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玲怡
Lin-Yi Huang
論文名稱: 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寫字成效之研究
The Handwriting Performance of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Combination with Multi-sensory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on the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 謝協君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輕度智能障礙部件教學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寫字成效
外文關鍵詞: the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multi-sensory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the performance of handwrit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
    寫字成效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比較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接受部件教學與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後的寫字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之交替處理實驗設計進行,包含基線期、交替處理期及殿後處理期,交替處理期以部件教學與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交替介入進行教學。本研究對象以三位高年級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受試者,研究時間共七週,針對學習成效進行立即、保留評量,並以目視分析法及C統計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三位受試者在接受「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下,寫字學習立即成效較「部件教學」佳。
    二、三位受試者在接受「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下,寫字學習保留成效較「部件教學」佳。
    三、三位受試者在接受「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後,寫字總錯誤率及錯誤類型較「部件教學」少。
    依據以上的研究結果,研究者針對寫字教學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輕度智能障礙、部件教學、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寫字成效


    The Handwriting Performance of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Combination with Multi-sensory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on the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with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multi-sensory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in this study was alternating treatment design of single 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 using 3 phase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including initial baseline, alternating and the follow-up phase. With intervention, 2 instructions were conducted alternately. Th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was proceeded for 7 weeks, and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experiment were 3 5th and 6th-grade student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was immediately, and two weeks later assessed. In additio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visual analysis and C statistic.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 as follows:
    1. As for the immediate effects, thre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in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multi-sensory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than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2. As for the maintenance effects, thre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in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multi-sensory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than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3. As for the rate of writing mistakes and error types of catalogs, subjects performed better in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multi-sensory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than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handwriting remedial instruc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the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multi-sensory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Chinese radicals teaching, the performance of handwriting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特質、寫字能力與發展 ……………9 第二節 中文字表徵與寫字錯誤類型 ……………………… 17 第三節 寫字教學法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教學設計 …………………………………………………60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6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部件教學和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寫字立即成效之分析 75 第二節 部件教學和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寫字保留成效之分析 88 第三節 部件教學和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寫字錯誤類型之分析 93 第四節 部件教學和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教學介入前後書寫情形之比較 98 第五節 綜合討論 ………………………………………………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9 第一節 結論 …………………………………………………… 10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110 參考文獻 … ……………………………………………………………… 115 中文部分 ……………………………………………………… 115 英文部分 ……………………………………………………… 128 附 錄 ………………………………………………………………………… 133 附錄一 看注音寫國字測驗範例 ………………………………………… 133 附錄二 聽寫測驗範例 …………………………………………………… 134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 135 附錄四 受試者學習訪談問卷 ……………………………………………… 136 附錄五 受試者導師訪談問卷 ……………………………………………… 137 附錄六 部件教學寫字練習單範例 ………………………………………… 138 附錄七 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寫字練習單範例 ………………… 139 附錄八 寫字評量給分及錯誤類型範例 …………………………………… 140 表次 表 2-1 國內寫字教學相關研究 …………………………………………… 35 表 3-1 部件教學程序檢核表 ……………………………………………… 49 表 3-2 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程序檢核表 ……………………… 50 表 3-3 受試者基本資料 ………………………………………………… 54 表 3-4 交替處理期教學教材分組表 …………………………………… 61 表 3-5 殿後處理期教學教材表 ………………………………………… 62 表 3-6 教學策略交替安排表 …………………………………………… 63 表 3-7 二種教學策略內容對照表 ……………………………………… 64 表 4-1 受試甲看注音寫國字立即成效組內目視分析摘要表 ………… 78 表 4-2 受試乙看注音寫國字立即成效組內目視分析摘要表 ………… 78 表 4-3 受試丙看注音寫國字立即成效組內目視分析摘要表 ………… 78 表 4-4 受試甲看注音寫國字立即成效組間目視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5 受試乙看注音寫國字立即成效組間目視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6 受試丙看注音寫國字立即成效組間目視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7 受試甲聽寫立即成效組內目視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8 受試乙聽寫立即成效組內目視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9 受試丙聽寫立即成效組內目視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10 受試甲聽寫立即成效組間目視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11 受試乙聽寫立即成效組間目視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12 受試丙聽寫立即成效組間目視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13 受試甲在交替處理期階段看注音寫國字評量錯誤類型分析表 … 93 表 4-14 受試乙在交替處理期階段看注音寫國字評量錯誤類型分析表 … 94 表 4-15 受試丙在交替處理期階段看注音寫國字評量錯誤類型分析表 … 95 表 4-16 受試甲在交替處理期階段聽寫評量錯誤類型分析表 ………… 96表 4-17 受試乙在交替處理期階段聽寫評量錯誤類型分析表 ………… 96 表 4-18 受試丙在交替處理期階段聽寫評量錯誤類型分析表 ………… 97 表 4-19 教學實驗後受試者訪談記錄 …………………………………… 102 表 4-20 教學實驗後受試者訪談記錄 …………………………………… 103 圖次 圖2-1 字體基本結構 ……………………………………………………… 21 圖2-2 字形尺分類圖 … …………………………………………………… 22 圖2-3 部件教學結構程序圖 ……………………………………………… 39 圖3-1 研究架構圖 …………………………………………………………… 45 圖3-2 研究程序流程圖 …………………………………………………… 67 圖4-1 受試甲在各階段看注音寫國字評量立即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76 圖4-2 受試乙在各階段看注音寫國字評量立即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 76 圖4-3 受試丙在各階段看注音寫國字評量立即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76 圖4-4 受試甲在各階段聽寫評量立即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 82 圖4-5 受試乙在各階段聽寫評量立即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 82 圖4-6 受試丙在各階段聽寫評量立即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 82 圖4-7 受試甲在交替處理期階段看注音寫國字評量保留成效之得分正確率89 圖4-8 受試乙在交替處理期階段看注音寫國字評量保留成效之得分正確率89 圖4-9 受試丙在交替處理期階段看注音寫國字評量保留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89 圖4-10受試甲在交替處理期階段聽寫評量保留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 91 圖4-11受試乙在交替處理期階段聽寫評量保留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91圖4-12受試丙在交替處理期階段聽寫評量保留成效之得分正確率 ……… 91 圖4-13受試甲在教學前的書寫情形 ………………………………………… 98 圖4-14受試甲在教學後的書寫情形 ………………………………………… 99圖4-15受試乙在教學前的書寫情形 ……………………………………… 99 圖4-16受試乙在教學後的書寫情形 ………………………………………… 100 圖4-17受試丙在教學前的書寫情形 ………………………………………… 100 圖4-18受試丙在教學後的書寫情形 ………………………………………… 10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凡(譯)(1998)。多感官學習(原作者C. Olivier, & R. F. Bowler)。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王天苗、黃俊榮(2011)。國內身心障礙教育概況之指標項目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4(1),107-134。
    王淑棉、蔡敏惠(1987)。中度智能不足兒童國字筆畫發展研究。特殊教育季刊,25,26-31。
    王惠君(2002)。部件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憶菁(2005)。多感官教學活動【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psn.syinlu.org.tw/archives/000691.html
    丘慶齡(2003)。避免小學生寫錯別字之教學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朱作仁(1984)。語文教學心理學。黑龍江省:人民。
    朱作仁主編(1991)。語文測驗原理與實施法。上海:上海教育。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何華國(1985)。啟智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何華國(2005)。啟智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余昭玟(2000)。談硬筆字的教學。中國語文,87(6),81-85。
    吳玉珍(2004)。國小二年級遠端抄寫困難兒童認知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玉珍、楊淑蘭(2006)。寫字教學。特殊教育季刊,99,13-18。
    吳俊附(2005)。國小學童對國字筆順的認知與學習狀況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吳婉禎(2007)。運筆書寫訓練課程對中度智能障礙兒童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吳雅婷、巫宗蓉、何配珍(2000)。報告老師:您把寫字教學變有趣了!特教園丁,15(3),33-44。
    吳瑞屯(1990)。中文字辨識歷程的個別差異分析。中華心理學刊,79,63-74。
    吳裕益(2003)。專題演講:特殊教育研究的未來趨勢-以量化研究分析方法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8。
