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慧君 Hui-Jun Tsai |
---|---|
論文名稱: |
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Cooperative Learning`s Effects on Students: A Meta-analysis |
指導教授: |
廖遠光
Liao, Y. C.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合作學習 、後設分析 、學習成效 、教學策略 |
外文關鍵詞: |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a-analysis, achievement, straged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探討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不同文件性質、樣本性質、研究方法及研究案性質的合作學習相關研究,其學生學習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所採用的文獻來源主要有: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之研究計畫、Educational ResourcesInformation Center(ERIC)。研究者將所蒐集到的合作學習相關實證研究進行篩選之後,符合本後設分析標準之研究報告計有82篇,經過登錄編碼、計算效果大小值,以及統計分析等步驟後,研究結果如下:
壹、合作學習對學生整體學習成效有正面的提升效果。
本研究提供合作學習可以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成效之依據。在所蒐集的研究報告中,其效果值分別為0.52、0.33、0.48,代表合作學習在學生的認知學習、社會行為學習兩方面其成效是中度地優於控制組(大多為傳統教學),且對學生認知學習及社會行為學習能力有中等程度的提昇作用,對情意學習成效的提昇則只有微量至中度的效果。
貳、多數研究性質變項的差異雖未達顯著性,但仍可看出重要的發展趨勢。
一、大部分的研究報告來自博碩士論文,且博碩士論文之學習成效ES值略高於非博碩士論文。
二、本後設分析應用在各學科領域的分布相當平均,僅社會行為向度在學科領域變項的卡方考驗P值為.026 < .05達到顯著性差異,並以應用在社會及藝術或職業領域為最多。
三、在認知、情意及社會行為學習向度上應用得最多的是STAD策略。
四、採非隨機抽樣選擇樣本的文獻較多,其效果值平均數也普遍較隨機抽樣為高。
五、學校位置在東部、離島地區所進行的合作學習實徵研究最少,但其效果大小值卻高於其他地區。
六、在認知向度上以國小階段的學齡兒童接受合作學習的成效較佳,在情意向度上,各學齡階段的成效都差不多,但在社會行為學習向度上,則以高中職階段的成效明顯最差。
七、在認知學習向度上三類不同能力學生的ES值皆為正,表示合作學習對不同能力高低的學生都有正面的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資優/高能力學生在情意及社會行為學習向度的ES值均為負。
八、在情意和社會行為學習向度上都以採用標準化測驗做為評量工具的研究較多,但在認知學習方面採用的工具則偏向自編測驗。
九、國內合作學習實徵研究中,未說明/未進行信度考驗的研究比例過高。
十、國內所進行的合作學習實徵研究,以不等組前後測的實驗設計最多。
十一、「gain score」的不等組控制方法對於學生學習的成效較佳。
十二、國內進行合作學習的相關實徵研究仍以研究者兼任教學者較多。
十三、對照組教學者的選用並非直接影響ES值大小的中介變項。
十四、無論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學者是否相同,效果值大小都差不多。
十五、實驗教學時間越長,情意和社會行為學習ES值越趨緩甚至遞減,而認知學習成效最好的教學時間則出現在兩個極端。
十六、不管在認知、情意或是社會行為向度的學習,其ES值都未受實驗組教學目的的影響而有顯著的差異。
十七、在認知和情意學習向度上,以實驗組未分組的成效傾向較差,但在社會行為學習向度上則以混合編組的情形,學生學習成效較差。
十八、國內多數合作學習研究仍以在一般教室進行的情境較多。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教育應用與相關研究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Via a meta-analysis, 82 studieswere examined. The quantitative data of the collected studi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Effect Size (ES). 19 studied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The meta-analysis led to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whole effects suggest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n both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social behavior learning.Their ES are 0.52、0.33、0.48 , respectively.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most of the studied variables,we mearly have two significant value.But we can still find some important messages in the thesi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were suggested.
