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戌嘉 |
---|---|
論文名稱: |
無字圖畫書故事教學融入視覺藝術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6 |
中文關鍵詞: | 無字圖畫書 、故事教學 、視覺藝術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wordless, Visual Arts, Story-telling,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無字圖畫書故事教學融入視覺藝術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一年級為例
近年來政府與民間不斷積極推動閱讀系列活動,「說故事」被視為「送禮」的行為,無字圖畫書故事教學對剛入學的小一新生是最好的禮物。
本研究採「教師即為研究者」的行動研究,以無字圖畫書故事教學融入低年級的視覺藝術課程,針對國小一年級二十二位學生實施教學,活動內容有「如果有一天」、「春天來了」、「世界真奇妙」三個主題單元,分別以線條、色彩、造形變化為主,運用六本無字圖畫書進行十九個教學活動。從引發學生舊經驗、故事導讀、討論與分享、延伸活動及綜合討論的循環模式進行教學,以提升兒童的審美關懷與藝術思考能力的方向進行,進一步討論與歸納學生之學習成效與教師之教學省思。依據研究目的所得的結論如下:
一、 發展低年級「無字圖畫書」視覺藝術教學課程,要掌握「有系統的規劃無字圖畫書導賞教學課程」、「有新意的開發無字圖畫書故事教學」、「符合低年級兒童身心發展」、「善用學習單與多元式評量」和「融入低年級的生活領域」五個要素。
二、 透過本研究實施步驟與歷程,教師得以修正教學上的缺失,對一年級學生運用新奇有趣的課程引起學習動機,豐富的藝術體驗活動有助於創作。
三、 學生學習成效在「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各方面都達成初步的審美概念。
四、 本行動研究是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並能帶動週遭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共同參與、共同成長。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Visual Arts with Instruction through Story-telling us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 A Case Study of First Graders at Primary School
In recent years, governmental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have actively promoted a series of reading activities. Since the telling of a story can be seen as giving a present, the delivery of story-telling instruction using picture books can be the best gift for first graders who just enrolled in primary school.
The current study adopted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as researchers.” Twenty-two first graders in primary school were recruit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ntegrating instruction through story-telling using picture books into a lower grade level visual arts curriculum. Th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consisted of three units delivered through 6 picture books and 19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title of each unit was “Some Day”, “Spring is Coming”, and “The Wondrous World”; focusing on the themes of lines, colors, and shape changes, respectively. To simulate children’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artistic thinking, the instructional procedures moved in sequence, starting with the elicitation of prior knowledge, followed by guided reading of a story, discussion and sharing, extensive activities, and finally a general discussion. Further,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nd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Five factors are crucial in developing visual arts courses using picture books for lower grade levels, namely: “systematic planning of courses on appreciating picture book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tory-telling instruction using picture books”, “careful matching of materials to lower grade level students’ stage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skillful use of work sheets and multiple assessments”, and “integrating visual art courses using picture books into different areas of life”.
2.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teachers can adjust their teaching; it is found that innovative and interesting courses can increase first graders’ motivation; diverse artistic activities are conducive to creativity.
3. Children’s preliminary aesthetical concept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erms of “exploration and performance”, “appreci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beauty”, and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4. This action research can not only facilita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also assists in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parents and practitioners.
