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冠瑜
Qiu, Guan-Yu
論文名稱: 跨海峽的職業教育:以東莞X產業學院的技能培訓為例
Cross-strait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ase Study of Skill Formation in Dongguan X Industrial College
指導教授: 鄭志鵬
Cheng, Chih-Peng
口試委員: 方怡潔
劉清耿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技能形成中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台籍教師
外文關鍵詞: Skill formation,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firm cooperation, Taiwanese teacher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台灣的技職教育(在中國稱職業教育)制度西進後的運作和成果。中國,這個過去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國家,近期正面臨產業轉型的壓力,從過往勞力密集型的產業,慢慢轉變為技術密集的型態。在產業轉變的過程,技術工人能不能夠回應產業的需要是升級成功的關鍵之一。本文的案例X學院,由台商與東莞當地大學合作成立,引進許多台籍教師,期盼藉由台灣的技職教育經驗來協助培養人才。本文透過訪談、參與觀察法蒐集資料,並且援引技能形成理論(skill formation)來探討X學院成立至今的成果,最後則以台灣的大同大學作為參照對象,試圖說明台灣與中國的制度環境對技能培訓體制造成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發現,台灣的培訓制度在移動的過程能夠順利落地,但還未能生根。原因出在台籍老師雖然能夠西進,但是有許多教育經驗卻不能簡單地複製,仍然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N/A

    摘要--------i 致謝--------ii 一、緒論-------- 1 (一)前言-------- 1 (二)研究對象與問題--------3 (三)文獻回顧--------5 (四)研究方法--------17 二、學院組成--------19 (一)學院介紹--------21 1.台灣師資--------23 2.現代產業學院--------25 3.人才培養方案--------27 (二) 西進的台灣教師--------27 (三) 學生--------32 (四)學院招生--------34 (五) 小結--------36 三、培訓制度的西進--------38 (一)學院的不同時期--------38 (二) 技能培訓--------40 1.IEET--------41 2.學院課程規劃--------44 3.參與競賽--------48 4.校企合作--------49 (三)小結-------- 63 四、兩岸教育差異--------65 (一)課程案例--------66 (二)培訓問題探討--------68 (三)來台交換--------70 (四)小結-------- 76 五、結論-------- 78 研究限制-------- 79 引用文獻-------- 80 附件--------85

    中國國務院(1952)。《關於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指示》
    中國國務院、中國教育部、中國國家勞動局(1980)。《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
    中共中央委員會、中國國家國務院(199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1996)。《職業教育法》
    中共中央委員會、中國國家國務院(1999)。《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中國教育部(2006)《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部(2006)。《中國企業家協會關於開展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
    中國國務院(2014)。《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稅務總局(2018)。《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2022)。《新職業教育法》
    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及資訊化部辦公室(2020)。教育部辦公室 工業與資訊化部辦公室關於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
    《天下雜誌》326期,《台幹退場,陸幹接手 — 大陸人才升級》
    《天下雜誌》410期,《中國大陸:職業教育大改造》
    「廣東特色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探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年第31期
    王星. 製造業升級路徑與產業工人技能形成[J]. 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9,18(3):1-5. DOI:10.3969/j.issn.2095-364X.2019.03.002.
    王星. 從技能經濟學到技能社會學:技能形成研究的多元面向[J]. 社會學評論,2022,10(4):33-53. DOI:10.3969/j.issn.2095-5154.2022.04.003 .
    王柏期 (Wang, P.-C., & 鄭志鵬 (Cheng, C.-P. (2014). 重訪台商生產協力網絡 : 以珠三角一家台資電子廠為例. 國立清華大學..
    田元訓,王麗紅, 盧曉 & 楊繼紅. (2022). 企業視角下產教融合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機制與策略探索——以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的實踐為例. 職業教育研究, 4, 4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5727.2022.04.008
    吳介民,1998,〈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化〉,《台灣政治學刊》,第3期,頁3-63。(TSSCI)
    吳介民. (2019). 尋租中國 : 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 Rent-seeking developmental state in China : Taishang, Guangdong model and global capitalism (初版).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李宗榮, & 林宗弘. (2017). 未竟的奇蹟 : 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 (初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邢幼田(1996)。台商與中國大陸地方官僚聯盟:一個新的跨國投資模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159-182。doi:10.29816/TARQSS.199607.0004
    周添城, & 林志誠. (1999). 臺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機制 (初版). 聯經.
    邱雋弘(2005)。信任的邊界:自行車台商跨界協力網絡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e559e
    涂曉蝶 (Tu, H.-T., & 謝國雄. (2014). 扭曲的學生,變調的勞工:檢視台灣美髮建教合作制度, 1953-2013。. 國立清華大學.
    張家銘、江聖哲(2007)。蘇州台商的政企關係─制度鑲嵌與比較觀點的考察。政治學報,(44),25-65。doi:10.6229/CPSR.2007.44.02
    張曉峰. (2012). 中國大陸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與發展. 教育資料集刊, 22826, 15–37.
    郭萬達, & 朱文暉. (2003). 中國製造 : “世界工廠”正轉向中國 = Made in China: world factory is turning to China (第1版 ed.). 江蘇人民.
    陳介玄. (2001). 班底與老闆 : 台灣企業組織能力之發展. 聯經出版.
    陳志柔(2001)。中國大陸農村財產權制度變遷的地方制度基礎:閩南與蘇南的地區差異。台灣社會學,(2),219-262。doi:10.6676/TS.2001.2.219
    陳盛賢、林思騏(2018)。兩岸教育交流政策的新制度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8),53-70。https://doi.org/10.7038/JETP.201812_(38).0003
    馮文全、侯小兵(2008)。法治職教:《職業教育法》實施進程的回顧與反思。職教論壇,23(17),46-49。
    黃仲瑤, Huang, C.-Y., & 林宗弘. (2014). 中國職業中專的制度多元性:以成都民辦學校與重慶合辦學校為例. 國立清華大學.
