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正瑜 |
---|---|
論文名稱: |
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徐素霞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2 |
中文關鍵詞: | 兒童圖畫書 、圖像語言 、兒童畫 |
外文關鍵詞: | picture book,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child's pain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運用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藉由圖畫書圖像語言的表現傳達故事,引發兒童心中的感受,在賞析教學過程中教導兒童「看」,仔細的觀察圖像語言的表現,並利用擴散性的思考、討論,給予兒童視覺的饗宴、從觀察圖像認知、描述圖像、分析圖像、理解圖像、解釋圖像意涵、讓兒童對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能有所感動、與感知,以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價值觀的建立,以延伸兒童繪畫的表現,拓展兒童在繪畫表現的視野。
本研究以6-9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的主要目的為:
1.了解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的內涵。
2.探討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差異情形。
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與實驗研究法。文獻分析法主要是探討兒童圖畫書的意義、重要性與特質和圖像語言的內涵與藝術表現形式。實驗研究法主要以圖畫書圖像語言表現的賞析,運用繪畫主題表現,探討其對兒童在繪畫表現上的差異情形。包括:1.畫面上角色的肢體動態表現,2.畫面上角色的描繪,注重表情、情感的流露,3.角色的塑造注重精緻性、細膩性,4.能掌握整體趣味性表現,5.色彩運用呈現不同色調及層次的表現,6.構圖形式具有張力7.空間佈局上能營造情境,8.傳達圖像內容敘述 9.符合主題內容且有想像力的表現,10.作品整體完整度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為:1. 圖畫書的圖像語言之賞析對六歲兒童的繪畫表現在畫面上角色的肢體動態表現,角色的描繪上注重細節、細膩性,能掌握其整體趣味性,色彩運用能有不同色調及層次的表現,.空間佈局上能營造情境,圖像傳達敘述,符合主題內容且有想像力的表現上,均達到顯著差異,而「角色的描繪,注重表情,情感的流露」、「構圖形式具有張力」,與「作品整體完整度」三項則未達到顯著之差異。2. 圖畫書的圖像語言之賞析對七歲兒童的繪畫表現在畫面上角色的描繪和表情與情感的流露,注重細節、細膩性,能掌握其整體趣味性,色彩運用能有不同色調及層次的表現,構圖形式具有張力,空間佈局上能營造情境,圖像傳達,符合主題內容且有想像力的表現,上,也達到顯著差異,而「角色的肢體動態表現」、「作品整體完整度」兩項則未達到顯著之差異。3. 圖畫書的圖像語言之賞析對八歲兒童的繪畫表現在畫面上角色的肢體動態表現,畫面上角色描繪表情與情感的流露,注重細節、細膩性,能掌握其整體趣味性,色彩運用能有不同色調及層次的表現,構圖形式具有張力,空間佈局上能營造情境,圖像傳達,符合主題內容且有想像力的表現上,達到顯著差異,而「作品整體完整度」則未達到顯著之差異。4. 圖畫書的圖像語言之賞析對九歲兒童的繪畫表現在 畫面上角色的肢體動態表現,畫面上角色描繪表情與情感的流露,注重細節、細膩性,色彩運用能有不同色調及層次的表現,構圖形式具有張力,空間佈局上能營造情境,圖像傳達,符合主題內容且有想像力的表現,作品整體完整度之差異情形上,達到顯著差異,而在「整體趣味性」的表現上則未達到顯著之差異
Abstract
The research is to arise the child's feeling out of their mind by reading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to convey the sto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we teach the child how to read the picture book, how to observe the illustrated and how to spread their diffusible thought. After discussing the story content, The child feel happy when they had learned the illustrated book from observing cognition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 analysing realizing to explaining the illustrated true meaning.
We hope the child can be move by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for they knowing, feeling and development to 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It’s not faraway for the child if they had set up their own value, they would have good behavior in painting and have good sight for the paint.
The research subject is from 6 to 9 years old children. The main goal for the research are (a)to the realize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 (b)to discover the main affection between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and the child’s painting.
Through the methods including: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organum.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is to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child’s picture book,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ild’s picture book,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and the patter of art.