    吳靜慧(2005)。中文書寫困難兒童和普通兒童在視知覺、聽知覺和心理動作能力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歡鵲(2004)。閱讀障礙學生之視知覺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宋雪瑛(2006)。國小一年級學童寫字能力測驗編製與視知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宋慶珍(2004)。幼兒讀寫萌發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白芬(1995)。國小學童認知風格及其錯字錯誤類型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安世 (2006)。漢字部件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寫字困難兒童抄寫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佩真(2009)。通例教學方案對高職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個人基本資料讀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怡靜(2008)。國小一年級硬筆字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李翊綺(2009)。從筆尖現象探討中文字的字形表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李漢偉(1993)。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李瑩玓(2004)。寫字困難學生寫字特徵之分析。師大學報(教育類),49(2),43-64。
    李瑩玓(2001)。國小寫字困難學童與普通學童寫字相關認知能力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周麗芬(2003)。國小識字正常學生和識字困難學生錯別字結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孟令夫、洪儷瑜、盧秋萍、李宜玟、張維修、黃馨儀…羅于惠(2008)。身心障礙者於數位環境下之讀寫特性與介入方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6-2520-S-182-001),未出版。
    孟瑛如(2003)。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五南。
    孟瑛如(2010)。資源班教學策略與教材設計/記憶策略篇。臺北:心理。
    昌学汤(1991)。漢語錯別字心理分析。北京:中國文史。
    林千惠(2001)。重視國小學童的書寫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1,30-35。
    林千惠、方淑秋、黃真真、鐘玲君(2000)。臺中市國小低年級學童書寫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131-160。
    林玉霞(2008)。閱讀障礙學生和一般學生的視知覺能力與閱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欣儀(2005)。以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寫字困難學童之寫字歷程缺損-個案研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林玫君(2004)。基本字帶字結合不同寫字策略對國小中年級識字障礙學生國字讀寫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素貞(1998)。國小一年級中文讀寫障礙學生字詞學習特質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185-202。
    林惠芬(2006)。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87-205。
    林寶貴、錡寶香(2003)。國小學童書寫語言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邵慧綺(2003)。視知覺能力與聲韻能力對閱讀障礙者識字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季刊,87,27-33。
    邱清珠(2007)。寫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寫字困難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邱清珠(2008)。寫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寫字困難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0,21-45。
    邱惠姿、黃琬清(2009)。功能性語文教學在閱讀障礙教學上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48,52-60。
    柯華崴(1985)。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低年級。板橋: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洪源泰(2010)。部件教學法融入華語文識字教學網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儷瑜(1985)。感官活動在智能不足兒童教學上的運用。特殊教育季刊,16,34-37。
    洪儷瑜(1997)。「漢字視知覺測驗」編製初步報告。師大學報,42,59-73。
    洪儷瑜、李瑩玓(2001)。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臺北:心理。
    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陳慶順、李瑩玓(2003)。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洪儷瑜、黃冠穎(1991)。兩種取向的布建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成效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5(31),43-71。
    洪儷瑜、黃冠穎(2006)。兩種取向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成效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43-71。
    紀乃勳(2008)。結合電腦輔助軟體與中文部件分色策略於低視力學生識字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紀李美瑛(1990)。中國兒童早期的讀寫發展。「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市。
    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學生的寫字與作文教學,特殊教育文集,4,1-40。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29-76)。臺北:心理。
    范曉菁(2007)。英語律動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童英語字彙聽辨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教育心理服務特殊教育組(2005)【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specialed_pd_barrier/060104-001/attachment/attach_10.pdf
    孫淑柔(1999)。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果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享良(2006)。修訂中華適應行為量表使用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翁文明(2007)。寫字教學不可忽視。中國鋼筆書法,12,52-54。
    袁肇凱(2005)。高雄市教育優先區國小學生中文錯字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中市。
    高麗芷(2006)。感覺統合上篇-發現大腦。臺北:信誼。
    國家考試身心障礙應考人權益維護措施要點(2009年2月13日)。
    崔永華(1997)。漢字部件和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文字應用,23,49-54。
    康金雲(2010)。幼兒識字能力與視知覺能力之縱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再民、陳政見(1988)。特殊教育實施電腦輔助教學之相關問題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2,73-93。
    張伶宜(2007)。運用數位影像模仿及回饋教學策略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寫字成效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邱維城(1973)。國小中高年級兒童作文常用字彙研究。臺北:寰宇。
