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麗芬
Kuo, Li-Fen
論文名稱: 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之研究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f Hsinchu City, Taiwan
指導教授: 劉先翔
Liu, Hsien-Hsiang
口試委員: 張春秀
Chang, Chun-Hsiu
潘義祥
Pan, Yi-S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運動科學系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體育教學資訊融入素養導向十二年國教
外文關鍵詞: Physic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Literacy Oriented, Twelve-year state relig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以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研究對象為新竹市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任139位教師,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理論基礎,採自編「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並輔以「訪談法」訪談北區、東區、香山區共6位教師,以深入探討調查所得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如下:一、不同背景變項在國小健體領域教師資訊素養各向度中沒有顯著差異;然目前有使用資訊科技融入以及未來會融入健體課程則有顯著差異存在。二、在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認知及態度上,目前有使用資訊科技融入以及未來會融入健體課程教師,在認知、態度及相關配合三向度中,有使用教師高於沒有使用教師。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教育行政單位以及健體領域教師未來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學、資訊融入、素養導向、十二年國教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eds of PE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Health and PE i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Hsinchu City. The data of this research i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PE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For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signed “The Questionnai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Health and PE i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s of Hsinchu City" as a research tool. The data of this research i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single-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insufficient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Method” was also used in the North District, East District, and Xiangshan District as the data analysis evidenc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primary Fitness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however, a distinct difference is shown in primary Fitness teachers’ current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ir future plan of implementing integration of fitness courses in the future. 2. In terms of cognition, attitude, and related cooperation, the primary PE teachers who have currently integrated or those who plan to integrate IT into their fitness cours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who haven’t and won’t.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needs of integrating IT into PE i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s, whereas there are more teachers who have the needs to whether incorporate IT into fitness courses in the future, in terms of the needs of I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software and hardware requirements, and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teachers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IT integration into the health and PE learning fields.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資訊科技素養 6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習領域現況 10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現況 15 第四節 本章小節 1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4 第四節 實施過程 2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26 第六節 資料處理 3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背景資料分析 37 第二節 新竹市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資訊素養之分析 40 第三節 新竹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的現況分析 50 參考文獻………………………………………………………………….81 附錄……………………………………………………………………….88 表 次 表2-1-1「資訊素養」之定義彙整表 6 表2-2-1資訊科技融入各學領域相關文獻整理 13 表2-3-1國內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研究 18 表2-4-1教師資訊素養文獻整理 19 表3-5-1教師資訊素養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27 表3-5-2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項目分析摘要表 28 表3-5-4教師資訊素養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33 表3-5-5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因素分析摘要表 34 表3-5-7教師資訊素養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35 表3-5-8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現況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36 表4-1-1新竹市國小健體領域教師背景分析摘要表 40 表4-2-1性別對於教師資訊素養各向度差異比較摘要表 42 表4-2-2年齡在健體領域教師中資訊素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3 表4-2-3年資在健體領域教師中資訊素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5 表4-2-4職務在健體領域教師中資訊素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6 表4-2-5年段在健體領域教師中資訊素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7 表4-2-6教育背景在健體領域教師中資訊素養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8 表4-2-7接觸電腦在健體領域教師中資訊素養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9 表4-2-8是否將資訊科技融入健體課程之教師資訊素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4-2-9未來將資訊科技融入健體課程之教師資訊素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1 表4-3-1性別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現況各向度差異摘要表 52 表4-3-2年齡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3 表4-3-3年資在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5 表4-3-4職務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6 表4-3-5年段在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4-3-6教育背景在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0 表4-3-7接觸電腦在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4-3-8是否將資訊科技融入健體課程之現況各向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4-3-9未來是否將資訊科技融入健體課程之現況各向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3 圖次 圖3-1-1研究架構圖 21 圖3-2-2研究流程圖 22

    參考文獻
    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
    王俊傑、林啟東、楊總成、王元聖(2015)。桃竹地區之國中體育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教學與創新教學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46–54。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榮桂(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70,2-8。
    何榮桂(2002)。資訊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余惠娥、鄭永熏(2018)。國小四年級生YouTube 自主學習融入翻轉教室對自然科學習成效之影響。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8,1-14。
    吳明隆、林振欽(2005)。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
    吳振鋒、林君翰(2018)。應用多媒體動畫融入國小數學面積單元教材製作之研究。中華管理發展評論,7(2),47-58。
    吳清山(2020)。新冠疫情時代的未來教育發展。教師天地,214,1-9。
    吳麗花(2002)。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宏盈、掌慶維、吳采陵(2020)。體育師資生與科技教學內容知識(TPACK)關係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34(2),89-98。
    李隆盛(1996)。談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23-24。
