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運鴻 Yun-Hung Lin |
---|---|
論文名稱: |
台灣文學史論述中的三個故事:本土論、國家敘事與現代性 3 narr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nativism, nationalism, and modernity |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Wan-Yi Ch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2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文學 、本土主義 、國家文學 、第三世界現代性 、現代化 、台灣文學史 、文學史史觀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文學」這一學科的興起,可以說同時伴隨著1980年以降台灣島內政治勢力之重組以及身分認同的典範更替。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文學的中堅,也就是本土論述的那一支理論譜系,意圖挖掘文學史中湮沒的文學遺產,並且將台灣文學的性格定位於一種對於普羅人民、對於土地與根的想像。然而這種回溯歷史淵源的努力,同時也是身處第三世界情境的台灣文化場域對於被動的現代化所做出的反饋──找回現代性歷程中失落的身分認同。本論文第一章中提出,「本土/國家」與「傳統/現代」這兩套內在於台灣文學史論述的基本二元史觀,其實就是一種由現代性敘事所激發的論述路線。而在本論文第二章,將討論台灣文學史觀中的本土主義特色,以及誘發本土論的土壤:對於現代治理術與國家機器的自覺與反抗。在第三章,我試圖把各種「國族主義文學」放在同一個脈絡之中,皇民文學、反共敘事、以及國民黨主導文化所默許的台灣現代主義流派,其實都是一種混合了「國家認同」與「現代性內在感受」的文學敘事模式,而這種模式其實來自於現代民族國家所賴以成立的現代性情境。一直到八零年代後,以後現代書寫為名的各種小說,才試圖顛覆國族文學與現代性的共謀。最後一章,則是回到最基本的問題:被我們稱為西方、現代、本土、傳統的那種對立到底是怎麼回事?也許「現代性」所帶來的深刻效應就是,即使台灣文學試圖在一個已經西化的歷史現況裡找回屬於自己的東西,但是,現代性在第三世界內部造成的區域落差與不均衡(包括其文化核心也是如此),其實正是標榜救贖本土的文學史史觀最後能發現的東西──現代性帶來的分裂不幸是最深刻的本土現實。
a.外文與翻譯著作:
Dirlik, Arif . 2001.“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in Roxann Prazniak, & Arif Dirlik. (Eds).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Habermas, Jurgen. 1980.“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 Trans. Seyla Ben Habib. in Hal Foster(ed). Postmodern Culture. London and Sydney: Pluto.
Foucault, Michel. 1991.“Governmentality”.in G. Berchell, C. Gordon and P.Miller(eds).The Foucault Effect: Study in Governmentality.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Althusser, Louis (路易•阿爾都賽)。方杰譯。2002。〈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齊澤克編。《圖繪意識型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Anderson, Benedict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吳叡人譯。2003。《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佈》。上海:人民出版社。
Around, David J. (大衛•阿諾德)。2004。〈醫學與殖民主義〉。《STS讀本2: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Baudrillard, Jean.(尚•布希亞)。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
Bauman, Zygmunt (齊格蒙特•鮑曼)。歐陽景根譯。2002a。《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Bauman, Zygmunt (齊格蒙特•鮑曼)。朱道凱譯。2002b。《社會學動動腦》。台北:群學。
Bauman, Zygmunt (齊格蒙特•鮑曼)。郭國樑、徐建國譯。2001。《全球化──人類的後果》。北京:商務印書館。
Booth, Martin (馬丁•布斯)。林添貴、楊明暐譯。2006。《黑社會之華人幫會縱橫史》。臺北:時報文化。
Campbell, Joseph(喬瑟夫•坎伯)。朱侃如譯。1995。《神話》。台北:立緒。
Chow,Rey。(周蕾)。張京媛等譯。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
Chow,Rey。(周蕾)。2001。《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欲、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
Fanon, Frantz佛朗茲•法農。陳瑞樺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作坊。
Fichte, Johann Gottlieb (費希特)。潘德榮譯。2007。《國家學說:或關於原初國家與理性王國的關係》。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錢俊譯。1992。〈主體與權力〉。《傅柯 : 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余碧平譯。2000。《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莫偉民譯。2001。《詞與物 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2004。〈何謂啟蒙〉。《現代性基本讀本》。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杜小真編選。2005。《福科集》。上海:遠東出版社。
Giddens, Anthony (安東尼•紀登斯)。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Giddens, Anthony (安東尼•紀登斯)。胡宗澤、趙力濤譯。1998。《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書店。
Hobsbawm, Eric J.(艾瑞克•霍布斯邦)。李金梅譯。1997a。《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
Hobsbawm, Eric J.(艾瑞克•霍布斯邦)。張曉華校譯。1997b。《資本的年代 : 1848-1875》。台北:麥田。
Hambermas, Juergrn(哈伯瑪斯)。曹衛東等譯。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
Harvey, David(大衛•哈維)。黃煜文譯。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台北市 : 群學。
Harvey, David(大衛•哈維)。閻嘉譯。2004。《後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
Heidegger, Martin (馬丁•海德格)。孫周興譯。2005。〈技術的追問〉。《演講與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
Jameson, Fredric (中國譯為詹姆遜)(台灣譯為詹明信)。馮淑貞譯。1995。〈重繪台北新圖像〉。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
Jameson, Fredric (詹明信)。陳清僑譯。1996。〈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
Jameson, Fredric (詹明信)。2004。王逢振主編。《詹姆遜文集第四卷: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球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Kymlicka, Will (威爾•金里卡)。2005。鄭紅風譯。《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Lessnoff, Michael (麥克爾•萊斯諾夫)。劉訓練、李立紅、張紅梅譯。2005。《社會契約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Mackay, George Leslie(馬偕博士)。林晚生譯。鄭仰恩校注。2007。《福爾摩沙記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前衛。
