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汪文儁
論文名稱: 西陲漢簡文書用語暨分類研究
指導教授: 張永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居延敦煌懸泉額濟納漢簡(習)用語分類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代烽隧亭鄣、驛置遺址間所出土的簡牘,大多為簿籍類文書檔案,此乃西陲漢簡之特色。本文擬以文書用語之研究為目標,由居延漢簡、居延新簡、敦煌漢簡、懸泉漢簡、額濟納漢簡等已刊布的出土資料,嘗試探究簡牘文書檔案中的習用語,並以語詞用法之不同,作為分類方法的依據。

    拙文之目的,在於將西陲邊塞烽燧遺址出土的漢代簡牘進行全面整合,再透過漢簡與文獻的互證,釐清簡牘文書中習用語的解釋、用法與類別,以期能重新認識兩漢時期官文書的制度,彌補以傳統文獻作為研究對象的侷限,藉以補充漢代文書用語研究的不足。內容上,分從屯戍簿籍類與公私文書類兩項主軸八大類目進行論述。其中,屯戍簿籍類包含人事、武器裝備、屯戍防務與契約債務等四大項目;公私文書類涵蓋機關公文、郵驛傳遞、司法律令與書信相關等四大類別。

    蓋言之,透過重新整理並釋讀漢代第一手史料—簡牘的詞語,整合居延、敦煌、懸泉、額濟納等邊塞地區出土的漢簡文書,逐一擴充漢簡文書的習用語詞,當能使吾人更為清楚地了解漢代官文書的用語、格式與體例,進一步對文書用語加以掌握,循序釐清簡牘文書中的習用語詞。此一研究,可使得日後新獲簡牘的釋文的解讀與分類,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並可作為來者研究漢簡文書時的參考。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6 第三節 研究方法…………………………………………………22 第二章 西陲漢簡分類問題析論…………………………………33 第一節 新出西陲漢簡分類之探討………………………………34 第二節 目前所見居延漢簡簿籍分類問題………………………42 第三章 屯戍簿籍類語詞分析……………………………………57 第一節 人事相關類………………………………………………57 第二節 武器裝備類………………………………………………75 第三節 屯戍防務類………………………………………………95 第四節 債務相關類………………………………………………121 第四章 公私文書類語詞分析……………………………………131 第一節 機關公文類………………………………………………131 第二節 郵驛傳遞類………………………………………………136 第三節 司法律令類………………………………………………148 第四節 書信相關類………………………………………………164 第五章 結論………………………………………………………177 參考書目 …………………………………………………………181

    參考書目

    (各項下依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一)傳世文獻與出土史料:

    1、傳世文獻
    司馬遷撰,《史記》,百衲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台6版。
    朱駿聲撰,《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第2刷。
    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范 曄撰、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第1 版。
    孫星衍等輯,《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月第1版。
    徐天麟撰、楊家駱編,《西漢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3月4版。
    徐天麟撰、楊家駱編,《東漢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11月4版。
    桂 馥撰,《說文通訓義證》,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第2版。
    班 固撰、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出版。
    崔 豹撰,《古今註》,(怡蘭堂叢書,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出版。
    蔡 邕撰,《獨斷》,(百川學海,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出版。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第1版。

    2、出土史料
    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1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2月,第1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第1 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薛英群、何雙全、李永良注,《居延新簡釋粹》,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
    周曉陸、路東之編著,《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馬先醒 等編,《居延漢簡新編》,臺北,簡牘學會,1981年5月出版。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第1版。

    勞 榦著,《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年6月,景印5版。
    勞 榦編,《居延漢簡•圖版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3月出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編,《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
    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5月出版。
    魏 堅主編,《額濟納漢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二)近人論著:

    1、中文部分
    于豪亮 著,《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第1版。
    大庭 脩 著、徐世虹譯,《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鴘帚嚏A2001年9月,第1版。
    方一新 著,《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安徽,黃山書社,1997年10月,第1版。

