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俊男 |
---|---|
論文名稱: |
從生產面探討台灣空屋現象的形成 |
指導教授: |
吳泉源
黃春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高空屋率 、產業政策 、預售屋制 、地方派系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研究興趣起源於觀察到如下的現象:一方面,房屋普查的資料顯示了台灣長期存在高空屋率,另一方面,既有的對台灣房屋市場的研究卻顯示了房屋市場的超額供給並不大、而且也沒有長期擴大的趨勢。這種長期存在的高空屋率與有效運作的房屋市場共存的現象,使本文進一步去考慮「空屋」這個基本的概念。結果發現,「空屋」作為一種使用面向的狀態,必須與交易面向的超額供給區分開來。簡單的說,空屋並不一定就是賣不出去的房屋,反之亦然。然後,藉著一個經驗性的指標:餘屋率,本文將研究焦點從房屋市場轉移到房屋市場所運作於其間的社會情境。
接著,回顧相關的文獻,發現「投資保值」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用來解釋台灣的高空屋率的因素。關於「投資保值」這個解釋因素,本文是接受的,不過,本文進一步地探究:1.「投資保值」的起因為何?2.「投資保值」這個需求面的因素,是否足以引起生產面的有效回應?經由這兩個問題,本文將解釋因素從「投資保值」往後延伸到「產業政策」。簡單地說,本文以社會效果做為影響的機制,論證產業政策在執行過程中:1.經由幾種方式而提高了「投資保值」的需求;2.對房屋的生產形成了障礙。因而,為了理解台灣的空屋現象,有必要進一步討論房屋的生產過程究竟在實際的運作中如何克服這些障礙。這使本文觸及了預售屋制這種特殊的房屋生產模式。而在討論台灣的預售屋制的運作條件時,本文也提及了地方派系可能扮演的角色。
最後,經由上述的討論,本文認為台灣的空屋現象之所以需要關注,並不在於其「高」,而在於其在增長貧富差距以及滋養地方派系方面的作用。
中文部分
于宗先、王金利(1999),《台灣泡沫經濟》,台北:聯經。
于宗先、王金利(1999),《台灣通貨膨脹》,台北:聯經。
于宗先、王金利(2001),《台灣土地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台北:聯經。
于宗先、王金利(2003),《一隻看的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台北:聯經。
中華徵信所(1980),《台灣地區產業年報:房地產業》。
王健安(1996),〈從「房地產景氣」的衡量論當前房地產政策〉,《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3卷第2期,頁15-37。
王健安、林秋瑾、張金鶚(1996),〈房地產業對我國總體經濟活動之影響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47卷第一期,頁1-23。
史邦強、許嘉棟、徐茂炫(1996),《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動力》,台北:中研院經濟所。
台灣土地銀行(1981),《台灣土地銀行卅五年》。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1982),《中華民國69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1992),《中華民國79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89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邢慕寰(1995),〈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收錄在高希均、李誠主編的《台灣經驗再定位》,台北:天下。
邢慕寰(1993),《台灣經濟策論》,台北:三民。
朱雲漢(1989),〈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在蕭新煌等著的《解剖台灣經濟》,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朱南玉(1998),〈台灣省餘屋問題之研究〉,《1998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7屆年會論文集》,頁67-88。
米復國(1988),〈台灣的公共住宅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二、三期,頁97-147。
谷浦孝雄編(1992),《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
李旺臺(1983),〈台灣地方派系新動向〉,《聯合月刊》,第22期,頁21-25。
李達(1989),《台灣地方派系》,台北:風雲論壇。
李瑞麟、陳蓓如(1993),〈台灣空屋資源浪費與利用初探〉,《都市與計劃》,第20卷第1期,頁23-42。
李庸三、陳上程(1984),〈台灣金融政策對工業化之影響〉,收錄在《台灣金融發展會議》,台北:中研院經研所。
周添城(1992),〈加工產業政策及其影響〉,收錄在《海峽兩岸產業發展政策研討會》。
吳泉源(1993),〈金融自由化的迷思: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5期,頁1-37。
吳森田(1994),〈房地產價格之決定及其政策涵義之探討〉,《法商學報》,第30期,頁173-197。