    張玲華(2008)。部件精緻化識字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識字低成就學生識字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美惠(2006)。電腦輔助筆順融入傳統教學增進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寫字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烈芳(2007)。書寫困難兒童寫字表現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萬烽、陳靜江(2004)。智能障礙者一般就業技能評量表之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報,20,103-140。
    張維修(2009)。詞彙-語意處理策略介入同音別字錯誤之成效:寫字困難學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張韶霞(2003a)。發展性協調障礙學童寫字困難問題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韶霞(2003b)。學童寫字功能障礙及相關能力之評估與介入方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1-2624-B-242-001- M47),未出版。
    張韶霞、余南瑩(2010)。有無發展協調障礙之寫字困難兒童的寫字表現與原因之探討。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8(1),14-26。
    張慶龍(1996)。重視孩子的寫字。中國語文,78(4),91-94。
    教育部(1998)。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臺北:正中。
    教育部(1999)。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國語文教育叢書】。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std/c4.htm
    教育部(2010)。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取自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試行運作實施計畫【線上論壇】。取自http://sencir.spc.ntnu.edu.tw/site/c_plan_list/index/process_t_key/212/mode_t_key/-1/data_t_key/-1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ntnu.edu.tw/spc/drlusp/document.html
    教育部(201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教育部(2012)。特殊教育統計查詢【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梅錦榮(1991)。神經心理學。臺北:桂冠 。
    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臺北:五南。
    許天威(2003)。個案實驗研究法。臺北:五南。
    許秀菊(2004)。國小低年級個案書寫動作調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育馨(2009)。一般學生與書寫困難學生寫錯字的錯誤類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許莉婷(2010)。筆順學習網之教學成效探討-以國小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惠菁(2004)。全肢體反應教學法對國小身心障礙學生功能性英語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瑞蓮(2007)。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英語教材執行之教學行動研究:以啟聰學校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許嘉芳(2000)。基本字帶字加部首表義教材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勇佐(1997)。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口語、書寫教學。特教園丁,12(3),12-15。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玉如(2005)。國小學童手寫表現與捏力控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玉如(2010)。國小一年級學童視覺短期記憶能力測驗編製與寫字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玉英(1994)。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國語科錯別字出現率及學習行為調查分析。國小特殊教育,16,29-35。
    陳秀芬、洪儷瑜、陳慶順(2008)。國小一至三年級讀寫字困難學童基本字讀寫能力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31-60。
    陳佩櫻(1992)。臺北市國小學童作文錯別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明全(2010)。運用Wiimote互動式白板結合筆順學習網教導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常用字筆順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玫穎(1993)。智能不足學生功能性詞彙教學之設計。特教園丁季刊,9(2),16-20。
    陳俊湰(1996)。書寫困難學童視知覺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冠蓉(2008)。以繪本實施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識字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美文(2002)。讀寫困難兒童認知能力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添球(2000)。識字與寫字能力指標建構的基本精神與特色。花師院刊,32,18-20。
    陳惠邦(2006)。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的現況與思考。「2006年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臺北市淡江大學。
    陳湘(1999)。智能障礙學童知覺動作訓練初探。大專體育,45,94-98。
    陳達德(2006)。握筆與長時間書寫表現間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師大。
    陳榮華(2007)。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技術和解釋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慶順(2000)。識字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識字認知成分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美惠(1993)。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Tseng Handwriting Problem Checklist. 職能治療學會雜誌,11,13-27。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心理。
    鈕文英(2010)。美國智能和發展障礙協會2010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國小特殊教育,49,21-32。
    黃沛榮(1996)。漢字部件教學法。華文世界,80,57-69。
    黃沛榮(1999)。由部件分析談漢字教學的策略。華文世界,94,16-22。
    黃沛榮(2001)。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
    黃郁芬(2008)。工作記憶對國小學生學習寫字能力的影響。特教通訊,40,42-46。
    黃雅萍(2008)。部件教學法在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性及其應用層面探討。國教新知,55(1),63-67。
    黃意舒(1999)。幼兒運筆姿勢之年齡及性別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36。
    黃意舒(2008)。工作記憶對國小學生學習寫字能力的影響。特教通訊第四十期,5,42-46。
    黃碧雲(1990)。通過『漢字部件分色教學』開拓華文教學與華文研究的新境界。「第二屆世界華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世界華文教通協進會。
    楊千慧(2007)。學習障礙伴隨寫字問題學生與一般學生書寫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坤堂(2002)。我國國民小學一、三、五年級一般兒童與國語學習障礙兒童書寫語文能力之研究。市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33,71-94。
