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敬堯
論文名稱: 論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之時空敘事與文本疑慮――「癥狀式閱讀」的逆讀策略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周芬伶
陳國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6
中文關鍵詞: 癥狀式閱讀施叔青台灣三部曲歷史小說時間空間敘事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文學史接續了解嚴以來八、九○年代「多音交響」的多元主義書寫盛景,作家們除了在敘述形式上相繼競騁創意發想,在主題擴充與意義加深上也奮力不懈。而書寫作為一種挑選視野的座標,不論是為了撫慰歷史傷痕,或者是重新記憶被忘卻的台灣歷史,在國族議題上,台灣女性小說家也開始以女性之眼注視╱註釋出與過往男性歷史觀與眾不同之位置,一反以往經常被論者視為只關心私領域之偏頗觀點,在女性主義加持下,陰性書寫中以小搏大的瑣碎政治,提供了不同於男性小說的另類視角。其中,在歷史書寫脈絡中,施叔青自2003年開始創作,至2010年完成的「台灣三部曲」包含《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三世人》,是第一位女性作家所完成的長篇台灣歷史大河小說,其歷史性與藝術性成就也引起眾多評論者的關注。

    在詮釋學理論上,德國思想家Hans-Georg Gadamer認為「提問」在文本的詮釋意義上扮演重要角色,文本應隨時處於「開放」的詮釋狀態,否則提問只是提出一個「虛假」的問題,畢竟答案是「封閉的」或是「已被決定的」。借鏡Hans-Georg Gadamer的研究態度,筆者在閱讀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相關的歷史、文化論述後,也希望能以「提問」的態度開啟進一步討論。

    施叔青的台灣書寫應和於台灣解嚴後本土化精神的昂揚,在鄉土風景建構與歷史脈絡追尋上,「台灣三部曲」的企圖心龐大,容納了許多史實考察與文獻資料,不過,歷史小說作為一種小說的特殊文類,其意義是否只能侷限於文化方面的解讀?儘管前行研究中對於「台灣三部曲」的文化意涵、地域色彩有許多解讀,但是在「歷史學」、「敘事學」方面之研究卻付之闕如,所以在本論文的關懷面上,筆者企圖擴大、延伸施叔青歷史小說的美學思考,分析小說中時間、空間、敘事上的文字死角,嘗試提出與前行研究不同的觀點與解讀。

    例如,在《行過洛津》的研究中,最容易被研究者忽略的一種文本特徵,便是小說為了符合文本題旨,經常對史料文獻進行「改寫」,因此小說中的歷史呈現了一種變形、扭曲、偏離史實的時間風景,所以,若將《行過洛津》全然視為「歷史的再現」,將是一種危險的閱讀,因為「真」與「假」的知識在文本中互相糾纏。除此之外,施叔青在「台灣三部曲」的敘述方式上,也使用了許多特殊的歷史小說敘事策略,其獨特性迥異於當代小說寫作技巧,使得小說文本經常出現某種閱讀疑慮,例如角色塑造偏向於扁平化,情節過多造成故事主軸支離……等等敘事問題,也是目前學界尚未進行研究的文本範圍。

    因此,本論文便希望以「癥狀式閱讀」(symptomatic reading)的法則,重新觀測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文學意涵。「癥狀式閱讀」為法國學者阿圖塞(Althusser)所提出,其論點認為在文本的可見表層下隱藏另一層的沉默話語,因此,文本閱讀中除了可以進行表層理解之外,在深層的閱讀上更可以嘗試去挖掘文本中所存在的失誤、錯置、扭曲、斷裂或是缺席的元件。為了進一步扣問施叔青台灣書寫中的深層脈絡與作者敘述策略的運用,本論文計畫以施叔青「台灣三部曲」進行「癥狀式閱讀」的解構法則,並且不同於阿圖塞為了辯護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癥狀」解讀,筆者的「逆讀」策略則試圖反想、解構小說文本,嘗試探索作品中隱而未現的潛在語言。在實際的方法學上,筆者將以「時間」與「空間」兩種視角分類討論作品的主題意識,以及從「敘事學」的視角逐一檢驗文本中人物與情節的塑造策略,藉此理解「台灣三部曲」的文學位置。

