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慈雲
Huang, Tzu-Yun.
論文名稱: MI實驗學校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f Developmental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MI Experimental School
指導教授: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 王為國
Wang, Wei-Kuo
桂景星
Guei, Jing-S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生態美學多元智能實驗學校
外文關鍵詞: Ecological Aesthetics,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Multiple Intelligenc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MI實驗學校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以MI實驗學校相關人員為研究對象,透過文件分析法及訪談法蒐集資料,再進行綜合分析及討論。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壹、MI實驗學校永續發展面臨七大困境
    一、實驗教育方向、重點與共識待釐清
    二、實驗學校經營仍面臨五大面向挑戰
    三、領導模式、團隊溝通與效能待綜整
    四、實驗教育教師遴聘考核辦法待建立
    五、進修規範待完備、增能培訓待落實
    六、偏鄉小校人力與資源待整合強化
    七、諮詢團隊與基金會角色有待確立
    貳、MI實驗學校永續發展之七大策略
    一、凝聚實驗教育共識,滾動修正實驗重點
    二、實驗學校應先正名,有效化解五大挑戰
    三、微調領導溝通模式,強化實驗教育效能
    四、建立周全的實驗教育教師遴聘考核辦法
    五、完備進修規範,落實系統增能培訓工作
    六、有效整合並強化實驗教育人力與資源
    七、釐清並確立諮詢團隊與基金會的角色

    最後,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MI實驗學校、實驗學校、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al predicamen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an MI Experimental School. In this study, the relevant personnel of the MI Experimental School were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were adopted to collect the data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 Experimental School faces seven predicaments.
    (1)The direction, focus and consensus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clarified.
    (2)Experimental school management still faces five challenges.
    (3)Leadership model, team commun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re to be integrated.
    (4)The methods of teacher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are to be established.
    (5)The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need to be completed, and the training for empowerment should be implemented.
    (6)Human resources in remote schools are to be integrated and strengthened.
    (7)The consulting team and the role of the foundation have yet to be established.
    2.The seven prospec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 Experimental School.
    (1)Build consensus on experimental education and make rolling modifications to experimental focus.
    (2)Experimental schools should be first named correctly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five challenges.
    (3)Make fine adjustments to the leadership communication model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selection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teachers.
    (5)Complete training standards and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empowerment training.
    (6)Effectively integrate and strengthen experimental human resources.
    (7)Clarify and confirm the roles of the advisory team and the foundation.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MI Experimental School, experimental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發展 11 第二節 多元智能生態美學相關理論 21 第三節 實驗教育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47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4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MI實驗學校發展困境之分析與討論 53 第二節 MI實驗學校永續發展之分析與討論 87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9 第三節 省思 123 參考文獻 125 壹、 中文部分 125 貳、 英文部分 130 附錄 131 附錄一 MI實驗學校計畫書 131 附錄二 A校實驗教育規範 159 附錄三 師資培訓計畫 161