    吉仕梅 著,《秦漢簡帛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9月,第1版。
    何雙全 著,《簡牘》(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何雙全 著,《雙玉蘭堂文集》(上)、(下),(蘭臺簡牘文物考古論叢(三)、(四))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元月初版。
    李天虹 著,《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李均明 著,《初學錄》(蘭臺文史叢書一),台北,蘭臺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李均明、劉軍 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編第二冊)—漢代屯戍遺簡法律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李均明、劉軍 著,《簡牘文書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李宗江 著,《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李振宏 著,《居延漢簡與漢代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第1版。
    李振宏、孫英民 著,《居延漢簡人名編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汪桂海 著,《漢代官文書制度》,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汪維輝 著,《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邢義田 著,《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6月,初版。
    周一良 著,〈魏晉南北朝詞語小記〉,《魏晉南北朝史論》。收錄於:《周一良集》第壹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周一良 著,《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收錄於:《周一良集》第貳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林清源 著,《簡牘帛書標題格式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2月初版。
    施寶義、姜林森、潘玉江編,《漢語慣用語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5年。
    柳士鎮 著,《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洪藝芳 著,《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之量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1刷。
    胡平生 著,《胡平生簡牘文物論集》,(蘭臺文史叢書二),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馬先醒 著,《漢居延志長編》,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0月,初版。
    馬先醒 著,《簡牘學要義》(簡牘學會叢書之六),臺北,簡牘學會,1980年。
    高歌東、張志清編,《漢語慣用語大辭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崔瑞德、魯惟一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北京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壽仁 著,《醫簡論集》,(蘭臺簡牘文物考古論叢(五)),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張顯成 著,《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4月,第1 版。
    張顯成 著,《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1版。

    張顯成 著,《簡帛藥名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 直 著,《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陳 直 著,《漢書新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第2版第2刷。
    陳 槃 著,《漢晉遺簡釋小七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6月,初版。
    陳啟雲 著,《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1月,台1版。
    陳夢家 著,《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1版。
    勞 榦 著,《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初版。
    勞 榦 著,《漢晉西陲木簡新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12月出版。
    斯文赫定 著、徐十周等譯,《亞洲腹地探險八年1927-1935》,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景 愛 著,《沙漠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黃文弼 遺著、黃列整理,《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1927-1930)》,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裘錫圭 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1版。
    裘錫圭 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刷。
    廖伯源 著,《秦漢史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1刷。

    廖伯源 著,《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趙儷生 主編,《古代西北屯田開發史》,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劉光華 著,《漢代西北屯田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錢 穆 著,《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臺3版。
    錢 穆 著,《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6版。
    駢宇騫、段書安 編著,《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
    薛英群 著,《居延漢簡通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魏德勝 著,《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羅仕杰 著,《居延漢簡甲渠塞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2月。
    嚴耕望 著,《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年5月,第3版。
    饒宗頤、李均明 著,《居延漢簡編年—居延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年7月,台1版。
    饒宗頤、李均明 著,《敦煌漢簡編年考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9月,台1版。

    饒宗頤、李均明 著,《新莽簡輯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9月,台1版。

    2、日文部分
    大庭 脩 著,《秦漢法制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2年2月28日發行。
    大庭 脩 編,《居延漢簡索引》,吹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關西大學出版部,1995年3月31日發行。
    大庭 脩 編著,《木簡—古代からのメセ-ジ》,東京,大修館書店,1998年2月20日初版發行。
    大庭 脩 編輯,《漢簡研究囯際シンポジウム'92報告書—漢簡研究の現狀と展望》,吹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93年12月15日發行。
    永田英正 著,《居延漢簡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9年10月30日初版。
    東洋史研究會 編,《東洋史研究(第十二卷第三號)特集 居延漢簡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1953年3月31日發行。
    森 鹿三 著,《東洋學研究-居延漢簡篇》,京都,同朋舍,1975年3月31日發行。
    藤田高夫,《敦煌•居延漢簡による漢代文書行政の基礎的研究》,平成10年度-平成11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 (C) (2) 研究成果報告書,2000年3月。
    鐮田重雄 著,《秦漢政治制度の研究》,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 1962年12月10日發行。

    3、英文部分
    Bergman, Folke. 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 Stockholm:Sino-Swedish Expedition, 1945.

    Loewe, Michael. Records of Han administration, 2vol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1967.
    Sommarström, Bo.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 2vols. Stockholm:Sino-Swedish Expedition,1956-1958.

