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賜蕙 Chen, Szu-Hui. |
---|---|
論文名稱: |
國小音樂活動統合方案之探究— 以慢飛天使的魔力音樂課為例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Program of Music Activit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 a case study of “The Music Class for the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
指導教授: |
陳維棟
Chen, Wei-Dong |
口試委員: |
楊佈光
柯秋雪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in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4 |
中文關鍵詞: | 統合方案 、協同教學 、德國桌上型豎琴 、智能障礙兒童 |
外文關鍵詞: | Integrated program, Team teaching, VEEH-HARF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慢飛天使的魔力音樂課」是一個以音樂活動為課程的統合方案,透過協同教學模式,帶領集中式特教班的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一同學習德國桌上型豎琴,在一個經過設計與調整的統合方案課程下,期待特殊生能發展自我,為未來的融合生活做好準備。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式為個案研究,透過對方案課程中協同教學的觀察,探討協同教學教師在方案中如何建立合作的關係,也觀察普通班學生與特殊生在方案中的學習情形,進而探討本研究方案對普通班學生與特殊生的影響。
歸納研究結果發現,當特師的特教知能與普師的專業互相結合時,能夠為特生營造一個適當的學習環境,而協同教師的合作模式會因彼此的默契、課前準備與課後討論而被靈活運用。
以德國桌上型豎琴為內容的統合方案具有多方面的特色與優點:
(一)利用合作學習來進行課程的學習能增加普特生的相處。
(二)多重感官的教學不只對特生學習音樂有幫助,對普生也有益處。
(三)學習樂器的合奏與齊奏無形之中能搭起普特生互相關注的橋樑。
在這些特色與優點之下,普生與特生在動作、認知、社會與情緒方面均有進步。
「慢飛天使的魔力音樂課」提供了一個輕鬆愉悅充滿美感的學習環境,讓普生與特生在一起學習一樣樂器,彼此接觸互動,特生不再受到障礙的限制,能夠獨立彈奏樂器,展現自我,那樣的畫面真正的落實了融合的真義,也為特殊生未來的融合生活開啟了一道窗。
本研究最後亦提出了對特教教師、普通教師、學校行政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The Music Class for the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s an integrated program based on music activities. The self-contained class teaches the VEEHHARFE to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d general students together with the team teaching model. With a design and adjustment program, we expect th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o show self-development and be ready to join the inclusive classes in the future.
A case study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From observation of team teaching in the project curriculum,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team teachers establish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project.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general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s observed, and the impact on both of them is explored.
The results of the inductive studies show that when we combined the competencie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the profession of other teachers, we could individualize a suit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thos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Furthermore, the modality for cooperation of the team teachers was more flexible when they had great chemistry with each other.
There are multipl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in this integrated program based on the VEEH-HARFE:
1, Teaching the course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help the general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get along with one another.
2, Multi-sensory learning not only helps th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students to learn music but also benefits the general students.
3, Learning the ensemble of instruments can help to establish rapport between the general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With regard to thes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the students have made progress on the active, cogn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The Music Class for the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not only provides a relaxed and pleasant learn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an aesthetic feeling. The music class lets the general students learn the same instruments together with th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hrough their interaction, th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re free from hindrances and are able to play the instruments independently.This depicts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inclusive class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es.
