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盈佳 Chiang, Ying-Chia |
---|---|
論文名稱: |
王聰威小說研究 A Study of Tsung-Wei Wang’s Fiction |
指導教授: | 謝世宗 |
口試委員: |
陳建忠
洪珊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王聰威 、新世代小說家 、法國新小說 、文學獎 |
外文關鍵詞: | Tsung-Wei Wang, new generation novelists, French nouveau roman, literary award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由六年級作家組成的新世代小說家,在二十一世紀初崛起於台灣文壇;這批小說家出身文學獎,書寫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小說主題,在成名後發展出各自的小說美學。前行研究多著墨於新世代小說家的新鄉土特質,對此輩小說家的小說美學和藝術承襲忽視不論。筆者試圖分析王聰威的藝術承襲和寫作傾向,藉由對王聰威小說的爬梳整理來釐清此輩作家的世代特徵,並且在前人奠定的論述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王聰威的小說美學。王聰威寫作面向橫跨大眾與純文學,而他編輯和作家的雙重身分,賦予他獨特的寫作風格。筆者認為王聰威受外國翻譯文學影響甚深,小說除受法國新小說與村上春樹作品影響,並出現影像性書寫特性,作品呈現封閉的空間感和對女性視角的關懷,內容著意描寫愛情。王聰威的崛起反應新世代小說家的藝術承襲及發展軌跡,並呈現出此輩作家面臨銷量困境時在寫作上向大眾靠攏的傾向。
Born in the 1970s, a new generation of novelists appears in the literary circle of Taiwan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is group of novelists was originally known through winning literary awards with works imbued with a sense of place, and yet each of them developed one’s own aesthetics after they became well known. Precedent researchers mostly focu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o-nativism in their novels, but rarely mentioned their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the artistic influences they receive. This thesis thu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influences on Tsung-Wei Wang’s work and his writing style and to differentiate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works of the new generation novels entail. First, Wang’s work encompasses both popular genres and serious literature, and maintains a distinctive writing style owing to his dual identity as editor and author. Secondly, because Tsung-Wei Wang has a penchant for reading foreign literatures in translation, not only are his novels influenced by French nouveau roman and Haruki Murakami, but they are also infused with cinematic elements. Thirdly, Wang has a persistent interest in adopting a female perspective with a focus on the theme of love in his work. Hence the representation of enclosed space has been the locus of Wang’s several novels, a locus that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 addition, Wang’s turn to popular literature also exemplifies the choices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writers make when they face the difficulty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production in Taiwan.
參考書目
一、王聰威作品集
(一)作品集
一、小說
王聰威:《阿貴趴趴走》(台北:寶瓶,2001年)
王聰威:《稍綜即逝的印象》(台北:印刻,2005年)
王聰威:《複島》(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王聰威:《濱線女兒》(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王聰威:《戀人曾經飛過》(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
王聰威:《師身》(台北:時報,2012年)
二、散文
