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志婷
0921809426
論文名稱: 教保服務人員對身心障礙幼兒 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運用現況之研究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運用現況之研究
A Study of Preschool Educators’ Use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指導教授: 鐘梅菁
Mei-Ching Chu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同儕互動介入策略融合教育教保服務人員
外文關鍵詞: peer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clusive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or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教保服務人員對身心障礙幼兒同儕互動支持策略運用現況,包含教保服務人員對身心障礙幼兒同儕互動支持策略使用頻率,知覺困難程度,與所期待的協助。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新北市102學年度任教身心障礙幼兒就讀班級之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共計發出956份,回收864份,有效回收率為89.74%。本研究以次數、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來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教保服務人員經常使用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依使用頻率高低順序爲「同儕的媒介」、「環境的安排」、「障礙幼兒的教導」。
    二、教保服務人員知覺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困難度偏低,依困難程度高低順序爲「障礙幼兒的教導」、「同儕的媒介」、「環境的安排」。
    三、期待瞭解程度最高的策略是「障礙幼兒的教導」;期待程度最高的支援服務人員是教師助理人員;期待程度最高的支援服務方式為協同教學。
    四、教導身心障礙幼兒年資、專業背景、任教身份的不同,在策略使用上頻率有顯著差異。
    五、任教園所、任教身份、教導身心障礙幼年資、專業背景、身心障礙幼兒人數、編班方式的不同,在知覺策略困難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use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 in New Taipei City, includ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frequency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s, perception of difficulty of using the interven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support service when preschool educators’ use.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a questionnaire administered to preschool educators in public preschool who were assigned to teach classes with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of 2013. 956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858 valid responses. The valid response rate was 89.74%.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frequency,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and chi-square analyse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Preschool educators reported frequent uses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s. The “environmental arrangements” was most frequently used, followed by “peer-mediated strategies” and “child-specific approaches”.
    2. Preschool educators perceived a low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using the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s. The “child-specific approaches” was perceived as the hardest followed by “peer-mediated strategies”, and “environmental arrangements” was perceived as the easiest.
    3. “child-specific approaches” was the support services expected to understand by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assistants were the personnel of support services expected by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collaborative teaching was the method of support services expected by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4. Preschool educators’ frequency of using the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s varied by duration of teach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and position.
    5. Preschool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ease of using the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s varied by school, position, duration of teach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number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 in the class, and children’s ages in the clas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表現 9 第二節 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 20 第三節 提供教保服務人員的支援服務 30 第四節 影響教保服務人員支持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之因素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5 第五節 研究資料處理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教保服務人員對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之使用頻率 59 第二節 教保服務人員對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之知覺困難程度 65 第三節 教保服務人員對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所期待支援服務 74 第四節 不同背景教保服務人員對策略使用、知覺困難程度之差異分析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5 中文 105 英文 112 附錄 115 附錄一 教保服務人員對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互動支持策略運用現況正式問卷 115

    中文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裡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1-23。
    王天苗(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王天苗、劉凱(2007)。幼托園所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的現況分析。2012年5月21日,取自http://163.21.111.168/POLL/upload_doc/ULDOC/幼托園所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的現況分析。
    王欣宜(2005)。智障者缺乏社交巧原因與訓練策略之探討。國教輔導雙月刊,44(3),57-63。
    王美惠、黃慈愛、楊蕢芬(2003)。自閉症兒童社會情緒技能訓練。臺北市:心理。
    王瓊婉(2007)。臺北縣幼稚園教師之融合教育支援服務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婉真(2008)。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甘蜀美、林鋐宇(2006)。特殊兒童學前融合方式實施成效與困難之個案研究。身心障礙研究,4(1),32-45。
    石英桂(2005)。教師促進聽障幼兒與普通幼兒社會互動之態度與策略- 以南投縣某國小為例。第六屆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國際論文發表大會論文,2010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caeip.org.tw/html/fhtml/index.php?job=category&seekname=19&page=6。
