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梅綺 Chiang, Mei-Chi |
---|---|
論文名稱: |
蘇軾飲食觀研究 A Study of Su-Shi’s Dietary |
指導教授: |
李貞慧
Lee, Chen-Hui |
口試委員: |
黃奕珍
張蜀蕙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6 |
中文關鍵詞: | 蘇軾 、北宋 、飲食 、茶 、酒 |
外文關鍵詞: | Su-shi, Northern Song Dynasty, diet, tea, win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蘇軾作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在他一生中,曾寫下許多與飲食相關的作品,其飲食書寫橫跨詩、文、詞等不同文類。這些作品在後世廣為流傳,也使蘇軾的個人性格更為鮮明,若要令人指稱中國古代美食家,蘇軾必定名列前茅。然而,雖然蘇軾與飲食的連結印象千古不衰,後人對他的飲食理解卻相當片面,常僅止於幾道與蘇軾相關的菜餚。
但實際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飲食作品除了記錄新奇體驗,也經常與作者的生涯良窳、思想情致緊密結合,本文書寫的目的,即意圖藉由分析蘇軾飲食文本,追索蘇軾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飲食。研究過程發現,蘇軾筆下飲食不單是美食,並且他對每一食類的態度各有差異。同時,在每段生命時期過渡間,因際遇、疾病造成的困境,也使蘇軾面對飲食的視角逐漸變化。而本文最終關懷,在於蘇軾如何藉由飲食之味體現其人生體悟,期待對飲食的探析能作為理解蘇軾的切面之一,使蘇軾面貌及其研究向度更趨豐富飽滿。
Su-sh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his life, he had written many diet-related works across different genres, such as poetry, articles, lyrics and so on. These works were widely circulated, and reveal a part of Su-Shi’s personality. Among the alleged Chinese gourmets in the ancient time, Su-Shi is certainly one of them. However, most people only have the impression of a few dishes associated with Su-Shi.
In fact, as a part of daily life, diet-related works not only record new experiences, but also reveal threads of iterative development, and usually are connected with the writer's life and mental experience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dietary in Su-Shi’s life via his works.
The study attempts to argue what Su-Shi wants to convey in his works ,are not only delicacies ,but his attitudes toward each kind of diet. Su-Shi’s view of dietary constantly changed through each critical period in which he experienced disease ,starving ,etc. In conclusion,Su-Shi’s works of dietary reflect his thinking pattern as well as attitudes toward the life.
參考書目
一、蘇軾相關資料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2月初版,2009年5月重印。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3月初版,2008年7月重印。
〔宋〕蘇軾著,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第
一版。
〔宋〕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
文印書館,1966年。
〔宋〕蘇軾撰,〔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清〕梁廷枏,《東坡事類》,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7月再版。
凌琴如,《蘇軾思想探討》,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12月2版。
陳香,《蘇東坡別傳》,臺北:國家書店,1980年。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全二冊),臺北:聯經出版,1983年。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王水照,《蘇軾》,臺北:萬卷樓,1993年1月初版。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1刷。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1994年。
唐玲玲、周偉民,《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初版。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水照,《蘇軾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曾棗莊,《三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曾棗莊主編,《蘇文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曾棗莊主編,《蘇詩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
曾棗莊主編,《蘇詞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
李賡揚、李勃洋,《瀟灑人生:蘇軾與佛禪》,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曾棗莊等著,《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王靜芝、王初慶等著,《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
文化,2001年5月初版1刷。
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2010年3月重印。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楊存昌,《道家思想與蘇軾美學》,濟南:濟南出版社,2003年10月。
張惠民、張進,《士氣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年3月2刷。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2刷。