    除此之外,筆者研究的另一個關懷點,是希冀能經由施叔青的歷史小說作為一種實際的案例檢驗,省思在台灣文學中「歷史文類」的演進與發展,釐清當代的歷史小說可能面臨的敘述危機,觀測出台灣當代歷史書寫上可能出現的各種病癥,但筆者最大的論述目標則在於:鼓勵更多的創作者投入歷史小說創作,並對舊有的歷史寫作模式有所改革,進而創造出新型態的歷史小說,吸引更多讀者對台灣歷史小說的閱讀興趣。


    第壹章 序論--------------------------------------------------頁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頁 6 一、研究動機 二、問題意識 第二節 名詞解釋與研究方法--------------------------------頁 10 一、名詞解釋: (一)台灣歷史小說傳統 (二)「癥狀式閱讀」與逆讀策略 (三)「文本疑慮」 二、研究方法: (一)「時間」之視角 (二)「空間」之視角 (三)「敘事學」之視角 第三節 前人研究文獻回顧----------------------------------頁 27 一、單篇論文 二、碩博士論文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論文章節架構----------------------------頁 30 一、研究範疇 二、論文章節架構 第貳章 論《行過洛津》的遷移史、洛津鄉土與敘事傾斜------------頁 35 第一節 時間的癥狀:探究《行過洛津》的歷史構層------------頁 35 一、鄉音的並奏:從「香港三部曲」到《行過洛津》 二、歷史回聲:清代移民史與文獻考據學的必備? 第二節 空間的癥狀:《行過洛津》之鄉土拼貼畫---------------頁 52 一、山水洛津:鄉土的地誌書寫與空間的象徵術 二、庶民的傳統生活:民俗的觀點 三、拼貼縫線:改寫的軌跡與「引用錯亂」? 第三節 敘事的癥狀:《行過洛津》中敘事美學之分析-----------頁 80 一、泥塑角色:人物的道具化與女性的淪落史 二、雜質的愛情:許情與烏秋、阿婠的情慾結構 三、情節線索:故事的「虎頭蛇尾」? 第四節 小結----------------------------------------------頁 96 第參章 論《風前塵埃》的族群史、移民村風景與戀愛敘事----------頁 99 第一節 時間的癥狀:《風前塵埃》對於歷史情結的解構---------頁 99 一、後殖民思索:解封族群史與日治史的曖昧邊界 二、歷史的考察:資料落差與金泳喜「真身」的失蹤? 第二節 空間的癥狀:丈量《風前塵埃》的東台灣地圖集--------頁124 一、夢迴台灣:吉野移民村的與花蓮踏查之旅 二、「地方感」的寫真照:日治時期的回想法 第三節 敘事的癥狀:睌視《風前塵埃》中橫山月姬的戀愛敘事--頁141 一、被凝望的哈鹿克:戀愛話語中的「原始象徵」? 二、范姜義明的戀愛想像:典型化日治時代知識份子 第四節 小結----------------------------------------------頁151 第肆章 論《三世人》的台灣史觀、台北城與敘事裂縫--------------頁154 第一節 時間的癥狀:《三世人》中歷史殿堂的再建-------------頁154 一、歷史意識的調查:台灣史觀的「認同」演變 二、歷史資料的拼圖:虛構與史實的聯結策略 三、引用的寫作:竹中信子歷史研究的「剪貼簿」? 第二節 空間的癥狀:《三世人》裡城市文化的「現代性」博物館-頁175 第三節 敘事的癥狀:觀測《三世人》的敘事美學功能與障礙----頁180 一、王掌珠的冀望與實踐:天真的可愛抑或做作的無辜? 二、情節的敘述疑慮:劇情結構的簡化 第四節 小結----------------------------------------------頁196 第伍章 結論--------------------------------------------------頁200 參考書目------------------------------------------------------頁203 附錄 施叔青生平、作品一覽表----------------------------------頁214