王聰威:《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台北:狗屋,2002年)
王聰威:《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印刻,2005年)
王聰威:《作家日常》(台北:木馬,2013年)
王聰威:《編輯樣》(台北:聯經,2014年)
(二)合集或散篇
〔日譯〕王聰威:〈濱線鐵路〉,收錄於《2013黃金的公孫樹 台日作家東京會議作品集》(東京: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室,2013年11月),頁1-44。
王聰威:〈SHANOON海洋之旅〉,收錄於邵僩編選:《八十七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98年),頁61-86。
網路6P狼:《愛情6P》(台北:寶瓶,2004年)
王聰威、伊格言、張耀仁、李志薔、高翊峰、許榮哲、甘耀明、李崇建:《不倫練習生》(台北:寶瓶,2004年)
小說家讀者:《百日不斷電》(台北:聯經,2005年)
王聰威:〈大專文學社團〉,《國文天地》141期1997年2月號,頁95-97。
王聰威:〈宋瓷紋飾賞析〉,《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年10月號,頁15-25。
王聰威: 〈超新星──返鄉〉,《印刻文學生活誌》4期2003年12月號,頁95-110。
王聰威:〈旗後與哈瑪星:相親〉,《聯合文學》232期2004年2月號,頁125-127。
王聰威:〈Candy Bar〉,《幼獅文藝》602期2004年2月號,頁50-51。
王聰威,聯合文學編輯部:〈為袁哲生送行〉,《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號,頁66-81。
王聰威:〈專題:暑假的十二個故事──寫給下一個學期的收心備忘錄〉,《幼獅文藝》609期2004年9月號,頁82-85。
王聰威:〈中山北路行七擺──梅屋敷革命∕九條通∕敕使街道∕通天閣〉,《印刻文學生活誌》18期2004年2月號,頁101-106。
王聰威:〈中山北路二段〉,《印刻文學生活誌》19期2004年3月號,頁156-162。
王聰威:〈中山北路三段〉,《印刻文學生活誌》20期2004年4月號,頁196-204。
王聰威:〈中山北路四段〉,《印刻文學生活誌》21期2004年5月號,頁199-203。
王聰威:〈在裂斷叉開的詞句結構裡〉,《幼獅文藝》617期2005年5月號,頁48-49。
王聰威:〈我願活在妳的散文裡——寫靜好的陳寧〉,《文訊》285期2009年7月號,頁36-38。
王聰威:〈秀才上網記〉,《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號,頁4。
王聰威:〈在玻璃櫃的中心呼喊黃凡〉,《聯合文學》244期2005年2月號,頁27-29。
王聰威:〈妖魔鬼怪大調查〉,《聯合文學》244期2005年2月號,頁30-31。
王聰威:〈免費索取的番茄醬〉,《聯合文學》251期2005年9月號,頁41。
王聰威:〈陳輝龍開始有點討厭村上春樹了〉,《聯合文學》252期2005年10月號,頁30。
王聰威:〈水瓶座〔萬事萬物的起源〕紅色塑膠圈〉,《聯合文學》254期2005年12月號,頁70。
王聰威:〈鯊魚夾〉,《聯合文學》255期2006年1月號,頁112。
王聰威:〈群找旗津島〉,《聯合文學》279期2008年1月號,頁118-121。
王聰威:〈奔喪〉,《聯合文學》279期2008年1月號,頁122-137。
王聰威:〈比參加大屠殺更難以啟齒的事—專訪小說幕後的男女主角〉,《聯合文學》293期2009年3月號,頁34-37。
王聰威:〈濱線鐵路〉,2005年台灣文學獎短篇小說推薦獎《濱線鐵路》,http://www.nmtl.gov.tw/award/filesys/file/2005/Novel2.pdf,2014年1月11日台灣文學館網站下載。
王聰威:〈我是小說家讀者成員〉,《文訊》328期2013年2月號,頁116-117。
王聰威:〈水藍色夜燈〉,
http://blog.roodo.com/farbluefact/archives/5646613.html。2014年1月18號下載。
王聰威:〈京都花藝教室〉,
http://blog.roodo.com/farbluefact/archives/5646659.html,2014年1月21日下載。
王聰威:〈白川荻町降雪前夕〉,http://blog.roodo.com/farbluefact/archives/5647535.html,2014年1月21日下載。
王聰威:〈伏流〉,
http://blog.roodo.com/farbluefact/archives/5752225.html,2014年1月21日下載。
王聰威:〈在妳那處落下的雨〉,http://blog.roodo.com/farbluefact/archives/5752351.html,2014年1月23日下載。
二、相關述評
(一)中文專書
王定國:《那麼熱,那麼冷》(台北:印刻,2013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鄉土與文學》(台北縣:文訊,2004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北:麥田,2001年)
林文淇編:《文學、電影、地景學術研討會成果集》(台南:台文館,2001年)
吳明益:《浮光》(台北:新經典文化,2013年)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台北:印刻,2005年)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2007年)
周芬伶:《母系銀河》(台北:印刻,2005年)
張容:《法國新小說派》(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張耀仁:《親愛練習》(台北:九歌,2010年)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北:萬卷樓,201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建忠:《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翁振盛、葉瑋忠:《敘事學.風格學》(台北市:文建會,2010年)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新北市:麗文,2011年)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當代台灣文學光譜》(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二)外國專書
