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莉捷
Huang, Li-Chieh.
論文名稱: 以桌上遊戲為互動媒介對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同儕接納與正向互動之研究
Study on Peer Acceptance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Using Table Games as Interactive Media
指導教授: 朱思穎
Chu, Szu-Yin
口試委員: 洪榮照
Hung, Jung-Chao
陳國龍
Chen, Kuo-L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桌上遊戲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正向互動行為
外文關鍵詞: autism, board game, peer acceptance attitude, positive 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桌上遊戲為互動媒介對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同儕接納與正向互動之影響。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法之A-B1-C1-B2-C2實驗設計,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為一位國小六年級自閉症學童的三位同班同學,實驗組會與同班的這位自閉症學童一起進行25節課的介入課程,控制組則不進行任何活動。實驗結果透過正向互動觀察紀錄表、同儕接納態度量表、國民中小學社會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訪談資料等,進行資料分析,以探究介入效果。
    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以桌上遊戲為互動媒介課程對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同儕接納態度有提升之用。
    二、以桌上遊戲為互動媒介課程對於提升正向互動行為,具有立即成效,但是保留效果不穩定。
    三、以桌上遊戲為互動媒介課程,能增進自閉症學生與同儕互動的技能。
    根據以上結論,研究者提出幾點建議,供實務教學、學校行政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eer acceptance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for on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with autism using table games as interactive media. The study applied A-B1-C1-B2-C2 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students without disabilitie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6t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were the classmates of the student with autism.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rticipated in 25 intervention sessions with the student with autism,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ould not perform any activiti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analyzed through a positive interactive observation record form, a peer acceptance attitude scale, a checklist of social skill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for middle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interview data,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Using table games as an interactive media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cceptance of peers for on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with autism.
    2.Using table games as an interactive media could enhanc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havior, with the immediate improvement effect, but the maintaining effect was unstable.
    3.Using table games as an interactive media could improve the interactive skills between students with autism and his lassmates.
    According to above findings, further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vided for practitioners,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同儕接納態度之探究 11 第二節 融合教育與同儕接納度相關性之探討 19 第三節 桌上遊戲與同儕接納度相關研究之探討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9 第五節 介入課程設計 53 第六節 信度與效度 55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1 第一節 正向互動結果分析 61 第二節 「同儕接納態度量表」之結果分析 78 第三節 「國民中小學社會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之結果分析 83 第四節 訪談資料分析 8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3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7 附件一 家長同意書(自閉症學生家長) 118 附件二 家長同意書(普通生學生家長) 119 附錄三 同儕接納態度量表 120 附錄四 正向互動行為觀察紀錄表 124 附錄五 學生訪談大綱 125 附錄七:教學一致性檢核表 128

    中文文獻
    丁奕瑄(2015)。國中自閉症學生之同儕接納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 期,99-152。
    王欣宜、林巾凱(2011) 。情境安排之同儕介入策略對自閉症幼兒社會技能表現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21,1-7。
    王欣宜主編;洪森豐、吳柱龍、于曉平、王欣宜、林巾凱、…張正芬(2017)。自閉症學生的教育輔導 : 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之初探 。社區發展季刊,140,94-106。
    王科雅(2015)。綜合活動融合教育方案對國小普通班學生同儕接納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何宗翰(2017)。澎湖縣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吳幸玲(2018)兒童遊戲與發展(第三版),臺北:揚智文化。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臺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
    吳淑敏(2003)。同儕媒介暨社交技巧教學對增進自閉兒童社會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淑琴、楊宗仁(2002):鷹架式遊戲團體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象徵遊戲影響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 ,75-101。
    吳雅萍(2007)。同儕夥伴訓練對增進自閉症幼兒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聰賢(2012)。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呂依蓉(2016)。《薩拉曼卡宣言與特殊需求教育行動綱領》翻譯:融合教育檢視與反思(一)。特殊教育季刊, 138,21-28。
    呂旻陵(2010)。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生接納自閉症同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宋維村 (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臺南: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李明娟(2006)。身心障礙兒童在融合班級中的貢獻。屏師特殊教育,13,65-73。
    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大洋。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沈倚帆(2014) 。以融合式教學活動提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孟瑛如主編;陳志平、陳虹君、周文聿、謝協君、楊佩蓁、李翠玲、黃國晏、江源泉、簡吟文、田仲閔、黃姿慎、陳國龍、黃澤洋(2016) 。特殊教育概論:現況與趨勢。臺北:心理。
    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 指導手冊。臺北: 心理。