    (三)期刊論文:

    1、中文部份
    卜憲群,〈秦漢公文書與官僚行政管理〉,《歷史研究》,1997年第4期,頁36-52。
    于振波,〈居延漢簡中的燧長與候長〉,《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304-315。
    于振波,〈秦漢時期的文法吏〉,《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1999年第2期,頁64-70。
    于振波,〈漢簡“中勞”、“中功”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頁117。
    大庭脩著,趙曉柯、曹海科譯,〈居延新出土的“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爰書補考〉,《西北史地》,1986年第1期,頁102-113。

    方詩銘,〈釋“秦胡”—讀新出居延漢簡“甲渠言部吏毋作使屬國秦胡盧水士民書”札記〉,《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頁37-39。
    王子今,〈漢簡人名「未央」瑣議〉,《簡牘學報》第14期,1992年3月,頁243-246。
    王子今,〈關於居延“車父”簡〉,《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頁279-299。
    王廷恰,〈居延漢簡中的俸錢名籍〉,《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頁53-57。
    王廷恰,〈居延漢簡印章資料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頁37-45。
    王震亞,〈漢簡中的商品、價格、稅收與市場管理〉,《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114-122。
    王震亞、張小鋒,〈漢簡中的戍卒生活〉,《簡牘學研究》第2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頁101-118。
    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居延漢簡整理近況簡報〉,《古今論衡》第4期,2000年6月,頁87-113。
    永田英正,〈“候史廣德坐罪行罰”檄考〉,《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77-183。
    永田英正著、張學鋒譯,〈漢簡的古文書學研究〉,《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279-294。
    永田英正著、楊富學譯,〈居延漢簡公文研究〉,《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頁86-89。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頁1-25。
    甘肅居延考古隊簡冊整理小組,〈“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釋文〉,《文物》,1978年第1期,頁30-31。
    甘肅居延漢簡整理小組,〈居延漢簡“候史廣德坐罪行罰檄”〉,《文物》,1979年第1期,頁70-71。
    甘肅省文物工作隊,〈額濟納河下游漢代烽燧遺址調查報告〉,《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頁62-84。
    任步雲,〈甲渠候官漢簡年號朔閏表〉,《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頁418-463。
    吉士梅,〈《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料的利用與漢語詞彙語法之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7月第1版,頁113~131。
    朱紹侯,〈對居延敦煌漢簡中庸的性質淺議〉,《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2期,頁3-8。
    何雙全,〈《漢簡•鄉里志》及其研究〉,《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145-235。
    何雙全,〈中國簡牘與簡牘學研究〉,《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1號,蘭臺出版社,1993年,頁23-50。
    何雙全,〈居延甲渠候官簡牘文書分類與文檔制度〉,《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64-87。
    何雙全,〈居延漢簡研究〉,《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2號,蘭臺出版社,1996年,頁1-114。

    何雙全,〈敦煌漢簡研究〉,《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2號,蘭臺出版社,1996年,頁115-167。
    何雙全,〈漢代戍邊士兵籍貫考述〉,《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頁31-38。
    何雙全,〈漢代西北驛道與傳置—甲渠候官、懸泉漢簡《傳置道里簿》考述〉,《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8年第1期,頁62-69。
    何雙全,〈漢簡《司法文書考疏》〉,《秦漢史論叢》第4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頁86-101。
    吳正科,〈漢張掖郡故城址及遷建時代考〉,《西北史地》,1994年第2期,頁33-40。
    吳礽驤,〈漢代出入官制度考略〉,《隴右文博》,創刊號,1996年,頁117-125。
    吳礽驤、余堯,〈居延新獲建武秦胡冊再析〉,《西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4 期,頁20-26。
    吳昌廉,〈居延漢簡「標號」與出土地點關係探微〉,《簡牘學報》第6期,1978年10月,頁1-49。
    吳昌廉,〈居延漢簡中甲渠障塞所屬的序數隧〉,《勞貞一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1977年1月,頁335-350。
    吳昌廉,〈居延漢簡所見之「簿」、「籍」述略〉,《簡牘學報》第 7期,1980年,頁157-163。
    吳昌廉,〈秋射-兼論秋射與都試之異同〉《簡牘學報》,第11期,1985年9月,頁191-200。
    吳昌廉,〈茭-居延漢簡摭考之二〉,《興大歷史學報》第 2期,1992年3月,頁1-11。