鄭芳祥,《出處死生──蘇軾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
年8月初版。
林採梅,《東坡瓊州詩研究》,臺北:花木蘭,2008年9月初版。
葉亮吟,〈實情與幻境──蘇軾辭賦創作篇章之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年。
二、古籍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春秋左傳正
義》,《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周〕管仲,《管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
古籍, 2007年12月。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
古籍, 2001年10月。
〔東漢〕毛氏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臺灣
中華書局,1978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
館,1989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2002年。
〔東晉〕葛洪,《神仙傳》,《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13輯˙夷門廣牘》,板橋:藝
文印書館,1966年。
〔東晉〕葛洪,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2000年。
〔東晉〕陶淵明,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東晉〕陶淵明,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梁〕劉勰,笵文瀾註,《文心雕龍》,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唐〕陸羽《茶經》卷上,百川學海本,《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
館,1966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百部叢書集成˙94輯˙畿輔叢書》,臺北:藝文
印書館,1966年。
〔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筆記小說大觀˙十七編》,臺北:新興出版社,
1977年。
﹝唐﹞楊曄,《膳夫經》,《叢書集成續編86,應用科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
社,1988年。
〔唐〕王燾,《外臺秘要》,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2013年5月第2次印刷。
〔南唐〕沈汾,《續仙傳》,《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13輯˙夷門廣牘》,板橋:藝
文印書館,1966年。
〔後晉〕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蘇洵,《嘉祐集》,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22輯˙津逮叢書》,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3月再版。
〔宋〕王禹偁,《小畜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藝文出版社,1975年。
〔宋〕林洪,《山家清供》,《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飲食
編9》,臺北:東方文化,1975年。
〔宋〕竇苹,《酒譜》,《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飲食編
2》,臺北:東方文化,1975年。
〔宋〕朱肱,《北山酒經》,《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飲食
編2》,臺北:東方文化,1975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筆記小說大觀˙二十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7
年。
〔宋〕韓彥直,《橘錄》,《筆記小說大觀˙九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7年。
〔宋〕蔡襄,《荔枝譜》,《筆記小說大觀˙九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7年。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初
版,2004年12月第2次印刷。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
1983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宋〕方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宋〕蔡襄,《荔枝譜》,《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卷十七,《叢書集成新編8˙總類》,臺北:新文豐出
版社,1985年。
〔宋〕費袞撰,金圓校點,《梁谿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20》,臺北:廣文書局,
1987年。
〔宋〕蘇轍撰,曾棗莊等校點,《欒城集》(共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釋道原編,《景德傳燈錄》,臺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年。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20》,臺北:廣文
書局,1987年。
〔宋〕孫紹遠,《聲畫集》,《叢書集成續編˙100˙藝術類》,臺北:新文豐出版
社,1988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宋〕秦觀,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第
一版,2009年1月北京第2次印刷。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呂希哲,《呂氏雜記》,《全宋筆記》第一編˙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
〔宋〕王鞏,《隨手雜錄》,《全宋筆記》第二編˙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
〔宋〕朱彧,《萍洲可談》,《全宋筆記》第二編˙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全宋筆記》第二編˙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徐時儀整理,《全宋筆記》第二編˙十,鄭州:大
象出版社,2006年。
〔宋〕葉夢得,徐時儀整理,《避暑錄話》,《全宋筆記》第二編˙十,鄭州:大
象出版社,2006年。
〔宋〕徐度,《卻掃編》,《全宋筆記》第三編˙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