The experimental organum is to research how to enjoy readind a illustrated book, using the painting subject and realize the above reason for the child’s effection.The content includs: (a)To show the bady-dynamic role play in the paint. (b)To display the facial feeling in the paint. (c)To emphasize the delicacy in detail. (d)To control the funny parts. (e)To use colors in different level. (f)To paint the structure pattern. (g)To mark a situation of space configuration. (h)To convery the illustrated. (i)To meet the subject in assordance with imagination. (j)To control the whole different situation.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a) For the six-year-old child’s show in the paint, they have different and dominant achievement in displaying their painting ability, body-dynamic show, emphaisizing the delicacy in detail, converying the illustrated, coloring the paint in different level, after they have admired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b) For the seven-year-old child’s show in the paint, they have dominant achievement in displaying their paint in facial fefling, emphaisizing the delicacy in detail, different and dominant achievement in displaying their painting ability, controling the interesting thing , coloring the paint in different leve show, structure pattern, make a good situation of space configuration, converying the illustrated, in accord with the subject and the show of imagination, after they have admired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c) For the eight-year-old child’s show in the paint, they have dominant achievement in displaying their paint ability, body-dynamicshow, displaying their paint in facial feeling, emphaisizing the delicacy in detail, controling the interesting thing, coloring the paint in different leve show, structure pattern, make a good situation of space configuration, converying the illustrated, in accord with the subject and the show of imagination, after they have admired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d) For the nine-year-old child’s show in the paint, they have dominant achievement in displaying their paint ability, emphaisizing the delicacy in detail, different and dominant achievement in displaying their painting ability, body-dynamic show, displaying their paint in facial feeling, emphaisizing the delicacy in detail, coloring the paint in different leve show, structure pattern, make a good situation of space configuration, converying the illustrated, in accord with the subject and the show of imagination, controling the whole diffferent situation, after they have admired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
Keyword:picture book 、the illustrated book language、child’s painting.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方淑真(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宣一(2004)。開啟世界的第一扇窗,城市故事繪本系列。http://www.ylib.com/hotsale/city3books/experts.htm。【線上查詢】
王逸棻(1996)。兒童繪畫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德育譯(1975)。Victor Lowenfeld 著,創性與心智之成長,台北:啟源書局。
王德育譯(1991)。Lowenfeld, V. & Brittain, W.L.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成哲海(2003)。兒童畫欣賞與評價。優藝 美術網。【線上查詢】http://ue.xiloo.com/thwz/thwz3.htm。
朱光潛(1993)。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朱源泉(2002)。從小扎根 ─談繪本教育的重要性。 【線上查詢】http://www.chibs.edu.tw/lib/sissue/html/p39_54.htm。
何三本(1998)。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何政廣(1996)。插畫的藝術定位。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天衛文化