    壹、中文部分
    大坪教育基金會(2013)。8號夢想教室。臺北市:麥浩斯。
    王為國(2001)。多元智慧教學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王雅惠(2007)。覺醒與爭權的社會行動--另類學校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瑞壎(2019)。偏鄉實驗教育契機:偏鄉小校課程領導之個案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98,79-93。
    王嬛云(2019)。實驗教育與政策評估:以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古聿(1995)。布置屬於孩子的人生舞臺-孫德珍教授談教材多元、多元智能。師友月刊,341,16-19。
    朱錦鳳(2013)。多元智能職涯探索量表之發展。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4),29-55。
    余亭薇(2016)。新北市國小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認同度與衝擊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和堂(2016)。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市:高等。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
    吳清山(2011)。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新紀元。師友月刊,531, 53-57。
    吳清山、林天祐(2003)。實驗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55,168-168。
    吳瓊芬(2017)。轉型公辦公營實驗學校辦學現況之探討:以臺南市三所實驗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宋承恩(2017)。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家長選擇權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柏佳(2016)。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解析―國民教育階段為例。學校行政,101,15-33。
    李雅婷(2017)。環境美感素養課程核心概念建構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20(4),79-116。
    李雅筑(2018)。現行實驗教育,分6大類。商業周刊,1592,80-80。
    李嘉年(2016)。實驗教育三法後台灣另類學校發展初探。學校行政,103,1-13。
    沈婷茹(2018)。藝術作為地方生態美學之媒介──以港口部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林志成(2010)。學校實踐多元智能理念的辛路、理路與活路。研習資訊,27(3),3-11。
    林育珊(譯)(2012)。TOP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原作者:Jonathan Grixl)。臺北市:寂天文化。
    林俊成(2015)。實驗教育相關法規對當前教育之影響級公立學校經營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72-178。
    林彩岫、李彥儀、林妤蓁(2018)。實驗教育文獻反映的歷史脈絡。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37-52。
    林彩岫、游自達、陳延興、賴志峰、曾榮華、李彥儀、林妤蓁(2017)。臺中市實驗教育實施現況、困難與建議之研究。學校行政,112,208-227。
    林嬙(2018)。實驗教育作業手冊發展歷程及其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祁海文(2004)。走向生態美育—對生態美學發展的一種思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33(5),70-74。
    邱紹一、胡秀媛(2017)。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師資培育的挑戰與經營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77,18-32。
    徐瑞珠(2016)。大坪生態美學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秦夢群、溫子欣、莊俊儒(2017)。實驗教育之特色及對現行教育之啟示。台灣教育,704,2-11。
    高韻曲(2016)。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創新經營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校長領導行為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碧如(2018)。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開啟教育改革的可能性。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4,1-7。
    張濤、王益鋒(2009)。生態美學視野下人與自身和諧關係的建構。柳州師專學報,24(2),22-25。
    強怡芬(2019)。宜蘭縣公立學校轉型公辦公營實驗教育學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陳立軒(2007)。多元智能理論與實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7。
    陳易芬、翁福元、廖昌珺(2018)。實驗教育:積極性的教育創新或大躍進式的教育改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63-67。
    陳彥廷、劉祥通(2001)。多元智慧對數學教學之啟示。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5,81-100
    陳添丁(2016)。臺灣另類教育發展現況及展望。臺灣教育,697,46-48。
    陳筱青(2008)。校長教學領導的理念與落實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實驗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榮政(2016a)。實驗教育的實施與混齡教學嘗試。教育研究月刊,270,54 -68。
    陳榮政(2016b)。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探析與學校行政變革。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4,157-181。
    陳蓓仙(2018)。臺南市偏鄉小學推動實驗教育實施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毅鴻(2016)。公辦公營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轉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彭雅靖(2017)。校長課程領導與課程建構之研究-以屏東縣一所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曾繁仁(2002)。試論生態美學。文藝研究,2002(5),11-16。
    曾繁仁(2007)。轉型期的中國美學︰曾繁仁美學文集。中國:商務印書館。
    游惠音(2016)。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談公立國中小轉型與創新經營的策略。學校行政,102,161-174。
    黃彥超(2016)。實驗教育三法分析與影響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4),44-99。
    黃政傑(2011)。前瞻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師友月刊,527, 1-4。
    黃繼仁(2018)。特色課程就是實驗教育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56-62。
    楊怡婷(2018)。公辦公營實驗學校轉型之問題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83-86。
    楊振昇(2018)。我國實驗教育的實施與前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7。
    頓德華(2010)。生態美學的生態視野。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3(6),35-36。
    謝秉蓉(2016)。臺灣偏鄉小學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校務行政變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琇媚(2018)。公辦公營實驗小學轉型歷程與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謝傳崇、曾煥淦(2016)。偏鄉公立學校之轉型新路?解析《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行政,106,157-177。

    貳、英文部分
    Bascia, N., & Maton, R. (2016). Teachers’ work and innovation in alternative schools.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57, 131–141.
    Cucchiara, M. (2016). Enter the Alternative School: Critical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Urban Educatio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45(4), 508–510.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Gardner, H. (1999). The disciplined mind: What all students shou1d understand.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Karadağ, E., Melis Cin, F. & Koza Çiftçi, Ş. (2019). Cognitive structures of teachers in relation to ‘Ideal school’. Egitim Ve Bilim-Education and Science, 44(197), 261-274.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oura, D. L., & Sousa, C. B. (2014).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in an experimental school of rio de janeiro. Educação Temática Digital, 16(2), 346-36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