吳忠吉(1998),《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前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吳永毅(1988),〈論營造業中的國家─資本─勞動的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二、三期,頁211-230。
吳榮義(1977),〈我國工業政策之檢討〉,《中國經濟學會六十六年年會論文》,頁11-56。
巫慶盈、陳彥仲(2001),〈國內外空屋相關理論與空屋率調查文獻回顧〉,《第五屆國土規劃論壇》。
林秋瑾(2000),《空(餘)屋的問題與對策分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
林祖嘉(1992),〈台灣地區房租與房價關係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43卷第一期,頁279-312。
林祖嘉(1995),〈檢視土地與住宅政策〉,收錄在高希均、李誠主編的《台灣經驗再定位》,台北:天下。
林祖嘉(2002),〈台灣地區餘屋存量影響因素之分析〉,《住宅學報》,第11卷第一期,頁23-34。
林祖嘉、張金鶚、彭建文(1994),〈台灣地區空屋率與房價調整之均衡分析〉,《82年度經濟學門專題計劃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選集》,國科會人文處,頁85-106。
林景源(1981),《台灣工業化之研究》,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林文郎(1989),《到有殼之路》,台北:南方。
林永汀(1992),《如何購買預售房屋》,台北:世潮。
施威全(1996),《地方派系》,台北:揚智文化。
花敬群(2001),〈自有率、空屋數量與房屋市場調整〉,《住宅學報》,第十卷第二期,頁127-37。
房屋市場月刊(1977),〈預售房屋糾紛迭起 客戶權益亟待保護〉,四月號,頁41-42。
房屋市場月刊(1978),〈為房屋代銷公司把脈〉,九月號,頁40-41。
房屋市場月刊(1979),〈開辦「房屋預售保險保證」建築業界反應不一〉,八月號。
房屋市場月刊(1979a),〈在房屋預售制下應如何保障購屋者權益?〉,十月號,頁16-17。
房屋市場月刊(1980),〈在物價劇烈變動下建築商的因應之道〉,五月號,頁30-36。
房屋市場月刊(1980a),〈營建業漏稅與稅法及管理之道〉,九月號,頁29-30。
房屋市場月刊(1980b),〈營建業有關之財稅的現在與未來〉,十月號,頁93-95。
房屋市場月刊(1981),〈財政決策勿再歧視建築業〉,十月號,頁11。
房屋市場月刊(1981a),〈房屋預售制度會消失嗎?〉,十一、十二月號,頁26-27。
房屋市場月刊(1981b),〈空屋統計資料不可盡信!〉,七月號,頁38。
時報雜誌編輯部(1985),《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
張金鶚(1990),《房地產的世界》,台北:遠流。
張金鶚(1990a),《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
張金鶚(1991),《建築投資業與建築經理公司管理制度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
張金鶚(1992),《我國住宅金融制度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
張金鶚(1995),《台灣省國民住宅等候名冊制度與空屋問題之研究》,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
張金鶚(1999),《住宅資訊系統之整合與規劃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
張金鶚(2000),《桃園縣、新竹市(縣)、台中縣、台南市、高雄縣等六縣市空(餘)屋之資料分析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
啄木鳥(1983),〈揭開「建管紅包」的黑幕〉,《聯合月刊》,第20期,頁37-39。
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型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
楊雅惠(1991),〈金融管制之政經因素與影響〉,《政治經濟學研討會論文集》,頁79-99。
楊雅惠(1993),〈金融政策與產業發展〉,《產業發展與政策研討會》,頁185-226。
彭建文、張金鶚(1995),〈台灣地區空屋現象與原因分析〉,《住宅學報》,第三期,頁45-71。
彭建文、張金鶚(1998),〈房地產景氣與總體經濟、金融市場關係之研究〉,《1998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7屆年會論文集》,頁43-64。
彭建文、張金鶚、林恩從(1998a),〈房地產景氣對生產時間落差之影響〉,《經濟論文叢刊》,第26卷第4期,頁409-429。
彭建文、張金鶚(1999),〈為何房地產市場長期不景氣?-景氣變動下,建商供給行為之探討〉,《1999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頁427-448。
彭建文(1994),〈台灣地區空屋率之研究〉,政大地政所碩士論文。
孫震(2003),《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台北:三民。