    幼兒教育與照顧法(2011)。
    朱琬蓁(200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融合教育班級中社交技巧教學方案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呂淑芬、林慧芬、張楓明(2009)。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與困擾問題之個案研究。幼兒教育研究,1,69-92。
    吳亞庭(2011)。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國中特教班學生動作技能與同儕互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明隆(2011a)。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1b)。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淑美(2004)。融合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李佳儒、程小蘋(2010)。運用遊戲治療於學習障礙兒童社會能力與情緒發展之初探。輔導季刊,46(2),30-38。
    李品麒(2011)。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學童與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淑梅(2005)。以圖畫書為本之活動增進個案幼兒社會能力之行動研究。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未出版。
    李重毅、蔡桂芳(2004)。從「合作諮詢」談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之角色與職責。屏師特殊教育,9,18-26。
    李薇莉(2013)簡介腦性麻痺患者。2013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2.nuu.edu.tw/~stuaffairs/san04/san04/heart/10-3.htm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2)。
    周天賜(譯)(2008)。L.Idol著。諮詢合作與融合教育(Creating Collaborative and Inclusive School)。臺北市:心理。
    林少雀(2004)。實施融合教育教師態度、教學困擾與教師需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中小附設幼稚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苹(2011)。幼兒園一般幼兒對特殊需求幼兒之社會行為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亮吟(2004)。幼稚園教師處理幼兒人際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孟穎(2011)。應用臉部情緒表情互動遊戲介入自閉症者社交能力成效之研究。臺中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季樺(200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智能障礙幼兒社會能力之行動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芷榆(2009)。學前融合教育環境中師生主動與回應行為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姿伶(2008)。學前巡迴輔導服務對普通班智能障礙幼兒社會能力及認知能力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容潔(2011)。星星知你心-連環漫畫對話教學對提升國小亞斯伯格學童同理心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垂忠(2009)。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兒童之教學策略與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椽茵(2007)。學齡前融合教育班級師生及同儕互動之研究-以臺北縣一所公立幼稚園教師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俊銘(2002)。視障與非視障青少年心理及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馨徽(1999)。幼兒園融合班中幼兒社會互動之探討-一個學前融合班的觀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班班級及專責單位設置與人員進用辦法(2012)。
    特殊教育法(2013)。
    夏紫涵(2007)。透過繪本故事活動課程增進學前融合班幼兒互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高榮亨(2011)。社會故事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巧妙(2010)。當方案教學遇上學前融合班-我如何協助特幼融入方案。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玲芬(2010)。幼稚園融合班一位自閉症幼兒社會互動關係探討。明新學報,36(1),155-169。
    張美雲、林惠芬(2005)。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7(2),149-162。
    張雅麗(2008)。發展遲緩幼兒在學前融合班角落學習活動中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梁黃真理(2005)。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性溝通能力的培養及實務經驗-以融合式學校教學為例。身心障礙研究,3(2),113-121。
    許秀馨(2006)。提升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社會能力之探討一位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素彬(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保育機構於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之困境。特殊教育學刊,23,85-104。
    許碧勳(2005)。融合教育中一位發展遲緩兒童的追蹤研究。育達學院學報,10,58-95。
    郭淑玲(2004)。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同儕關係之探討。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享連(2010)。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對學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培芝(2001)。資源教室社交技巧。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陳幗眉、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游翠芬(2013)。幼兒園普通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困境及解決策略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傅秀媚(主編)(2010)。特殊幼兒教育。臺北市:華格納。
    曾意清(2008)。舞動在遊戲場的迴旋曲:增進學齡前自閉症兒童社會技能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未出版,桃園縣。
    曾葆賢(2005)。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學習區之同儕互動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麗芳(2011)。以感覺動作遊戲增進偏遠地區發展遲緩幼兒之社會能力。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程惠明(2011)。遊戲方案對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能力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臺北市:心理。
    雅文基金會服務內容(2012)。雅文基金會服務內容。2012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chfn.org.tw/aboutus_1_3.aspx。
    黃敏玲(2008)。學前融合班課程調整對特殊幼兒行為成效之協同行動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雅莉(2009)。嘉義縣市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支援需求與現況調查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榮真、邱子華(2010)。自編兒歌教學活動對學前融合班特殊需求幼兒人際互動之成效探討。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1-23。
    廖鳳瑞(譯)(1998)。L. G. Katz著。專業幼教老師。臺北市:信誼。
    楊碧珠(譯) (2009)。S.R. Hooper, & W. Umansky著。幼兒特殊教育。臺北市:心理。
    鄒啟蓉(2000)。發展遲緩幼兒社會行為及相關問題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鄒啟蓉、盧台華(2001)。發展遲緩幼兒社會行為及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0,171-191。
    鄒啟蓉(2004)。建構接納與支持的班級文化:學前融合班教師促進普通與發展遲緩幼兒互動及人際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9-38 。
    新北市學前特教資源中心(2011)。新北市99學年度融合教育實驗計畫成果彙整。新北市:新北市學前特教資源中心。