何懷碩(2003)。給未來的藝術家: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吳仁芳(1993)。兒童繪畫造形與色彩表現特徵。國教月刊,10月/ 40卷1.2期。
吳清山(198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吳淑玲(2001)。談圖畫畫書在讀書治療上的運用。美育雙月刊,122期,頁.17。
呂廷和譯(1975)。Herbert Read著,《透過藝術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台北:雄獅出版社。
呂愛強(2001)。(解放軍報 2001年01月15日 第7版)
呂燕卿 (1992 )。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月刊,24期。
呂燕卿 (1994 )。談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美育,第46期, 頁41-48。
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般的繪畫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6a)。如何欣賞兒童的繪畫。美國教世紀:173期
呂燕卿(1996b)。如何欣賞兒童繪畫之天地。藝術家,29期。
呂燕卿(1996c)。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美育月刊,69期。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月刊 ,106期。
宋珮(2002)。圖畫書中的繪畫表現 。演講地點╱國語實小。記錄╱陳佳欣
李平 譯、洪蘭審訂(1997)。Armstrong, T.,1994原著,Multiple l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弘善 譯(2000)。Robert J﹒Sternberg & Louise Spear–Swerling / 著。思考教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治國(2001)。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圖畫故事書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長俊譯 (1985 )。Arnheim, R.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修訂版) 台北:雄獅圖書。
李冠瑢 (1998)。兒童插畫於平面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圖畫書為例。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英輔譯(1992)。北川民次著,兒童的繪畫與教育 台北:世界文物。
李英輔譯(1996)。熊本高工、福井昭熊共著,兒童是天才、塗鴉萬歲—由兒童
李晉湲(2002)。學前兒童的美感教育。幼兒音樂教育。【線上查詢】http://www.google.com/search?q=cache:fXmmALp86IUJ:fsbaby.myrice.com/luntan/juanjia0002.doc+%E7%BE%8E%E6%84%9F%E5%88%A4%E6%96%B7&hl=zh-TW
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蒲公英出版社,台北:元山書局。
李靜芳 (1992)。兒童繪畫的探討。現代美術,45期,頁60-63。
李叡明 譯(1992)。Victor Lowenfeld 著,兒童美術與成長。台北:世界文物。
杜若洲 譯(1976)。Bates Lowry著,視覺經驗 。台北:雄獅圖書。
杜聲鋒(1997)。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遠流。
岡田正章等(1999)。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武陵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幸佳惠(2000)。兒童圖畫書的藝術散步_藝術風格介紹。美育期刊113,
幸佳慧(1999)。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幸曼玲(1999)。精湛兒童之友月刊,1999年12月號第十八期別冊。
林于宏(2003)。兒童圖畫書教學設計與檢討。台灣兒童圖畫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5。
林仁傑(2001)。藝術家的多元智能_以米開朗基羅為例(Michelangelo,1475-1564)美育雙月刊,122期,頁17。
林文寶等著(1998)。認識童話。台北:天衛文化。
林玉山(199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討。國教月刊,39卷 7.8期。
林杏莉(2002)。臺灣圖畫故事書得獎作品研究。臺北巿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佳燕(2003)。運用「故事」統整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
林真美(1994)。繪本與我。兒童文學學會。會訊 10卷2期會訊 頁37-38。
林真美(1996)。圖畫書_幼兒的閱讀之窗。認識兒童讀物插畫。頁124-135。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真美(2000)。兒童繪本系列講座:講座名稱:繪本與兒童。【線上查詢】;2000/03/11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煥彰(1998)。尋找夢想、歡樂和美麗,圖畫書的閱讀感想。美育期刊,91期,頁49-56。
劉滌昭譯(1995)。松居直(Tadashi Matsui)著。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雨云 譯(1991)。E.H. Gombrich著,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
侯明秀(2003)。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姚一葦(1989)。欣賞與批評。台北:聯經出版社。
施政廷(1996)。插畫的實戰經驗,認識兒童讀物插畫 。台北:天衛文化。
柯倩華(2002)。讀書會_圖畫書與兒童心理。【線上查詢】http://www.ntl.gov.tw/readgp/confrec/9003/17.htm
查顯良(1997)。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生繪畫空間表現特質之多重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麗珠等譯(2000) 。 Feldman, E. 著 。藝術教育的本質 。台北:五觀。
胡寶林 (1994)。 繪畫與視覺想像力 。台北:遠流出版社 。
