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伍振勳
論文名稱: 荀子「天生人成」思想的意義新探
指導教授: 林聰舜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荀子天生人成儒家聖人禮義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探究荀子思想在儒學史中的定位或理論意義,通常所採取的是主體哲學的進路,而且這一進路乃是以「心性─天道論」的道德形上學為主流,也就是強調「道德主體」的心性根源與天人合德的超越境界。荀子思想在這一理解進路的觀照之下,會強調它的「天人對治關係」──也就是透過以人治天、以心治性的理解模式見出「天生人成」思想的理論意義。結果關於「道德主體」的心性根源與天人合德的超越境界,荀子思想因為他的經驗性格也就顯得有欠高明,他在儒學史中也就屬於別支的地位。本文的寫作動機是希望能突破這一傳統理解模式的窠臼,另尋一個理解荀子思想之意義的途徑,因此直接從荀子「禮義論」的三個面向探索當中的理論意義。
    首先探討荀子以禮為內容的宇宙觀與主體認知。本文旨在發掘荀子「禮宇宙觀」所涵具的新的「時、空」意識,以及他對於禮法之功能與內涵的新解釋;並透過討論以「禮」化「心」的工夫論,證成荀子認知的主體是:「兼聽齊明」的理智、深入「禮義之統」的人文世界而能「聽斷以類」的道德主體。
    其次在歷史詮釋與社會實踐方面。本文的基本論點是孟、荀的「歷史詮釋」,不論是對聖王人格的不同詮釋或經學思想的差異,和他們自身的思想感悟和精神體驗有關,且和他們以「言說活動」為媒介的社會實踐有關。因此,透過討論孟子與荀子關於聖人、經典、言說活動的認知,可以說明他們實踐哲學的不同內涵。
    第三、個體的社會過程與道德主體的自由。論旨在於從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視角,解讀「化性起偽」一說的理論意義:強調個體在社會過程中的智能發展,以及智能發展的情感基礎,接著探究荀子所謂「義榮」的意義。最後透過比對孟、荀對於個體的心靈表現和社會過程之關係的認知,討論個體的「社會化」與道德主體的「自由」的關係。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以人治天」的解讀角度 …………………………………1 第二節 「禮義論」的三個向度與本論文討論的三個課題 ………7 第二章:「天生人成」的意義──荀子的禮宇宙觀與主體認知 …17 第一節 天人關係 ………………………………………………17 第二節 「天人之分」的義理分際…………………………………25 第三節 荀子的禮宇宙觀及其工夫論………………………………33 第四節 莊子與荀子對主體的認知差異……………………………44 第三章:聖人、經典與言說─孟子與荀子的歷史詮釋與社會實踐 51 第一節 孟子:「由仁義行」的雄渾力量 ………………………55 一、「行仁義」與「由仁義行」 ……………………………………55 二、人格的「無限統一力」與「流水」隱喻 ………………………58 第二節 荀子:「文而類」的文學修養 ………………………62 一、「小行」、「中行」與「大行」 ………………………………62 二、孝悌:「性之」與「禮義」 ……………………………………64 三、「積善成德」:《五行篇》的「德之行」 ……………………69 第三節 孟子:《詩》《書》中的歷史意義與天命………………74 一、哲學的主觀性:「再現」歷史 ………………………………76 二、歷史的超越依據:天命 …………………………………………78 三、「天命」與「復古」 …………………………………………81 第四節 荀子:隆禮義而殺《詩》《書》 ………………… …85 一、五經:人類歷史的普遍經驗 …………………………………85 二、禮義:「文而類」的道德精神 ………………………………89 第五節 孟子:歷史/天命向度的「集義」體驗──知言、養氣 93 一、歷史/天命向度的「人禽之辨」…………………………………93 二、作為「集義」體驗的「好辯」──知言、養氣 ………………96 第六節 荀子:歷史/社會向度的「文學」修養──言說與榮名103 一、「語言」與「言說」 ………………………………………… 103 二、「文學」修養:由「少言而法」到「多言而類」的言說 …108 三、「義命」與「義榮」 …………………………………… ……112 第四章:「化性起偽」的意義──社會過程與道德主體 ……119 第一節 「化性起偽」的「語義學」 ………………………… 121 第二節 「性惡」與「選擇」:社會過程中的智能發展 ………125 第三節 選擇的情感因素:「利害」與「榮辱」 ………………130 第四節 「義榮」:「立法者」的權威 ……………………… 135 第五節 社會過程與道德主體 ………………………………… 141 第五章:結論 …………………………………………………… 149 參考書目 ………………………………………………………… 159

    壹、古典文獻及校注
    屈萬里 詩經詮釋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尚書集釋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 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
    韋 昭 國語注 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 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
    朱 熹 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3
    焦 循 孟子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1987
    楊伯峻 孟子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1960
    王先謙 荀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1988
    梁啟雄 荀子簡釋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孫詒讓 墨子閒詁 北京:中華書局,2001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郭慶藩 莊子集釋 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
    戴 望 管子校正 台北:世界書局,1990
    汪榮寶 法言義疏 北京:中華書局,1987
    陳奇猷 韓非子集釋 台北:華正書局,1987
    呂氏春秋集釋 台北:華正書局,1988
    劉文典 淮南鴻烈集解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蘇 輿 春秋繁露義證 北京:中華書局,1992
    陳鼓應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龐 樸 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
    趙建偉 出土簡帛《周易》疏證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
    劉 釗 郭店楚簡校釋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程頤、程顥 二程集 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貳、學術論著
    馬一浮 馬一浮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馮友蘭 貞元六書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歷史哲學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圓善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名家與荀子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心體與性體﹝一﹞ 台北:正中書局,1968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中國思想史論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兩漢思想史卷一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兩漢思想史卷二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學術與政治之間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1987
    李澤厚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論語今讀 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0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國思想史第二卷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賀 麟 儒家思想新論 上海:正中書局,1948
    戴君仁 梅園論學集 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
    梅園論學續集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余英時 歷史與思想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士與中國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唐端正 先秦諸子論叢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李偉泰 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 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
    龔鵬程 詩史本色與妙悟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漢代思潮 嘉義:南華大學出版社,1999
    李明輝 儒家與康德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5
    儒家經典詮釋方法 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
    湯一介 儒釋道與內在超越問題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林聰舜 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楊儒賓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
    儒家身體觀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楊儒賓、黃俊傑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台北:正中書局,1996