〔美〕Adams, Hazard. 傅士珍譯:《西方文學理論四講》(台北:洪範出版社,2000年)
〔日〕Atushi, Tanigawa. 許菁娟譯:《幻想的地誌學》(台北:邊城,2005年)
〔法〕Bachelar, Gaston. 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1996年)
〔法〕Bachelar, Gaston. 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2012年)
〔俄〕Bakhtim, M. M. 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卷三》(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法〕Barthes, Roland. 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台北:時報,1991年)
〔法〕Bergson, Henri. 肖聿譯:《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2003年)
〔法〕Benjamin, Walter. 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台北:臉譜,2010年)
〔法〕Benjamin, Walter. 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市:台灣攝影,1998年)
〔義〕Calvino, Italo. 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1993年)
〔義〕Calvino, Italo. 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1996年)
〔美〕Chou, Rey. 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台北市:遠流,2001年)
〔英〕Crang, Mike. 王志宏、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4年)
〔美〕Cresswell, Tim. 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法〕Deleuze, Gilles. 黃建宏譯:《電影II》(台北:遠流,2003年)
〔美〕Forster, Edward.Morgan. 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的寫作藝術》(台北市:商周,2009年)
〔法〕Freud, Sigmud. 劉惠卿譯:《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
〔美〕Goffman, Erving. 群學翻譯工作室譯:《精神病院》(台北市:群學,2012年)
〔日〕Haruki, Murakami. 賴明珠譯:《村上收音機》(台北:時報,2002年)
〔英〕Lodge, David. Lodge,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2006年)
〔挪威〕Lothe, Jakob. 徐強譯:《小說與電影中的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匈牙利〕Lukacs, Georg. 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1997年)
〔美〕Miller, J. Hillis. 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台北:書林,2005年)
〔法〕Ranciere, Jacques. 國立編譯館、黃建宏譯:《影像的宿命》(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年)
〔法〕Robbe-Grillet, Alain. 劉光能譯:《妒》(台北:桂冠,1997年)
〔法〕Robbe-Grillet, Alain. 鄭永慧譯:《窺視者》(台北:桂冠,1997年)
〔德〕Schlink, Bernhard. 張寧恩譯:《我願意為妳朗讀》(台北:皇冠,2000年)
〔法〕Todorov, Tzvetan. 蔣子華、張萍譯:《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藝,2001年)
〔英〕Waugh, Patricia. 錢競、劉雁賓譯:《後設小說》(板橋:駱駝,1995年)
Bakhtim, M. M.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2)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sota: Univ of Minnesota Pr, 2008)
Eagleton, Terry. “After Theory” (New York: Perseus Books Group, 2004)
Eagleton, Terry. “How to Read Literature”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of Press, 2013)
Propp, Vladimir Yakovlevich. “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61)
三、期刊論文與報章雜誌
丁允恭:〈王聰威──自由穿行小說「這邊」與「那邊」〉,《聯合文學》331期2012年五月號,頁40-42。
朱嘉漢:〈給你我的一無所有──王聰威長篇小說《師身》讀後〉,《文訊》321期2012年七月號,頁31-35。