中文部份
于富雲 (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 22-28。
*于富雲(2000)。教學方法與學習偏好對經濟學學習成效之影響分析。(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3-H006-011),未出版。
方德隆編譯 (2004)。課程基礎的理論 (Allan. C. Ormestein和Francis. P.Hunkins原著4th,2004年出版)。台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王 坦 (2001)。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北京:學苑出版社。
*王家福(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合作學習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康宇 (1998)。遞迴程式之蘇格拉底式合作學習系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裕德(2001)。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環境中合作學習對技職院校學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尹玫君(1998)。網路合作式寫作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7-2413-H024-005),未出版。
*石兆蓮 (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朱柏州(2002)。合作學習在網路教學上對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咏吟 (1994)。合作學習的技術層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5,151-168。
*李明興(2001)。高職工科專業科目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日順(2001)。國中地理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立順天國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蕙宜(2004)。應用合作學習於大一英文閱讀教學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立勳 (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立勳(1998)。分組合作學習中兒童的情意表現。嘉義師院學報,12,39-72。
*周惠文(1999)。網路合作學習環境對英語拼音學習成效之影響。資訊與教育雜誌,72,57-76。
*周台傑、吳麗寬(2001)。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217-271。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 (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潘雅芳、林偉文(1996)。概念構圖法:合作學習抑個別學習。教育與心理研究,19,93-124。
*呂素卿(2003)。The Stud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EFL Conversation Classroom in Commerc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紹萍 (1999)。合作學習對成人英語學習成就、行為及滿意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秋香、王興芳(1998)。合作學習教學法的應用-以五年制商專成本會計學為例。僑光學報,16,93-112。
*何治鈴(2002)。概念構圖與合作學習應用於綜合高中會計科目教學成效之研究。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青芳(2004)。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姿嬅(2002)。合作學習理論應用在無機化學網站之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華、黃寶園 (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師大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
*林誠祥(2003)。高職工科學生合作學習與機械力學學習成效及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邦傑 (1987)。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在國內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10,1-38。
*林意梅 (2002)。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達森 (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
255-279。
*林再山(1998)。腳本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閱讀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元(1998)。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達森 (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
87-103。
*林佩璇(1992)。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美虹、林妙霙(1996)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學習「地層紀錄地質事件」的影響。教育研究資訊,4:6,108-128。
*柯昔枚(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國語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慧萍(2002)。合作學習融入閱讀教學模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後設認知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洪蓉宜(2002)。合作學習策略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良方 (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施乃華 (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翠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英語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鶴騰(200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專業實務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彩玲(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實施及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芳全 (2002)。合作學習在綜合活動應用。國民教育,43(1),40-48。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秀雄(1998)。「合作學習」教學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之實驗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7-2413-H003-024),未出版。
張新仁、王金國 (2003)。國小六年級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教育學刊,21,53-78。
張德銳 (1993)。動機理論與教師工作士氣。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143-162。
*張景媛 (1995)。國中生建構幾何概念之研究暨統整式合作學習的幾何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8,99-144。
*張儀興、毛全良(2003)。以Big Six及合作學習理論融入網路教學設計教案之研究-以「高中電腦」課程為例。南台科技大學學報,28,249-260。
*張雅雯(2003)。合作學習對於高職英語學習成就、動機、及社會技巧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崇憲 (2002)。影響合作學習成效的因素:建構性活動、真實的學習情境與團體組成方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4,203-226。
*許瑛昭、吳慧珍(2002)。網路合作學習與科學過程技能的學習。科學教育月刊,254,16-27。
連啟舜 (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 (1984)。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台北市:正中書局。
*陳國蕙(2004)。案例教學策略對商職民商法課程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永慶 (2001)。國內心理治療與諮商輔導效果的整合分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梅英 (2002)。應用網路合作式問題解決教學法於高級中學電腦學科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彥廷、姚如芬(2003)。S-T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之情意表現。新竹師院學報,17,195-237。
*陳美紀、徐敏芳(1999)。合作學習法應用在實用技能班會計科目學習研究。商業職業教育,74,12-20。
*陳志維(1995)。不同電腦輔助合作學習型態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世澎(1995)。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郁雯 (2004)。電腦模擬的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嘉成(1998)。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成效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1,107-128。
彭瓊慧 (2002)。我國資優教育研究之回顧與後設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平冶(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程上修(2000)。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成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淑真(1994)。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淑美(2002)。合作故事圖解教學法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賀德潤 (1997)。領導行為與工作滿足的整合分析:以國內博碩士論文為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林佩璇 (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世烟(2002)。多媒體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上的研究-雲林縣沿海偏遠地區小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清雲(2000)。不同動機型態與 合作學習 對學生互動行為的運動技能學習之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3-H194-013-S),未出版。
*黃俊惟(2003)。網路擬題練習在解分數加減法問題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善美(2002)。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金益(1998)。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順良(2002)。國中生活科技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態度與認知測驗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敏(2002)。以合作學習模式閱讀文學名著對高中生英語字彙效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麗華 (2001)。「合作-省思」數學教學活動方案對國小資優兒童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惠(2004)。合作學習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與學習態度上的效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習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孟泰(2004)。Big Six學習模式之線上合作學習系統應用在問題解決能力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明達(2003)。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 (1988)。後設分析量化的文獻探討法。思與言,26,1-15。
*詹芙娟(2003)。透過文學閱讀看合作學習對台灣重補修英文閱讀理解效益之研究--宜蘭高中個案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遠光 (2001)。A meta-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for studies using Loyd and Gressards’CAS。新竹師院學報,
14,49-68。
*廖昭永(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寫作創造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國靖(2003)。大學國防通識課程應用合作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熊明禮(1996)傳統學習教學法與合作學習教學法在飛盤擲遠教學效果之比較。大專體育,27,48-60。
*劉信卿(2004)。資訊融入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小一年級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燕裘麗(2004)。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歷史課程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文榮(2001)。拼圖式合作學習在高中生物科教學之成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
1:1,125-149。
*蔡姿娟(2004)。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三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及態度之效益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261-283。
*蔡聖珠(1998)。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之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鵑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之社會科學習表現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嫚 (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
*劉錫禎(1998)。合作學習電腦實驗教學的應用。國立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芳、楊淑晴 (2004)。以「合作學習」為策略實施國小三年級資訊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6),33-56。
鄭世仁 (1995)。關懷、愉悅與精熟的融合—一個新的合作學習模式的誕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3,1-40。
*鄭月嬌(1994)。小組探究式合作學習法對國小資優生專題研究成果、問題解決能力及合作技巧的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金昌(2003)。合作學習與精熟學習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
*賴振榮(2001)。合作學習教學法應用於高職進修學校電子科電子實習課程學習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應立志、鍾燕宜 (2000)。整合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華泰。
*謝君琳(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玉清(2003)。獎勵結構對國小兒童社會科合作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妙娟 (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顏友信(2001)。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繪畫表現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鐘樹椽(1994)。問題引導式電腦合作學習在槓桿學習上之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3-0111-S023-004-CL),未出版。
*蘇郁嵐(2004)。國中生社會地位與合作學習對其英語科學業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及歸因風格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Ames, C. (1993).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261-271.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NewJersey: Prentice Hall.