    林坤燦(2008)。融合教育普通班特殊教育服務方案。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林明慧(2012)。身障生融入普通班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東山(2005)。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俞衞(2016)。社會課程結合桌上遊戲對國小泛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佩瑩(1994)。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椽茵(2007)。學齡前融合教育班級師生及同儕互動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公立幼稚園教師經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高宜芝、王欣宜(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載於莊素貞(主編),特殊教育教學與趨勢,9401(55-68頁)。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施靜宜(2018) 。桌上遊戲對國中資源班學生注意力及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慈芳(2017)。以桌遊為媒介運用同儕小老師策略對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洪榮照、黃翠琴(2010)。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4(1),177-194。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為什麼要如此做。載於洪儷瑜(主編),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10-27頁)。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徐美蓮,薛秋子(2000) 。融合教育教學模式:以自閉症兒童融入普通班為例。高雄復文。
    張春興(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修訂版)。臺北:東華。
    張宿志(2006)。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兒童同儕接納課程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逸偉(2016)。合作型桌上遊戲對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張嘉琦(2018)。桌上遊戲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技巧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教育部 (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特殊教育發展五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曹純瓊、董瑞林、郝佳華、蔡雅怡(譯)(2012):遊戲融合與自閉症-影響兒童社會化與想像力的藝術(P. J. Wolfberg 著: Peer play and the autism spectrum: The art of guiding children's)。臺北:華騰。(原著出版於 2012, socialization and imagination integrated play groups field manual.)
    莊臆鈴、林坤燦、郭又方(2013)。普通學生同儕教導對增進國小智障學生生活技能及同儕接納之成效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5,89 - 119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淑玲(2004)。臺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郭雅玲(2016)。桌上遊戲課程對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影響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知, 57(4),40-45。
    陳介宇、王沐嵐(2017)。臺灣桌上遊戲研究與文獻之回顧分析。2019年2月1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wanbgstudy/home
    陳怡戍(2007)。同儕對自閉症幼兒的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陳怡均、朱思穎 (2016)。一般幼兒對特殊需求同儕接納度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 ,141,11 - 20。
    陳思吟(2014)。入班宣導課程對於普通班學生接納亞斯伯格症兒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秋伶(2014)。桌上的遨遊與想像:臺灣桌遊的發展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美慧(2017) 。運用桌上遊戲教學促進自閉症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健民(2018)。以桌上遊戲融入國小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逸之(2014)。以桌上遊戲課程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融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筱璘(2015) 。臺南市國中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慧茹(2010)。自閉症兒童同儕接納態度相關研究之探討。台東特教,31,1-4。
    陳瀅巧(2014)。融合活動課程對國小特教班學生社交技巧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麗如(2007) 。身心障礙學生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載於朱經明(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頁141-155)。臺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鈕文英(2008)。建構生態的融合教育支持模式。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7,31-56。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 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 -融合教育(第二版)。 臺北:心理。
    黃金源(2008)。自閉症兒童的認知變異及教育對策。戴於黃金源主編,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頁67-94)。臺北:心理。
    黃金源(2008):泛自閉症障礙兒童。載於黃金源(編),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1-40頁)。臺北:心理。
    黃瑜萱(2018)。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自閉症學童社會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翠琴(2005)。台中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劉信吾(2007)。組織與管理心理學。臺北:心理。
    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57。
    蔡雨軒、呂翠華(2014)。統合式遊戲團體對提升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3,193 - 212,臺北市。
    鄭雅薰(2017)。桌上遊戲教學促進國小學生表達、溝通與分享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盧靜慧、劉美均. (2015). 桌上遊戲對於互動學習與人際關係影響之探析.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研究論文, 836 – 839
    賴伃凡(2015) 。「同儕接納課程方案」提升國小普通班學童對自閉症同儕接納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謝佩樺(2015)。桌上遊戲應用在社會技巧訓練課程於國小亞斯伯格症兒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宜芬(2018)。繪本結合桌上遊戲提升國小自閉症學生口語敘事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

    西文文獻
    Argyle, M. (1983).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Harmondsworth: penguin
    Attwood, T. (2007). The complete guide to Asperger’s syndrome.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Berndt, T. J. (1990). Relations of friendships and peer acceptance to adolescents’ self evalua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7307)
    Campbell, J. M. , Ferguson, J. E. , Herzinger, C. V., Jackson, J. N. & Marino, C. (2005) Peers’ attitudes toward autism differ across sociometric group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17 (3), 281-298.
