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純華
Chang, Chun Hua
論文名稱: 李覯的教化思想研究
A Study of Li Gou’s Concept of Moral Transformation
指導教授: 侯道儒
Douglas Skonicki
口試委員: 祝平次
Zhu, Ping Ci
陳雯怡
Chen, Wen 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李覯教化禮論政治思想人民
外文關鍵詞: Li Gou, Moral transformation, Ritual, Political Thought, the Peopl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李覯的教化思想」切入,結合北宋前期的時代背景,析論李覯如何思考教化、如何想像實踐的可能,並進而發展出他以其自身經歷與思想傾向所形成的教化思想。
      第二章為時代背景與李覯其人之踐履。宋初中央集權、重文抑武的政策,造成種種國家社會問題,李覯與范仲淹等人,關心天下國家、志在濟世,並渴望透過政治實踐實現其教化治道理念。李覯所著者多立意於康國濟民,但因屢試不第,至終皆未能得其位以行道。觀李覯教化思想之形成,因其長期在野,格外重視改善時弊與人民之教化,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主要以其教化思想的內部理論為核心。第一節討論教化的基礎為禮,李覯使用並重新詮釋儒家之「禮」,將其來源解為聖人承天道所制,內容基本涵括所有生活法度、人倫秩序,為將天地萬物秩序實現於人間的媒介。他將仁、義、智、信、樂、政、刑七者一同涵攝於禮,強調禮在滿足人情(順)以及約束行為(節)方面的作用,強化其在社會物質需求及政治制度上的功能與地位,以此作為其教化思想的主軸。第二節討論賦予教化可能的性論。為了肯定教化之必要性,李覯繼承並發展了中唐韓愈之性論,認為人普遍為需要教化之「中人之性」,故需具先天善性的聖人「會之為禮」。他強調人之賢善與否不決定於天生之性,而在於其人自身對於學禮的渴望,因此主張賢人乃「學禮而後能」者,學成則性即同於聖人。第三節探討後天之人事與環境的教化作用。李覯在其性論的基礎上,標舉人常近於賢聖、日習禮儀,並受其潛移默化而感通成善的教化過程,將之視為人修德、培養心性的重要教化途徑。
      第四章以現實環境之教化實踐為核心,第一節討論「文」之於教化。由於北宋前期西崑體盛行,李覯憂心於當時文風與科舉取仕的傾向受到的影響,故繼承韓愈的文觀,試圖藉著文學型態(古文)的改革,重建及普及一種符合聖人之道的思想價值觀。他將「文」解為「治物之器」,將其價值定位於政教之用,認為「文」與國家之治密不可分,且具有文化的意涵。第二節接續探討政治之於人民的教化實踐。李覯渴望透過政治實踐重建秩序、實現教化,故他對人民的想象是消極而被動的,亟需一個積極有為的政府為之節以制度。他主張教化施行的流動性為由內而外、由上而下,君王個人當脩德、明家道,以其身為人效習之表率。至於政令、制度上的教化實踐,首先在興學校。李覯認為學校的目的在養士,士入於朝,便得以行政;在野,則為鄉里間之表率,故不論得仕與否,皆與民之教化息息相關。他主張國家應廣設州縣、調整學制,並以德行為取士標準,使士皆有德,教化風俗便可教民成善。其次,他主張君王應謹於禮,具體表現在為民明立制度。他為君王訂出一份聖王治政藍圖,主張應循此為民訂立合於禮的制度以養民、教民,並論證君、士大夫與民的關係,認為治民者乃官吏,故君王應重視選任賢能,並定時施行賞罰廢置,使治道一致,教化乃行。


      Li Gou was an important thinker during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and an intellectual ally of Fan Zhongya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liticians of his time. Both Li and Fan shared similar political ideals, and they worked tirelessly to implement their dao in government. One of the cornerstones of their political ideology was the concept of moral transformation or jiaohua 教化. This thesis analyzes Li Gou’s conception of moral transformation, and his view of how it could be implemented by literati and the stat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arly Northern Song politics.
