時代;其中筆者認為最傑出者,莫過於虛雲禪師。他以一人之力,感動無數的佛教弟子,為護持佛教而努力,他的「艱絕苦行,禪定功深」讓其弟子深深引以為傲。
    張之洞倡議,以廟產收歸公有,改為新式學堂,萬學可一朝而起,足以與外國相抗衡。這股風潮一直延續到民國,由中央政府默許,地方政府鼓動仕紳,展開一波波侵佔寺產的運動。直到對日戰爭開始方始罷休,但已對佛教造傷害。中國面臨外來的壓力,佛教界也對一波波寺產興學的風潮頭痛,幾乎使佛教僧侶無以維生,佛教界警覺必須有所改變,否則無以對抗,於是「自保廟產、自動興學」應運而生,而幾位領導人物則展現了不同的改革方式。太虛大師主張教理、教制、教產全盤革命屬於體制外改革,而虛雲禪師則選擇回歸<<百丈清規>>嚴守戒律,以身作則,事後觀之,太虛大師的改革以一人而終始,虛雲禪師則保住了佛教的一息命脈。

    虛雲禪師的特殊之處,在於:

    1. 復興道場:他所選定的寺院,都是極富盛名的祖師道場,如雞足山祝聖寺、福州鼓山湧泉寺、廣東南華寺,而重建道場事業完成後,不將之視為自己的私產,仍以來時的裝扮飄然而去。

    2. 接引學僧:虛雲禪師對僧人的教育非常重視。對於來參學的僧人,先教以禪法,不契則鼓勵以淨土教法,這種禪淨合一的學風正符合明清以來的潮流。

    3. 以禪淨並重的觀點,教導廣大的弟子居士們,而居士弟子們對於其重建道場的宏願,也付出了極大的心力促成。

    4. 虛雲禪師肩祧禪門五宗,為復興禪宗而做的努力,前無古人,恐怕也後無來者,至今仍影響深遠。


    前 言 第一章 虛雲禪師的前半生與苦行 …………………………… 7~16 第一節 禪師生年爭議…………………………………………………7~10 第二節 後山苦修與行腳四方…………………………………………10~13 第三節 揚州高旻寺開悟與寧波阿育王寺燃指………………………13~16 第二章 廟產興學風潮與雲南宏法時期………………………..17~35 第一節 清朝對佛教的態度及「廟產興學」運動……………………17~22 第二節 雲南宏法時期及寺產興學運動的再起………………………22~33 第三節 神通、感應與禪定……………………………………………33~35 第三章 重興祖庭…………………………………………………36~57 第一節 鼓山湧泉寺時期(1929~1935)………………………………….36~41 第二節 曹溪南華寺時期(1935~1943)………………………………42~48 第三節 雲門寺時期(1943~1952)…………………………………….48~53 第四節 雲居山真如寺時期(1954∼1959)…………………………...53~57 第四章 虛雲禪師的師友交往與弟子…………………………58~69 第一節 師友交往………………………………………………………..58~61 第二節 出家弟子………………………………………………………..61~67 第三節 在家弟子、護法………………………………………………..67~69 第五章 虛雲禪師的佛學思想與近代中國佛教……………….70~79 第一節 禪與淨土………………………………………………………..70~75 第二節 禪宗與戒律……………………………………………………..75~78 第三節 保守與激進……………………………………………………..78~79 結論

