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維辰
Hsu, Wei-Chen
論文名稱: 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and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邱文信
Chiu, Wen-Sh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4
中文關鍵詞: 運動社會支持體育態度
外文關鍵詞: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調查新竹市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法,有效問卷622份,其中六年級學生341人,五年級學生281人;以研究者修編之「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量表」來蒐集資料,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分析。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運動社會支持方面:
    一、不同性別、年級、母親教育程度之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沒有差異。
    二、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達顯著差異 (p < .05) ;其中父親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之學童運動社會支持優於父親教育程度「國中、國小」之國小學童。
    三、參與運動社團或團隊經驗之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優於未曾參與過運動社團或團隊經驗之國小學童且達顯著差異 (p < .05) 。
    體育態度方面:
    一、不同性別、年級之國小學童體育態度達顯著差異 (p < .05) ;其中國小男生學童體育態度明顯優於女生,而國小五年級學童體育態度明顯優於六年級學童。
    二、不同父親、母親教育程度之國小學童體育態度是沒有差異的。
    三、有參與運動社團或團隊經驗之國小學童體育態度優於未曾參與過運動社團或團隊經驗之國小學童且達顯著差異 (p < .05) 。
    四、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間達正相關,其中運動社會支持中的朋友支持與體育態度中的行動意向相關程度最高。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and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mong fifth grade to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Hsinchu City. The research was surveye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622 samples were effective. There were 341 sixth grade students and 281 fifth grad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 The collection method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on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and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City” that was revised by the author.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collected data were as follows:
    As for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1. The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of different gender, grade and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student’s mother had not achieved the significance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2. The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of different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student’s father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d achieved the significance (p < .05). The exercises social support of student’s father graduated from master’s degree (include doctorate) better than that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3. The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of students who ever participated in sporty clubs or sports team was superior to the one who had no experience in sporty clubs or sports team (p < .05).
    As for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1.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grade had had achieved the significance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 < .05).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of boy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irls.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sixth grade ones.
    2.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of different education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father and mother in elementary schools had not had not achieved the significance (p < .05).
    3.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who ever participated in sporty clubs or sports team was superior to the one who had no experience in sporty clubs or sports team (p < .05).
    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and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was positive correlated. The friend’s support of exercise social support and action of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were correlated.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Ⅳ 表次………………………………………………………………………………Ⅵ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五節 名詞解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運動社會支持的基礎理論……………………………………………5 第二節 運動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7 第三節 體育態度的基礎理論…………………………………………………8 第四節 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14 第五節 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16 第六節 研究假設………………………………………………………………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2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5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3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3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在體育態度之差異比較……………………43 第四節 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程度……………………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1 參考文獻…………………………………………………………………………53 中文部份…………………………………………………………………………53 英文部份…………………………………………………………………………57 附錄一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使用同意書………………………………………60 附錄二 體育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61 附錄三 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調查問卷………………62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再版);臺北市:心理。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正通(2006)。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石曉瑛(1998)。社會支持在產後憂鬱發展過程中的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江良規(1977)。體育原理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杜正勝(2007)。許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未來-致全國家長的一封信。臺北市:教育部。
    阮如鈞(197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男生對體育態度之研究。師大體育研究所集刊,1,196-213。
    吳文忠(1986)。比較體育。臺北:正中書局。
    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吳政謀(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年運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1-199,臺北市。
    吳淑禎(1980)。早期家庭經驗對大學生的社會興趣與生活方式之影響—阿德勒觀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萬福(1974)。北師專體育設施及學生運動興趣調查報告。體育論著選輯,5,臺灣省國民體育委員會。
    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臺灣教育,556,44-50。
    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彩華(1998)。臺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551-584。
    李麗日(1986)。國中生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光復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呂俊甫(1991)。發展心理學與教育。臺北:商務。
    宋麗玉(2002)。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洪葉。
    周玉慧(1997)。社會支持之平衡性與身心健康:臺灣青年學生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62-201。
    周宏室、劉照金(2004)。影響臺灣地區學生體育態度之關鍵因素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15。
    林本源(2001)。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本源、邱金松(2003)。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初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1),11-25。
    林秀芬(2002)。絕處逢生-探討921地震喪偶女單親災變後之社會支持過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6,157-211。