    吳昌廉,〈試論「木中隧」與城北隧、武賢隧之關係〉,《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3號,蘭臺出版社,2001年,頁149-167。
    吳昌廉,〈漢「置」初探〉,《簡牘學報》第15期,1993年12月,頁1-22。
    吳昌廉,〈漢代塞上隧卒之職責〉,《簡牘學報》第11期,1985年9月,頁175-190。
    吳昌廉,〈漢代障候、都尉上計考略〉,《簡牘學報》第16期,1997年1月,頁461-472。
    吳昌廉,〈漢代邊郡障隧之文官制度〉,《簡牘學報》(黎東方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第12期,1986年9月,頁195-234。
    吳昌廉,〈漢代邊郡障隧制度之真相〉,《中國史新論—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學生出版社,1985年8月,頁275-320。
    吳昌廉,〈漢代邊塞「部」之組織〉,《簡牘學報》第11期,1985年9月,頁165-174。
    吳昌廉,〈漢簡所見「跡天田」初探〉,《簡牘學報》第13期,1990年3月,頁43-71。
    吳昌廉,〈漢簡所見之候官組織〉,《簡牘學報》第11期,1985年9月,頁137-164。
    吳昌廉,〈墼-居延漢簡摭考之一〉,《簡牘學報》第14期,1992年3月,頁13-30。
    宋會群、李振宏,〈漢代居延甲渠候官部燧考〉,《史學月刊》,1994年3期,頁14-20。
    宋會群、李振宏,〈漢代居延地區郵驛方位考〉,《河南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1993年1月,頁28-36。
    李天虹,〈居延漢簡吏卒“廩名籍”探析〉,《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28-338。

    李天虹,〈居延漢簡所見候官少吏的任用與罷免〉,《史學集刊》,1996年第3期,頁66-72。
    李并成,〈居延漢簡里程簡地理調查與考釋(一)〉,《西北史地》,1993年第1期,頁15-21。
    李并成,〈漢居延縣城新考〉,《考古》,1998年第5期,頁82-85。
    李均明,〈“車父”簡考辨〉,《簡牘學研究》第2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頁79-82。
    李均明,〈居延新簡的法制史料〉,《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第24號,平成3年(1991)3月,頁87-97。
    李均明,〈封簡題署考略〉,《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頁72-78。
    李均明,〈漢代甲渠候官規模考〉(下),《文史》第3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6月,頁81-92。
    李均明,〈漢代甲渠候官規模考〉(上),《文史》第3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頁25-45。
    李均明,〈漢代統計中的指標與數列-從尹灣、居延、敦煌出土簡牘談起〉,《秦漢史論叢》(第七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頁352-366。
    李均明,〈漢簡所見“行書”文書述略〉,《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113-135。
    李均明,〈漢簡所見出入符、傳與出入名籍〉,《文史》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李均明,〈漢簡所見車〉,《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105-113。

    李均明,〈漢簡簿籍與經濟管理述要〉,《秦漢史論叢》第6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頁86-97。
    李均明,〈談簡牘文書—官吏任免書〉,《文物天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期,頁12-13。
    李均明,〈簡牘文書“刺”考述〉,《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9期,頁55-59。
    李均明,〈簡牘文書稿本四則〉,《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12-319。
    李均明,〈簡牘所反映的王莽改置〉,《秦漢史論叢》第4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頁78-85。
    李均明、劉軍,q居延漢簡居延都尉與甲渠候人物誌〉,《文史》第36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125-143。
    李家浩,〈秦漢簡帛文字詞語雜釋〉,《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臺北,教育部國際文教處,1998年初版。
    李振宏,〈居延漢簡中的勞績制度〉,《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2期,頁57-70。
    李振宏,〈從居延漢簡看漢代的戍卒管理制度〉,《河南大學學報》,第35卷第1期,1995年1月,頁24-30。
    李振宏,〈漢簡“省卒”考〉,《史學月刊》,1993年第4期,頁8-12。
    李振宏,〈漢簡甲子紀日錯亂考〉,《中原文物》,1989年第2期,頁45-49。
    李解民,〈秦漢時期的一日十六時制〉,《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頁80-88。