    李德竹(1994)。由資訊素養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之意義與內涵。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瑩涓(2008)。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與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資訊種子學校教師為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靈山、周宏室、徐武宏(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以Mosston練習式為例。大專體育,51,36-45。
    林育慈、吳正己(2016)。運算思維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育脈動,6,5-20。
    林怡君(2018)。科技X 體育的日常。學校體育,169,2-3。
    林保源、郝光中、蕭秋祺(2018)。多媒體數位學習系統對小學生原住民舞蹈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4,57-82。
    林國欽、洪暉鈞、楊叔卿 (2014)。平板電腦融入體育課程羽球技能教學效果之研究。體育學報,47(3),437-450。doi: 10.6222/pej.4703.201409.1009
    林頌堅(2006)。資訊需求與資訊科技的擁有與使用之關聯分析。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2,42-54。
    侯一欣(2019)。課程革新制度化之探析。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2(1),59-82。
    洪祥偉、陳五洲(2018)。資訊科技結合後設認知策略融入國小桌球教學之成效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9,33-45。
    高健源、蔡蕙君、王明志(201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2,265-291。
    高震峰、吳維慈(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實驗研究。藝術教育研究,24 ,1-42。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http://statistics.twnic.net.tw/item04.htm
    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國立台北師範學院,http://www.contest.edu.tw/87/endshow/5/wellbeing/hightech/a
    張予馨(2019)。虛擬運動遊戲系統的介入對兒童基本運動技能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永銘(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意願及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志銘、施文益、翁旭昇、賴永僚(2012)。比較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與傳統式教學效果之研究-以桌球短反手推擋技術為例。中原體育學報,1,123-131。
    張春蘭、洪芸香(2008)。電子地圖及Google 地球在國中地理課程之應用。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18,25-44。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技領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新增科技領域配套規劃情形說明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075025911FF0ACF
    莊道明(1998)。以資訊素養為基礎的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世新大學圖書館時施方式。書院季刊,35,27-36。
    許秀芬、劉漢欽、張淑儀、張芳琪(2013)。於Google Sites進行國小五年級英文寫作與編修,教師專業研究期刊,6,31-62。
    郭志安、吳昭儀(2020)。Kahoot! 線上即時反饋系統對學生的專注力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綜合高中經濟學課程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4(1),21-37。
    郭麗玲(1998)。學習社會中讀者終身學習的內容。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1,147-159。
    陳仲彥(1996)。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社教雙月刊,73,19-22。
    陳怡良、李昆霖(2017)。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學習動機及成效之影響-以慢動作錄影融入排球低手發球為例。管理資訊計算 6卷特刊,1,171-186。
    陳怡良、李昆霖(2017)。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學習動機及成效之影響-以慢動作錄影融入排球低手發球為例。管理資訊計算,6,171-168。
    陳英正、陳英豪(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資源班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2),17-37。
    黃美瑤(2009)。資訊融入問題導向教學策略介入對高中生健康體適能學習態度之研究。體育學報,42(4),87–100。
    黃美瑤、楊宗文、周建智(2009)。以電腦影音多媒體介入體育課教學後對學生體育課學習動機之影響。休閒研究 ,1(2),1-16。
    黃清雲(1994)。經絡數位化教材對易筋經教學成效表現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台北市。
    黃雅君(2000)。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黃雅純、施錦村(2015)。教師使用Youtube影音分享網站行為意圖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11(2),129-141。
    黃曉婷(2003)。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竹市教育處(2018)。投入數位行動學習有成 竹市46所學校無線網點100% 高峰國小獲教育部肯定。取自https://www.hc.edu.tw/edub/detail_outstanding.aspx?fid=697
    漫安琦(2009)。台北市國中音樂教師對資訊科技與視聽媒體認知與運用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志書(2004)。新竹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及需求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舜右(2018)。多元數位工具的教學應用:通識課程之案例分析。教育科學期刊,17(2)55-88。
    趙品灃、莊梅裙(2019)。Line 進行親師溝通、家長參與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2,115-132。
    鄭秀玲(2006)。台北縣國中健康與體育教師資訊素養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劉淑娟(1998)。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員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玉龍(2017)。翻轉課堂導入體育教學之應用。中華體育季刊,31(2),87-99。doi:10.3966/102473002017063102001
    蔡佳惠、葉燉烟、張清泉、蔡尚悳(2017)。大學校院體育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每週教學時數分析。文化體育學刊,24,13-26。
    蔡玲婉(2020)。國小教師運用磨課師教學影片進行二年級大意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8,1-48。
    蔡嘉景、陳五洲(2008)。多媒體學習理論應用於體育教學之探討:以互動式羽球單打教學系統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7年度,214-219。
    盧秋如、石國棟、陳嘉弘、何國龍(2006)。比較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之探討。北體學報,14,48-59。
    蕭筱青、陳五洲(1999)。經絡數位化教材對易筋經教學成效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謝又芬、陳彥倫(2020)。探索教師行政溝通滿意度之研究-以LINE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3,1-17。
    謝修璟(2018)。應用Facebook社群網路於設計學習-以融入詩意主題之設計教育為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8(3),1-10。
    謝清俊,(1997)。「資訊、資訊科技及其應用」,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濟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期末研究報告,86,023-602。
    藍孝勤、王炫智、陳五洲(2010)。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大專生八式太極拳學習效果之影響。體育學報,43(3),109-125。
    英文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Fin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Chicago: ALA. Retrieved April 8, 2001, form Wide Web: http://www.ala.org/acel/nili/ilitlst.html.
    Baker, D. (2003). Acute effect of alternating heavy and light resistances on power output during upper-body complex power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17(3), 493-7.
    Curran, C. C. (1990).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public librarian. Public Libraries, 29, 349-355.
    Isidori, E., Sandor, I., & Fazio, A. (2017). Virtual reality, educational games, and leis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sport pedagogy point of view. eLearning & Software for Education, 3,146-153. doi: 10.12753/2066-026X-17-195
    Kuhlthau, C. C. (1987). Information skills for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review of research. (EE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297 740)
    Magill, R. A. (1989). Motor learn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Dubuque, IW: W. C.Brown.
    Mayer, E., & Anderson, B. (1991). Animations need narration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a dual-cod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4), 484-490.
    McClure, C. R.(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13(3), 115-124
    Stewart, M., & Collin, C. (1992). An interactive video tape program designed for preserviceteacher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nual, 245-25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