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金鳳
HUANG CHIN-FENG
論文名稱: 阿盛散文中的鄉野人物形象研究
A Study on the Rural Figure in A-Sheng’s Prose
指導教授: 黃雅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阿盛鄉土散文人物形象鄉野土地人性
外文關鍵詞: A-Sheng, folk writing, figures, rural, land, human n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鄉土書寫」是八十年代台灣散文中耕耘已久的重大豐收,文壇中許多知名作家紛紛投入鄉土散文創作的行列。其中尤以阿盛最具本土草根氣息,在創作中秉持他一貫的關懷土地與人性、關懷鄉土與倫理,並透過書寫人物來刻繪人情事理,揄揚傳統情操,以中肯真摯、平實無華的文字,展現他的生活態度和堅定信仰。本文重點即在探究阿盛散文中鄉野人物形象的藝術表現與價值。全文共分八章,章節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現況與研究範疇、研究方法與步驟及章節架構。
    第二章「成長歷程與文學觀的形成」:交代阿盛的生平與散文創作背景,並由此了解阿盛的散文創作觀。
    第三章「對倫理親情的眷懷與依戀」:探究阿盛對於家族中的長者、父母、手足等倫理親情的情感與珍惜。
    第四章「對友朋與鄉親的珍惜與感念」:探究阿盛對友情的惺惺相惜,對親戚、鄉親的關懷與感念,營造人間處處有溫馨的人情美。
    第五章「對鄉野社會上層強勢者的諷刺與針砭」:探究阿盛以自身經歷的過往,冷眼旁觀的入世胸臆,勾勒出一幅幅現實人性的面貌、唯利是圖的浮士繪。
    第六章「對鄉野和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關懷與悲憫」:探究阿盛的筆下所關照的鄉野底層的小人物,真實生動的市井小民的集體形象。
    第七章「阿盛散文中鄉野人物書寫的主體意識與表現藝術」:探討阿盛在作品中營造這些人物形象背後的主體意識,包括精神層面、觀念層面、人性層面、價值層面,以及人物形象的各種描繪手法,呈現阿盛散文「以俗為美」獨特的藝術表現。
    第八章「結論」:綜合歸納前七章之研究,總結阿盛散文中鄉野人物形象營造的文學史意義及其價值。
    由全文的研究可知,阿盛筆下的鄉野人物呈現出多面性,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現實的千姿百態,看到了變化的時代中各種社會意識的交鋒碰撞,阿盛正是透過這些平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間接地展現他的創作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Folk writing” marks an important milepost in Taiwanese prose in the 80s. Many well-known writers plunged into folk writing. Among all, A-Sheng expressed the most grassrooted feelings in his writings and showed his concern for the nature, humanity, and ethics. Through the making of his characters, he presented his views of human nature and traditional values, and showed his adamant life attitudes in his down-to-earth writing. The emphasis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values of folk characters in A-Sheng’s prose.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and the purpose of each chapter is stated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t states the research purposes and motives,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earch scop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frameworks.
    Chapter 2 “The formation of A-Sheng’s literature and his development trajectory”: It describes A-Sheng’s personal life and background for prose-writing and investigates his art creation.
    Chapter 3 “Sentiment feelings for family love”: It explores A-Sheng’s intimate feelings toward elders, parents, and siblings.
    Chapter 4 “Appreciation for friends and neighbors”: It investigates how A-Sheng cherished his friends and how he showed his gratitude to relatives, neighbors, and local people, weaving the idea of warm humanity into his prose.
    Chapter 5 “Sarcasm and contempt for the social elite”: It examines A-Sheng’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his calm observation for the society as a bystander. In his prose, he portrayed human beings’ weakness and greed for fame and reputation.
    Chapter 6 “Concern and empathy for the people who liv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It vividly presents common citizens’ collective images.
    Chapter 7 “The 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formance art in A-Sheng’s folk writing”: It discusses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haracters in A-sheng’s prose, including the spiritual, conceptual, human, and moral dimension, and depicts the methods he used to express his unique emphasis on unearthing the beauty of the ordinary.
