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郁娉
CHEN,YU-PING
論文名稱: 英雄、族群與宗教: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
Hero, Ethnic and Religion: the research of Joe Lee’s "Wintry Night Trilogy"
指導教授: 陳惠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臺灣文學神話學烏托邦英雄原型
外文關鍵詞: Taiwan Literature, mythology, utopia, the hero archetyp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李喬大河小說巨著《寒夜三部曲》的故事,主要敘述一家三代在日治前後臺灣這塊土地上奮鬥的情形。故事除了參酌不少珍貴的台灣史料,也呈現出作家本身對鄉土的情懷與一種類神話的想望。
    本論文試圖從書中真實與虛假的情節中梳理出作者所要傳遞的愛鄉、愛土、愛人的意念,因此擬運用神話學中諸多概念,逐次深論《寒夜三部曲》,如藉榮格的原型理論,探究書中所建構的象徵意義及世界;坎伯的英雄歷程,則用以討論書中主人翁所代表的角色意涵;最後則藉由烏托邦理論所建構的時空與人物,分析書中所追尋的族群共榮、理想人物型態及其宗教意識,以此總攬作者所要表達的鄉土情懷。


    Abstract
    "Wintry Night Trilogy", Joe Lee’s Roman-Fleuve masterpiece, mainly narrates the struggling of three generations in a family on the land of Taiwan before and after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In addition to containing many references to Taiwan history, the story also shows the author’s feeling for the land and his desire for myt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idea the author wants to express, from real and fake plots in the book the love for township, earth and people.Therefore I intend to use some concepts of mythology to discuss " Wintry Night Trilogy" deeply and successively. By Jung's archetype theory I explored the symbolism and the world constructed in the book; Campbell's hero journey was used to 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e main character represented in the book. Finally, I analysed the pursuing of group prosperity, the patterns of ideal character and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time, space, and characters constructed in the book by utopian theory.In summary, the feeling for the country is what the author tries to express in the book.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一、 專書評論研究 7 二、 單篇論文研究 9 三、 學位論文研究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6 一、 研究範圍 16 二、 研究方法 19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 22 第二章 理想人物的塑造 28 第一節 人物原型與神話創造基質 28 一、 彭阿強的智慧老人原型及其人格面具(persona) 29 二、 劉阿漢的英雄原型與阿尼瑪(anima)特質 32 三、 劉明基的聖童原型及其陰影(shadow) 35 第二節 英雄的歷程與回歸 38 一、 彭阿強的自我覺醒與贖罪 38 二、 劉阿漢的生命轉變與抗日英雄 43 三、 劉明基的返璞歸真與意志力 48 第三節 旅程的意義:淨化與再生 52 一、 先鋒英雄彭阿強 53 二、 戰士英雄劉阿漢 53 三、 成長英雄劉明基 54 第四節 小結 55 第三章 族群共榮的書寫 58 第一節 匯聚多元的族群 58 一、 開墾拓荒階段:清領時期 59 二、 努力抗爭階段:日治前中期 63 三、 共同參與太平洋戰爭:日治後期 65 第二節 呈現多樣文化風貌 67 一、 生活化的客家精神 67 二、 尊重自然的原住民文化 70 三、 外來文化的進入 71 第三節 烏托邦社群的想像 76 一、 夢想重組的烏托邦:與時空有關的願望 76 二、 族群融合的烏托邦:與人物有關的願景 82 第四節 小結 87 第四章 宗教意識的呈顯 90 第一節 不滅的生命之源:宗教信仰與宗教意識 91 一、 宗教信仰 91 二、 宗教意識 94 第二節 苦難的符碼 96 一、 苦難的本質 96 二、 苦難的種類 99 三、 面對苦難的方法 104 第三節 住在希望的國度:民間信仰與儀式 106 一、 生命禮俗與祖先崇拜 106 二、 自然崇拜 110 三、 外來宗教:臺灣佛教的變化 114 第四節 小結 118 第五章 結論 120 第一節 從人物、族群到宗教 120 一、 理想人物的追尋:神話英雄的人格基質 120 二、 族群共榮的追尋:另一種家國想像 122 三、 宗教意識的追尋:面對苦難的昇華 124 第二節 從詮釋的啟始到開展 125 參考書目 127 附錄一:李喬的生命歷程與文學年表 135 附錄二:訪談記錄一 152 附錄三:訪談記錄二 154

    參考書目
    一、李喬專著
    李喬:《大地之母》(臺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李喬:《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1年)。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縣文化,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第10集》(苗栗:苗縣文化,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第1集》(苗栗:苗縣文化,2000年)。
    李喬:《李喬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李喬:《重逢-夢裡的人 李喬短篇小說後傳》(臺北:INK印刻出版,2005年)。
    李喬:《寒夜三部曲1.寒夜》(臺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