    楊坤堂(2003)。學習障礙導論。臺北:五南。
    楊坤堂(2004)。書寫語文學習障礙。臺北:心理。
    楊焜坊(2007)。電腦多媒體應用於筆順補救教學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溫瓊怡(2003)。電腦多媒體漢字部件教學系統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臺北:遠流。
    葉玉玲(1988)。柯韓二氏視知覺測驗之修定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臺北市。
    葉德明(1987)。漢字書寫錯誤之分析與教學。華文世界,43,56-66。
    葉德明(1999)。漢字「認讀」「書寫」之原理與教學。華文世界,94,23-35。
    裘錫圭(1999)。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
    詹琇如(2006)。漢字部件教學與筆畫教學對國小書寫障礙學生寫字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詹閔茹(2010)。寫中文字之大腦關聯的功能磁振造影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賈文玲(1996)。策略化的寫字教學。研習資訊,14(6),76-80。
    鄔長祐(2007)。數位化學習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學生讀寫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彩萍(2007)。單字呈現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及以文帶字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
    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廖淑伶(2006)。以多感官教學法進行寫作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駿畿(2008)。漢字部件併詞彙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兒童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劉鴻香(1980)。傅若斯蒂視知覺發展測驗修訂報告。台北師專學報,8,21-53。
    劉鴻香、陸莉(譯)(1997)。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指導手冊(原作者 Keith E. Beery)。臺北:心理。
    蔡子瑩(2010)。以ARCS動機模式和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一年級學生寫字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書璇(2007)。國小低年級學童中文讀寫發展之個案追蹤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慧菁(2004)。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能力與視知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鄭昭明(199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137-153。
    鄭昭明、陳學志(1991)。漢字的簡化對文字讀寫的影響。華文世界,62,86-104。
    鄭雅蓮(2007)。國小寫字困難兒童與普通兒童對不同字頻、筆劃、組字規則字元之寫字能力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媲瑾(2007)。意義化寫字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寫字困難學生寫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靜秋(1998)。跨感官語言訓練模式對身心障礙學生學習動詞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家宜(2004)。智能障礙實用語文之教學探究。屏師特殊教育,8,50-58。
    蕭金慧(2001)。電腦輔助教學在輕度障礙兒童認字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富美(2008)。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
    錢乃榮(主編)(1995)。漢語語言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鮑盈方(2009)。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寫字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戴汝潛(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
    謝秀圓(2003)。有效的寫作教學策略。屏師特教教育,5,43-53。
    謝協君、汪姿伶、張育菁(2011)。融入教具改造之多感官課程在多重障礙學生課堂專注成效。特教論壇,11,59-73。
    謝慧如(2008)。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對國小啟智班學生語彙學習成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松源、姚嘉雯、刑敏綺、張心怡(2011)。開啟靈魂的鑰匙—多感官教學【特教通訊】。取自http://163.20.10.131/~special/files/10012.pdf
    魏金財、吳敏而(1993)。小學國語課文字彙數量、次序的安排與比較分析。國教學報,5,1-31。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羅鈞令(1998)。感覺整合與兒童發展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蘇家螢(2008)。多媒體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寫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珮淳(2008)。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寫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淑貞、宋維村、徐澄清(1984)。中國閱讀障礙學童之類型及智力測驗。中華心理學刊,26,41-48。
    蘇淑婷(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錯別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顧大我(1982)。楷書筆畫名稱及筆順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顧大我(1997)。筆畫指導與寫字能力之關係。新埔學報,15,1-14。

    二、英文文獻
    Anderson, K., & Spencer, D. (2000). Action research tools for assessing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technology.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5(3), 50-53.
    Becta. (2003). What the research says about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UK: 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 (Becta), ICT Research.
    Benbow, A. L. (199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handwriting. Rockville, MD: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Benbow, M., Hanft, B., & Marsh, D. (1992). Handwriting in the classroom: Improving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C. B. Reseen (Ed.), AOTA self-study series: Classroom applications for school-based practice (pp. 6-60). Rockville. MD: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Berninger, V. W. & Ruberg, J. (1992). Relationship of finger function to beginning writing: Application to diagnosis of writing disabilities.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 34, 198-215.