    林曉怡(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運動之研究。中華衛誌,11(4),328-339。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玉鵬(200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徐百儀(1992)。國中生父母採取忽視型管教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蒲玲(1987)。臺北市國小兒童性別、年級、學業成就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休閒活動類型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怡貞(1997)。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許泰彰(2000)。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木春(1967)。兒童社會關係的研究。測驗年刊,14,393-402。
    黃光明(1983)。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校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安邦譯(1991)。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曾文錄(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排球重點學校校隊學生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曾竹寧(2000)。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非正式支持系統之探討於鄭讚源主編之新臺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長期照護篇。臺北:允晨。
    莊千慧(1993)。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詹益淼(2007)。苗栗地區國小學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楊語芸(1997)。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楊裕隆(1998)。臺大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大專體育,36,112-118。
    郭生玉(1997)。心理教育測驗。臺北: 精華。
    郭明湖(1992)。臺南市國中一般教師體育態度量表之編製及調查研究。大專專育,2(3),94-101。
    郭仰三(2006)。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蔡淑菁(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怡顏(2003)。新莊市國小學生和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照金、周宏室(2002)。大學生體育態度與運動技能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1-12。
    劉照金、沈裕盛。學生體育態度的發展與邊綠化之探討。大專體育,63,88-96。
    董智慧(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彰化縣。
    趙怡青(2004)。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和知覺運動障礙、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趙居蓮(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趙富年(1980)。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之家庭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政訓(2000)。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學生體育態度調查研究。學校體育,55,33-39。
    廖格培(2004)。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葉憲清(1979)。高雄師院興趣選項分組教學體育課態度量表編製研究。體育學報,1,171-187。
    陳芮淇(2000)。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昭宇(2004)。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八年級籃球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若男(1992)。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進祿(2001)。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認同傾向及差異-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陳俊安(2006)。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生生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麗娟 (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與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蒲逸生(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年學校體育國際會議發表會,92,臺北市。
    謝秀芳(2004)。運動社會支持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4,110-114。
    謝淑芬(2004)。兩性文化差異與女性文化--以臺中市生活風格研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中市。
    謝毓雯(1998)。青少年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度之關係研究:建設性思考與社會支持的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謝鴻隆(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戴良全(2003)。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裕峰(199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鄭伯壎(1994)。消費者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藍辰聿(1998)。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Adler, A. (1964).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New York: Harper & Row.
    Beckblake, J. (1989). Family size and achievem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 L.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 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Beets, M. W., Vogel, R., Chapman, S., Pitetti, K. H., & Cardinal, B. J. (2007). Parent’s support for children’s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do weekdays and weekends matter? Sex Roles, 56, 125-131.
    Beets, M. W., Vogel, R., Forlaw, L., Pitetti, K. H., & Cardinal, B. J. (2006) Social support and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The role of provider and type.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0(3), 278-289.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asic Book.
    Cassel, J. (1974)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Stress: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 4, 471-482.
    Cheffers, J.T., Mancini, V.H., & Zaichkowsky, L.D. (1976). The development of a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scale. The Physical Educator, 33, 30-33.
    Cobb, S. (1979).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In H. I. Mccubbin, A. E. Cauble, & J. M. Patterson, (Eds.), Family stres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pp. 189-199). Illinois: Springfield.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Satason, I. G. Sars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national view.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akouri, M. E., Hafner, J. L., & Chaney, R. (1988). Family size, birth order, sex and social interest: Are they related? Psychological reports, 63, 963-967.
    Forster, J. E. (1989). The effect of self-efficacy, and smoking habit on participant success in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s. (Order No.9021501)
    Kenyon, G. S. (1968). Six scales for assessing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Lipsky, D.K. (1981). The modifica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7857)
    Luke, M. D., & Sinclair, G. D.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31-46.
    Mckenzie, T. L., Alcaraz, J. E., & Sallis, J. F. (1994). Assessing children’s liking for activity uni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 206-215.
    Norman, A., & Bente, W. (1992). 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s on leisure-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Adolescents. Research Quarterly and Sport, 63(4), 341-348.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The New York: McGraw-Hill.
    Shepard, R. J. & Godin, G. (1986).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d activity of children. Human Kenetics: Children and Exercise, XII.
    Silverman, S., & Subramaniam, P.R. (1999). Student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A review of measurement issue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9, 97-125.
    Smith, A. N. (1972). The important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1), 20-25.
    Solmon, M. A., & Carter, J. A. (1995). Kindergarten and first-grad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ne teacher’s classe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5, 355-365.
    Stephens, T., Jacobs, D.R., & White, C.C. (1985) A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147-158.
    Walberg, H. J., & Marjoribanks, K. (1976). Family environment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Twelve analytic model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4), 527-551.
    Wersch. A.V., Trew. K., & Turner, T. (1992).Postprimary school pupils’ interes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2, 56-7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