一、中文
大衛威斯納(2003)。七號夢工廠,台北:格林。
太田大八(2005)。雨傘,台北:小魯出版社。
方淑真(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王德育譯(1983)。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文泉。
生活學習領域(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朱敬先(1997):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艾拉‧瑪琍(1994)。樹木之歌。台北:台英出版社。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 台北:五南。
何靜瑛(2009)。無字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文憲(2010)。桃園縣中壢市富台國民小學四十週年校慶特刊。
呂憶皖(2009)。當幼兒與美術館相遇—幼兒美術館學習的理論與實務。博物館學季刊,23(4):43-63。
呂燕卿(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之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研討會。
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5)。
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9~36。
佩特.哈群斯(2001)。千變萬化。台北:上誼出版社。
幸佳慧(1998)。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松居直(1981/2009)。再次撒下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青林國際。劉滌昭譯。
林千鈴(2010)。打開藝術眼--親子美術的11堂課。台北:天下雜誌。
林良(1976)。淺語的藝術。台北市:國語日報。
林妹靜(2006)。圖畫書應用於幼兒藝術教學之研究─以色彩遊戲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衍均(2008)。從視覺認知邁向審美關懷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台北:遠流。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煥彰(1998)。尋找夢想、歡樂和美麗—圖畫書的閱讀隨想〉,美育月刊,91,50。
林筠菁(2006)。運用故事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於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侯孜宜(2002)。國小生活教科書「自我觀」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明秀(2003)。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未出版,台東市。
姜文如(2002)。兒童圖畫書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延伸教學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永安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華葳和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
洪嘉慧(2005)。無字圖畫書應用於幼稚園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樹木之歌》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銀杏(2000)。「教師及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徐素霞(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302,11-17。
徐素霞(2002)。兒童圖畫書的圖像特質與文字表現。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41。
徐德成(2008)。幼稚園教師在圖畫故事書教學中運用插畫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市:格林。
馬景賢(1996):談「掉」了字的書。精湛,27 ,45-48。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玉成(1988)。發問技巧與學生能力之增進。教育資料集刊第三十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哲銘(2009)。Hi!印象繪本。台北:上人文化出版社。
張湘君(198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307。
張曉玲(2004)。運用故事繪本於國小中年級學童同理心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91,12-19。
曹俊彥(1999)。什麼是「本土」圖畫書。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5卷,1期,11-12。
莊靖(2008)。看藝術學思考: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的創意思考技術。Perkins, David N.(1994) The Intelligent Eye: Learning to Think by Looking at Art。台北:原點出版。
陳璐茜(2003)。繪本創作DIY。台北市:雄獅美術。
陳瓊花(2002)。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鑑賞課程設計。視覺藝術,5,27-70。
彭懿(2009)。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台北:信誼。
黃壬來(2009)。學校本位視覺藝術課程設計實務。文藻外語學院創意藝術產業簡報。
黃秋玉 、曾榮祥、黃錫權、 魏麗卿、廖美瑩、謝佳吟、郭彩虹、張玲芬、吳貞宜(2004)。幼兒創造力與藝術。台北:紅葉文化。Rebecca T. Isbell、Shirley C. Raines。
黃淑惠(2003)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叔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33,65-72。
楊茂秀(1999a)。讀書討論中的斷與連。毛毛蟲通訊,105,第一版。
楊茂秀(2007)。重要書在這裡。台北:遠流。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嘉貝麗文森(2003)。流浪狗之歌。台北:和英出版社。
廖怡君(2007)。 透過故事,引發提問與討論。毛毛蟲通訊2007年8月
語文學習領域(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劉鳳芯、吳宜潔(2009)。閱讀兒童的樂趣。原著:Perry Nodelman。台北:天衛文化。
劉豐榮(198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
蔡子瑋(2002)。視覺思考的經驗。台北:六合。 Robert H. McKim
夏勳(1969)。兒童美術的開拓。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蔡玉蓉(2002)。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易璇(2009)無字圖畫書融入國小二年級限制式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明憲(2004)。兒童對圖畫的直覺性理解。美育月刊,139,4-22。
鄭淑方(1994)。《無字圖畫書創意教學》,師友,423,76-77
鄭淑方(2003)。幼稚園教師無字圖畫書教學運用之研究-以David Wiesner的《7號夢工場》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羅品欣(2003)。班級規範在教室情境中的應用。國教天地,152,47-52。
羅美慧(2005)。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美蘭(2005)。藝術鑑賞教育專題研究上課講義。未出版。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基本素養指標解說手冊(2005)。教育部國教司編印。
蘇振明(1997)。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月刊, 91, 1-10。
蘇振明(2001)。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自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國立藝術教育館。
二、西文
Jalongo, M. R., Dragich, D., Conrad, N. K., & Zhang, A. (2002). Us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o support emergent literac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9(3), 167-177.
Tomlinson, C.M., & Lynch-Brown, C. (1995).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UPS()Talking About Wordless Picture Books 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y Literacy
Us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o Support Emergent Literacy (2002)Boston: Simon & Sch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