    參考書目:
    一.史料、佛經:
    1. <<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載於<<大正藏>>第十三冊,大集部。
    2. <<佛說盂蘭盆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經集部。
    3. (宋)施護譯,<<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載於<<大正藏>>阿含部。
    4. <<佛說三摩竭經>>收於<<大正藏>>阿含部。
    5. (明) 錢邦纂/ (清) 范承勳增修,<<雞足山志>>(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台北:丹青圖書,1985)。
    6.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7. 朱壽朋,<<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台北:文海出版公司,1985)。
    8. 雲南通志館編,<<續雲南通志長編>>(昆明:雲南省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5.12)。
    9. 趙爾巽、柯劭忞,<<清史稿>>(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10. (清)馬元、釋真樸重修,<<重修曹溪通志>>,(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二輯第4冊)(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10月)。
    11. 岑學呂(寬賢)等著,<<虛雲禪學精華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12. 岑學呂,<<虛雲和尚年譜>>(不著出版者),朱榮培印贈。
    13. 岑學呂,<<雲門山志>>(台北:明文書局,1980)。
    14.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15. 李漢魂,<<李漢魂將軍日記>>(香港:撰者自印,1975)。
    16. 釋贊寧,<<宋高僧傳>>(北平:中華書局,1987)。
    17. 釋來果,<<高旻寺規約>>(台北:1960)。
    18. 釋圓瑛,<<圓瑛大師法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19. 釋智豈頁著,李安校釋,<<童蒙止觀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20. 釋倓虛口述,<<影塵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3)。
    21. 釋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台北:法爾出版社)。
    22. 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二.專書:
    中文著作:
    1. 湯用彤,<<魏漢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一版一刷)。
    2. 修元禪院,<<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增訂本>>(修元版)(釋淨慧編,<虛雲和尚法彙續編>,1997年2月)。
    3. 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
    4. 于凌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9月)。
    5. 朱封鰲,<<中國佛學天台宗發展史>>(北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6年9月)。
    6. 緣生編,<<虛雲大師語摘:民初佛教四大師>>(台北:漢藝色研,1992年出版)。
    7. 麻天祥著<<晚清佛學與近代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出版。)。
    8. 何明棟,<<虛雲和尚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
    9. 何建明,<<澳門佛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10. 胡頌平,<<胡適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11. 緬華佛教協會,<<闢胡說集>>(緬華佛教僧伽會,1960)。
    12. 陳慧劍,<<中國末代禪師>>,(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11月)。
    13. 楊維真,<<唐繼堯與西南政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1月初版)。
    14.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0月)。
    15. 胡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3月)。
    16. 陳錫璋,<<福州鼓山湧泉寺歷代住持禪師傳略>>(台南:智者出版社,1996)。
    17. 鄭志明編,<<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上)>>(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5月)。
    18. 李四龍,<<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19.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11月)。
    20. 鄧子美,<<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上海:華東師範學院,1994年)。
    21. 釋樂觀,<<中國佛教近代史論集>>(台北:撰者自印,1978年)。
    22.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
    23.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
    24.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法鼓出版社,2001年4月)。
    25.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12月3 版)。
    26. 嚴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27. 康南海著,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
    28. 王榮國,<<福建佛教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29. 喻大華,<<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2001年1月第一版)。
    30.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7月一版,1989第2次印刷)。
    31. 楊學政、韓軍學、李榮昆,<<雲南境內的世界三大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32. 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33.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書局,1996)。
    34.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名山名寺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35. 貴陽駱、任之編,<<唐繼堯>>(上海:民新出版社,1924)。
    36. 李根源,<<雪生年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37. 王丕震,<<唐繼堯傳奇>>(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38. 釋樂觀,<<金山活佛神異錄>>(台北:天華出版社,1989年)。
    39. 謝本書,<<唐繼堯評傳>>(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40. 東南編譯社編,<<唐繼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41. 王靜蓉,<<本來面目/虛雲老和尚語錄>>(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
    42. 藍吉富,<<提婆達多>>(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9月初版)。
    43.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2次印刷)。
    44. 釋虛雲,<<增校鼓山列祖聯芳集>>(版存福州鼓山湧泉寺,1935年)。
    45. 于凌波,<<當代大陸名僧傳>>(台北:大千出版社,2001年4月)。
    4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47. 黃夏年主編,<<禪宗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48.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年)。
    49. 何雲、徐孫銘等,<<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50. 陳慧劍,<<中國末代禪師>>(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51.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年)
    52. 顧偉康,<<禪淨合一流略>>(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53. 褚柏思,<<佛門人物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年)。
    54. 釋虛雲主編,<<星燈集序>>(基隆靈泉禪寺印,不著出版年月)
    外文著作:
    1. Blofeld John,”Jewel in the Lotus”(London,Rider, 1959)。
    2. Blofeld John,”The Wheel of Life”,(London ,Rider, 1959)。
    3. Welch Holmes,”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uddhism(1900~1950)”(Cambridge,Massachusetts1973,second printed)。
    4. Welch Holmes,”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Cambridge,Massachusetts,1968)。
    5. Welch Holmes,”The Buddhism under Mao”((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6. Wu,Lien-te(伍連德)”The Plague Fighter”。(Cambridge: W. Heffer,1959)。
    7. Holmes Welch著、包可華、阿含譯,<<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uddhism(1900~1950)>>(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六月初版)。
    8. 塚本善隆,<<塚本善隆著作集>>第五卷<<中國近世佛教史ソ諸問題>>,第八章<中華民國ソ佛教> (東京:大東出版社,1975)。
    9. 牧田諦亮,<<中國佛教史研究>>第二部第14章<清末以後ズ於んペ廟產興學>(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年11月5日初版)。
    10. 柳田聖山,<<佛教ソ思想.無的探求>>(アソ本ソ見通ウ)。(東京:角川書店,1997年2月)。
    11. 中村 元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5月)。
    三.期刊論文:
    1. 陳儀深,<政權替換與佛教法師的調適—以一九四九年前後的明真、虛雲、道安、印順為例>,<<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卷26,(1996.12),頁339-367。
    2. 陳進國,<胡適與<<虛雲和尚年譜>>的一段公案>,<<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七期,(2001.01)頁88∼96。
    3. 黃彰健,<康有為戊戌真奏議>序(台北:大陸雜誌,1974.02),頁45∼48。
    4. 林作嘉,<清末民初廟產興學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
    5. 陳淑銖,<兩次大戰期間中國農民的生活程度>,收錄於<<兩次大戰期間的中國經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社會經濟史組,2001年11月)。
    6. 釋樂觀<虛雲和尚上生廿二週年紀念感言>,(台北:<<海潮音>>,1980.10)頁15~17。
    7. 蘭陽行腳僧,<鼓山紀遊>,收於<<南瀛佛教>>9卷9期(1931年10月號)。頁24∼27。
    8. 釋慧嚴,<明末清初閩台佛教的互動>,載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1996.07出版)頁209∼242。
    9. 法光,<梧桐山中藏佛剎,曲徑通幽訪高僧>,<<法音雜誌>>(2001年第5期,總第201期)頁34。
    10. 釋印朗,<虛雲禪師的佛學思想>(上),收於<<香港佛教>>406期(1994.04)頁11-14。
    11. 釋印朗,<虛雲禪師的佛學思想>(下),收於<<香港佛教>>407期(1994.05)頁12-16。
    12. 方興,<虛雲和尚的禪學思想>,收於<<內明>>205期(1989.04)頁18-25。
    四.網站:
    1. http://www.orientbuddha.org/fant/index.htm,由南海海上觀音功德會製作。
    2. http://www.dl.yn.cninfo.net/info/dlyou/yygj/gs/index-8.htm
    3. http://www.buddhismcity.net/service/person/index.php?func=display&id=30
    4. http://xylt.fjnet.com/huaiyuntang/taoli/jinhui.htm
    五.工具書:
    1. 釋慈怡,<<佛光大辭典>>(台灣:佛光山出版社,1986.05)。
    2. 陳玉堂,<<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3. 現代中國人名辭典編集室,<<現代中國人名辭典>>(日本東京:財團法人霞山會,198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