    Berninger, V. W. (2000).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by hand and its connections with language by ear, mouth and eye.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20, 65-84.
    Cornhill, H., & Smith, J. (1996). Factors that relate to good and poor handwrit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50(9), 732-739.
    Furner, B. (1985). Handwriting instruction for a high-tech socity : Will handwriting be necessary. (Report NO. CS 208 970). TX: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glish Annual Meeting.
    Graham, S. (1999). Handwriting and spelling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review.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2, 78-98.
    Hallahan (1982). Exceptional children ins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2nd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allanhan, D. P., Kauffman, J. M., & Lloyd, J. W.(1999). Instruction to learning disabilitie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Hamatra-Bletz, L. & Blote, A. W.( 1993).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dysgraphic handwriting in primary school.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10), 689-699.
    Han, Z., & Bi, Y. (2009). Oral spelling ang Writing in a logographic language: Insights from a Chinese dysgraphic individual. Brain and Language, 110, 23-28.
    Harp, B., & Brewer, J. A. (1996).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for the Connection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Publishers.
    Johnson, D. J., & Carlisle, F. F.(1996). A study of handwriting in written stories of normal and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Reading and Writing, 1(8),48-59.
    Jones, S. (2002). (2012,October 11). Accommodations and Modific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Handwriting Problemsand/ or Dysgraphia. Retrieved from http://www.1don1ine.org/ld_indepth/writing/dysgraphia.htm1.
    Kearney, C. A., & Drabman, R. S. (1993). The Write-say method for improving spelling accuracy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 52-56.
    Kirkendall, & Brunk (1997). Relationships of perceptual-motor ability and intellectual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24, 967-970.
    Lamme, L. L. (1979). Handwriting in a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Young Children, 35, 20-27.
    Lerner, J. W. (2000).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Levine, M.D., Oberklaid, F., & Meltzer, L. (1981). Developmental output failure: A study of low productivity in school-aged children. Pediatrics, 67(1), 18-25.
    Lyon, R. (1998). Why reading is not a natural proces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6), 14-18.
    Maeland, A. E. (1992). Handwriting and perceptual-motor skills in clumsy, dysgraphic, and “normal”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5, 1207-1217.
    Mercer, C. D. (1992).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NY: Macmillan.
    Mercer, C. D., & Mercer A. R. (1998).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Murphy, N. (1997). A multisensory vs conventional approach or reading spelling. (Report No. ED 405 564). Kean College, NJ: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Pitetti, K. H., & Tan, D. (1991). Effects of a minimally supervised exercise program for mental retarded. Medicine and Sciences in Sports and Medicine, 14, 157-186.
    Rapcsak, S. Z., & Beeson, P. M. (2000). Agraphia In Aphasia and language: Theory to practice. NY: Guilford Press.
    Rimmer, J. H. (1994).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 102-130.
    Scruggs, T. E., & Mastropieri, M. A. (1998). Summarizing single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Behavior Modification, 22, 221-242.
    Shams, L., & Seitz, A. R. (2008). Benefits of multisensory learn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2, 411-417.
    Shen, H. H., & Bear, D.R. (2000). Development of orthographic skills in Chinese children.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3, 197-236.
    Sovik, N. (1975). Developmental cybernetics of handwriting and graphic behavior. Oslo, Norway: Universitetsforlaget.
    Tawney, J., & Gast, D. (1984).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Tseng, M. H., & Chow, S. M. K. (2000). Perceptual-motor function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slow handwriting spee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54, 83-88.
    Tseng, M. H., & Murray, E. A. (1994). Differences in perceptual-motor measures between good and poor writers.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14, 19-36.
    Volman, V. S., & Jongmans (2006). Handwriting difficulties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A search for underlying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0, 451-460.
    Wallace, G., & McLoughlin, J. D. (1988).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H: Merrill.
    Wechsler, D.(2003).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4th ed.)(WISC-Ⅳ). San Antonio, TX: 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Weil, M. J., & Amundson, S. J. C. (1994).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omotor and handwriting skills of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48(11), 982-98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