〔宋〕司馬光,《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元〕德輝編,李繼武校點,《敕修百丈清規》,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俞琰輯,易縉雲、孫奮揚合註,《歷代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68
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董誥等奉勒撰,《全唐文》,臺北:大通書局,1979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2007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三、近人著作 (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一) 專書
1、文學類
[日]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繆鉞,葉嘉瑩合撰,《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1989年12月初版。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1990年3月初版。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2月第一版。
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8月初版。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資料中心合編,《宋代文化研
究》(第二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10月初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1994年8月。
張高評,《宋詩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
曾棗莊、舒大剛著,《北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1999年。
許總,《宋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年。
莫礪鋒,《唐宋詩論稿》,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10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蔡振楚,《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曾棗莊,《宋文通論》,上海:上海人民,2008。
張培鋒,《宋詩與禪》,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
黃巧妮,《陶淵明飲酒詩之意象研究》,《古典詩歌研究彙刊》,新北市:花木蘭文
化出版社,2012年3月。
2、歷史文化、宗教類
中華書局主編,《中國歷代食貨典》,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4月12版。
方豪,《宋史》,臺北:華岡出版,1979年。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湖南:湖南出版社,1993年3
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1994年8月初版。
任崇岳,《中國社會通史˙宋元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李權時,《嶺南文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徐吉軍、方建新等著,《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年11月。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劉金柱,《唐宋八大家與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風情圖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
月。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家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黃夏年主編,《禪文化》(第一輯),鄭州:中州古籍,2011年4月。
彭梅芳,《中唐文人日常生活與創作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3、政治、經濟類
[日] 衣川強著,鄭樑生譯,《宋代文官俸給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1月初版。
朱重聖,《北宋茶之生產與經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
李華瑞,《宋代酒的生產和征榷》,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白鋼主編,朱瑞熙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12月。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全二冊),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9月。
鄭海峰,《中國古代官制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葉燁,《北宋文人的經濟生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4、飲食類專書
郭泮溪,《中國飲酒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林正秋等,《中國宋代菜點概述》,北京:中國食品出版社,1989年。
王仁湘、楊煥新,《飲茶史話》,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林正秋,《中國飲食大辭典》,浙江:浙江大學,1991年。
王從仁,《玉泉清茗:中國茶文化》,上海:古籍,1991年。
張遠芬主編,《中國酒典》,貴陽:貴州人民,1991年。
王玲,《中國茶文化》,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
林超,《杯裡春秋──酒文化漫話》,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
傅允生、徐吉軍、盧敦基,《中國酒文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錢時霖,《中國古代茶詩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初探》,北京:中國商業,1993年。
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劉揚忠,《詩與酒》,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熊四智,《中國飲食詩文大典》,山東:青島出版社,1995年5月。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5月初版。(據原作
者《唐宋飲食文化初探》稍加增補為繁體版)