一、中文部分
人類大腦構造和功能(2012)。2015 年12 月28 日取自:
http://oneyearenglish.com/2012/04/17/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裏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
學刊,23,P1-23。
王賢雲(2002)。智能障礙學生回歸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王天苗、蘇燕華(2003)。融合教育的理念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
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p39-62。
王怡文(2003)。高雄市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整課程與協同教
學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屏東市。
王秋雅(2008)。合作教學之簡介與經驗分享。特教園丁,24(2),P14-
22。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5(2),P55-80。
王淑端(2009)。運用在親職教育中的音樂社團活動研究—以德國桌上型
豎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淑惠(2011)。由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國小階段身障生在普通
班接受教學調整與考試調整情形。雲嘉特教,13,P23-30。
朱格誼(2016)。運用協同教學推行國小一年級繪本閱讀教育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沃爾夫岡.馬斯特納克著,楊燕宜譯(2014)。音樂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上
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6,P83。
吳明清(1999)。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麗君等(譯)(2003)。Francis J. Buckley 著。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 :
What , Why , and how)。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淑美(2011)。讓不同的孩子一起學習。師友月刊,525,P9-13。
吳碧霞(2004)。以「協同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P28-42。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李翠玲(2006)。臺灣特殊教育的時代性與使命感—特教季刊一百期的展
望。特殊教育季刊,100,P28-32。
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2014 年 10 月 15 日修正)。2015 年1 月5
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L0020020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民國102 年09 月02 日)。
林宛瑩(2011)。北部地區國中小特教班融合教育現況比較及可行之做法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綉蓮(2016)國小學童音樂營隊模式之探究—以鳳崗國小學習德國桌
上型豎琴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北
市。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 : 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心理。
邱怡寧(2011)。成人音樂教學之探究─以科學城社區大學德國桌上型豎
琴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孟瑛如(2014)。資源教室方案: 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市:五南。
范儉民(1980)。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柯啟瑤(1999)。「協同教學」的初步認識。翰林文教雜誌,5,P1-2。
柯懿真、盧台華(2005)。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實施合作教學之行動研
究-以一個國小二年級班級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p95-112。
柯秋雪(2013)。從國際教育政策談我國優質學前融合教育之發展方向。
國民教育,(54)1,P56-66。
胡永崇(2000)。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研究:以高雄縣
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3,P75-110。
洪綺襄(2012)。淺談我國集中式特殊教育班學生與普通教育環境之互動。
南屏特殊教育,3,P67-75。
徐南號(1985)。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徐向輝(2006)。智力落後兒童鋼琴教學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吉林
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吉林省。
徐麗芬(2012)。德國桌上型豎琴運用於中重度成年智能障礙者音樂教學
課程之個案研究—以新竹市仁愛社會福利晨曦發展中心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慈妤,洪蘭,曾志朗,阮啟弘(2013)。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崛起:
以注意力相關研究為例。中華心理學刊,55(3),p343-357。
馬嘉伶(2014)。柯大宜教學法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歌唱技巧與歌唱學
習興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市。
唐榮昌(2007)。改革中的省思—談融合教育的困境與突破。雲嘉特教,
6,P4-7。
高紅瑛(2002)。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問題解決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高宜芝、王欣怡(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
特殊教育教學與趨勢特殊教育叢書,1,P55-68。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
(2012)。2016 年8 月4 日,取自
http://sencir.spc.ntnu.edu.tw/site/c_principle_001/index/process_t_key/212/mode_t
_key/-1/data_t_key/-1/code/001/kind_code/001
秦麗花(2001)。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政見。特教園丁,4,
P51-55。
秦夢群主編(2004)。教育概論。台北市:高等教育書局。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2015)。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
台北市:五南。
特殊教育法(民國103 年06 月18 日)。
陳明全(2009):特教班班級經營經驗分享。特教園丁,25(2),P31-40。
陳維棟(2008)。德國桌上型豎琴。國民教育期刊,49(2),P71-77。
陳維棟、柯秋雪(2010)。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在身心障礙者之應用—以
德國桌上型豎琴為例。國民教育期刊,50(2),P73-83。
陳淑芬(2003)。找尋融合教育可行之路~國小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建
構合作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台北市。
陳浙雲;吳財順;潘文忠(主編)(2003)。邁向協同教學之路:新校園
文化的生成與開展。台北市:遠流。
陳政廣(2016)。應用協同教學法於樂器與樂理之學習--以國中生學習烏
克麗麗暨和弦樂理為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彰化縣。
