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佩甄 |
---|---|
論文名稱: |
暴力邊緣論對台灣政治民主化運動的貢獻 |
指導教授: | 黃春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經濟學系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0 |
中文關鍵詞: | 政治民主化運動 、政治企業家 、暴力邊緣論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政治民主化是一段未經武裝鬥爭的革命而成功的例子,台灣由威權體制轉型至民主的過程,已有許多學者探討。然而,本文希望由經濟學角度出發,討論政治民主化運動過程中企業家精神與政治企業家的角色。本文將根據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企業家精神和文化演化理論來論述這段歷程,並稱此論述為「暴力邊緣論」。為了驗證理論,本文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運動中出現的抗爭事件數量化,並利用實證模型加以分析。
Acemoglu, D. and J. A. Robinson (2000) “Why did the west extend the franchise democracy,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5(4), 1167-1199
Acemoglu, D., Simon Johnson, James A. Robinson, and Pierre Yared (2005) “Income and Democracy,” NBER Working Paper 11205.
Andrews, C. F. (1987) 《甘地/他就是印度》,台北:北辰文化。
Buchanan, J.M. (1975) “The Paradox of Being Governed,” in The Limits of Liberty: Between Anarchy and Leviath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lement, Catherine (1995) 《甘地/神聖的騾子》,施康強譯,台北:時報文化。
Greene, W.H. (2003) Econometric Analysis, Fif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Gold, Thomas B.,(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Armonk, NY:M.E.Sharpe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潮流》,劉軍寧譯,台北:五南圖書。
Johnston, J. and J. DiNardo (1997) Econometric Methods,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Kirzner, Israel M. (1979) Perception, Opportunity, and Profi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rth, D.C (1980) A Neoclassical Theory of State,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Robert A Dahl (1989) 《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張明貴譯,臺北巿/唐山出版
Sartori,Giovanni (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Cambridge Unversity
Schelling, Thomas C. (1960/1980)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ullock, G. (1971) “The Paradox of Revolution,” Public Choice,11, pp.89-100.
台灣史料編纂小組 (1990) 《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出版。
文馨瑩 (1990) 《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自立晚報出版
王震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卷一期71-116頁
朱雲漢 (1989) ,《建立臺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臺北巿: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吳文程 (1996) 《臺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吳玠鍇 (2003) <中國大陸社會階層、社會抗議與政權穩定分析:1991到2001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釗燮 (1998),<台灣民主化的回顧與前瞻>,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1卷第3期,頁1∼21
李筱峰 (1988) 《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李旺台 (1993),《台灣反對勢力(1976-1986)》,台北:五千年
周祖誠 <選舉競爭與台灣反對運動的發展>,《政治學報》,20卷,1992年12月, 75-120頁。
林佳龍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1期,1988年,117-143頁。
洪永泰 (2001)《立法委員選舉結果對政黨體系的影響》,選後台灣政局新走向研討會。
倪炎元 (1995) 《東亞威權政權之轉型:比較臺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出版。
徐柱峰 (1989) 《台灣集會遊行十年記事》,台北:自立晚報。
張忠棟 (1989) 《自由主義人物》,台北:允晨文化。
陳芳明 (1989) 《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反對運動與民主台灣》,台北:前衛。
彭德富 (2000) <台灣地方選舉與民主轉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德福 (1992)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時英出版。
新新聞周刊 (1989) 《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文化。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1999) 《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1999) 《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1999) 《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
蕭全政 (2004) <經濟發展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1卷1期,1-25頁。
薛化元 (1998) 《臺灣歷史年表Ⅴ(1979~1988) 》,業強出版社。
謝漢儒 (2002) 《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台北:桂冠圖書。
羅俐雯 (2002) <台灣民主轉型 (1980~2000年) 之研究--以Samuel P. Huntington的理論作驗證>,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