向春陽等編著,《酒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朱自振,《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1995年。
沈松茂主編,《中國飲食研究論文專集》(三),臺北:中國餐飲學會,1996年。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張哲永,《中國風情的飲食風俗》,臺北:弘文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從生命的學問到生活的學問》,臺北:立緒文化,
1998年9月初版。
林乃燊,《飲食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林水福、焦桐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時報文化,1999年。
沈冬梅,《宋代茶文化》,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阮浩耕等,《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年。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全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北京:光明日報,1999年。
唐振常,《中國飲食文化散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初版。
張玉欣總編,《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
金會,2000年。
黃志根主編,《中華茶文化》,杭州:浙江大學,2000年。
王仁湘,《飲食之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為原作者《飲食與中
國文化》繁體版)
朱世英、王鎮恆、詹羅九主編,《中國茶文化大辭典》,北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2002年.
王仁湘,《珍饈玉饌:古代飲食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莫森,《詠茶詩詞曲賦鑒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全二冊),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7年3月。
陳素貞,《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全二冊),臺北:大安出
版社,2007年6月。
林珍瑩,《唐代茶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
林淑桂,《唐代飲酒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
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
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二魚文化,2009年3月。
王秋桂,《飲食文化綜論》,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蒲慕州,《飲食傳播與文化交流》,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姚國坤、朱紅櫻、姚作為著,《茶風茶俗茶文化》,臺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
2009年。
劉樸兵,《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以中原地區為考察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2010年11月。
姚偉鈞等著,《中國飲食典籍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俞為潔,《中國食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楊東甫、楊驥編著,《中國古代茶學全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1年。
楊東甫,《茶文觀止:中國古代茶學導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1年。
趙榮光主編,姚偉鈞、劉樸兵、鞠明庫著,《中國飲食典籍史》,《中國飲食文化
專題史》叢書,上海:上海古籍,2011年12月第1版。
(二) 學位論文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楊珮琪,《蘇軾杭州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麗玲,《蘇東坡詠物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劉樸兵,《北宋時期中原地區的飲食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
論文,2001年。
呂瑞萍,《宋代詠茶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蔡秀敏,《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鄧瑞卿,《蘇軾儋州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
士論文,2002年。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王啟屏,《宋代的食羊文化──兼論宋代飲食文化的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方宇蓓,《中國古代文論中「味」之審美義涵探究─以先秦至隋唐為研究範圍》,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年。
侯月嬌,《宋代茶酒文化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2003年。
余玥貞,《唐宋時期的茶知識與飲茶文化》,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4年
廖怡甄,《東坡酒詩意象研究─以黃州、惠州、儋州詩作為研究中心》,臺北:華
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游顯惠,《陶淵明飲酒詩及其生命意涵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
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巫沛穎,《論蘇軾黃州詩的禪悅與詩情》,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7年6月。
黃信榮,《蘇軾茶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2007年。
許育喬,《東坡詞酒意象探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
文,2008年。
柯淑萍,《北宋東京的食文化論述:以《東京夢華錄》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
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鴻偉,《北宋文人飲食觀流變》,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麗玲,《蘇軾詠茶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9年。
