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主要以沈從文1940年代之文學作品為研究重點。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是爬梳關於沈從文1940年代的文學與史學研究,並綜觀沈從文1940年代的生命歷程,建構沈從文之人格與文學的關係,並提出本論文各章節的安排。第二章以分析《七色魘》之文學技巧、風格、主題等,串聯《七色魘》各篇章之間的關係。第三章以1940年代之〈燭虛〉、〈生命〉、〈水雲〉、〈雲南看雲〉、〈定和是個音樂迷〉、〈一個傳奇的本事〉六篇散文為分析對象。分析沈從文此時對於生命、內在的探索以及對藝術的觀點。第四章從《看虹摘星錄》、《雪晴》、〈動靜〉、〈王嫂〉、〈鄉城〉、〈虹橋〉六篇中短篇小說切入,分析這些創作中連貫的主題、特殊的意象與寫作風格。第五章分析長篇小說《長河》背景的書寫以及對於「語言權力」的重視,延伸出關於「新/舊」、「鄉土/現代」的主題。第六章為本論文的總結。統整前四章之研究,描繪沈從文1940年代文學的整體樣貌,並肯定其文學與藝術價值。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Shen Cong- Wen’s some selected literary works during 1940s.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a short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Shen’s literature in 1940s and a review of the criticism about Shen’s writing. It is obvious that Shen’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during this decade has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ver his literary works. Finall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ollowing chapters is briefly introduced.
Chapter Two inclu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Qi Se Yan” (The Nightmare with Seven Color), in which the themes, the connections among the episodes, the author’s writing style and skills are studied. In Chapter Three, “Zhu Xu”(False Candle), “Sheng Ming”(Life), “Shui Yun”(Water Cloud), “Yun Nan Kan Yun”(Watching Cloud in Yun Nan ), “Ding-He Shi Ge Yin Yue Mi”(Ding-He is a Music Fan), and “Yi Ge Chuan Qi De Ben Shi”(A Legendary Story) are selected examples of Shen’s proses to present the author’s perspectives on life and his insights into art. Chapter four is concentrated on Shen’s six short stories in 1940s: “Kan Hong Zhai Xing Lu”(Gazing at Rainbow ), “Xue Qing”(After Snow), “Dong Jing”(Movement), “Wang Sao”(Amah Wang), “Xiang Cheng” (Rural Town), and “Hong Qiao”(Rainbow). The coherent literary themes, symbolic images, and the fusion of modern writing and realist skills are discovered and analyzed. “Chan Ghe”(Long River), in Chapter five, reveals the special writing technique on illustrating the setting and the “power of language,” in which the juxtapositional ideas of new(modern)/old (tradition), and rural (countryside)/city (modern world) are observed. Conclusively, Chapter 6 summarizes and integrates the previous four chapters, and affirms Shen’s artistic contribution in literature.