    ◎ 參考書目:

    一、小說文本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1993)。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1995)。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1997)。
    施叔青,《微醺彩妝》(麥田1998¬)。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2003)。
    施叔青,《風前塵埃》(台北:時報,2008)。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2000)。
    施叔青,《三世人》(台北:時報,2010)。

    二、期刊論文

    王鈺婷,〈歷史的細語:論《自傳の小說》、《看得見的鬼》中庶民文化與鄉野傳奇的運用〉,《遠走到他方》(台北:女書,2010.5)。
    黃錦珠,〈我是╱不是誰?――讀施淑青《三世人》〉,《文訊》303( 2011.1)。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辨證〉,《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3.15)。
    陳芳明,〈挑戰大敘述――後解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出版,2002)。
    李小良,〈「我的香港」――施叔青的香港殖民史〉,《否想香港》(台北:麥田,1997)。
    陳惠齡,〈「鄉土」語境的衍異與增生――九O年代以降台灣鄉土小說的書寫新貌〉,《中外文學》第39卷第一期(2010年3月)。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1996.10)。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評施叔青《寂寞雲園》〉,《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
    黃英哲,〈香港文學或是台灣文學:論「香港三部曲」之敘述視野〉,《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12)
    陳萬益,〈是顛覆?還是追逐?――施叔青集序》,施叔青,《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
    白先勇,〈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葉維廉編,《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聯經,1976),
    王德威,〈意象與異化,異性與異史――論施叔青的小說〉,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許琇禎,〈從民族、寫實到本土――台灣「鄉土文學」之歷史考察與評析〉,陳大為、鍾怡雯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1》(台北:萬卷樓,2006)。
    陳建忠(講綱),〈鄉土文學傳統與鄉土詩學的建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鄉土文學」課程,2009.9)。
    黃石輝,〈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台北:春輝出版,2003.3)。
    劉亮雅,〈女性、鄉土、國族――以賴香吟的〈島〉、〈熱蘭遮〉以及李昂《看的見的鬼》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10)。
    陳芳明,〈歷史.小說.女性──施叔青的大河巨構〉,《聯合文學》三月號317期(2011.3.18)
    朱少彪、孫冠群,〈試論阿爾都塞「根據症候閱讀」策略〉,《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増刊(2007.6)。
    許琇禎,〈從民族、寫實到本土――台灣「鄉土文學」之歷史考察與評析〉,陳大為、鍾怡雯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1》(台北:萬卷樓,2006)。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37卷第1期(2008.3)。
    陳建忠,〈台灣歷史小說研究芻議:關於研究史、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反思〉,《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關詩珮,〈從屬階級能否發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編過程〉,《二十一世紀》第五十九期(2000.6.)。
    徐明同,〈明清時代破壞性大地震規模及震度之評估〉,《氣象學報》第29卷第四期(1983.12)。
    〈道光二五年六月辛丑條〉,《大清會典事例》卷270。
    〈雍正硃批諭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台灣文獻叢刊第 300 種。 
    施叔青,〈用小說為台灣歷史作傳〉,《文訊》314期(2012.1)。
    林曉英,〈音樂文獻抑或藝術史小說?:行過洛津〉,《台灣音樂研究》2期(2006.4)。
    楊龢之譯注,《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台北:圓神,2005)。
    林呈蓉,《日本人的臺灣經驗-日治時期的移民村》(台北:台灣歷史學,2004)。
    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1909-1945)》(新店:國史館,2001)。
    林豔枝,〈嘉靖本荔枝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7)。
    劉美芳,〈陳三五娘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葉榮鐘,〈莊太岳作鹿港竹枝詞箋釋〉,《半壁書齋隨筆》下冊(台中:晨星,2000.12)。
    陳姿蓉,〈清代臺灣賦與臺灣竹枝詞之比較研究〉,《中華學苑》56期(2003)。