許芳滋,《宋代夜市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瑋儀,《元祐遷謫詩作與生命安頓》,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年。
徐承瑜,《從《論語》看孔子的飲食觀》,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李天祥,《蘇軾的「寄寓」與「懷歸」──以時間、空間為主軸的考察》,臺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周亞青,《蘇軾飲食書寫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文教學碩士論
文,2010年。
邱麗清,《蘇軾詩歌與北宋飲食文化》,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10年。
楊玉琴,《蘇軾寓惠生活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謝佳妤,〈蘇軾備荒賑災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馨儀,《中國傳統養生──以北宋蘇軾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11年。
劉幸枝,《蘇軾嶺南記遊詩文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7月。
徐嫈嫇,《蘇東坡文集之飲食文化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2年6月。
張曉月,《蘇軾貶謫時期飲食書寫之道家思想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蔡宗翰,《蘇東坡詠茶詩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三) 期刊論文
禚夢庵,〈蘇東坡詩文與中國文化〉,《中外雜誌》,1976年4月第19卷第4期,
頁81。
鄧廣銘,〈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86年,
頁137-144。
李長有,〈中國周代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6卷第1期,1990
年2月,頁44-46。
黃寬重,〈蘇東坡貶謫黃州的生活與心境〉,《故宮文物月刊》第8卷第1期,1990
年4月,頁44-49。
劉建剛,〈文人與茶〉,《中州今古》第4期,1990年。
劉玉才,〈茶禪一味:淺談茶與佛教〉,《國文天地》第6卷第6期,1990年,頁
44-47。
楊惠南,〈禪宗的思想與流派〉,《國文天地》第7卷第2期,1991年7月,頁15-
20。
黃啟方,〈東坡酒量〉,《國文天地》,1992年2月,頁21-25。
吳濤,〈北宋東京的飲食生活〉,《史學月刊》第2期,1994年,頁22-29。
劉揚忠,〈酒趣˙詩心──從蘇軾的飲酒看其文化性格〉,《湖北大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第3期,1994年,頁84-88。
梁建民,〈從蘇軾看宋代酒文化〉,《咸陽師專學報》(綜合版) 第9卷第4期,1994
年,頁37-41。
陳應鸞,〈「詩味」論之成因試探〉,《文學理論研究》第1期,1995年,頁16-23。
姚偉鈞,〈宋代開封飲食生活的歷史考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4期,1995年,頁58-61。
劉學忠,〈從酒到茶──古代文人的人格演變縱探〉,《阜陽師院學報》第4期,
1995年,頁28-33、53。
劉少雄,〈東坡黃州文散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3期,1995年,頁
143-158。
龔鵬程,〈酒食貞吉:儒家的飲饌政治學〉,《鵝湖》第23卷第9期(總號273),
1996年3月,頁7-18。
冷輯林、樂文華,〈論兩宋都城的飲食市場〉,《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28卷第1期,1997年3月。
楊勝寬,〈蘇軾躬耕的苦與樂〉,《樂山師專學報》第1期,1997年,頁14-20。
賴功歐,〈《苕溪漁隱叢話》所記蘇軾與茶〉,《農業考古》第4期,1997年,頁256-259。
吳華陽,〈「茶雨」與「雪乳」:蘇軾〈汲江煎茶〉詩異文析釋〉,《臺北科技大學
學報》第32之1期,1999年3月,頁569-582。
華獻,〈古籍中的飲食文化〉,《華夏文化》第2期,1999年,頁50-51。
丁以壽,〈中國飲茶法源流考〉,《農業考古》第二期,江西省社會科學院,1999
年,頁120-125。
王水照,〈走近「蘇海」──蘇軾研究的幾點反思〉,《文學評論》第3期,1999
年,頁135-141。
姚偉鈞,〈宋代宮廷飲食略說〉,《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1999年,頁107-109。
金燕,〈北宋都城商業經濟繁榮的原因及狀況〉,《安順師專學報》第2卷第1期,
2000年3月,頁70-73。
陳新雄,〈蘇詩賞析:汲江煎茶〉,《國文天地》第16卷第3期(總號183),2000
年8月,頁58-60。
夏太生,〈宋詞與酒〉,《溫州大學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頁72-73、80。
朱振藩,〈學士老饕蘇東坡〉,《歷史月刊》,2001年7月號,頁57-62。
黃修明,〈飲食文化與中國古代社會政治〉,《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總22卷第12期, 2001年12月,頁128-135。
張進、張惠民,〈蘇軾與酒、茶文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4期,2001
年12月,頁113-120。
楊子江,〈「詩味論」的蘊涵與嬗變〉,《北方論叢》第2期,2001年,頁78-82。
康保苓、徐規,〈蘇軾飲食文化述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32
卷第1期,2002年1月,頁97-103。
吳華陽,〈「枯腸未易禁三碗」:蘇軾〈汲江煎茶〉詩句析釋〉,《臺北科技大學學
報》第35之1期,2002年3月,頁569-582。
孟慶茹、索燕華,〈《詩經》與酒文化〉,《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卷第
3期,2002年9月,頁52-55。
黃修明,〈酒文化與中國古代社會政治〉,《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2002年,頁
127-131。
華國樑,〈從「兩夢」看北、南宋都城飲食風俗的異同〉,《揚州大學烹飪學報》
第4期,2002年,頁3-7。
趙睿才、張忠綱,〈中晚唐茶、詩關係發微〉,《文史哲》,2003年第四期,頁140-
144。
姚偉鈞,〈從古籍探尋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0
卷第1期,2004年2月,頁27-31。
侯彥喜,〈宋代飲食文化初探〉,《開封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2004年3月,
頁13-19。
王良友,〈也探《詩經》酒文化〉,《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4年3月,
頁79-92。
許東海,〈蘇軾飲食賦之困境觀照及其文類書寫策略〉,《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第6期,2004年12月,頁101-124。