言叔夏:〈江湖在哪裡?〉,《文訊》335期2013年9月號,頁70-72。
吳依柔、李佳貞:〈專訪王聰威——《複島》穿越世代家族情感〉,《幼獅文藝》662期2009年2月號,頁72-73。
吳鈞堯:〈醒覺的火炬──記70後與六年級〉,《聯合文學》331期2012年五月號,頁62-75。
李瑞騰:〈新世紀.新世代.新鄉土〉,《聯合文學》299期2009年九月號,頁20-25。
林欣誼:〈鄉土文學作家不想要的大帽子〉,《中國時報》2010年9月5號。
林欣誼:〈王德威:6、7年級作家,台灣比大陸優秀〉,《中國時報》2012年12月15日。
柯品文:〈家族史小說的返「鄉」之路:以王聰威的《複島》與旗津鄉土地誌為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3期2013年3月號,頁65-96。
陳宛茜:〈在我們的時代裡──致這一代的小說家〉,《聯合文學》331期2012年5月號,頁94-97。
陳宛茜:〈王聰威《師身》為師生戀找答案〉,《聯合報》2012年4月26日。
陳英哲:〈發現小說家的方法──頂尖文學編輯這麼看〉,《聯合文學》331期2012年五月號,頁76-79。
陳國偉:〈後1972的華文小說書寫:世代與記憶的倫理學〉,《聯合文學》331期2012年5月號,頁32-37。
陳姵穎:〈文學路,沒有終點〉,《文訊》335期2013年9月號,頁99-104。
陳瓊如:〈側寫王聰威──別熬了,只要愛我就好〉,《幼獅文藝》662 期2009年2月號,頁74-75。
陳瓊如:〈後浪潮現象一:方興未艾「新鄉土」〉,《聯合文學》299 期2009年9月號,頁40。
陳瓊如:〈後浪潮現象四:文學的全球化挑戰〉,《聯合文學》299 期2009年9月號,頁52。
張釗維:〈新鄉土文藝運動〉,《中國時報》2005年2月28號。
〔美〕張頌聖,張志仁、黃素卿譯:〈朱天文與台灣文化與文學的動向〉,《中外文學》1994年三月,頁80-98。
張清志整理:〈新寫實浪潮──第十六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紀實〉,《聯合文學》217期2002年11月號,頁16-39。
張耀仁:〈在那些細微的事物裡——訪王聰威〉,《明道文藝》398期2009年5月號,頁34-38。
張耀仁:〈渾沌的狂野的熱病〉,《文訊》327期2013年1月號,頁150-151。
盛浩偉:〈在結束的地方開始〉,《文訊》335期2013年9月號,頁128-130。
賀淑瑋:〈淺介《窺視者》:兼論「新小說」〉,《窺視者》(台北:桂冠,1997年),頁ix-xvii。
黃粱:〈語言意識與詩人意識──我對新世代文本的過度期待?〉,《創世紀詩雜誌》112期1997年10月,頁91-98。
黃蟲記錄:〈長篇小說新浪潮 我們這一代創作者:王聰威、許榮哲對談〉,《聯合文學》282期2008年4月號,頁132-138。
黃錦珠:〈繁複的島嶼與人生——讀王聰威《複島》〉,《文訊》2008年五月號,頁104-105。
劉光能:〈零度書寫與迷亂書寫:霍格里耶《窺視者》鬥智閱讀〉:《窺視者》(台北:桂冠,1997年),頁229-282。
蘇正隆:〈台灣的外國文學經典翻譯出版熱潮〉,《文訊》331期2013年5月號,頁82-86。
鍾富丞:〈複島──公共歷史(public histories)的嘗試〉,《破報》復刊744號2013年01/04-01/13。
蕭博文:〈36歲女師不倫15歲國中生 真實版「魔女的條件」 判八月〉,《中國時報》2010年8月31日。
〔美〕Friedman, Susan Standford. 譚大立譯:〈超越女作家批評和女性文學批評〉,《社會性別研究選擇》(北京:三聯,1998),頁423-460。
四、學位論文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2011年)
舒懷緯:《論甘耀明《殺鬼》的後鄉土書寫》(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2013年)
劉文放:《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
五、電子媒體
(一)採訪影音檔
王聰威接受大愛電視台專訪:〈愛悅讀20140114 - 濱線女兒 - 王聰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iqdmbr5Joo,2014年1月23日下載。
王聰威接受趨勢教育基金會訪談:〈在謊言裡看見愛的可能:王聰威《師身》〉,http://www.youtube.com/watch?v=V1_VpLDAQCU,2014年1月24日下載。
王聰威接受讀冊講堂採訪:〈台北文青生活考:作家談文學偶像──王聰威〉,http://www.youtube.com/watch?v=j-xil4b18Xw,2014年1月24日下載。
王聰威接受廣播節目「發現心關係」採訪:〈談《作家日常》2013年8月17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jA6rHpwZY,2014年1月24日下載。
王聰威:〈2008年開卷好書獎B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yzPdf6GSfw,2014年1月24日下載。
王聰威接受楊照「一點照新聞」採訪:〈談《作家日常》2013年8月27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jde9a8Tyc,2014年1月24日下載。
(二)文字檔
王聰威與伊格言對談:〈「三月號藝論紛紛 No.1」令人完全勃起與勃起不全的小說〉,2012年3月6號,http://www.trend.org/board.php?bid=12,2014年1月24日下載。
王聰威與伊格言對談:〈「三月號藝論紛紛 No.2」長篇小說大爆炸!〉,2012年3月13號,http://www.trend.org/board.php?bid=13,2014年1月24日下載。
王聰威與伊格言對談:〈「三月號藝論紛紛 No.3」文學團體〉,2012年3月20號,http://www.trend.org/board.php?bid=14,2014年1月24日下載。
王聰威與伊格言對談:〈「三月號藝論紛紛 No.4」寫作生活:酒肉編輯與酒肉作家〉,2012年3月27號,http://www.trend.org/board.php?bid=15,2014年1月24日下載。