    汪文儁,〈「簡帛金石資料庫」中漢簡釋文的版本問題〉,《簡牘學報》第18期,2002年4月,頁309-330。
    汪桂海,〈從漢簡看漢人逃亡匈奴之現象〉,《史學月刊》,1993年第6期,頁37-42。
    汪桂海,〈漢代文書的收發與啟封〉,《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20-327。
    邢義田,〈從居延簡看漢代軍隊的若干人事制度—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一〉,《新史學》3卷1期,臺北,三民書局發行,1992年3月,頁95-130。
    邢義田,〈從簡牘看漢代的行政文書範本—“式”〉,《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295-311。
    邢義田,〈漢代書佐文書用語「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檔案的構成〉,《史語所集刊》第70本第3分,1999年9月,頁559-588。
    邢義田,〈漢代邊塞吏卒的軍中教育—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三〉,《大陸雜誌》第87卷第3期,1993年9月15日,頁97-99。
    邢義田,〈漢代邊塞軍隊的給假、休沐與功勞制—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二〉,《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92-205。
    邢義田,〈讀居延漢簡札記〉,《簡牘學報》第16期(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1997年1月,頁55-65。
    周振鶴,〈從漢代“部”的概念釋縣鄉亭里制度〉,《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頁36-43。
    周振鶴,〈新舊漢簡所見縣名和里名〉,《歷史地理》第12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頁151-165。

    林素清,〈永光二年予候長鄭赦寧冊及相關問題〉,《中國文字》新25期,1999年12月,頁211-232。
    林素清,〈居延漢簡所見用印制度雜考〉,《中國文字》新24期,1998年12月,頁147-171。
    林劍鳴,〈漢簡中一封奇怪的信〉,《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輯,1994年6月,頁78-82。
    初世賓、張東輝,〈漢簡“應書”辨疑〉,《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88-92。
    初仕賓、蕭亢達,〈居延新簡《責寇恩事》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3期,頁108-118。
    初師賓,〈甲渠塞部隧建置考略〉〔提要〕,中國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蘭州,1991年7月。
    初師賓、任步雲,〈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俸例略考〉,《敦煌學輯刊》總第3輯,1983年,頁90-105。
    初師賓、蕭亢達,〈居延簡中所見漢代《囚律》佚文考—《居延新簡“責寇恩事”的幾個問題》的訂補〉,《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2期,頁96-100。
    俞偉超,〈略釋漢代獄辭文例—一份治獄材料初探〉,《文物》,1978年第1期,頁35-41。
    施偉青,〈漢代居延戍邊官吏的俸錢及相關的一些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8-13。
    施偉青,〈漢代居延官俸發放的若干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1期,頁103-113。

    紀安諾(Enno Giele),〈尹灣新出土行政文書的性質與漢代地方行政〉,《大陸雜誌》第95卷第3期,1997年9月15日,頁21-45。
    胡平生,〈木簡出入取予券書制度考〉,《文史》第36輯,1992年8月,頁145-156。
    胡平生,〈居延漢簡中的“功”與“勞”〉,《文物》,1995年第4期,頁51-55。
    唐曉軍,〈漢代居延地區的政權組織〉,《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頁33-39。
    唐曉軍,〈漢簡所見關傳與過所的關係〉,《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頁87-90。
    徐元邦,〈居延漢簡中所記吏卒傷病述略〉,《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12期),1989年,頁44-54。
    徐元邦、曹延尊,〈居延出土的“候史廣德坐不循行部”檄〉,《考古》,1979年第2期,頁174-180。
    徐元邦、曹延尊,〈居延漢簡中所見的騎士〉,《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頁235-243。
    徐世虹,〈漢劾制管窺〉,《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頁312-323。
    徐樂堯,〈居延漢簡所見的市〉,《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49-69。
    徐樂堯,〈漢簡所見信符辨析〉,《敦煌學輯刊》,1984年第2期,頁145-154。
    徐樂堯,〈漢簡所見邊郡軍事與民政系統的職權關係〉,《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73-176。
    馬先醒,〈“居延新簡”商榷〉,《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206-211。
    馬先醒,〈「居延新簡」與「居延新簡釋粹」〉,《簡牘學報》第14期,1992年3月,頁173-218。