夏丏尊(1994)。文心。台南:文國。
夏勳 編(1969)。兒童美術之開拓。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夏勳 編(1985)。美術教育選集。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夏勳 編(1985)。美術教育選集,高美慶.葉榮枝 譯:藝術在今日生活中的性質與地位,頁14。
徐素霞 (1996)。帶孩子親近藝術名作,國教世紀,173期,頁32-36。
徐素霞 (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兼談插畫在兒童圖畫書中的角色與創作,雄獅美術,1996.04,頁11-17。
徐素霞 (1998)。圖像語言藝術與純藝術之創作探討。美育月刊,91期,頁31-36。
徐素霞 (2000)。「藝術與生活」的結合和教學運用。國教世紀,193期,頁17-24。
徐素霞 (2000)。我 的「畫」也有「話」說-波隆納插畫展之歐美作品風格探討,美育雙月刊,113期,頁3-12。
徐素霞 (2001)。且讓藝術創意妝點生活空間。美育雙月刊,124期,頁66-73。
徐素霞(1987)。從美育觀點談國內兒童讀物插畫品質的提昇。台北:天衛文化。
徐素霞(1994)。視覺與心靈的合奏。新竹:炆晟。
徐素霞 編(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素霞(1987)。從兒童讀物插畫談欣賞教學。台北:雄獅美術,1987.04。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月刊,1998.1。
高明美(2000)。兒童繪本系列講座:講座名稱:讓孩子耳聰目明的圖畫書。
屠美如,孔起英 (1999)前兒童美術欣賞課程框架。幼兒教育,第11期。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文雄(1964)。兒童人形畫與智慧關係之研究。測驗年刊,11期,頁60-78。
張世宗(1996)。創意解題—論美勞創作比賽之開放。國民教育,36(4),頁58-62。
張全成 (1986)。從鑑賞教學的加強談美術教育的多元功能與目標。美育月刊,5期,頁2-4。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6),9-29。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繼文(1996)。從資訊時代的藝術趨向探討國小美術教育。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頁29-49。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期刊91,頁12-19。
莫淑蘭(2001)。兒童美術創造力與療育。美育雙月刊,122期,頁35。
許信雄,陳武鎮,吳碧芸譯,(1992)。Gottfried Tritten,G.著,兒童美術表現技巧—喚起創造力、增進表現、發展人格。台北:世界文物。
郭武雄(1996)。知覺發展與美勞教育關係之初探。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頁p52-85。
郭為藩編著(1996)。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台北:正中書局。
郭榮瑞(2001)。全球化與圖式化-東方線條的再生。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時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台北:文景。
郭禎祥譯(1991)。Elliot W. Eisner著(1972)。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
郭麗玲(1991)。在話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期,頁20-33。
陳秀鳳(2000):圖畫書的基本要素。靜宜大學第四屆全國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陳宗耀(2002)。幼兒圖畫書的研究。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線上查詢】http://www.cbkx.com/2002-a/284.shtml。2002,10,20。
陳武鎮 譯(1990)。Elliot W. Eisner著, 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 :台北:世界文物。
陳武鎮 譯,(1992)。W.Lambert Brittain著,幼兒創造力與美術,台北:世界文物。
陳秉璋(1996)。後現代社會與藝術的精神性。8頁。
陳秋瑾(1995)。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藝風堂。
陳美燕(1996)。就編輯的角度看_兒童歷史讀物插畫,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天衛文化。
陳郁秀(2000)。好書指南書_少年讀物.兒童讀物。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序)。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陳處世(1969)。兒童畫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文教出版社。
陳瑤華(1996)。兒童美術教學講座。台北:藝術家。
陳輝東(1998)。兒童畫的認識與指導。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陸雅青(1993)。藝術治療_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陸雅青(1998)。兒童畫中用色現象之探討。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1~137。
傅林統(1990)。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文化。
博客來網路書店(2004)。書籍館,早起的一天。【線上查詢】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87000 ,2004,3,8。
博客來網路書店(2004)。書籍館,媽媽外面有陽光。【線上查詢】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36313,2004,3,8。
博客來網路書店(2004)。書籍館,跳蚤市場。【線上查詢】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8257,2004,3,8。
游伯松(2000)。兒童繪畫空間重疊表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童書榨汁機。http://reading.educities.edu.tw/,2002,10,8。
馮秋萍(2003)。從信誼幼兒文學獎看台灣本土之圖畫書創作。台灣兒童圖畫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5。