    李喬:《寒夜三部曲2.荒村》(臺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
    李喬:《寒夜三部曲3.孤燈》(臺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
    李喬:《臺灣,我的母親》(臺北:草根出版事業,1997年)。
    李喬:《臺灣人的醜陋面》(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李喬:《臺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王見川、李世偉著:《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1999年)。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9年)。
    江燦騰主編:《臺灣佛教的歷史與文化》(台北: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1994年)。
    吳光遠:《現代人,越來越不會做夢-閱讀榮格》(臺北:海鴿文化,2010年)。
    李世偉主編:《臺灣宗教閱覽》(臺北:博揚文化,2000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 1998年)。
    杏林子:《杏林小記》(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
    侯杰、范麗珠著:《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臺北:前衛出版,1998年)。
    施正鋒等著:《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洪蘭:《理所當為-成就公平正義的社會》(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飛雲居士:《細說台灣民間信仰》(臺北:益群書局,1993年)。
    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中正書局,1991年)。
    旅碩夫著,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2003年)。
    高天生:《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2000年)。
    許素蘭:《廿世紀臺灣代表人物(上)》(臺北:望春風文化公司,2001年)。
    許素蘭:《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陳正茂等編著:《新編臺灣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2008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 》(北京:新華,1994年)。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性、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出版,2010年)。
    彭瑞金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李喬》(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
    曾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9年)。
    曾逸昌:《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苗栗:泓茂電腦排版公司,2002年)。
    黃小石:《苦難的尋思》(臺北:宇宙光出版,2005年)。
    黃文博著:《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1997年)。
    楊淇竹:《跨領域改編:「寒夜三部曲」及其電視劇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
    董芳苑:《宗教學暨神話學入門》(臺北::前衛,2012年)。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1996年)。
    趙翠慧等口述,依品凡執筆:《愛,在苦難之後》(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1999年)。
    劉還月:《台灣客家風土誌》(台北:常民文化,1999年)。
    歐宗智:《走出歷史的悲情-臺灣小說評論集》(臺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2年)。
    蔡振念:《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選(上)》(臺北:五南圖書,2003年)。
    鄭志明著:《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鄭清文主編:《台灣當代小說精選1:1945-1988》(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盧翁美珍:《神祕鱒魚的返鄉夢》(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謝國斌:《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政治》(臺北:翰蘆出版社,2013)。
    闕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 》(臺北:博揚文化,2011年)。
    三、翻譯、西文專書
    Carl.G.Jung著,劉國彬、楊德友合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7年)。
    Carl.G. Jung著,林宏濤譯:《人的形象和神的形象》(臺北:桂冠出版,2006年)。
    Carl G. Jung主編,鞏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Carl G. Jung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臺北:商鼎出版社,1995年)。
    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等譯:《內在英雄》(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
    DIANE K. OSBON編,朱侃如譯:《坎伯生活美學》(臺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GERHARD BELLINGER著,林宏濤譯:《神話學辭典》(臺北:商周出版,2012年)。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1995年)。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1995年)。
    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臺北:立緒文化,2013年)。。