    馬先醒,〈「居延漢簡」命名之合理性與精確化〉,《簡牘學報》第14期,1992年3月,頁5-12。
    馬先醒,〈居延、甲渠出土漢新簡數與冊數〉,《簡牘學報》第14期,1992年3月,頁349-354。
    馬先醒,〈居延漢陶與居延城址〉,《簡牘學報》第16期,1997年1月,頁549-572。
    馬先醒,〈居延漢簡之版本與編號〉,《簡牘學報》第5期,1977年1月13日,頁135-211。
    馬先醒,〈秦漢大尺小尺與出土簡牘廣袤〉,《簡牘學報》第15期,1993年12月,頁33-41。
    馬先醒,〈漢居延甲渠塞上的矢箭網〉,《簡牘學報》第17期,1999年12月,頁151-156。
    馬先醒,〈簡牘制度之有無及其時代問題-附商王國維著〈簡牘檢署考〉〉,《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1號,蘭臺出版社,1993年,頁3-20。
    馬先醒、陳茂進,〈居延漢簡之原編號及其奪佚簡號表〉,《簡牘學報》第2期,1976年5月,頁85-115。
    馬建華,〈從河西漢簡“廩給簿”試談邊塞吏卒生活〉,《西北史地》,1989年第1期,頁30-39。
    高 □,〈漢簡中所見舉、劾、案驗文書輯釋〉,《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292-303。
    高大倫,〈居延王莽簡補正〉,收入《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頁260-270。
    高大倫,〈居延漢簡中所見疾病和疾病文書考述〉,《簡牘學研究》第2輯,蘭 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頁94-100。

    高大倫,〈釋簡牘文字中的幾種符號〉,《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291-301。
    張民林、李曉衛,〈漢代張掖郡治觻得城址新探〉,《絲綢之路》,1995年第2期,頁43-44。
    張俊民,〈《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冊經濟考略〉,《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136-144。
    張俊民,〈居延漢簡貰賣衣物當議—漢簡札記之一〉,《西北史地》,1990年第1期,頁58-61。
    張俊民,〈秦漢簡牘文書反映的少數民族資料〉,《甘肅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頁71-80。
    張俊民,〈漢代居延屯田小考—以甲渠候官出土文書為中心〉,《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頁66-72。
    張俊民,〈簡牘文書格式初探〉,《簡牘學報》第15期,1993年12月,頁43-59。
    張俊民、李永平,〈漢代邊境巡邏制度淺析〉,《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頁23-30。
    張建國,〈粟君債寇恩簡冊新探〉,《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1期,頁51-55。
    張培瑜,〈漢簡的幾個年代和伏臘建除注曆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頁97-103。
    張顯成,〈簡帛文獻與先秦兩漢漢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1999年12月10日至12日。
    曹金華,〈王莽改易地名之基本規律與政治傾向〉,《揚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2期,頁118-123。

    陳 直,〈《墨子•備城門》等篇與居延漢簡〉,《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1期, 頁117-130。
    陳乃華,〈居延新簡《五鳳四年三月俸祿簿》的年代學意義〉,《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第6期,頁59。
    陳乃華,〈從漢簡看漢朝對地方基層官吏的管理〉,《山東師大學報》,1992年第3期,頁27-30。
    陳中龍,〈「丁宮等入關檄留遲推辟」簡冊試析〉,《簡牘學報》第17期,1999年12月,頁235-247。
    陳仲安,〈關於《粟君責寇恩簡》的一處釋文〉,《文史》第7輯,1979年2月,頁285-287。
    陸錫興,〈簡牘中的“╱”號考略〉,《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4期,頁96-97。
    傅振倫,〈西漢始元七年出入六寸符券〉,《文史》第10輯,1980年10月,頁174。
    傅振倫,〈漢代張掖屯戍城塞的部署〉,《河北師院學報》,1986年4期,頁85-90。
    勞 榦,〈從漢簡中的嗇夫令史候史和士吏論漢代郡縣吏的職務和地位〉,《史語所集刊》第55本第1分,1984年3月,頁9-22。
    程喜霖,〈敦煌漢簡所見關傳向過所演變〉,《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頁94-97。
    馮春田,〈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札記〉,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十八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2月第1次印刷,頁101~110。
    黃留珠,〈簡牘所見秦漢文吏的若干問題〉,中國文化大學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1999年12月10日至12日。