黃壬來、陳朝平著 (1995)。 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黃武雄(2004)。童年與解放。台北:左岸文化。
黃迺毓(1999)。童書是童書。台北:宇宙光。
黃銘祝(1999)。從藝術與生活的重要性來談藝術教育的改革。國教世紀,184期,頁20-22。
楊茂秀(2002)。繪本演奏。台中:台中圖書館。
楊淑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3期,頁71。
楊景芝(2004)。 童趣大師繪本。【線上查詢】http://www.benmama.com/index.html,2004,5,10。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台北:亞太。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田園城市。台北:亞太。
詹楊彬(1992)。最新插畫表現技法。台北:星狐出版社。
詹楊彬(1996)。兒童讀物插畫技法。台北:星狐出版社。
詹楊彬 (1990)。插畫新技。台北,藝術圖書。
漢寶德(2003)。美感教育的有效途徑。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夏季號。
趙 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劉清彥(2002)。馬到成功的繪本新象。 聯合報【線上查詢】http://be1.udn.com/2002/2/25/NEWS/CULTURE/READEXCELLENT/714083.shtml,2002,4,8。
劉鳳芯 譯(2000)。Perry Nodelman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文化。
劉鳳芯(2000)。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台北:幼獅文化。
劉鳳芯主編(2000)。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文化。
劉豐榮(1997)。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圖書。
蔡金柱、李叡明 譯(1993)。霜田靜志著 兒童畫的心理與教育,台北:世界文物。
蔡慧如(2001)。圖畫書不是書 上海學前教育網。【線上查詢】http://www.edu.cn/20010827/208772.shtml,2003,8,19。
鄭明進(1973)。怎樣瞭解幼兒的畫。台北:世界文物。
鄭明進(1996)。談科學類兒童圖畫書 ,認識兒童讀物插畫。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天衛文化。頁54~75。
鄭明進(1998)。探討國內外科學圖畫書的插畫。美育期刊91,1998.1,頁37-48。
鄭明進(1998)。圖畫書的美妙世界。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鄭明進(1999)。世界傑出插畫家(歐美篇)與(亞州篇)。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鄭明進(1993)。兒童美術—主題100。台北:世界文物出版。
鄭明進(1995)。兒童的故事畫指導。台北:世界文物出版。
鄭明憲(2004)。兒童對圖畫的直覺性理解。美育雙月刊,139期,93.4,頁.4-22。
鄭璇(2003)。人民教育出版社。兒童繪畫的特點與心理分析。【線上查詢】http://www.pep.com.cn/index.htm
鄧美雲、周世宗(2000):繪本創作DIY。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冀文慧(2003)。幾米繪本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素秋(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1945~2001)。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絢譯(1999)。Margaret Wertheim 著。空間地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簡茂育(2001)。手製繪本DIY,台北:教育之友文化。
蘇振明(1987a)。有生活感、生命力的畫。漢聲精選世界兒童圖畫書,媽媽手冊25–36,P.13。
蘇振明(1987b)。看圖、欣賞與學習___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輯於馬景賢主編的「認識兒童讀文插畫」。中華民國文學學會。頁16-27。
蘇振明(1991) 。啟發孩子的繪畫潛能,台北:時報文化。
蘇振明編著 (2001)。臺灣兒童畫導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二、英文文獻:
Edwards, betty(1989)..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New York:The Putnam Publishing Group.
Gardner H.(1973).The Arts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John Wiley&Sons.
Gardner H.(1982).Art,Mint,and Brain,.N.Y.:BasicBooks.
Gardner H.(1993).Multiple lntelligences -The Putnam Publishing Group.
Gardner, Howard.(1983).Frames of Mind. New York:Basic Books.
V.Lowenfeld.(1947).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五、兒童圖畫書 書目一覽表:
《子兒吐吐》。文/李瑾倫。出版社:信誼基金出版社。初版日:1993. 07. 31
《小黑魚》。李歐•李奧尼 譯者:張劍鳴 。出版社:上誼文化;出版日:92.03.20
《田鼠阿佛》。李歐•李奧尼 譯者:孫晴峰 。出版社:上誼文化。出版日:92.03.20
《亦宛然布袋戲》。文/王家珠, 圖 / 劉思源。
《早起的一天》。文.圖 /賴馬。譯者:John Balcom 出版社:和英 初版日期:2002 .02 .05
《巫婆與黑貓》。文/文萊利•湯瑪士 圖/科卡•保羅。譯者:余治塋。出版社:三之三
《貝克的紐約》。作者:凱西.傑考(Kathy Jakosen) 譯者:鍾文音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90.11.01
《拼被人送的禮》:作者/傑夫.布藍 。譯者:楊茂秀 。出版社:青林
《彩虹魚》。作者:馬克斯.菲斯特/著。出版社:青林。初版日期:2002. 03 .15
《魚就是魚》。李歐•李奧尼 譯者:黃迺毓 。出版社:上誼文化;出版日:92.03.20
《媽祖回娘家》。文/王家珠,圖 / 張玲玲。
《媽媽 外面有陽光》文.圖 /徐素霞。出版社:和英出版社。
《媽媽的禮物》。作者:黛安.古迪 。譯者:余治瑩 。出版社:上堤文化
《媽媽買綠豆》。曾陽晴/文,萬華國/圖。出版社:信誼基金出版社。
《跳蚤市場》。文.圖安野光雅(Mitsumasa Anno)。譯者:鄭明進。出版社:上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