    許雅菁,〈日治時期鹿港竹枝詞與八景詩的在地書寫――以大治吟社為討論核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大治詩卷〉,內收〈鹿溪竹枝詩〉一題徵詩57組,共計228篇,收於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施懿琳等人編輯),《全臺詩2005年期末報告書》。
    〈大治詩卷〉,崇晉書法社重抄稿(1928,昭和四年)。
    林芳玫,〈文學與歷史:分析《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文史台灣學報》第1期(2009.11)。
    陳建忠,〈文學來自土地:鄉土小說面面觀〉,《幼獅文藝》588(2002.12)。
    陳惠齡,〈空間圖示化的隱喻性――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地域書寫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九期(2009.10)。
    陳瓊如,〈甘耀明──六年級第一人〉,《聯合文學》299期(2009.9月)。
    周芬伶,〈歷史感與再現-後鄉土小說的主體建構〉,《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3)
    誠品好讀編輯室,〈童偉格vs.甘耀明──小說的信徒〉,《誠品好讀》(2003年5月),頁49。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仙人掌雜誌》第二期(1977.4)。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十四期(1977.5)。
    陳芳明,〈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後現代與後殖民: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邱貴芬,〈落後的時間與台灣歷史敘述――試探現代主義時期女作家創作裡另類時間的救贖可能〉,《後殖民及其外》(2003)。
    陳惠齡,〈「鄉土」語境的衍異與增生――九O年代以降台灣鄉土小說的書寫新貌〉,中外文學第39卷第一期(2010.3)
    周芬伶,〈滑稽與諷刺――鄉土小說的道德兩難〉,《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范銘如,〈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形〉,《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
    陳家祥,〈「失焦」的鄉土敘事: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論〉,《華文文學》90(2009.1)
    陳芳明,〈歷史.小說.女性──施叔青的大河巨構〉,《聯合文學》三月號317期(2011.3.18)
    林芳玫,〈文學與歷史:分析《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文史台灣學報》創刊號(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9.11)。
    李瑞騰,〈在時代的脈動裡開創人文的空間〉,《文訊雜誌》(1996.8)。
    王瑞華,〈施叔青香港題材小說的藝術追求〉,《閩江學院學報》27卷1期(2006.2)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蝴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29:8(2001.1)。
    楊翠,〈「妖精」的自傳,「女人」的小說――論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性記憶文本〉,《興大人文學報》32(2002.6)。
    陳建忠,〈台灣歷史小說研究芻議:關於研究史、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反思〉,《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9)。
    邱彥彬,〈「記憶失控錯置的擬相」: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記憶與救贖〉,《中外文學》(2002.1)。
    楊照,〈啟蒙的驚悚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511期(1996)。
    傅琪貽,〈誘導「嚮往文明」之旅:1897年臺灣「蕃人內地觀光」〉,《文化越界》1:3(2010.3),頁47-74。
    楊佳嫺,〈序論〉,《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Mircta Eliade,〈啟蒙儀式與現代社會〉,陳炳良等合譯,《神話及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90)。
    王建元,〈不斷投籃致死方休〉,黃錦樹等著,《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獎作品集》(台北:幼獅文化出版,1996)。
    張雪媃,〈李昂小說的政治性――從「人間世」到「自傳の小說」〉,《當代》(2004.6)。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後現代與後殖民》(台北:麥田出版,2006)。
    陳麗芬〈性話語與主體想像――李元貞《愛情私語》與李昂《迷園》〉,《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台北:書林,2000)。
    林柏燕,〈評介《約伯的末裔》〉,《幼獅文藝》33卷1期(1970.12.)。
    孫遲,〈街開象徵的面具—施叔青的《安崎坑》評介序曲〉,《幼獅文藝》32卷12期(1970.12.)。
    孫震,〈從經濟成長看施叔青的《琉璃瓦》〉,《聯合報》34版(1976.5.18.)。
    漢寶德,〈琉璃瓦與土瓦-自施叔青的《琉璃瓦》談鄉土藝術的保存〉,《聯合報》12版(1976.8.20.)。
    林邊,〈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卷(1976.10.)。
    林翠芬,〈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第十期(1991.5.)。