    楊劍虹,〈居延漢簡所見的“佐史”〉,《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頁71-75。
    楊劍虹,〈從居延漢簡《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看東漢的僱傭勞動〉,《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頁66-70。
    廖伯源,〈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史語所集刊》第61本第1分,1990年3月,頁1-27。
    廖伯源,〈漢代官吏休假、宿舍若干問題之辨析〉,《中國史學》第4卷,1994年10月,頁61-72。
    趙 沛,〈居延漢簡見西漢時期西北邊塞日常勤務制度〉,《西北史地》,1991年第2期,頁17-24。
    趙 沛、王寶萍,〈西漢居延邊塞休吏制度〉,《西北史地》,1993年第3期,頁15-31。
    趙平安,〈漢簡中有關印章的資料〉,《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39-356。
    劉 軍,〈屯戍遺簡人事管理文書所反應的幾個問題〉,《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第27號,1994年(平成6年)3月,頁61-68。
    劉 軍,〈甲渠候官掾夏侯譚〉,《簡牘學報》第15期,1993年12月,頁23-31。
    劉 軍,〈甲渠塞臨木部候長考-兼論候長的職責〉,《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84-191。
    劉 軍,〈漢簡人事管理研究之一 — 行塞舉與離署申報〉,《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93-97。
    劉光華,〈建郡後的漢代河西〉,《敦煌學輯刊》,1981年第2期,頁87-99。
    劉增貴,〈居延漢簡所見漢代邊境飲食生活〉,《古今論衡》【半年刊】,第3期,1999年12月,頁2-18。

    劉增貴,〈電腦在漢簡研究中的應用〉,《新史學》2卷2期,1991年6月,頁129-138。
    蔣非非,〈漢代功次制度初探〉,《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1期,頁62-72。

    盧建一、王猶升,〈從居延漢簡看漢代戶籍制度—居延漢簡學習札記〉,《西北史地》,1991年第1期,頁44-50。
    蕭亢達,〈“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略考〉,《文物》,1978年第1期,頁32-34。
    薛英群,〈居延新簡官文書選釋〉(下),《甘肅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頁117-124。
    薛英群,〈居延新簡官文書選釋〉(上),《甘肅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頁67-76。
    薛英群,〈居延漢簡職官考〉,《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29-48。
    薛英群,〈新獲居延簡所見竇融〉,《甘肅社會科學》,創刊號,1979年,頁62-70。
    薛英群,〈漢代官文書考略〉,《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頁258-297。
    薛英群,〈漢代的符與傳〉,《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4期,頁159-161。
    薛英群,〈漢代符信考述(下)—居延漢簡研究〉,《西北史地》,1983年第4 期,頁69-80。
    薛英群,〈漢代符信考述(上)—居延漢簡研究〉,《西北史地》,1983年第3期,頁72-82。

    謝桂華,〈居延漢簡的斷簡綴合和冊書復原〉,《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頁238-264。
    謝桂華,〈新、舊居延漢簡冊書復原舉隅(續)〉,《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45-167。

    謝桂華,〈新、舊居延漢簡冊書復原舉隅〉,《秦漢史論叢》第5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8月,頁264-277。
    謝桂華,〈漢簡和漢代的取庸代戍制度〉,《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 出版社,1989年12月,頁77-112。
    謝桂華,〈漢簡所見律令拾遺〉,《紀念林劍鳴教授史學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頁253-264。
    謝桂華,〈漢簡草書辨正舉隅〉,《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57-381。
    謝桂華,〈漢簡與漢代西北屯戍鹽政考述〉,《秦漢史論叢》第6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頁71-85。
    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補正舉隅〉,《歷史研究》,1982年第5期,頁141-154。
    魏德勝,〈《敦煌漢簡》中的量詞〉,《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2期(總第47期)。
    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幾個虛詞〉,《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三輯),巴蜀書社,2000年10月第1版,頁50~63。
    羅仕杰,〈《丁宮等入關檄留遲推辟牒》問題研究〉,《新北大》2000年春季號,頁43-54。

    羅仕杰,〈候粟君與甲渠候張獲關係考辨—兼談建武初期河西地域的政治鬥爭〉,《簡牘學研究》第2輯,1998年3月,頁184-191。
    羅仕杰,〈夏侯譚生年、籍里及其相關研究〉,《簡牘學報》第16期(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1997年1月,頁409-421。
    羅見今,〈《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的月朔簡年代考釋〉,《中國科技史料》第18卷第3期,1997年,頁72-83。
    羅見今,〈《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六年曆譜散簡年代考釋〉,《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7月,頁412-420。
    羅見今,〈簡牘研究中年代學問題當議〉,《內蒙古師大學報》,1998年第1期, 頁66-71。
    羅見今、關守義,〈《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與朔閏表不合諸簡考釋〉,《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316-335。
    羅見今、關守義,〈敦煌、居延若干曆簡年代考釋與質疑〉,《漢學研究》第15卷第2期,1997年12月,頁37-50。
    嚴耕望,〈漢代地方官吏之籍貫限制〉,《史語所集刊》第22本,1950年7月,頁233-242。
    饒宗頤,〈新莽職官考〉,《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頁179-216。
    龔留柱,〈關於秦漢騎兵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1990年第2期,頁8-15。
    鷹取祐司著、宮長為譯,〈居延漢簡劾狀冊書的復原〉,《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730-753。