參考書目
沈從文作品與編選集: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臺北:聯合文學,2006)。
彭小妍主編,《沈從文小說選》(附年表)。臺北:洪範出版社,2005。
張兆和主編,《沈從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劉一友等編,《沈從文別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
鄺雪琳等編,《沈從文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
專書(中文、譯著):
王德威,《小說中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7。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城邦文化出版,2009。
王潤華,《沈從文小說理論與作品新論:沈從文小說理論、批評、代表作的新解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王繼志、陳龍,《沈從文的文學世界》。臺北:三民書局,1999。
皮述民等,《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2003。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1。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俞元桂,《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書店,1986。
吳立昌,《沈從文-建築人性的神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吳立昌,《人性的治療者:沈從文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吳世勇編,《沈從年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范培松,《中國現代散文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范培松,《中國散文批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邵華強編,《沈從文研究資料》。廣東:花城出版社,1991
袁良駿,《現代散文勁旅》。西安:陝西人民教育,1996。
孫乃修,《佛洛伊德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
凌宇,《沈從文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劉紹銘等譯。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
解志熙,《和而不同──中國現代文學片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解志熙,《慾望的文學風旗──沈從文與張愛玲文學行為考論》。臺北:人間出版社,2012。
溫儒敏,《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蔡江珍,《中國散文的現代性想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劉洪濤,《沈從文小說與現代主義》。臺北:威秀資訊科技出版社,2009。
劉康,《對話的喧囂-巴赫金文化理論評述》。臺北:城邦出版社,2010。
樂黛雲等,《比較文學原理》。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
樂黛雲,《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蘇雪林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
翻譯著作:
巴赫金(Bakhtin , M.M.),《小說理論》(白春仁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布斯(Booth, W.C.),《小說修辭學》(華明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薩伊德(Said, E.W.),《論晚期風格──反本質的音樂與文學》(閻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精神分析引論》(彭舜譯)。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6。
佛斯特(Forster , E.M.),《小說面面觀》(李文彬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
金介甫(Kinkley, Jeffrey C.),《沈從文史詩》(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符家欽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
金介甫(Kinkley, Jeffrey C.),《沈從文筆下的中國社會與文化》(虞建華、邵華強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華萊士˙馬丁(Martin, W.),《當代敘事學》(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韋勒克(Wellek, R.)、華倫(Warren, A.),《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梁伯傑譯)。臺北:大林出版社,1977。
學位論文:
李權洪,《沈從文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曾令蘭,《沈從文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
馮玉婷,《沈從文小說的城鄉衝突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湯崇玲,《沈從文人格與風格中的「水」》。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董淑玲,《沈從文小說中鄉土意識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葉錦霞,《沈從文小說人物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盧文惠,《從〈邊城〉重評沈從文的文學地位》。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錢佩霞,《沈從文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羅琪承,《沈從文小說創作與民間元素之運用》。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期刊論文:
王小平,〈走向新的起點──沈從文的四O年代〉。《吉首大學學報》第26卷第2期(2005.4):頁144-148。
王德威,〈頭的故事──歷史,身體,創傷敘事〉。《漢學研究》第29卷第2期(2011):頁245-278。
吳世勇,〈走向現實的沈從文──沈從文三十年代小說創作的一種變化〉。《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1):頁69-73。
余勇剛、劉明選,〈前見視角下的沈從文〉。《語文學刊》第8期(2010):頁21-22。
李倩,〈沈從文鄉土散文的現代意識〉《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3):頁71-72。
凌宇、張森,〈論沈從文昆明時期的文學創作〉。《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6):頁81-99。
凌宇、張森,〈聯大時期沈從文的知識份子觀〉。《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2008):頁122-125。
陳力君,〈湘西世界中的狂歡傾向〉。《湖南大學學報》第21卷第6期(2007.11):頁103-108。
張永杰,〈故鄉的同構──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記憶解讀之一〉。《紅河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2006.6):頁29-33。
商金林,〈關于《摘星錄》考釋的若干商榷〉。《名作欣賞》第28期(2011):頁87-92。
張森,〈沈從文在四十年代的生命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2008):75-79。
許琇禎,〈沈從文《邊城》之藝術建構探微〉。《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頁301-326。
許琇禎,〈由神人而天人的思維過程──沈從文《神巫之愛》探頤〉。《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頁413-430。
葉向東、張越,〈理想主義──沈從文在西南聯大時的文學思想〉。《當代文壇》第2期(2010.2):頁86-90。
裴春芳,〈沈從文小說拾遺〉,《十月》第2期(2009.3.10):頁20-25。
劉涵之,〈抽象的抒情──沈從文的文學理想〉。《湖南大學學報》第21卷第6期(2007.11):頁91-97。
蔡英俊,〈「敘述」的邊界──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大學學報》第5期(2011.6):頁3-44。
鄭穎,〈自逃遁到身心安頓──沈從文、汪曾琪文學與文物書寫軌跡〉。《中國現代文學》第16期(2009.12):頁225-246。
謝昉,〈沈從文性愛觀論〉。《貴州社會科學》第200卷第2期(2006.7):頁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