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麗惠
Huang, Li-hui.
論文名稱: 以《弟子規》教學改善國小 二年級學童人際互動之行動研究
Teaching the Di Zi Gui to Improve the 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of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Action Research
指導教授: 邴尚白
Biing, Shang-bair
口試委員: 黃麗娟
曾美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弟子規讀經教育品德教育人際互動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Di Zi Gui, reading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弟子規》教學之後,對於國小二年級學童在人際互動上之改善情形及影響,並探討研究者在行動研究中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樂樂國小(化名)二年A班18名學童為研究對象,依據班上學生人際互動上的需求,配合《弟子規》的【信】和【汎愛眾】相關的經句內容,設計出適合國小二年級學童的人際互動之課程,並進行為期八週,共十六節課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先以故事或是影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配合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建構、理解經典所傳遞的核心價值。藉由教學中的觀察記錄、學習單、學生回饋單、問卷調查、訪談資料及省思札記等資料來進行資料分析,以瞭解學生在實施《弟子規》教學之後,對其人際互動改善之情形及影響。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可歸納為以下三點:一、多元活潑的課程設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經典中的核心觀念,有助於提昇兒童讀經的意願。二、實施《弟子規》教學,運用同儕之間的小組合作學習,有助於學生人際關係的良性互動,亦可增進班級良好的學習氣氛。三、透過體驗與與實踐性的課程,有助於內化《弟子規》教學的內涵,進而改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and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mong second-year students of the National Primary School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he Disciples, and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and growth of researchers in ac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adopts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18 students of Lele Guoxiao (pseudonym), who were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are based on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needs of the cla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Symbol" and "Pan Aizhong" related to the " Di Zi Gui ", the curriculum for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for the second-year students of the National Primary School was designed, and a course of eight weeks was hel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was first created by stories or videos, and then combined with group discussions, role-playing, experience activities and other diverse and lively teaching methods to help students construct and understand the core values conveyed.Through the observation records, study sheets, student feedback forms,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 materials and thought-saving notes in used teaching, the data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improve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he Disciples. Situation and impact.The conclusions reached by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re concepts in the classics and helps to enhance children's willingness to read the Bible. 2.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he Disciples and the use of group-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etween peers will help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enhance the good learning atmosphere of the class. 3.Through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courses, it helps to internaliz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he Disciples, and thus improve the behavior in daily lif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弟子規》探討 7 第二節《弟子規》與童蒙教育的關係 12 第三節 讀經教育的相關研究探討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3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參與者 3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9 第四節 研究倫理 42 第五節 教學計劃與方式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學生對學習《弟子規》的觀點 81 第二節《弟子規》教學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84 第三節 探究學生接受弟子規教學對「人際互動」之影響 88 第四節 教學省思與成長 9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7 參考書目 100 附錄 102 附錄一:給家長的一封信 103 附錄二:弟子規檢核表(單元一) 104 附錄三:弟子規學習單(單元三) 105 附錄四:弟子規學習單(單元四) 106 附錄五:弟子規學習單(單元五) 107 附錄六:弟子規學習單(單元五) 108 附錄七:弟子規學習單(單元六) 108 附錄八:弟子規學習單(單元七) 110 附錄九:弟子規學習單(單元八) 111 附錄十:弟子規教學學生學習態度與興趣調查表 113 附錄十一:教學省思札記 114 附錄十二:教學觀察記錄 122 附錄十三:協同教師訪談大綱 123

    中文部分
    一、 論文
    莊麗娟(2008)。《弟子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高雄市。
    溫如梅(2005)。《近代蒙學的蛻變與傳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花蓮。
    劉雅苓(2009)。《清代蒙書《弟子規》之析論及對 E 世代大學生人格建構的七項修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
    林麗貞(2013)。《弟子規》及其傳承與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屏東市。
    陳君平(2013)。《弟子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品德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新北市。
    王靜華(2011)。《預約幸福-國民小學低年級弟子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玉雲(2010)。《台北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接受讀經教育與品德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王怡方(1999)。《兒童讀經之態度、實施過程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淑夏(2003)。《兒童讀經行動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行為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郭旭鍾(2007)。《實施兒童讀經教學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蔡鑫怡(2014)。《圓願願圓 弟子規教學者的實踐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輔導與諮商系,嘉義市。
    林敏雅(2012)。《運用讀報進行弟子規讀經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莊榮順(2002)。《一個實施兒童讀經班級的觀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廖彩美(2003)。《兒童讀經對國小低年級兒童認字能力及國語成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李文智(2015)。《兒童讀經之課程與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儒學研究所,嘉義市
    張雅曛(2008)。《猶記琅琅讀書聲∼兒童讀經經驗對其青少年品德修養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韓孝輝(2004)。《《千字文》中故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陳瑞雪(2012)。《《弟子規》經典教育的品德實踐-以台中弘明幼兒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台中市。

    二、專書
    錢文忠(2011)。《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台北:網路與書出版。
    賈馥茗(2007)。《融通的教育方法》。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楊定一(2012)。《真原醫》。台北:天下。
    夏廣才(1993)。《十三經概論(上)》。台北:萬卷樓。
    黃崑巖(2004)。《談教養》。台北:聯經。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台北:五南。
    陳伯璋(2001)。《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
    傅佩榮(2004)。《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台北:天下雜誌。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光地(1971)。《周易折中》下冊。台北:真善美。

    三、網路資料
    塔爾班夏哈(2012)。《更快樂》。天下雜誌部落格。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 2月 15日。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759
    索達吉(2009)。《弟子規另解》。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 3月 15日。網址:http://zhibeifw.com/down/fanti/dzglj.pdf
    釋淨空(2004)。《兒童經典教師講習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8日。網址:http://www.amtb.tw/pdf/ch32-03.pdf
    王財貴(2006)。《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18 年 4月 4日。網址:https://book.bfnn.org/books/0874.htm#a01
    林玉凰(無日期)。《弟子規初探》。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 4月 4日。網址 http://web.nutn.edu.tw/chinese/%B7s%B8%EA%AE%C6%A7%A8/%A7%CC%A4l%B3W/index.htm

    四、 其他資料
    (依時間順序排列)
    釋淨空、蔡詩萍。(2011)。仁愛和平講堂。台北:世界電視台。
    曾美雲(2008)。《中國傳統蒙學讀物中蘊涵的佛教思想》。台蒙「佛教思想與文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文學院暨佛學研究中心/蒙古國立大學外語學院。
    翟本瑞(1999) 。 《兒童讀經運動的教育學反省意義(I) 》,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弘昌(1999)。《台灣國小國語課本的編寫問題》。教育資料文摘,43(5)18-28
    林登順(1999)。《試論國小課程中之讀經教育》。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
    楊鴻銘(1998)。《國小作文教學思考》。國小作文教學與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教系。
    林翠鳳(1995)。《中國傳統蒙書敘說》。國文天地,11(1),50-54。
    王財貴(1995)。《國小實施「讀經」教育之理論、實務及疑難之解答》。國教輔導,34(5),12-2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