    2、日文部份
    大庭 脩,〈漢簡研究ノ—ト〉,《史泉》第68號,1988年,頁1-17。
    大櫛敦弘,〈秦漢國家の陸運組織に関する一考察—居延漢簡の事例の檢討から〉,《東洋文化》第68號,1998年3月10日,頁23-43。
    片山智士,〈居延木簡の數表記の研究〉,《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25號第三分冊(上),1983年。(原刊於《福岡教育大學紀要》(三二)1982年,頁61-76)。
    永田英正,〈新居延漢簡の概觀〉,《東方學》第85輯,1993年1月,頁38-52。
    吉村昌之,〈居延甲渠塞における部隧の配置について〉,《古代文化》第50卷第7號,1998年7月,頁1-19。
    吉村昌之,〈居延新出の王莽簡について〉,《史泉》第74號,1992年,頁17-44。
    佐原康夫,〈居延漢簡に見える官吏の處罰〉,《東洋史研究》第56卷第3號, 1997年12月,頁1-33。
    佐原康夫,〈居延漢簡に見える物資の輸送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50卷第1號,1991年6月,頁1-33。
    角谷常子,〈居延漢簡にみえる賣買關係簡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東洋史研究》52:4,1994年3月,頁1-21。
    角谷常子,〈秦漢時代の簡牘研究〉,《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1號,1996年6月,頁211-224。
    角谷常子,〈漢代居延における軍政系統と縣との関わりについて〉,《史林》76:1,1993年1月,頁33-64。
    松田壽男,〈東西交通史における居延についての考〉,《東方學論集》,第1輯,1954年2月,頁1-25。

    籾山 明,〈居延新簡「駒罷勞病死」冊書—漢代訴訟論のために•續〉,《堀敏一先生古稀紀念『中國古代の國家と民眾』》,1995年3月,頁205-221。
    籾山 明,〈爰書新探—漢代訴訟論のために〉,《東洋史研究》,51:3,1992年12月,頁1-42。
    森 鹿三,〈令史弘に關する文書〉,《東洋史研究》,第14卷第1•2合刊號,1955年6月,頁137-150。
    森 鹿三,〈關嗇夫王光〉,《東洋史研究》12:3,1953年3月31日,頁12。
    鵜飼昌男,〈「始建國天鳳ы年當食者案」冊書の考察—漢代の「案」の語義を中心に〉,《東洋史研究》,第56卷第3號,1997年12月,頁34-60。
    鵜飼昌男,〈漢代の文書についての一考察—「記」という文書の存在〉,《史泉》第68號,1988年,頁18-30。
    藤田高夫,〈漢代の軍功と爵制〉,《東洋史研究》第53卷第2號,1994年9 月,頁33-54。
    藤田高夫,〈漢簡に見える軍功賞賜について〉,《古代文化》第45卷7號,1993年7月,頁27-35。
    鷹取祐司,〈漢代裁判文書「爰書」〉,《史林》,第80卷第6號,1997年9月,頁1-35。

    3、英文部份
    Giele, Enno.“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 Including Addenda and Corrigenda to new sources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An Introductions and Manuscripts”Early China, Volume 23-24, (1998-99) , pp.247-336.

    Hulsewe, A.E.P.“A lawsuit of A.D.28.”In Studia sino-mongolica, Festschrift fur Herbert Franke, ed. W.Bauer. Munchener Ostasiatische Studien 25.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1979, pp.23-34.
    Loewe, Michael. “ Han Administration Documents Recent Finds from the North-West.”(〈近期西北出土漢代行政文書〉) T’oung Pao,72:4-5 (1986), pp.291-314.
    Loewe, Michael. “Wooden Documents.” (〈簡牘文書〉)Donald D.Leslie,Colin Mackerras,and Wang Gunwu,eds.,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History.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3), pp.36-41.
    Loewe, Michael.“The Study of Han Wooden Documents : Recent Developments”(〈漢代簡牘文書研究〉)T’oung Pao,79:1-3 (1993), pp.154-15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