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佳佳
論文名稱: 遠距視訊教師專業成長方案促進夥伴學校自然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研究
指導教授: 張美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遠距視訊系統自然科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專業成長
外文關鍵詞: Video Broadcasting Syste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on Teach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為質性研究,輔以量化資料來探討遠距視訊教師專業成長方案,促成夥伴學校自然科教師在教學專業上的改變與重要影響因素,故於本方案實施一年期間,透過觀察與蒐集七位參與方案的自然科夥伴教師之三次教學影片,採「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室教學表現觀察記錄與評分表」作為評析其遠距教學表現得分之工具;亦於夥伴教師參與方案前後分別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之科學教學態度量表」施測,以瞭解夥伴教師在教學態度上的轉變。最後,透過遠距教學影片、回饋會議、教師訪談及相關研習與會議之文字稿分析,蒐集質性佐證資料,彼此交叉印證,以獲得研究結論。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遠距視訊教師專業成長方案可以促成夥伴學校自然科教師在教學專業之整體表現的提升與成長。
    (二)遠距視訊教師專業成長方案可以促進夥伴學校自然科教師在教學準備、營造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學習、操作實驗、評量及教學態度等六個教學專業向度的成長。
    (三)遠距視訊教師專業成長方案中促進夥伴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的因素可從兩方探討,一為遠距視訊系統本身功能對於夥伴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的助益,二為遠距教師成長方案之相關活動對於夥伴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的幫助。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整體方案之檢討,分別對相關教育機構與人員,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Long Distance Video Broadcas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as an influence factor, has modifi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even science teachers of partner schools, in one year. A rating scale of teachers’ teaching performance observation records was used as the tool to collect partner teachers’ score on three long distance teaching performance, and analyzed with the collaborated rating scale of attitude of science teaching,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teachers’ attitudes on teaching. Finally, analysis based on long distance teaching videos, interviews on teachers, and text from related conferences and studies was conducted; quantitative supportive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inter-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to reach a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have been concluded:

    1. Video Broadcas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promot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achers from partner schools.

    2. Video Broadcas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promot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ix dimensions: teaching preparation, creat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operate experiments, assessments, and attitudes.

    3. Factor of how Video Broadcas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promot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n be discussed from two dimensions: one was that the program or the system itself helps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wo, related activities helped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end,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y, officials, the directors of academic affair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of the same area.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表次 Ⅴ 圖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遠距視訊系統在教學上的應用 7 第二節 自然科教師的教學專業與專業發展 17 第三節 反省與實踐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 36 第四節 遠距視訊系統與『自然科』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實徵性研究 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63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夥伴教師參與遠距教師成長方案後之整體改變情形 81 第二節 夥伴教師教學表現在教學準備向度上的改變 88 第三節 夥伴教師教學表現在營造學習環境向度上的改變 98 第四節 夥伴教師教學表現在引導學生學習向度上的改變 106 第五節 夥伴教師教學表現在操作實驗向度上的改變 118 第六節 夥伴教師教學表現在評量向度上的改變 130 第七節 夥伴教師在教學態度向度上的改變 139 第八節 遠距教師成長方案促成夥伴教師教學專業改變之影響因素分析 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建議 170 參考文獻 173 壹、中文部分 174 貳、法令部分 179 參、英文部分 179 附錄 181 附錄一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 181 附錄二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室教學表現觀察紀錄與評分表 185 附錄三 教室教學表現評量規準 187 附錄四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之科學教學態度量表(前測) 191 附錄五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之科學教學態度量表(後測) 194 附錄六 訪談大綱 197

    壹、中文部分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基金會主編(1995)。系統化教學設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淑俐(1998)。教室觀察的內容分析。師友月刊,378,31-35。
    王美芬(1998)。自然科教師專業成長與遠距輔導的可行性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1,3-18。
    王美芬、黃萬居、李昆翰(1998)。國小自然科教學遠距輔導整合型研究-在職教師專業成長研究(2-1)。(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 88-2511-S-133-008)。