    楊照,〈小鎮的夢魘與鬼域-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自由時報》41版(1998.8.16.)。
    吳夙珍,〈試探施叔青早期創作中「夢」的意象〉,《台灣文藝》第166卷167期(1999.2.)。
    許南村,〈試論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上、下)〉,《自立晚報》10版(1985.2.
    13.)。
    廖炳惠,〈殖民主義與法律,匯評《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文學》第9卷4期(1993.2.)。
    南方朔,〈近代第一部後殖民小說,《遍山洋紫荊》〉,《聯合報‧讀書人》30版(1995.11.9.)。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評介《遍山洋紫荊》〉,《中時晚報》19版(1995.11.19.)。
    林燿德,〈在歷史的轉機地開闢小說和人生的出入境口,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文訊》123期(1996.1.)。
    林燿德,〈歷史的負擔,評《遍山洋紫荊》〉,《自由時報》34版(1996.2.3.)。
    廖炳惠,〈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中外文學》第24卷12期(1996.5.)。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中外文學》第25卷第6期(1996.11.)。
    陳文芬,〈香港三部曲,歷時八.出書〉,《中國時報》23版(1997.7.31.)。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評施叔青《寂寞雲園》〉,《聯合報》第47版(1997.8.11.)。
    鄧鴻樹,〈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家-複製〈射殺大象〉的《遍山洋紫荊》〉,《當代》第13卷7期(1999.1.)。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2卷2期(1999.1.1.)。
    張靜茹,〈殖民地的浮世繪-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中人性物化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5期(1999.9.)。
    陳芳明,〈從鹿港到香港〉,《中國時報》37版(2000.10.22.-10.23.)。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第29卷8期(2001.1.)。
    關詩珮,〈從屬階級能否發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編過程〉,《二十一世紀》第五十九期(2000.6.)。
    張雪媃,〈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當代》第21卷1期(2005.3.)。
    邱貴芬,〈召喚另類生活想像,評施叔青《行過洛津》〉,《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1.
    18.)。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第22卷5期(2004.1.)。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卷(2005.6.)。
    黃啟峰,〈《行過洛津》的歷史書寫研究――從小說人物看後殖民現象中的權力運作〉,《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10期(2005.7)。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6.9.)。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4期(2006.9)。
    羊子喬,〈從性別認同到土地認同――試析施叔青《行過洛津》的文化拼貼〉,《文學臺灣》62期(2007.4)。
    丁文玲 ,〈白髮施叔青,夢魘鬼氣寫歷史〉,《中國時報》A18版(2008.2.16.)。
    林芳玫,〈文學與歷史:分析《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文史臺灣學報》1期(2009.11)。
    劉亮雅,〈施叔青《行過洛津》中的歷史書寫與鄉土想像〉,《中外文學》39卷2期(2010.6)。
    黃啟峰,〈他者的記憶――試論施叔青著《風前塵埃》的族群歷史書寫〉,《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7期(2010.12)。
    范銘如,〈年度小說總評──臺灣小說的五代同堂〉,《聯合文學》314期(2010.12),頁24-28。
    陳三井、許雪姬訪問,楊明哲紀錄,〈二二八事變的回憶――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2(1991)。
    劉國深,〈評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海峽評論》43期(1994.7)。
    蔡文婷,〈豐田遺事 ──東台灣的日本移民村〉,《台灣光華雜誌》2005.5。
    李季順,〈風雲太魯閣─太魯閣抗日戰役是20世紀台灣最大的戰役〉,《太魯閣抗日戰役105週年紀念回顧史研討會大會手冊》(花蓮:花蓮縣德魯固文化發展協會、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2001.11.24),頁15-30。
    李文茹,〈當代台灣與日本女性作家的「殖民地」台灣記憶――論《風前塵埃》與《太過野蠻的》〉,第六屆花蓮文學研討會大會手冊(2011.9.24-25)
    廖錫恩,〈題江山樓〉,《台灣詩薈(下)》(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王松,〈避亂〉,《滄海遺民賸稿》(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余美玲,〈隱逸與用世――論滄海遺民王松的詩歌世界〉,《竹塹文獻雜誌》18(2001.1),頁32-52。
    翁聖峰,〈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的變遷及女性地位〉,《台灣學誌》創刊號(2010. 4)。