Clark, R. E. (1983).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learning from media.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4), 445-459.
Cohen, J. (197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rev. ed.).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ok, T. D., Cooper, H., Cordray, D. S., Hartmann, H., Hedges, L. V., Light, R. J., Louis, T. A., & Mosteller, F. (1992). Meta-analysis for explan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ooper, H. M. (1989). Integrating research: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Deci, E. L., Vallerand, R. J., Pelletier, L. G., & Ryan, R. M. (1991).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 325-346.
Glass, G. V., McGaw, B., & Smith, M. L. (1981).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Gillies, R. M. (2003). Structuring cooperative group in classroom. Internatio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9, 35-49.
Harris, A. M. & Covington, M. V. (1993). The Role of Cooperative Reward Interdependency in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61(2),151-168.
Hedges, L. V., & Olkin,I. (198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Orlando, FL:Academic Press.
Howard, B. C (1996). A Meta-analysis of Scrip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404353)
Hancock, D. (2004).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eer Orientation effects o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7(3), 159-166.
Hunter, J. E., & Schmidt, F. L. (1990). Methods of meta-analysi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mith, K. A. (1995). Active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mith, K. A. (1997). Academic Controversy. Enriching College Instruction through Intellectual Confli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409829)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1998). Cooperative Learnin And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online] Retrieved October 9, 2004, from http://www.co-operation.org/pages/SIT.html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a). What Makes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437841).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b).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c).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437852).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tanne, M. B.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analysis. [online] Retrieved October 12, 2004, from
http://www.co-operation.org/pages/cl-methods.html
Kagan, J. (1972). Motives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2,51-66.
Kagan, S. (1995). We Can Talk: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Elementary ESL Classro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382035).
Kulik, J. A., Kulik, C. C., & Bangert-Drowns, R. L. (1985).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 59-74.
Lou, Y., Abrami, P. C., Spence, J. C., Poulsen, C., Chambers, B. & Apollonia,S. (1996). Within-Class Grouping: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 (4) ,423-58.
McMasters, K. A. & Fuchs, D. (2002).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An Updete of Tateyama-Sniezek's Review.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Practice, 17(2),
107-117.
Mevarech, Z. R. (1993). Who benefits from cooperative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4), 451-464.
Newmann, F. M. & Thompson, J. A. (1987).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Achievement in Secondary Schools: A Summary of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88853).
O'Donnell, Angela, Dansereau, Donald. F. (1993). Learning from Lectures: Effects of Coope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61(2), 116-125.
Qin, Z., Johnson, R. T., Johnson, D. W. (1995). Cooperative versus Competitive efforts and Problem Solv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5(2), 129-143.
Randall, V. (1999). Cooperative Learning abused and overused?Gifted Child Today Magazine, 22(2), 14-16.
Rosenthal, R. (1984).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Rosenthal, R. (1991).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Rev. ed.). Beverly Hills, CA : Sage.
Saylor, T. G., Alexander, W. M., & Lewis, A. J.(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ion.
Slavin, R. E.(1980). Cooperative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2),
315-342.
Springer, Leonard, Donovan, Samuel, S., Stanne, Mary, Elizabeth. (1999).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undergraduates in science,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9(1), 21-52.
Stevens, R. J. & Slavin, R. E. (1995). The Cooperative Elementary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s’Achievements,and Social Relat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 32(2), 321-351.
Wolf, F. M. (1988). Meta-analysis: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research synthesis. Beverly Hills, CA: Sage.
Y. K. Ip. (2003). Academic Controversy: The Key to Teaching Thinking in the University. [online]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4, from
http://www.cdtl.nus.edu.sg/Ideas/iot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