    Chapter 8 “Conclusion”: It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seven chapters, and evaluates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A-Sheng’s work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roles created by A-Sheng are diverse, which leads us to see the complexity of society and the clash of various social ideologies. Through the making of plain roles, A-Sheng indirectly showed his values, life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creation idea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一、基於對阿盛文學成就的肯定 2 二、基於對阿盛散文創作中鄉土書寫價值的肯定 3 三、基於對「阿盛體文學」獨特風格的欣賞 4 四、基於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心聲的重視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現況與研究範疇 8 一、研究現況 8 二、研究範疇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19 一、研究方法 19 二、研究步驟與章節構架 21 第二章 成長歷程與文學觀的形成 24 第一節 阿盛成長歷程與創作背景 24 一、成長歷程 24 二、創作背景 30 第二節 阿盛的文學觀 42 一、踩踏泥土的芬芳,揮灑人性的光彩 42 二、回顧與前進兼容並蓄 44 三、散文講求妙手偶得之自由與自然 45 小結 50 第三章 對倫理親情的眷懷與依戀 52 第一節 祖太與祖父:和藹純樸的樂觀長者 52 一、祖太:樂天知足的長者 52 二、祖父:殷殷愛心的澆灌者 55 第二節 父親:繫念土地的守護者 58 一、土地的守護者 59 二、對兒女殷切期望者 60 三、纏困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 61 第三節 母親:注入「愛」與關懷的堅持者 62 一、家庭的守護者 63 二、永遠的靠山 65 三、生命之愛的灌注者 67 第四節 手足:血脈相繫的相知者 68 一、早結連理的妹妹 69 二、與Mr. Right擦肩而過的大姐 71 小結 73 第四章 對友朋與鄉親的珍惜與感念 77 第一節 友朋:生命中一段溫馨的緣會 77 一、與好友林秋田心照不宣的相伴與相助 78 二、與鄰家女秀桃的一段奇異溫馨的情緣 83 第二節 親戚:一起成長點滴的記憶 88 一、代言「戲如人生」的屘舅 89 二、遊戲人生的叔叔 94 第三節 鄉親:一束稻草的宿命 99 一、以拾荒育兒一變而為名人的黃藤 100 二、正義使者的化身 - 先生李 102 小結 105 第五章 對鄉野社會上層強勢者的諷刺與針砭 108 第一節 老師:升學主義掛帥下手中的一條鞭 108 一、嚴格執鞭的老師 110 二、溫藹可親的老師 112 第二節 鄉紳:站在鄉親肩上的投機客 115 一、仗勢欺人的議員興與鴨母王 115 二、選邊站的惡人――橫面吳 118 三、為富不仁的劉三升 119 小結 121 第六章 對鄉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關懷與悲憫 124 第一節 老兵日記 124 一、固守家園、寸步不離的園丁 125 二、買賣舊物維生、忠狗陪伴的老兵 126 三、停止轉動的手推車 128 第二節 母者的光輝 129 一、無言的母親─杏仁 129 二、鄉野傳唱的母親─鹿港婆 133 第三節 小人物狂想曲 136 一、唯利是圖的賴萬財 137 二、為賭氣傾家蕩產參選到底的王柏林 139 三、因炒地皮而發達的李仔高 141 小結 143 第七章 阿盛散文中鄉野人物書寫的藝術特色 145 第一節 阿盛的創作心態與主體意識 146 一、精神層面:以土地為生命的依歸 146 二、觀念層面:對倫理價值的肯認 148 三、人性層面:善惡衝突的分際 149 四、價值層面:回歸單純的呼喚 158 第二節 創作模式與表現藝術 161 一、創作模式:散文小說化的出位之用 161 二、表現藝術 163 小結 169 第八章 結論 171 第一節 阿盛散文人物形象營造的文學史意義 171 一、深耕本土,觀照泥土鄉情 171 二、藉小人物的遭遇檢視台灣的歷史經驗 171 第二節 阿盛散文的價值 172 一、開啟以俗為美的散文新風貌 172 二、揮灑笑中含淚的散文魅力 174 參考書目 176 一、阿盛的創作與編著 176 二、專書 177 三、文學理論類 178 四、碩博士論文類 178 五、期刊論文、報紙類 179 附錄一阿盛(1978-2008)生平與寫作年表 180

    一、阿盛的創作與編著
    (一) 散文
    《唱起唐山謠》,台北:蓬萊文叢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兩面鼓》,台北:時報出版社,1984年出版。
    《行過急水溪》,台北:時報出版社,1984年出版。
    《綠袖紅塵》,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出版。
    《散文阿盛》,台北:希代文叢出版社,1986年出版。
    《如歌的行板》,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出版。
    《春秋麻黃》,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出版。
    《阿盛別裁》,台北:希代文叢出版社,1987年出版。
    《吃飯族》,台北:希代文叢出版社,1988年出版。
    《滿天星》,台北:希代文叢出版社,1988年出版。
    《春風不識字》,台北:號角出版社,1989年出版。
    《阿盛講義》,台北:時報出版社,1989年出版。
    《心情兩紀年》,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人間大戲臺》,台北:號角出版社,1993年出版。
    《船過水有痕》,台北:號角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五花十色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出版。
    《風流龍溪水》,台北: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
    《銀鯧少年兄》,台北:幼獅出版社,1999年出版。
    《作家列傳》,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出版。
    《火車與稻田》,台南:臺南縣文化局出版,2000年出版。
    《十殿閻君》,台北:華成出版社,2002年出版。
    《千杯千日酒》,台北:未來書城出版,2003年出版。
    《民權路回頭》,台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出版。
    《阿盛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出版。
    《夜燕相思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二)小說
    《秀才樓五更鼓》,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七情林鳳營》,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三) 歌詩
    《臺灣國風――阿盛的現代道情》,台北:文鶴出版社,1996年出版。

    (四) 編書
    《一九八五臺灣散文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出版。
    《青春嶺》,台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出版。
    《海峽散文一九八六》,台北:希代出版社,1987年出版。
    《春秋臺北》,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87年出版。
    《歲月鄉情》,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87年出版。