Said, Edward W.(愛德華•薩伊德)。王志宏等譯。1999。《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Sparks, Colin。魏杓譯。1998。〈全球的傳播•全球的權力 國際傳播理論的再思考與再建構(下)〉。《當代》136期。一九九九年一月。台北:合志文化。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史碧娃克)。邱彥彬、李翠芬譯。1995。〈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第二十四卷第六期,總二八二期。台北:中外文學季刊社。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史碧娃克)。陳永國譯。1999。〈屬下能說話嗎〉。《後植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Swingewood, Alan。彭懷恩、張力可譯。2000。《社會學思想史》。台北:風雲時代。
Taylor, Charles。1995a。〈現代性與公共領域的興起〉。廖炳惠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
Taylor, Charles。1995b。〈市民社會與大眾文化〉。廖炳惠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
Tomilnson, John.(湯林森)。馮建三譯。1995。《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時報。
Vade, Yves (伊夫•瓦岱)。田慶生譯。2001。《文學與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Weber, Max (馬克思•韋伯)。康樂、簡惠美譯。2004。《支配社會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英國Red Green Study Group,Ted Benton等十二人著。吳昱賢、邱花妹、邱毓斌譯。2002。《究竟該怎麼辦?》。高雄:高雄市勞工局。
小森陽一。熊文莉譯。2002。〈「文學」和民族主義〉。賀照田編。《東亞現代性的曲折和展開》。吉林:人民出版社。
河原功。莫素薇譯。2004。《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酒井直樹(Naoki Sakai)。賀雷譯。2002。〈主題(subject)和/或者主體和文化差異的烙印〉。賀照田編。《東亞現代性的曲折和展開》。吉林:人民出版社。
酒井直樹(Naoki Sakai)。代顯梅譯 潘昱均校譯。2006。〈西方的錯位與人文學科的地位〉。《文化的視覺系統(一) 帝國─亞洲─主體性》。台北:麥田。
尾崎秀樹。陸平舟、間伏桑子譯。2004。《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台北:人間。
藤井省三。張紀琳譯。2003。〈「大東亞戰爭」時期的皇民文學──讀書市場的成熟與台灣民族主義的形成〉。《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
溝口雄三。〈重新思考辛亥革命的歷史與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7期。2007年9月。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b.中文著作:
七等生。1984。〈幻象〉。《老婦人》。台北:洪範。
王文興。1978。〈鄉土文學的功與過〉。蔚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
王昶雄。2006。〈奔流〉。向陽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日治時期》。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禎和。1984。《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
王潤華。1995。〈從沈從文的「都市文明」到林燿德的「終端機文化」〉。《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王德威。1993。〈現代文學史理論的「文」、「史」之爭〉。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
王德威。2004。〈歷史與怪獸〉。《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
王德威。2007。〈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
瓦歷斯•諾幹。2003。〈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評論卷》。台北:印刻。
方孝謙。2001。《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
向陽。1995。〈「台北的」與「台灣的」──初論台灣現代文學的「城鄉差距」〉。《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朱崇科。2004。〈去中國性:警醒、迷思及其他〉。《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台北:唐山。
呂正惠。1992。<現代主義在台灣>。《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
呂正惠。1992。<小說家的誕生:王禎和的第一篇小說及其相關問題>。《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
呂正惠。1996。〈皇民化與現代化的糾葛 王昶雄《奔流》的另一種讀法〉。摘自「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1805
呂正惠。1988。〈評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灣社會研究》1期。1988年二月。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呂正惠。2008。〈鄉土文學與台灣現代文學〉。陳乃慈、陳映真編。《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 左翼傳統的復歸》。台北:人間出版社。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 日治時代台灣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
李永平。1992。〈出埃及記第四十年──《海東青》序〉。《海東青》。台北:聯合文學。
李歐梵。1980。〈奇幻之旅──《星雲組曲》簡論〉。張系國。《星雲組曲》。台北:洪範。
李歐梵。1993。〈中國文學的現代主義──文學史的研究兼比較〉。林耀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
李喬。1992。〈小論《插天山之歌》〉。《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
李靜怡。2007。〈白米正義,以及像我們這樣的青年!專訪楊儒門以及作家吳音寧〉。《破報》復刊473號,8/17-8/26/2007。
邱貴芬。1995。〈「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邱貴芬。2001。〈大和解?回應之三〉。《台灣社會研究》43期。2001年九月。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邱貴芬。2003b。〈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卷4期。台北:中外文學季刊社。
邱貴芬。2003a。《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
吳介民。2004。〈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之集體認同的形塑與衝突〉。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台北:桂冠。
林央敏。1996。《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
林建國。1993。〈為什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二十一卷十期,總二五零期。一九九三年三月。台北:中外文學季刊社。
林建國。1998。〈現代主義者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
林建國。2000。〈方修論〉。《中外文學》二十九卷四期,總三零四期。2000年九月。台北:中外文學季刊社。
林瑞明。1996。〈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精神〉。《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