許坤榮(1988),〈台北邊緣地區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2、3期,頁149-210。
許嘉棟(1982),〈銀行利率、財經政策與國外物價對台灣的所得、物價與民間利率之影響〉,《經濟論文》,第十卷第一期,頁73-120。
許嘉棟(1983),〈台灣之金融體系雙元性與工業發展〉,《台灣工業發展會議論文集》,頁87-114,台北:中研院經研所。
許嘉棟(1983a),《銀行信用配給之效率與雙元性金融體系資金之供需─台灣之實證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許嘉棟、郭平欣(1984),〈我國的銀行資金配置效率分析〉,《台灣金融發展會議》,頁111-151,台北:中研院經濟所。
許嘉棟、梁明義、楊雅惠、劉壽祥、陳坤銘(1984a),《台灣金融體制之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許嘉棟(1994),《當前物價問題與對策》,行政院研考會編印。
許秉翔(2002),〈住宅代間移轉對社會階層認知的影響─對1990年代台灣社會的觀察〉,《住宅學報》,第11卷第一期,頁55-78。
莊玉雯(1982),〈房屋預售問題之研究〉,政大地政所碩士論文。
新新聞周刊(1992),〈地方政經〉系列報導,2/16、2/23、3/1、3/8、3/15、3/22、3/29、4/5、4/12、4/19、4/26、5/3、5/10、5/17、5/24、5/31、6/7、6/14、6/21、6/28、7/5、7/12、7/26、8/2。
陳明吉(1990),〈房地產價格及其變動因素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41卷第2期,頁220-244。
陳麗春(1986),〈台灣地區住宅問題特質之轉變與對策〉,《臺灣銀行季刊》,第37卷第2期,頁228-262。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彥仲、陳泰州(1996),〈從台灣地區住宅市場供需失調論住宅政策之調整〉,《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3卷第2期,頁1-13。
陳彥仲(2000),《台灣地區出租住宅市場之研究期末報告書》,內政部住宅研究所委託研究。
曾文龍(1982),〈台北市房地產價格變動之研究〉,政大地政所碩士論文。
曾文龍(1988),《房地產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北星。
楊裕富(1991),〈台灣的住宅政策〉,台大土研所城鄉組博士論文。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廖忠俊(2000),《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文化。
蔣碩傑(1975),〈外匯資產猛增引起金融危機之對策〉,收錄在邱正雄主編的《台灣貨幣與金融論文集》,第21章,台北:聯經。
蔣碩傑(1978),〈當前外匯資產累積過速所召致之通貨膨脹壓力及其因應方法〉,收錄在《蔣碩傑先生建言錄》,頁101-108,台北:遠流。
蔣碩傑(1980),〈最近台灣物價上漲率偏高之理由及其穩定之途徑〉,收錄在《蔣碩傑先生建言錄》,頁123-137,台北:遠流。
蔣碩傑(1981),〈台灣今後經濟快速穩定發展之關鍵〉,收錄在《蔣碩傑先生建言錄》,頁143-165,台北:遠流。
蔣碩傑(1982),〈「五鬼搬運法」觀念之澄清〉,民國71年8月31日《中國時報》。
蔣碩傑(1984),《台灣的貨幣政策》,吳惠林譯,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蔣碩傑(1985),〈現代貨幣理論中的「存量分析」與「流量分析」之比較〉,收錄在《台灣金融的發展》,頁5-20,台北:中研院經研所。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1993),《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
蕭全政(1989),《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蕭峰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台北: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
蕭峰雄(1995),〈我國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3卷第6期,頁19-48。
瞿宛文(1995),〈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成長:台灣石化業之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頁39-69。
瞿宛文(1997),〈產業政策的示範效果─台灣石化業的產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頁97-138。
瞿宛文(2001),〈台灣產業政策成效之初步評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頁67-117。
英文部分
Alchian A. A.(1970),“Information costs, pricing and resource unemployment.”in E. Phelps et al. eds,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ory, W. W. Norton& Co.