王聰威與伊格言對談:〈「三月號藝論紛紛 No.5」一級一級走向沒有光的所在
〉,2012年4月3號,http://www.trend.org/board.php?bid=16,2014年1月24日下載。
江凌青:〈《師身》教我的事〉,http://blog.roodo.com/valchiang/archives/19318778.html,2013年1月3號檢索下載。
米果:〈濱線女兒的哈馬星舊事〉,
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6219681.html,2014年1月4號下載。
伊格言:〈關於《噬夢人》動畫短片〉,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833,2014年1月21日下載自誠品網路書店頁面。
房慧真:〈母系銀河,港都風情〉,http://blog.roodo.com/bluemiau/archives/7270589.html,2014年1月11日下載。
林佩蓉記錄:〈2005年台灣文學獎短篇小說決審記錄〉,http://www.nmtl.gov.tw/award/filesys/file/2005/2005/2005_001.pdf,2014年1月11日台灣文學館網站下載。
李靜怡:〈我不是一個冷漠無情、對故事沒有感覺的人:訪問小說家王聰威〉,
http://blog.roodo.com/farbluefact/archives/6074759.html,2014年1月4號下載。
李屏瑤:〈從彼岸歸來,張耀升回歸書寫本質〉,「博客來Okapi專欄」2011年8月22日,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3030?loc=008_002_2,2014年1月20日於博客來Okapi頁面下載。
李屏瑤:〈探討情感的道德界限,讓讀者成為目擊者——王聰威《師身》〉,「Okapi專欄」2012年4月25日,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219,2014年1月5日下載。
李屏瑤:〈《作家日常》王聰威:散文像是給朋友的東西,很有誠意〉,「Okapi專欄」2013年6月7日,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2157,2014年1月5日下載。
范銘如:〈東風 終於壓倒了西風〉,
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10/12/26/586266.html ,2014年1月4日下載於中時開卷部落格頁面。
范銘如:〈2008年開卷好書中文創作類‧推薦語〉,
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10/12/26/586266.html,2013年1月4日下載於中時開卷部落格頁面。
陳芳明:〈談吳明益《浮光》〉,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54551817978358&set=a.195339487232927.33134.100002706325793&type=1&theater,2014年1月20日下載自陳芳明臉書。
鄒欣寧:〈燃燒吧,雜誌魂!——王聰威《編輯樣》〉,「Okapi專欄」2014年1月27日,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2710,2014年2月5日下載。
誠品網路編輯群:〈專訪王聰威:有趣的作家生活風格,用獨特眼光打敗日常無聊吧〉,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2295,2014年1月24日下載。
聶永真:〈《編輯樣》聶永真:(P__P)作設計的也適合這張臉〉,「Okapi專欄」2014年1月31日,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2727,2014年2月5日下載。
廖之韻:〈廖之韻讀濱線女兒〉,
http://blog.roodo.com/farbluefact/archives/6200465.html,2014年1月4日下載。
葉佳怡:〈愛與道德的恐怖平衡 王聰威談新作《師身》〉,自由時報2012年5月15號,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15/today-article2.html,2013年1月5號下載於自由時報新聞頁面。
葉佳怡:〈《師身》:讓我們被夜的實體包裹〉,http://kleense.blogspot.tw/2012/04/blog-post.html,2014年1月6號下載。
鄧玲玲:〈吳明益:文學獎是華人世界裡很荒謬的產物〉。2013年9月17號「新京報」採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3-09/17/c_125399837_2.htm,2014年1月7號下載自新華網新聞網頁。盧沛樺:〈駱以軍臉書集文 臉友打書〉,《聯合晚報》2014年1月13號,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494589#ixzz2r6vNweUV ,2014年1月22日下載自聯合新聞網新聞頁面。
謝彩鳳:〈伊格言的長篇小說-噬夢人〉,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212283365-%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9%95%B7%E7%AF%87%E5%B0%8F%E8%AA%AA-%E5%99%AC%E5%A4%A2%E4%BA%BA,2014年1月8號下載。
羅毓嘉:〈《師身》:魔女的條件〉,http://yclou.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23.html,2014年1月24日下載。潘怡帆:〈王聰威 X 高翊峰:總編輯的村上不約而同〉,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3303,2014年1月24日下載於Biosmonthly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