    三、專書

    毛利之俊原著,陳阿昭主編,《東台灣展望》(台北:原民文化,2003)。
    王岳川主編,《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1999)。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2004)。
    張雪媃,《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台北:正中書局,2005.2)。
    蔡益懷,《港人敘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說中「香港形象」與敘事範式》(香港:香港作家協會,2001)。
    黃碧雲,《烈女圖》(香港:天地圖書,1999)。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7)。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米克・巴爾(Mieke bal),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
    戴國煇、葉芸芸,《戴國輝文集三/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台北:遠流,200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10)。
    阿爾都塞(Althusser),《讀〈資本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廖炳惠,《關鍵詞兩百》,(台北:麥田,2003)。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漢詩卷下˙卷十五》(台北:前衛,2000)。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王志宏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11)。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2010)。
    朱景英,《海東札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黃俊傑、何寄澎,《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12.1)。
    丁日健,《治台必告錄》(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7)
    《斯未信齋雜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清代地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60)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南天書局,2006)。
    程玉凰,《洪棄生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新店:國史館,1997)。
    連橫,《雅言》,台灣文獻叢刊第 166 種。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文津,1996)。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空中大學,2003)。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9.1)。
    林茂賢,《台灣民俗記事》(台北:萬卷樓,1999.11)。
    林美容編集,《白話圖說臺風雜記》(台北:台灣書房,2007.12)。
    劉還月,《台灣民俗誌》(台北:時報,1986.10)。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出版,2006)。
    J. Bands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1998.6.30)。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張旭東、王斑譯,《啟迪:班雅明文選》(香港,牛津,1998)。
    巴爾加斯˙略薩,趙德明譯,《謊言中的真實》(雲南:雲南人民,1997)。
    吳漫沙,《韭菜花》(台北:前衛,1998)。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許靜文,《台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褚瑞基,〈導讀〉,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努維勒(Jean Nouvel)著,林宜萱、黃建宏譯,《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2001)。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國立編譯館主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徐概說》(台北:群學,2006)。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200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著,《理蕃誌稿第一卷》(台北:南天書局,1995)。
    莊永明,《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台北市:遠流,2000)。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2005)。
    史碧華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2006)。
    Calvino, The Uses of Literature. trans. by Patrick Creagh. 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6.
    Weeks, Jeffrey,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Jonathan Rutherford(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Wishart. 1990.
    Atkins, Jacqueline Marx, Wearing Propaganda: Textiles on the Home Front in Japa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31-1945.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Atkins, Jacqueline Marx, Wearing Propaganda, Fiberarts. 2006;32(4):P. 36-39.
    Franz Fanon, Black Skin, White Masks, New York: Grove Weidenfeld, 1991.
    Jacques Derrida, “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 in Writing and Differ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p.278-294.
    Hayden White, Metahis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四、博碩士論文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2003)。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謝秀惠,《施叔青筆下的後殖民島嶼圖像—以《香港三部曲》、《台灣三部曲》為探討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辛延彥,《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謝秀惠,《施叔青筆下的後殖民島嶼圖像—以《香港三部曲》、《台灣三部曲》為探討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林玉娟,《施叔青台灣歷史與圖像書寫—以《行過洛津》、《風前塵埃》、《微醺彩妝》為例》,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粱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楊雅儒,《臺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廖淑妙,《日人在台移民村的建構與再現-從地誌書寫到《風前塵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曹世耘,《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論文(2006)。
    陳盈妃,《台灣女性歷史小說中的空間敘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洪靜儀《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5)。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慧鈴,《施叔青小說中的女性跨國遷移書寫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筱筠,《戰後台灣女作家的異常書寫:以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惠珊,《施叔青鬼魅書寫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徐佑驊,《日治時期「台灣寫真帖」研究》,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楊采陵,《家鄉的三重變奏――從空間語境和身體意識探究施叔青的台灣書寫》,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
    劉軒含,《施叔青歷史作品內文化身分認同之變貌》,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羅任鎗,《帝國邊陲的救贖-日治時期蕃地醫療政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徐孟芳,《「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台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姵妤,《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歷史想像與台灣書寫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張惠君,《由空間探討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身分認同》,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2)。
    陳姵妤《施叔青《臺灣三部曲》中的歷史想像與臺灣書寫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2)。