Blank D. M. and Winnick L.(1953),“The Structure of the Housing Marke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7(2):181-208.
Chase I. D.(1991),“Vacancy chains.”Annu. Rev. Sociol.
Coase(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中譯文收錄在《廠商、市場與法律》,陳坤銘、李華夏譯,台北:遠流。
De Leeuw, Frank and Ekanem, Nkanta F.(1971),“The Supply of Rental Housing.”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1(5): 806-817.
Gilderbloom, John I. and Appelbaum Richard P.(1988), Rethinking Rental Housing,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Gold, Thomas B.(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中譯書名為《台灣奇蹟》,胡煜嘉譯,台北:洞察出版社。
Granovetter, Mark(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3):481-510.
Granovetter, Mark(1992),“Economic Institutions as Social Construction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 Acta Sociologica, p. 3-11.
Guasch J. L and Marshall R. C.(1985),“An Analysis of Vacancy Patterns in the Rental Housing Market. ”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7:208-29.
Hsing, Mo-Huan(1970), Industrialization and Trade Policies in Taiw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irzner, Israel M.(1989), Discovery, Opportunit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Basil Blackwell.
Li, William D. H.(1998), Housing in Taiwan:Agency and Structure? , Ashgate Publishing Ltd.
Li, William D. H.(2002),“The growth of mass ownership in Taiwan.” Journal of Housing and Built Environment, 17: 21-32.
Olsen, Edgar O.(1969), “A Competitive Theory of the Housing Marke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4): 612-621.
Pack, Howard and Lin, Yuh Yau(1997), “The role of industrial policy in Taiwan’s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onference in memory of John C.H. Fei, p.1-41.
Rosen, Kenneth T. and Smith, Lawrence B.(1983),“The price-adjustment process for rental housing and the natural vacancy rat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779-786.
Smith, Lawrence B.(1969),“A model of the Canadian housing and mortgage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7(5):795-816.
Smith, Lawrence B.(1974),“A note on the price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rental housing.”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 478-481.
Smith, L.B. , Rosen K.T. and Fallis, G.(1988),“Recent developments in economic models of housing market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6:29-64.
Struyk, Raymond J. (1988),“Understanding high housing vacancy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y: Jordan.” The 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 22:373-380.
Swedberg, Richard(1990),“Chapter 5: Mark Granovetter.” in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siang, S. C.(1979),“Fashions and Misconceptions in Monetary Theory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Financial and Banking Policies. ”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35(4): 583-604.
Tsiang, S. C.(1980),“Exchange rate, interest rat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perience of Taiwan.” in Klein L. R. et al. eds, Quantitative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Academic Press.
Tsiang, S. C.(1983), “Theories of infla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Conference on inflation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p.47-76.
Wade, Robert(1985), “East Asian Financial Systems as a Challenge to Economics: Lessons from Taiwa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7(4):106-127.
Wade, Robert(1988),“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Overcoming Market Failure: Taiwan, Republic of Korea and Japan.” in Helen Hughes ed., Achiev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de, Robert(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ng, J-C(1997),“The Industrial Policy of Taiwan, ROC.” in Seiichi Masuyama et al. eds, Industrial Policies in East Asian, 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
Wheaton, William C.(1990),“Vacancy, Search, and Prices in a Housing Market Matching Mode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6): 1270-1292.
Wheaton W. C. and Torto R. G.(1988), “Vacancy Rates and the Future of Office Rents.” AREUEA Journal, 16(4): 4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