    This study begins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Li Gou’s life and times found in Chapter Two. This sets the stage for Chapter Three, which focuses on Li’s theory of moral transformation. Li reinterpreted this concept as it was found in Pre-Qin Confucianis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his time. He argued that the sages (shengren 聖人) created ritual norms in high antiquity in response to human sentiments and societal conditions. Li moreover expa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ritual by linking it to seven key moral and political norms: ren 仁, yi 義, zhi 智, xin 信, yue 樂, zheng 政 and xing 刑. Li emphasized that the function of ritual was not only to satisfy human desire but also to control it. He also developed Han Y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arguing that man’s goodness was not innate, but rather depended on his desire to improve himself through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ritual. Li asserted that through hard work and study it was possible for human beings to matc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ancient sages.
    In Chapter 4, I turn to the problem of how Li Gou’s concept of moral transformation could be implemented withi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Despite the fact that Li never managed to pass the exams and become an official, he cared for the people and thought deeply about how to enlighten and educate them. He maintained that literati could use writing to explicate moral principles and spread the ritual teachings of the sages. Li worried about the corrupting influence of the Xikun style (西崑體) popular during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which stressed literary refinement over moral principles. In response, he championed Han Yu’s view of guwen (古文), and its emphasis on using writing to illuminate the dao. Li stressed the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writing, and argued for its utility in educating the people and ruling the state. In addition, Li contended that the state had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implementing the m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pulace. Li advocated for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local schools, and modify the examination system to place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moral virtue of prospective officials. He also recommended that the emperor comply with ritual norms and institute clear policies for the people to follow. In his writings, Li provided a blueprint based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devised by the ancient sages, arguing that it could guide the emperor and his rule. He believed that if the emperor followed his blueprint for morally transforming the populace, then the people’s needs would be met and the state would attain peac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研究取徑、章節安排與研究貢獻 第二章 李覯與其生活的時代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李覯的人生踐履 第三章 李覯的教化思想內容(一) 第一節 「禮之教化也微」──以禮為基礎 第二節 「聖與賢終一也」──人可以為賢之性論 第三節 「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後天環境之教 小結   第四章 李覯的教化思想內容(二) 第一節 「文之化人也深」──文的教化作用 第二節 「孳孳焉以安民為務」──政治的教化實踐 小結 第五章 結語   第一節 研究成果   第二節 論文貢獻與展望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漢]王充,《論衡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漢]揚雄,《法言》,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小組編,《禮記注疏》,《十三經   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釋,《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小組編,《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小組編,《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李覯,《李覯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83。
    [宋]張詠,《張乖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里仁書局,1979。
    [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李埴,《皇宋十朝綱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0。
    [宋]朱熹,《近思錄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2。
    [宋]朱熹述,[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第一冊,臺北:鼎文書局,1979。
    [宋]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全宋筆記》第二編: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
    [宋]王安石,《周官新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祥道,《禮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亮,《陳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
    [宋]邵伯溫,《邵氏見聞錄》,編於《中國野史集成》,四川:巴蜀書社,1993。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4。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73。
    [清]王夫之,《宋論》,臺北:里仁書局,1981。
    [清]王士禛著,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
    [清]高步瀛,《唐宋文舉要》,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4。
    王雲五主編,史次耘註釋,《孟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釋,《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李滌生撰,《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曾棗莊、劉琳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二、近人論著(依姓名筆劃排列)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方豪,《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王邦雄,《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6。