    王國華(2006)。科學教師教學專業知能與專業成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刊物,2010年11月24日,取自http://cse.ncue.edu.tw/sec/wekdetial.php?atid=4&pg=&ky=
    王靜如、林曉雯、洪文東(2007)。國小教師數理專業基準與成長之研究--子計畫一:國小職前教師科學專業基準與發展之研究〈含實習〉。(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 95-2522-S-153-002)。
    王靜如(2009)。國小科學教學專業指標。高雄市:鈺銘工作室。
    天下雜誌(2010)。科學教育 決勝未來。天下雜誌,460。
    石璧菱(2003)。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以桃園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古智雄(譯)(2007),Murphy, C. 著。視訊會議在共同教學上的應用。載於郭重吉(主編),科學教師之路—由實習輔導到專業成長(頁275-283)。台北市:心理。
    沈中偉(1998)。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探討。遠距教育,7,13-19。
    李昆翰(1999)。遠距輔導對國小自然科在職教師之專業成長研究:從網路使用看遠距輔導。現代教育論壇,4,319-343。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17,45-64。
    吳清山、林天佑(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李世忠、康靜文(2004)。網路教學視訊討論系統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5,65-73。
    吳明烈(2005)。成人教育學的發展源起、背景與範疇。2009年8月7日,取自http://adumlw.ccu.edu.tw/class/90.ppt
    李俊德(2006)。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知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吳偉全(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淑玲(2010)。在家教育的肢體障礙學生實施遠距教學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1,17-55。
    吳筱莉(2010)。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基隆市。
    吳士和(2010)。從科學教師標準進行國小自然科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初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和堂、黃翠蓮(2011)。國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困境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08,5-19。
    李張鑫(2011)。以多屬性決策提升教師參與臺中市「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岳修平、盧俊吉(2000)。大學遠距課程之互動問題探討。遠距教育,15/16期,112-117。
    柳賢(1999)。數理科教師教學能力指標與評鑑工具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之「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討會,高雄市。
    洪瑞富(2008)。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情形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夏林清(譯)(1998)。H. Altrichter, P. Posch, & B.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徐偉民(2004)。一位國小教師教學實踐的歷程以批判民族誌為方法的教學革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慧真(2009)。華語課室教學與線上遠距教學之互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美玉(1996)。反省思考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實習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4(6),88-107。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隆星、林正勝、王俊雄、王仁傑(1997)。我國遠距教學網路與應用現況。遠距教育,3,31-41。
    陳義勳(1997)。小學教師自然科教學之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85-136。
    陳美玉(1997)。師生合作反省的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15),35-41。
    陳美玉(1998a)。教室觀察—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上)。研習資訊,15(5),48-54。
    陳美玉(1998b)。教室觀察—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下)。研習資訊,15(6),60-69。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文彥(2002)。焦點式觀察法於實習教師教室觀察之應用。中等教育,53(1),130-141。
    張美玉、許春峰(2005)。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知能與實習教師自然與生活科技生活知能專業發展之研究(3-1)。(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3-2522-S-134-003)。
    張德銳、丁一顧、高紅瑛(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九十二學年度試辦實施成效評鑑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1),157-188。
    張偉翰(2005)。即時視訊教學系統輔助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花蓮市。
    陳欣蘭(2006)。從諾爾斯的自我導向學習看成人學習者在創意教學中的學習成效之個案研究。明新學報,32,51-63。
    陳國泰(2006)。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資深專家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之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5,117-156。
    張美玉、許春峰(2007)。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知能與實習教師自然與生活科技生活知能專業發展之研究(3-3)。(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 95-2522-S-134-003)。
    郭重吉(2007)主編。科學教師之路—由實習輔導到專業成長。台北市:心理。
    張德銳(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習資訊,26(5),17-24。
    教育部(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許志豪(2008)。運用遠距視訊在跨校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昆蟲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連思漢(2009)。師資培育更迭下國小自然科職前教師的科學教學專業成長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鳳如、羅文蓉(2011)。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未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08,20-34。
    黃萬居(1998)。自然科STS教學的網路資源。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2.nioerar.edu.tw/new/no4/4-7.htm
    曾榮華(2002)。教師專業的核心-反省思考教學。臺中師院學報,16,39-48。
    黃富順、王錦玲、李雅慧、林勤敏、林麗惠、陳明蕾、黃月純、隋福華合著(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萬居、熊瑞棻(2004)。新世紀國小科學教師專業素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201-230。
    黃琇屏(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9,71-88。