陳望衡、黃沁茗,〈味覺與中國傳統美學〉,《武漢大學學報》第57卷第1期,
2004年,頁62-66。
牛咏梅,〈淺談北宋東京城的商業面貌〉,《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9月第
20卷第3期,頁77-79。
萬偉成,〈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蘇軾詩酒人生的哲學詮釋〉,《佛山科學
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3卷6期,2005年11月,頁43-47。
張蜀蕙,〈北宋文人飲食書寫的南方經驗〉,《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
月,頁133-175。
韓麗霞,〈超然心態與蘇軾黃州文學創作〉,《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期,2006年8月第32卷,頁27-29。
金文凱,〈淺談蘇軾的詠茶詩詞〉,《三明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6年9
月,頁291-295。
王立、郝明,〈唐代飲食爭競豪俠的文化風神略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8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53-58。
胡長春,〈中國文人與茶文化〉,《農業考古》第2期,2006年,頁26-30。
劉文剛,〈漫話蘇軾與飲食文化〉,《文史雜誌》第2期,2006年,頁43-45。
邱健、梁新興,〈《詩經》中的飲食文化〉,《許昌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頁
45-47。
馬健,〈一曲新詞酒一杯──宋詞中的酒文化〉,《科技信息》第9期,2006年。
王惠,〈試論宋代飲食文化〉,《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2006年。
江雅茹,〈試探《詩經》中所見之食物(上)〉,《孔孟月刊》第45卷第5、6期,
2007年2月,頁10-13。
江雅茹,〈試探《詩經》中所見之食物(下)〉,《孔孟月刊》第45卷第7、8期,
2007年4月,頁10-13。
龔永新,〈蘇軾美茶思想的理解與闡發〉,《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
第4期,2007年8月,頁116-118。
朱安義,〈蘇軾飲酒探因〉,《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3卷9期,2007年9月,頁
33-34。
張玉芳,〈從來佳茗似佳人──論蘇軾詠茶詩詞的開拓與新變〉,《元培學報》第
14期,2007年12月,頁37-60。
陳素貞,〈對話與分享──北宋飲食詩歌情調與意趣的轉變〉,《飲食文化》第3
卷第1期,2007年,頁41-80。
陳瑜、杜曉勤,〈宋代文人茶的人生之樂〉,《文史知識》第12期,2007年,頁
91-97。
陳瑜、杜曉勤,〈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蘊及其形成過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 第22卷第6期,2007年,頁35-44。
李貞慧,〈蘇軾詩在北宋末年的流傳及其意義──以東坡詩註及宋人詩話為中心
的觀察〉,《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年9月,頁133-169。
孫德春,〈酒乃”釣詩勾”──簡論酒與蘇軾的關係〉,《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2卷第3期,2008年6月,頁93-95。
侯彥喜、梁留科,〈北宋時期開封飲食文化繁榮機理分析〉,《商業研究》第374
期, 2008年6月,頁202-205。
張志烈,〈東坡詞與中國酒文化〉,《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
2008年9月,頁144-148。
劉樸兵,《略論唐宋飲食文化的差異》,《殷都學刊》,2008年03期,頁50-54。
于海平,〈唐宋時期江南手工業發展的原因探析〉,《東南文化》第2期,2008年,
頁43-46。
黃建華,〈茶與唐宋文人的精神溝通〉,《農業考古》第6期,2008年,頁167-170。
頤禎,〈宋代飲食:於雅俗間變化〉,《時代教育(先鋒國家歷史)》第6期,2008
年,頁88-89。
瞿姝寧,〈北宋城市的飲食新變化─飲食文化與時代風尚的互動〉,《大眾文藝》
第9期,2008年,頁112-113。
蔡毅,〈酒中趣——略談酒與中國文化精神〉,《文化遺產》,2008年02期,頁99-
108。
鐘文伶,〈蘇軾茶詞析論〉,《景文學報》第19卷第1期,2009年2月,頁59-75。
王凱旋,〈漢代飲食漫話〉,《歷史月刊》第258期,2009年7月,頁59-64。
孫淑華、廖志炎,〈試論李白和蘇軾的月與酒意象的異同〉,《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第30卷第9期,2009年9月,頁26-28。
莊舒卉,〈淺談蘇軾食之藝術〉,《崇仁學報》第3期,2009年11月,頁103-109。
劉樸兵,〈略論宋代中原地區與南方的飲食文化交流〉,《歷史教學》,2009年第8
期,頁16-21。
劉維鋒、趙舒華,〈宋代士大夫階層的飲食生活和飲食觀〉,《山東省農業管理幹
部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9年,頁131-132。
潘學軍,〈蘇東坡與他詩中的飲食〉,《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2期,2009
年,頁92-95。
姜越,〈酒與中國文化〉,《學習月刊》第18期,2009年,頁47。
李靚,〈論蘇軾的酒詩創作及其原因〉,《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2卷1期,2010
年2月,頁12-16。
林宜陵,〈蘇軾惠州時期飲食重蔬食因素探論〉,《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
年5月,頁213-230。
蕭欣浩,〈從飲食詩看蘇軾的貶謫生活〉,《揚州大學烹飪學報》第27卷第4期,
2010年,頁20-23、43。
莫礪峰,〈飲食題材的詩意提升:從陶淵明到蘇軾〉,《文學遺產》第2期,2010
年第2期,頁4-15。
余悅、陳玲玲,〈唐宋茶詩哲理追求綜論〉,《農業考古》第5期,2010年,頁153-
170。
王麗麗,〈宋代社會的奢靡之風〉,《學理論》第5期,2010年,頁94-95。
洪麗玫,〈蘇軾早期飲食文學與仕宦關係之探究〉,《藝見學刊》第2期,2011年
10月,頁23-35。
施由明,〈論茶與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農業考古》第2期,2011年,頁24-
29。
李成江,〈《東京夢華錄》與東京的夜市〉,《文學教育》第3期,2011年,頁31。
吳琳,〈從詩詞的角度審視宋代都市人文景觀〉,《城市觀察》第3期,2011年,
頁183-192。
陳金英,〈北宋茶俗掠影──以蘇軾茶詞為主的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類》第三十八期,2012年3月,頁205-234。
張建東,〈羊大則美宋代飲食文化中「尚羊」習俗略探〉,《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12年01期,頁26-31。
劉樸兵,〈略論《敕修百丈清規》中的禪茶制度〉,《農業考古》,2013年02期,
頁23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