    Daubert, A., Hornstein, S., & Tincani, M. (2015). Effects of a modified power card strategy on turn taking and social commenting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laying board gam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Physical Disabilities, 27(1), 93-110
    Foreman, P., Arthur-Kelly, M., Pascoe, S., & King, B. (2004). Evaluating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with profound 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and segregated classroom settings: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Research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29, 183-193.
    Ghaziuddin, M. (2008).Defining the behavioral phenotype of Asperger Syndrome.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38.138-142.doi:10.1007/s10803-007-0371-7
    Goodspeed, M. T., & Celotta, B.K. (1982). Professions’ and teachers’ views of competencies necessary for mainstream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19, 402-407.
    Heward, W.L. (2005). 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8th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ng, S.Y.; Kwon, K.A.; and Jeon, H.J. (2014)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Peers with Disabilities: Associations with Personal and Parental Factors. Faculty Publications from Nebraska Center for Research on Children, Youth, Families, and Schools.30, 170-193.
    Horne, M. D. (1985).Attitude Toward Handicapped Students: Professina, peer and Parnets Reactions.Hillsdale, HJ: Lawrence Ervaum Associates.
    Ladd, G. W. & Profilet, S. M. (1996).The child behavior scale: A teacher-report measure of young children’s aggressive, withdrawn,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1008-1024.
    Marco, E. J., Hinkley, L. B., Hill, S. S., & Nagarajan, S. S. (2011). Sensory processing in autism: A review of neurophysiologic findings. Pediatric Research, 69, 48R-54R.
    Mavropoulou, S., & Sideridis, G. D. (2014) Knowledge of autism and attitudes of children towards their partially integrated pe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44, 1867–1885.
    Nevill, R.E., A., &White, S.W. (2011).College students’ openness towar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mproving peer acceptance.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1(12), 1619-28.
    Oppenheim-Leaf, M. L., Leaf, J. B., & Call, N. A. (2012). Teaching board games to two children with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24, 347–358.
    Peterson, J. M., & Hittie, M. M. (2003).Inclusive teaching: Creating effective schools for all learners.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Razecki, D.W. (1982).Attitudes: Themes & advances.Sunderland, MA: Sinauer.
    Renzaglia, A., Karvonen, M., Drasgow, E., & Stoxen, C.C. (2003). Promoting a lifetime of inclusion.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 18(3), 140-149
    Roach, V.(1995). Supporting inclusion:Beyond the rhetoric. Phi Delta Kappan, 77, 295-299.
    Slininger, D., Sherrill, C.&Jankowski C.M. (2000)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peer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Revisiting contact theory.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7(2), 176-196
    Stainback, S., & Stainback, W. (1996). Inclusion: A guide for educators.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Swaim, K. F., & Morgan, S. B. (2001). Children’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ward a peer with autistic behaviors: does a brie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have an effect.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31(2), 195-205.
    Van, K., & Christina, E. (2007). School and classroom practice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in Australia. Childhood Education, 83(6), 390-394.
    Vygotsky, L. S. (1966).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Soviet Psychology, 12, 6-18.
    Vygotsky, L. S. (1978). Mil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lfberg, P. J., & Schuler, A. L. (1999). Fostering peer interaction, imaginative play and spontaneous language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 15(1), 41-52.
    Wolfberg, P.J. (2010). Peer play and the autism spectrum: The art of guiding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and imagination .Shawnee Mission, KS: Autism asperger publishing.
    Zimbardo, P.G. (1998).Psychology and life (12th ed.) Stanford, CA: Harper Collin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