    黃俊豪,2022,〈將技能帶回勞動研究的核心:評三本面向社會大眾的勞動研究專書〉,《台灣社會學》第43期。
    黃茂勇(2017)。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之法律保障機制探究-中國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之視角。學校行政,(109),43-65。doi:10.3966/160683002017050109003
    黑田篤郎, 宋昭儀, & 李弘元. (2002). 中國製造 : 揭開「世界工廠」的真相 (初版). 經濟新潮社出版.
    楊友仁、夏鑄九(2005)。跨界生產網絡之在地鑲嵌與地方性制度之演化:以大東莞地區為例。都市與計劃,32(3),277-301。doi:10.6128/CP.32.3.277
    楊友仁、夏鑄九(2005)。跨界生產網絡之在地鑲嵌與地方性制度之演化:以大東莞地區為例。都市與計劃,32(3),277-301。doi:10.6128/CP.32.3.277
    瑟倫 (Thelen, K., & 盧靜. (2021). 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 : 人人平等的社會核心價值, 透過新政治與勞動體制變革, 驅動創新經濟 (初版). 經濟民主連合.
    詹曉雯,2003,《台商‭/‬台幹與大陸人的差異建構:談界線的維持與游移》,台北‭:‬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潘毅. (2011). 富士康輝煌背後的連環跳 (第1版 ed.). 商務印書館.
    蔡政安、鄭居元(2012)。公司興業精神有多重特性:追求績效的方式不同。管理評論,31(4),29-48。doi:10.6656/MR.2012.31.4.CHI.29
    鄧建邦(2002)。接近的距離:中國大陸台資廠的核心大陸員工與台商。台灣社會學,(3),211-251。doi:10.6676/TS.2002.3.211
    鄧建邦(2007)。彈性下的限制:理解中國台幹的跨界工作流動與生活安排。研究台灣,(3),1-36。doi:10.6456/JTS.200712.0001
    鄧建邦(2017)。受地方限定的工廠:中國大陸內遷台資製造業勞動體制之變遷。台灣社會學,(33),63-64。doi:10.6676/TS.2017.33.63
    鄧建邦(2018)。外派工作者的優勢身份變遷:以中國大陸台籍年輕工作者為例。國家發展研究,18(1),73-109。doi:10.6164/JNDS.201812_18(1).0003
    鄭志鵬(2008)。市場政治:中國出口導向製鞋業的歷史形構與轉變。台灣社會學,(15),109-163。doi:10.6676/TS.2008.15.109
    鄭志鵬(2016)。外生的中國資本主義形成:以珠江三角洲私營企業主創業過程為例。台灣社會學,(31),141-191。doi:10.6676/TS.2016.31.141
    鄭陸霖(1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1-46。doi:10.29816/TARQSS.199909.0001
    戴伯芬.(2001). 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大家出版.
    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頁11-54。(TSSCI)
    謝國雄,1993,〈事頭、頭家與立業基之活化:台灣小型製造業單位創立及存活過程之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5卷,頁93-129。(TSSCI)3
    Acemoglu, D., & Pischke, J.-S. (1999). Beyond Becker: Training in Imperfect Labour Markets. The Economic Journal, 109(453), F112–F142. http://www.jstor.org/stable/2565588
    Antonietti, Roberto & Antonelli, Gilberto & Guidetti, Giovanni. (2009). Organizational change, skill formation, 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 Evidence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4. 206-247. 10.1111/j.1467-6419.2009.00615.x.
    Becker, G. S., & Tomes, N. (1976). Child Endowments 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ldre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4), S143–S162. http://www.jstor.org/stable/1831106
    Busemeyer, Marius R., and Christine. Trampusc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llective Skill Form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rint.
    Cai, F. and Lu, Y. (2013), Population Change and Resulting Slowdown in Potential GDP Growth in China. China & World Economy, 21: 1-14. https://doi.org/10.1111/j.1749-124X.2013.12012.x
    Campbell, John L.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Print.
    Chen, M. C. (2012). Fortress in the Air: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Taiwanese Export-Manufacturing Transplants in China. Issues & Studies, 48(4), 73-112. https://doi.org/10.7033/ISE.201212_48(4).0003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16), 386–405. https://doi.org/10.2307/2626876
    Granovetter, Mark S. Society and Economy : Framework and Principl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rint.
    Hall, Peter A., and David W. Soskice.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xford [Englan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rint.
    Hsing, You-tien. Making Capitalism in China : The Taiwan Conne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rint.
    Li, Hongbin, Prashant Loyalka, Scott Rozelle, and Binzhen Wu. 2017. "Human Capital and China's Future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1 (1): 25-48.DOI: 10.1257/jep.31.1.25
    North, D., & Thomas, R.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0511819438
    Thelen, K. (2004). How Institutions Evolv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kills in Germany,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mbridg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0511790997
    Thelen, K. (2014). Varieties of Liberalization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Social Solidarity (Cambridg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1107282001
    Wrong, D. H. (1961). The Oversocialized Conception of Man in Modern Sociolog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6(2), 183–193. https://doi.org/10.2307/2089854
    Wu Jieh-min, 2001, “State Policy and Guanxi Network Adaptation in China: Local Bureaucratic Rent-Seeking”, Issues and Studies, 37(1), 20-48
    Zhang, Kevin H. China as the World Fact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Web.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