    五、報章雜誌

    章海陵,〈亞洲週刊2010年十大小說揭曉〉,《亞洲週刊》二十五卷三期 (2011.1.16)。 
    丁文玲,〈白髮施叔青,夢魘鬼氣寫歷史〉,《中國時報》(2008.2.16)。
    吳潛誠,〈地誌書寫:楊牧與陳黎〉,《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7.11.9)。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評介《遍山洋紫荊》〉,《中時晚報》19版(1995.11.19.)。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評施叔青《寂寞雲園》〉,《聯合報》第47版(1997.8.11.)。
    黃奕瀠,〈施叔青手稿入台灣文學館〉,《旺報》(2010.10.14)。
    洪瑞琴,〈以女性觀點為台灣立傳―施叔青手稿 台文館守護〉,《自由時報》( 2010.10.16)。
    林欣誼,〈施叔青《三世人》譜完台灣三部曲〉,《中國時報》(2010.10.14)。
    陳虛谷,〈駁北報的無腔笛〉,《臺灣民報》一三二號(1926.11.21)。

    六、網路資源

    劉美妤,〈在女人裙襬之間,看台灣三世人――施叔青與她的「台灣三部曲」〉,http://www.pots.com.tw/node/6497(Retrieved on 2012.1.1)。
    鹿港天后宮官方網站,〈媽祖〉,http://www.lugangmazu.org/menu2/gods.aspx(Retrieved on 2012.1.1)。
    〈台灣文學作家系之施叔青〉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58(Retrieved on 2012.1.1)。
    〈921地震數位知識庫〉,http://kbteq.ascc.net/history/ching-5.html(Retrieved on 2012.1.1)。
    夏琳記錄,瑛瑛、夏琳訪問,〈歷史的行腳者—女書店專訪「台灣三部曲」之《風前塵埃》作者施叔青〉,《女書電子報》128期(2008.3.14),http://blog.roodo.com/fembooks/archives/5696511.html(Retrieved on 2012.1.1)。
    Wearing Propaganda On Exhibition at Allentown Art Museum , Art Knowledge News Magazine, http://www.artknowledgenews.com/Allentown_Art_Museum.html(Retrieved on 2012.1.1)
    Anna Jackson, review of Wearing Propaganda: Textiles on the Home Front in Japa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31-1945, http://www.history.ac.uk/reviews/review/548(Retrieved on 2012.1.1)
    Textiles on the home front, 1931–1945 , http://www.designboom.com/history/propaganda.html(Retrieved on 2012.1.1)。
    Grace Glueck, When Clothes Help Make the War,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3, 2005. http://www.nytimes.com/2005/12/13/arts/design/13bard.html?pagewanted=all(Retrieved on 2012.1.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