郭為藩(1996)。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郭珍怡(2006)。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之研究~以
台北縣蘆洲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
北市。
郭雨涵(2009)。德國桌上型豎琴在特殊教育中的個案研究-以四個就讀
竹大附小融合校區的身心障礙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心理。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德銳、邱惜玄、高紅瑛、陳淑茗、管淑華、蕭福生(2002)。協同教學
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清濱(1999)。怎樣實施協同教學。師友月刊,387,P43-47。
張國聖(2003)。現代人權的發展源流與意涵。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
心通識研究集刊,4,P1-17。
程鈺雄(主編譯)(2004)。Tom E.C.Smith, Edward A. Polloway, James
R.Patton &Carol A.Dowdy 著。特殊教育導論–應用在融合教育的理論
與實務(Third Edition)(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素圓(1997)。現行「啟智學校(班)課程綱要」與新編「國民教育階
段啟智學校(班)課程綱要修訂草案」。特教園丁,12(4),P12-14。
黃榮真(2008)。特殊需求學生音樂教學活動系列教材(1)。台北:心理出
版社。
黃富廷(2012)。啟智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志雄(2006)。特教教師與普教教師的合作與協同教學。特教論壇,1,
P34-43。
黃荺芳(2014)。國民小學巡迴輔導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協同教學實施成效
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俊瑋、羅丰苓(2015)。「融合」迢迢路—談融合教育的挑戰與前行。
特教園丁,31(1),P1-6。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載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
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論文輯(P141-156),臺中市:國立臺
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楊麗香、王明泉、吳永怡(2003)。花東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礙
同儕融合態度差異分析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5,P97-130。
認識唐氏症(1999)。2016 年8 月4 日,取自網路資料
http://disable.yam.org.tw/life/669
鄭玉疊(1987)。從體能活動談智能不足兒童的知覺訓練課程與教學。智
能不足教育與輔導,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智能不足教育
與輔導(p170-178)。台北:心理。
鄭嘉凌(2008)。學前特教班夥伴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P.285-294。
劉嘉怡(2000)。資源教室使用協同教學在高職職業課程的困境與對策。
雲嘉特教,12,p18-24。
盧明(主編)(2011)。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都文化事
業。
隨夢真(2010)。國小教師對協同教學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蕭福生(2001)。國民小學協同教學實施之分析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CRPD 簡介(2016)。2016 年9 月17 日,取自網路資料
http://crpd.sfaa.gov.tw/index.php/tw/about-crpd.html
二、外文部分
Cook, L. & Friend, M. (1995). Co-Teaching: Guidelines for creating effective
practices.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8(3).
Cooperative Teaching.(n.d). Retrieved September 21,2016, from
http://www.specialconnections.ku.edu/?q=collaboration/cooperative_teaching
Die Geschichte der Veeh-Harfe(n.d). Retrieved September 29,2016, from
http://www.veeh-harfe.de/geschichte/
Edward A. Polloway, J. David Smith, James R. Patton and Tom E. C. Smith
(1996)。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1(1)。
Elliott, D., & McKenney, M. (1998). Four inclusion models that
work.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0(4), 54. Retrieved September
21,2016,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01137711?accountid=11510
Falvey, M., & Givner, C.(2005)。What is an inclusive school? In R. A. Villa
& J. S. Thousand(Eds), Creating an Inclusive School (2nd ed.,pp12-16).
Alexandria, VA: ASCD
Herzlich Willkommen bei HERMANN-VEEH.DE(n.d). Retrieved
September 29,2016, from http://www.veeh-harfe.de/
Mikyung Shin, Hyunjoo Lee & John William McKenna(2016). Speci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preservice teachers’ co-teaching
experiences: a comparative 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20(1), 91–107. DOI:
10.1080/13603116.2015.1074732
Tanya Moorehead and Kelly Grillo(2013). Celebrating the Reality of
Inclusive STEM Education Co-Teach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 45 (4), 50-57.
UNESCO(1994)。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Paris:Author. Retrieved September 18,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9/000984/098427eo.pdf
UNESCO(2009)。Policy Guidelines on Inclusion in Education. Paris:Author.
Retrieved September 18,2016,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7/001778/177849e.pdf
USING MULTI-LEVEL INSTRUCTION FOR A CLASSROOM OF DIVERSE ARNERS
(2011)。Retrieved September 25,2016, from
http://inclusiveschools.org/using-multi-level-instruction-for-a-classroom-of-divers
e-learners/
Veeh-Harfe Comfort - entwickelt von Hermann Veeh(n.d). Retrieved
September 29,2016, from
http://www.veeh-harfe.de/veeh-harfe/groessen/comf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