    《海峽散文一九八七》,台北:希代文叢出版社,1988年出版。
    《扶桑四季紅》,台北:躍昇文化事業出版社,1988年出版。
    《百禽有情天》,台北:躍昇文化事業出版社,1988年出版。
    《新臺北人》,台北:希代文叢出版社,1988年出版。
    《新小說人》,台北:希代文叢出版社,1989年出版。
    《海峽散文一九八八》,台北:希代文叢出版社,1989年出版。
    《海峽散文一九八八九》,台北:希代文叢出版社,1990年出版。
    《海峽散文一九八九》,台北:希代文叢版社,1991年出版。
    《臺灣現代散文精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年出版。
    《臺灣文學30年菁英選:散文30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五) 寫作私塾班作品集
    《打開抽屜都是你》,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出版。
    《裁一緞碧華》,台北:未來書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
    《第五個季節》,台北:未來書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
    《夏天踮起腳尖來》,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出版。
    《午後爵士》,台北:鷹漢文化出版社,2003年出版。
    《玻璃瓶裡的夏天》,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二、專書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叢刊114,1981年2月。
    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林明德、劉龍勳、賴芳伶、簡宗梧編著,《中國現代散文選析》(一),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9月。
    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林明德、劉龍勳、賴芳伶、簡宗梧編著,《中國現代散文選析》(二),台北:長安出版社,1989年1月。
    鍾肇政,《台灣作家全集˙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
    陳義芝編,《簷孟春雨―當代台灣十二大散文明家選集》,台北:朱衣出版社.,1994年5月。
    林淇漾,《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師範大學.,1995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沉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6月。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3月。

    三、文學理論類
    尉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78年4月1日。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9年11月。
    李瑞騰,《說給你們少年聽―談起阿盛散文》,台北:蓬萊出版社,1981年9月。
    董崇選,《西洋散文的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4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5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等合寫,《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楊昌年,《現代台灣文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8年。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88年4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姚一葦,《欣賞與批評》,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台灣文學史上的鄉土文學論爭〈上〉》,高雄:春暉出版社,1992年。
    劉春城,《臺灣文學的兩個世界》,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黃武忠,《親近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沉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6月。
    李光連,《散文的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出版社,1996年5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出版社,1999年3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1999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
    沈謙,《獨步,散文國―現代散文析論》,台北:讀冊文化,2002年。
    沈謙,《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10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9月。

    四、碩博士論文類
    韓潔瑤,《阿盛散文的本土意識與台灣鄉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論文,1998年。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鄭元傑,《阿盛散文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湘梅,《阿盛散文鄉野人物風情》,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戴勤祝,《刻繪大地的容顏-阿盛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五、期刊論文、報紙類
    林文義:〈唐山,是我們的歌〉,《明道文藝》,第66期,1981年9月,頁122~123。
    陳煌:〈話說古今留意趣---談阿盛的散文〉,《文藝月刊》,第149期,1981年11月,頁26~30。
    向陽:〈為阿盛敲邊鼓---阿盛與《兩面鼓》〉,《台灣日報》,1984年4月。
    方梓:〈阿盛,冷眼熱心寫人性〉,《中華日報》,1984年4月30日。
    向陽:〈不規不矩求規矩---來看阿盛《行過急水溪》〉,《中國時報》,1984年12月8日。
    康原:〈驚心的散文---讀阿盛《行過急水溪》〉,《台灣新生報》,1985年1月12日。
    郭明福:〈成長路途中的淚與笑〉,《文訊》,第16期,1985年2月,頁131~134。
    呂昱:〈女郎墬馬的背後---試論阿盛的《綠袖紅塵》〉,《文學家》,第7期,1986年5月,頁28~29。
    呂昱:〈土地失去後怎麼辦?---試論阿盛的文學〉,《自立晚報》,1986年9月3日。
    李弦:〈變中天地---阿盛的散文風格〉,《文訊》,第29期,1987年7月4日,頁201~207。
    楊錦郁:〈抓住人性做文章〉,《幼獅文藝》,第398期,1987年2月,頁127~134。
    黃武忠:〈散文乾坤袋―阿盛印象〉,《文訊雜誌革新》,第12期,1990年1月,頁97~98。
    沈冬青:〈搖鈴走世看台灣―創作看阿盛〉,《幼獅文藝》,第83卷,第8期,1996年8月,頁4~9。
    黃錦珠:〈七情六慾與林鳳營―讀阿盛七情林鳳營〉,《文訊》,第155期,1998年9月,頁26~27。
    林欣怡:〈阿盛散文中的社會變遷〉,《國文天地》,第209期,2002年10月,頁8-15。
    李梁淑:〈阿盛散文的人文關懷與藝術風貌〉,《文訊》,第345期,2004年12月,頁108-12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