    黃福賢(2009)。新竹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建翔(2011)。從知識領導觀點談教師專業發展。台灣教育發展論壇,3,27-48。
    曾桂珍(2011)。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課室實踐關係之探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楊叔卿、費而隱(1998)。同步視訊互動式遠距教學課程實施之研究。遠距教育,8,25-30。
    楊國德(1999)。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成人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臺北市:師大書苑。
    董宇堅(2003)。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專門學科素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振富、潘勛(譯)(2005)。Friedman T. L. 著。世界是平的。台北市:雅言文化。
    楊先芝(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的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6。
    熊召弟、譚寧君(1999)。遠距實習輔導對國小實習教師自然科學教學成長之研究(一):遠距輔導教學熱線之建立。現代教育論壇,4,434-457。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61-90。
    鄧運林(1995)。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台北市:五南。
    劉偉哲(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專業態度與專門學科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劉邦珧(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之調查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自然組),未出版,新竹市。
    鄭進丁(2007)。應用方案理論進行評鑑之研究-以高雄市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9,29-58。
    蔡清田(2000)。教師如何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國教之友,52(3),3-18。
    劉祐彰(2008)。國民中小學實施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可能面臨的困境與可行途徑。教育學術彙刊,2(1),81-103。
    賴阿福(1999)。以Internet為基礎之遠距輔導可行性探究。現代教育論壇,5,280-284。
    賴膺守、蔡鴻旭、游寶達(2011)。行動式影音教學系統在混合教學上之實作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3(1),29-41。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魏韶勤(2004)。教學輔導教師教學觀察與回饋對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韶勤、張德銳(2006)。教學觀察與回饋對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2,89-103。
    簡紅珠(1991)。培養職前教師反省思考能力的幾種途徑。國教世紀,27(1),10-13。
    簡嘉伶(2006)。國小科學教師專業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顏弘志、段曉林(2006)。建構主義取向教學的實踐—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信念、教學實務的改變。科學教育學刊,14(5),571-595。
    顏國樑(2009)。台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的問題與推動策略—政策執行的觀點。研習資訊,26(5),35-45。
    羅國基(2007)。竹苗地區國小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龔恩慧(2005)。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行動研究~以自然科教學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貳、法令部分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2011年2月17日,取自網址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7db0b0709060d0bd.pdf
    參、英文部分
    呼春、黃鳳蓮(2006)。Video conferencing by student teachers: Does it make any difference?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53, 42-56.
    林維真、岳修平、村上正行、美濃導彥(2009)。國際遠距課程學生溝通與專題式學習經驗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3),162-177。
    Abdous M. & Yoshimura M. (2010). Learner outcomes and satisfaction: A comparison of live video-streamed instruction, satellite broadcast instruction, and face-to-face instruc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733-741.
    Anastasiades, P. S. , Filippousis, G. , Karvunis, L. , Siakas, S. , Tomazinakis, A., Giza, P. , & Mastoraki, H. (2010). Interactive Videoconferencing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t a distance in the school of 21st century: A case study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Greece. Computers & Education, 54, 321-339.
    Annetta, L. A. & Shymansky, J. A. (2006). Investigating Science Learning for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a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Project through Three Distance-Educa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3(10), 1019-1039.
    Ardley, J. (2009). Unanticipated Findings: Gains by Cooperating Teachers via Video-Mediated Conferencing.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25(3), 81-86.
    Furnborough, C. & Truman, M. (2009). Adult beginner distance language learner perceptions and use of assignment feedback. Distance Education, 30(3), 399-418.
    Garrett, Lynn, J. , Dudt, & Kurt(1998). Using video conferencing to supervise student teacher.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nual, 1084-1088.
    Plonczak, I. (2010). Videoconferencing in Math and Science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Field Placements.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21, 241-254.
    Wang, Y. , Chen, N. S. , & Levy, M. (2010).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holistic training model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in a cyber face-to-face learning environ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777-78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