    Joyce Oramel Hertzler著,張兆麟等譯:《烏托邦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臺北:桂冠圖書,2006年)。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
    Murray Stein著,黃碧惠等譯:《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2年)。
    NORTHROP FRYE著,陳慧等譯:《批評的剖析》(百花文藝出版社,上海:新華書店,1999年)。
    PHIL COUSINEAU主編,梁永安譯:《英雄的旅程》(台北:立緒文化出版,2001年)。
    ROBERT H. 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Thomas More著,宋美璍譯注:《烏托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年)。
    WILLIAM RIGHTER著,何文敬譯:《神話與文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戴維‧賈里,朱莉婭‧賈里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2005年)。
    四、期刊論文
    周麗卿:〈日據時代臺灣殖民法律的內化與反思--鍾肇政《滄溟行》與李喬《荒村》的比較研究〉,《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8期,2009年12 月。
    花村:〈大地人生──試析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文學界》第9期,1984年2月。
    洪醒夫:〈偉大的同情與大地的鄉愁 李喬訪問記〉,《書評書目》第18期,1974年10月。
    高天生:〈從大地走進歷史的李喬〉,《暖流》第1卷第4 期,1982年6月。
    陳文雅:〈女性形象與家國寓言--以李喬《寒夜三部曲》及《埋冤1947埋冤》為例〉,《臺灣學研究》第3期,2007年6月。
    陳惠齡:〈抒情意識與現代現實的交會-鍾理和《笠山農場》的烏托邦敘事美學〉,《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5月。
    陳惠齡:〈故事與解釋-論李喬短篇小說中遊戲性與開放性的寫本符碼〉,《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
    鄭清文:〈鋼索的高度 李喬的文學成就〉,《文學臺灣》第78期,2011年4月。
    謝里法,〈從大戰後日本「戰爭文學」看李喬的《孤燈》〉,《台灣文藝》第88 期,1984年5月。
    簡素琤:〈愛爾蘭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與《寒夜三部曲》裏女性形象在建國神話的寓意〉,《明倫學報》第2期,1998年。
    五、學位論文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
    張令芸:《土地與身分的追尋──李喬《寒夜三部曲》》(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怡寧:《歷史記憶建構的「民族」意涵:李喬台灣歷史書寫的認同流變與文學展演》(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許詩玉:《臺灣出版青少年小說系列譯本中的烏托邦圖像》(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論,2015年)。
    陳惠齡:《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論,2006年)。
    黃小民:《歷史的謊言‧鄉土的真實――李喬小說創作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論,2012年)
    黃琦君:《李喬文學作品中的客家文化研究》(新竹: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2003年)。
    劉奕利:《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歷史語言》(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年)。
    六、研討會論文
    三木直大等著:《臺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姚榮松、鄭瑞明等著:《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五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7年)。
    劉阿榮等著:《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2007年)。
    戴華萱主編:《第十四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暨李喬文學學術研討會資料彙集》(臺北:真理大學人文學院臺灣文學系,2011年)。
    七、報章雜誌其他
    李志峰:〈《簡愛》作者宗教意識的體現〉,《空谷》第十期。取自www.godoor.net/text/wenhua/wenxue28.htm(2015∕05∕24)
    李喬:〈一位台灣作家的心路歷程〉,《亞洲人》第7期,1984年11月15日。
    李喬:〈夢境與希望的構圖〉,《藝術家》,48:6=289,1999.06。
    李喬:〈繽紛二十年 我的筆耕生涯(上、下)〉,《自由時報》,1981年10月3-4日,10版。
    明華居士: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0/3463.html
    洪醒夫:〈偉大的同情與大地的鄉愁 李喬訪問記〉,《書評書目》第18期,1974年10月。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
    淨宗學院:http://new.jingzong.org/Default.aspx
    莊紫蓉:〈逍遙自在孤獨行-專訪李喬〉,《臺灣新聞報》20版,2001.5.16-2001.6.9。
    郭麗娟:〈滔滔奔騰的河流--寒夜裡點燈的李喬〉,《臺灣光華雜誌》第32期第2卷, 2007年2月。
    曾貴海:〈讀李喬《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臺灣文藝》64期,2007年10月。
    圓玄中史天地,〈佛教〉。取自http://chist.yy2.edu.hk/al_paper2_relibud.htm
    葉石濤:〈論李喬小說裡的「佛教意識」〉,《臺灣文藝》第57期,1978年1月。
    劉曼肅:〈心靈的尋索,文學的旨趣:文學大師的信仰對話—李喬與宋澤萊〉《臺灣教會公報社》2014年04月30日。
    鄭清文:〈多情與嚴法--試探李喬<白蛇新傳>的文學與宗教.中〉《文學臺灣》第43期,2002年7月。
    鍾肇政:〈淺談大河小說〉,《自立晚報》副刊,1982.08.20,14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