    王德毅,《宋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王瑞明,《宋儒風采》,湖南:岳麓書社,1997。
    王雲五,《宋元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中華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輯,張其昀監修,《中華百科全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
    朱日耀,《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89。
    李強,《北宋慶曆士風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11。
    林天蔚,《宋史試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
    金毓黻,《宋遼金史》,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
    林素芬,《北宋中期儒學道論類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
    胡適,《胡適文存》二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祝尚書,《宋代文學探討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
    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姜國柱,《李覯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臺北:水牛出版社,1981。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1。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夏君虞,《宋學概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張其凡、范立舟,《宋代歷史文化研究(續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張錫恭,《禮學大義》,《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三輯第29冊,臺中市:文听閣,200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8。
    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楊秀宮,《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和發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漆俠,《漆俠全集》第二卷,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熊十力,《讀經示要》,《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第4冊,臺中市:文听閣,2008。
    禚夢庵,《宋代人物與風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潘重規,《論語今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上、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錢穆,《讀史隨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錢冬父,《唐宋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謝善元,《李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北:中華書局,1970。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
    羅伽祿,《北宋名儒李覯》,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土田健次郎,朱剛譯,王水照主編,《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尼微遜等,孫隆基譯,《儒家思想的實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三、近人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一) 期刊論文
    王曉驪,〈論宋代政治文化對宋代文學的影響〉,《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1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頁37-47。
    王煜,〈讀「李覯集」和「朱舜水集」〉,《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卷第7期,1982年7月,頁62-65。
    石櫻櫻,〈李覯與荀子禮論思想比較研究〉,《僑光技術學院通觀洞識學報》第9期,2008年6月,頁1-19。
    付勝國、羅伽祿,〈李覯的人才思想〉,《撫州師專學報》第26期,1990年8月,頁47-57。
    任鋒,〈經世精神和皇極觀念:宋儒的「洪範」思想傳統〉,《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193-226。
    李哲賢,〈論李覯之功利思想〉,《鵝湖月刊》第377期,2006年11月,頁13-19。
    周世泉、羅伽祿,〈略論李覯的人格精神〉,《江西文獻》第223期,2011年5月,頁31-38。
    周仲超,〈李覯的學術思想和歷代學者對他的欽崇〉,《江西文獻》第203期,2006年2月,頁17-19。
    金中樞,〈李覯的經學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90年3月,頁1-16。
    姜國柱,〈論李覯的經濟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192期,1995年10月,頁61-73。
    范立舟,〈宋儒聖人史觀論析〉,《孔孟月刊》第36卷第12期,1998年8月,頁8-15。
    夏長樸,〈近人有關李覯與王安石關係諸說之商榷〉,《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頁371-382。
    夏長樸,〈李覯的重禮思想及其與荀子的關係〉,《臺大中文學報》第2期,1988年11月,頁265-281。
    夏長樸,〈李覯的非孟思想〉,《幼獅學誌》第19卷第4期,1987年10月,頁121-145。
    馬振鐸,〈論李覯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總第27期),1987年4月,頁61-69。
    張瑞麟,〈歐陽修「尊韓」的意蘊〉,《宋代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2011年6月,頁101-151。
    陳正鳴,〈宋代政論家李覯學說述略〉,《中興評論》第3卷第11期,1956年11月,頁17-22。
    陳榮照,〈宋初教育家胡瑗—體用之學的實踐〉,《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術論文集刊》第3集,1990年8月。
    陳芳明,〈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容〉,《食貨月刊》第1卷第8期,1971年11月,頁418-430。
    陳慶新,〈宋儒春秋尊王要義的發微與其政治思想〉,《新亞學報》第10卷第1期,1972年12月,頁269-368。
    曹德本,〈李覯的功利主義思想及其哲學基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1986年,頁39-42。
    馮友蘭,〈中國政治哲學與中國歷史中之實際政治〉,《清華學報》第12卷第1期,1937年1月,頁99-112。
    曾春海,〈「荀子」的社會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5期,1992年9月,頁99-132。
    葉鴻灑,〈宋代書院教育之特色及其組織〉,《淡江學報》第15期,1977年9月,頁57-79。
    葉鴻灑,〈論宋代書院制度之產生及其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卷第3期,1973年12月,頁195-221。
    鄒建鋒,〈謝善元:《李覯之生平與思想》〉,《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27期,2004年春-夏,頁147-166。
    劉振志,〈李覯「國家戰略」思想初探〉,《東吳歷史學報》第1期,1995年4月,頁127-151。
    劉述先,〈論儒家「內聖外王」之理想〉,《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2期,1988年2月,頁26-34。
    劉述先,〈關於 <儒家與政治學> 的討論〉,《鵝湖月刊》第12卷第11期,1987年5月,頁6-13。
    劉述先,〈宋明儒學的特質與其現代意義〉,《哲學年刊》第3期,1985年6月,頁121-150。
    盧秀菊,〈李覯的經濟思想〉,《教學與研究》第7期,1985年6月,頁227-232。
    羅伽祿,〈跨越千年的紀念—「紀念李覯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江西文獻》第221期,2010年11月,頁33-38。
    龔重謨,〈李覯思想的核心價值探微〉,《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01-105。

    (二)學位論文
    林素芬,《北宋儒學道論研究-以范仲淹、歐陽修、邵雍、王安石為探討對象》,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林玉婷,《孫復《春秋尊王發微》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胡文豐,《李覯生平及其富國思想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胡彩紋,《李覯禮學析論》,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夏長樸,《王安石的經世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