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嘉瓏
論文名稱: 面對孤獨與疏離—人生不可避免的真實感受(李嘉瓏繪畫創作論述)
To Face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 Inevitable True Feeling in Life(Art Works by Li Chia -Lung)
指導教授: 黃銘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孤獨疏離
外文關鍵詞: Loneliness, Alien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孤獨與疏離是人人必定曾經歷過的情緒與感受。有些人終身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有些人卻自得其樂;還有些人轉化自身的孤獨與疏離,因此創作出不朽的作品,傳為後世。<面對孤獨與疏離—人生不可避免的真實感受>是筆者從2010到2012年創作的作品,以人物的形式來表現自身的情感,孤獨、疏離等,期許自己能面對它們、了解它們並通過藝術能表現情感的功能,使得這些情感得以清楚呈現;本創作目的為:一、以孤獨與疏離為創作題材,表達精神上的痛苦、鬱悶、空虛、無奈、焦慮以及希望的元素。二、透過創作表達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瀰漫著濃稠的「疏離感」與「孤獨感」。研究方法為:一、理論分析法。二、創作分析法。在創作的形式上,筆者採用自身形象以人物做為主要的創作主題,畫面中的人物透過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孤獨與疏離的感受。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與自我對話、傾聽心中真實的聲音,以抒發筆者內心隱含之深層情感,做一深刻的紀錄與省思,也做為未來研究創作的方向與教學的參考。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are the emotion and feeling that everyone has ever experienced. Some people are trapped with their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and could not free themselves; some are content with their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and some others transform their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into unfading works and these works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o Face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 Inevitable True Feeling in Life” is the creative work that the author finished between 2010 and 2012, in which the author made use of characters to display his own emotion,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The author hoped that he could face and understand them, and made use of the function of art, being able to express feelings, to display these emotions clearly. The purpose of this creation was to make use of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as the creation theme to express mental pain, depression, emptiness, helplessness, anxiety, and elements of hope.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creation was to express the strong “alienation” and “lonelines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and people and themselve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reation analysis were the study method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e author talked to himself and listened to his true voice continuously so as to express his hidden innermost emotions, and these emotions were recorded and introspected thoroughly and served as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eaching.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學理基礎 8 第一節 孤獨是人生本質 8 一、孤獨的面貌 9 二、孤獨的產生 9 三、孤獨的作用 11 四、終極孤獨 15 第二節 凝視疏離 16 一、疏離的存在 16 二、漂浮的人際關係 18 三、自我的疏離 19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分析 21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1 一、孤獨有助於表現深層的自我心靈 21 二、孤獨使我痛苦鬱悶,卻也使我完整 23 三、疏離使人看清自己 24 第二節 形式技法分析 25 一、創作的形式 25 二、媒材與技法 26 第四章 作品解析 28 第一節 關於孤獨 29 一、我是誰系列 29 二、孤獨正在蔓延系列 41 第二節 關於疏離 49 一、凝視自我系列 49 二、人人都是孤島系列 56 第五章 結論 61 參考文獻 66

    (一)專書
    Carl Gustav Jung主編。鞏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
    Jonanne Wieland-Burston著。宋偉航 譯(民88)。《孤獨世紀末》。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Contemporary solitude : the joy and pain of being alone.
    Philip Koch 著。梁詠安 譯 (民86)。《孤獨》。新店市:立緒文化。Solitude: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ISBN 957-8453-18-3
    Irvin D.Yalom著。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Anthony Storr 著。張嘤嘤 譯(2009)。《孤獨》。台北市:八正文化。
    Ronald V Urick編,沙亦群譯(1986)。《疏離感--個人問題?社會問題?》。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何政廣(編)(2004)。《席勒)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編)(2003)。《傑克梅第)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陳鼓應(編)(2009)。《存在主義》。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台北:師大師苑,2007。
    奧修著。黃瓊瑩(譯)(2002)。《生命愛與歡笑》。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蔣勳 著(2007)。《孤獨六講》。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
    箱崎總一著。何逸麈譯(1981)。《孤獨心態的超越》。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二)期刊
    王以仁(1989)。學習及滿意程度與大學生寂寞問題之相關研究。嘉義師院學報,5期,1-44。
    李玉嬋(1996)。孤獨現象初探及其輔導。諮商與輔導,124期,11-16。
    周玉慧;朱瑞玲(2008)。變遷中的台灣民衆心理需求、疏離感與身心困擾。臺灣社會學刊,41期,59-95。
    曾肅良(民93.05)。<漂浮的孤獨—現代藝術的自戀情節>《美育》,139期,頁59-63。
    劉焜輝(1996)。孤獨感—現代人的心理症狀群。諮商與輔導月刊,124期,124

    (三)碩博士論文
    何斐綾(2001)。《疏離也是一種危機?!─單親父子家庭兒童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季芳(2008)。《孤獨的情感表現》。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容(2008)。《人之憑藉—身體_陳麗容油畫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薇(2007)。《死亡與孤獨─喪偶女性諮商助人工作者之寂寞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子紋(2008)。《一個人是自找的快樂圖文書創作》。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燕琪(2009)。《大學生社會疏離與兩性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玉慧(2008)。《青少年的孤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薛海華(2006)。《存在的真實時刻-孤獨之繪畫創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網路文獻
    李偉文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10/10/10/547370.html(2011/8/1瀏覽)
    藝術與生命裡的「孤獨」狀態,是宿命的!文/郭維國
    http://web2.lionart.com.tw/artistsayart100/?p=40(2011/8/18瀏覽)
    游元弘部落格
    http://blog.udn.com/wallace1960/3431309(2011/8/18瀏覽)
    視覺素養學習網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munch/munch.htm(2012/2/24流覽)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