    新北市學前特教資源中心(2013)。新北市學前特教巡迴輔導工作手冊。未出版。
    新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教學及輔導辦法(2012)。
    新北市特殊教育幼兒就讀公立幼兒園實施要點(2012)。
    劉賢如(2008)。提升普通班發展遲緩幼兒團體適應之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春美(譯) (2007)。M. DOWLING著。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Young Children’s Personal, 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臺北市:華騰文化。
    鄭雅莉(2008)。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環境的同儕互動與教師介入策略:個案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邁向成功的融合,109-124。
    鄭雅莉、何東墀(2010)。特殊幼兒融合教育的社會互動、教師課程及教學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25-43。
    鄭慧珠 (2009)。融合式適應體育提升多重障礙學童體適能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惠伶(2001)。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玉英(2003)。學前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中人際關係之研究:一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幼兒教育處遇的過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謝碧月(2008)。學前融合班促進發展遲緩幼兒同儕互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鐘梅菁(2001)。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309-335。
    鐘梅菁(2002)。學前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以融合班教師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5,429-452。
    嚴家芳(2005)。智能障礙學生在融合教育班級中社交技巧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英文
    Berk, L. E. (2009). Child development (8th Ed.). Boston MA: Pearson.
    Bricker, D. (2000). Inclusion: How the scene has changed.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1), 14-19.
    Brown, W. H., & Odom, S. L. (1995). Naturalistic peer interventions for promoting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39(4),38-43.
    Brown, W. H., Odem, S. L., & Conroy, M. A. (2001). An intervention hierarchy for promoting young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sin natural environment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1, 162-175.
    Cavallaro, C., Ballard, M. & Lynch, W. (1998). A preliminary study of inclusive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 for infants, toddlers, and preschool-age children in California.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8(3), 169-182.
    Fox, L., Dunlap, G., Hemmeter, M. L., Joseph, G. E., & Strain, P. S. (2003). The teaching pyramid: a model for supporting social competence and preventing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young children. Young Children, 58(4), 48-52. Retrieved May 14, 2012, from http://www.challengingbehavior.org/do/resources/documents/yc_article_7_2003.pdf.
    Fox, L.(2009). Promoting the social competence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stitute on Community Integration (UCEDD) and The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Community Living, 22(1), 14 -15.
    Garfinkle, A. N., & Schwartz, I. S. (2002). Peer imitation: increasing social interaction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preschool classroom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2(1), 26-38.
    Goldman, B. D. (2009). Promising practices to support friendship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Impact:Feature Issue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22(1). Retrieved Nov. 15, 2012, from http://ici.umn.edu/products/impact/221/12.html
    Guralnick, M. J. (1992). 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peer-related social competence. In: S. L. Odom, S. R. McConnell, & M.A. McEvoy (Eds.), Social competence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pp. 37-64).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Guralnick, J., & Weinhouse, E. (1984). Peer-related social interactions of developmentally delayed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5), 815-827.
    McConnell, S. R., & Odom, S. L. (1999).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of social competence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evaluation of a multi-measure model.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 67-74.
    Odom, S. L., McConnell, S. R., & Chalnder, K. (1993). Accep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classroom-based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0(3), 226-236.
    Odom, S. L., McConnell, S. R., McEvoy, M. A., Peterson, C., Ostrosky, M., Candler, K., Spicuzza, J., Skellenger, A., Creighton, M. & Favazza, P. C. (1999). Relativ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s supporting the social competence of youth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2), 75-91.
    Odom, S. L., & McEvoy, M. A. (1990). Mainstreaming at the preschool level: Potential barriers and tasks for the field.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0(2), 48-61.
    Terpstra, J. E. & Tamura, R. (2008). Effective social interaction for inclusive setting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5, 405-411.
    West, N, Brown, H., Grego, M. & Johnson, R. (2007). Professionals' judgments of peer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s: a survey of members of the 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30(1), 36-5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