    王志躍 先秦儒學史概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陳 來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6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張 亨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台北:允晨文化
    公司,1997
    杜維明 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 台北:東大圖書
    公司,1997
    林安梧 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 台北:臺灣學生
    書局,1998
    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 台北:臺灣學生
    書局,2003
    蔣年豐 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 台北:桂冠
    圖書公司,2000
    文本與實踐﹝二﹞──西方解釋學觀點 台北:桂冠圖書
    公司,2000
    海洋儒學與法政主體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5
    鄭家棟 斷裂中的傳統──信念與理性之間 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2001
    陳啟雲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馮耀明 「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林啟屏 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王叔岷 莊學管闚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龍宇純 荀子論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陳大齊 荀子學說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9
    黃俊傑 孟學思想史論﹝卷一﹞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1997
    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1995
    韋政通 荀子與古代哲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袁保新 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 台北:文津出版
    社,1992
    朱曉海 荀子之心性論 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1993
    習賦椎輪記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新古典新義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廖名春 荀子新探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高柏園 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馬積高 荀學源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皮錫瑞 經學歷史 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錢 穆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周予同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蒙文通 古史甄微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楊向奎 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張以仁 春秋史論集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杜正勝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 台北:聯經出版
    公司,1990
    王 力 中國語言學史 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參、翻譯著作
    小野澤精一等編著,李慶譯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 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 西洋哲學辭典 台北:華香園出版社,1992
    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
    保羅•利科(Paul Ricoeur)著,姜志輝譯 歷史與真理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雅斯培(Karl Jaspers)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 詮釋學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 文化的解釋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西田幾多郎著,何倩譯 善的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 反對闡釋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 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 語言與神話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 普通語言學教程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著、姚小平譯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喬治•米德﹝George H Mead﹞著,趙月瑟譯 心靈、自我與社會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著,包凡一、王源譯
    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著,洪小良等譯 社會過程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于爾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付德根譯 後形而上學思想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洪濤譯 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份子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肆、單篇論文
    勞思光 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
    梅 廣 釋「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觀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五期﹝2001.11﹞
    朱曉海 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 《清華學報》新三十二卷第一期﹝2002.6﹞
    張亨 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20期﹝1971.6﹞
    蔣年豐 荀子「隆禮義而殺詩書」涵義之重探─從「克明克類」的世界著眼 《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先秦儒法道思想之交融及其影響》﹝1989.12﹞
    伍振勳 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9﹞
    兩種「通明意識」──莊子、荀子的比較 《漢學研究》第二十一卷
    第二期﹝2003.12﹞
    蔡信安 論孟子的道德抉擇 《臺大哲學論評》第十期﹝1987.1﹞
    袁保新 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 《哲學與文化》二十二卷第十一期﹝1995.11﹞
    劉笑敢 關於《老子》之雌性比喻的詮釋問題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2003.9﹞
    楊儒賓 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 《漢學研究》第七卷第一期﹝1989.6﹞
    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 《漢學研究》第十卷第二期﹝1992.12﹞
    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 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3﹞
    池田知久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研究﹝上﹞,《古今論衡》第四期﹝2000.6﹞
    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研究﹝下﹞,《古今論衡》第五期﹝2001.1﹞
    陳啟雲 漢初「子學沒落、儒學獨尊」的思想史底蘊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二期﹝2003.3﹞
    林啟屏 先秦儒學思想中的「遇合」問題──以〈窮達以時〉為討論起點 《鵝湖學誌》第三十一期﹝2003.12﹞
    阮芝生 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 《臺大歷史學報》第十九期﹝1996.6﹞
    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 《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三期﹝1999.6﹞
    林聰舜 「禮」世界的建立─賈誼對禮法秩序的追求 《清華學報》新二十三卷第二期﹝1993.6﹞
    帝國意識形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 《大陸雜誌》第九十一卷第二期﹝1995.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