林瑞明。1996。〈從迷惘到自主──第一代到第四代的文學旅程〉。《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
林德俊。2002。〈霸權對抗中失聲的大眾──重探99年台灣文學經典之辨〉。楊宗翰編。《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台北:富春文化。
孟樊。1995。〈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
周金波。1993。〈水癌〉,《台灣作家全集》,台北:前衛。
胡冬竹。2007年6月。〈回歸自我內部的亞洲的方法?《作為方法的亞洲》解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施努來、葉石濤、田雅各等等。1994年9月。〈傾聽原聲 座談紀錄〉。《文學台灣》4期。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
孫大川。2003。〈編序 台灣原住民文學創世紀〉。《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詩歌卷》。台北:印刻。
奚密。1998。《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
馬森。1991。〈台灣文學的中國結與台灣結─以小說為例〉。《聯合文學》89期1991年三月。台北:聯合文學。
莫那能。1989。《美麗的稻穗》。台北:晨星。
許達然。2007。〈一九七零年代以來台灣短篇小說裡主體性的尋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苦悶與蛻變 六零、七零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
陳火泉。〈道〉。引自「台灣文化研究」網站: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1/3-c-2.htm#sec5
陳光興。2001。〈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 《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43期2001年九月。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陳思和。2001。《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 1949-1999》。台北:聯經。
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敘述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
陳芳明。1999。〈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 台灣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78期。1999年八月。台北:聯合文學。
陳芳明。2001。〈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三章 五零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期。2001年六月。台北:聯合文學。
陳芳明。2002。〈台灣新文學史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期。2002年一月。台北:聯合文學。
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
陳映真。2000。〈以意識型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始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89期。2000年七月。台北:聯合文學。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2007。《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現代文學出版社編輯部。1991。〈發刊辭〉。《現代文學》重印本卷一。台北:現文出版社。
郭松棻。1993。〈月嗥〉。陳萬益編。《郭松棻集》。台北:前衛。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是欲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
黃錦樹。1998。〈流離的婆羅洲之子和他的母親、父親〉。《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
黃錦樹。2003。〈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畫?〉。《謊言或真理的技藝 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
黃錦樹。2006。〈無國籍華文文學:在台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台灣文學史上的非台灣文學〉。《文化研究》2期。2006年三月。台北:遠流。
黃錦樹。2006。《文與魂與體 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
彭瑞金。1992。《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游勝冠。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高雄:前衛出版。
張大春。1992。〈理性和知識的狎戲 《傅科擺》如何重塑歷史〉。Umberto Eco□。《傅科擺》。台北:皇冠。
張大春。2000。《城邦暴力團•肆》•台北:時報。
張系國。1983。《五玉碟》。台北:知識系統。
張誦聖。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張誦聖。2006。〈文學史對話:從「場域論」和「文學體制觀」談起〉。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
張誦聖。2007。〈台灣七、八零年代以副刊微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張錦忠。2003。《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
張錦忠。2006。〈「台灣文學」一個「台灣文學複系統」方案〉。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
葉石濤。1990。〈開創台灣文學史的新格局〉。《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
董維良。1993。〈小說初讀九則〉。《郭松棻集》。台北:前衛。
廖咸浩。1999。〈複眼觀花、複音歌唱〉。《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
廖咸浩。1999。〈合成人羅曼史 當代台灣文化中後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互動〉。《當代》一四四期。1999年八月。台北:合志文化。
廖咸浩。2003。〈「漢」夜未可懼,何不持炬遊〉。孫大川邊。《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評論卷(上)》。台北:印刻。
廖炳惠。1994。〈在台灣談後現代或後殖民論述〉。《回顧現代 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
廖炳惠。2000。〈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周英雄、劉紀蕙邊。《書寫台灣 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廖炳惠。2003。〈台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合文學。
廖朝陽。1992。〈評邱貴芬《發現台灣: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二十一卷六期1992年八月。台北:中外文學季刊社。
黎湘萍。2003a。《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
黎湘萍。2003b。《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和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
應鳳凰。2004。〈鍾肇政與本土文學位置的形成〉。《五零年代台灣文學論集》。高雄:春暉。
蕭阿勤。1999。〈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阿勤。2000。〈民族主義與一九七零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及體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六卷二期。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蕭阿勤。2002。〈抗日記憶的集體民族化:台灣一九七零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九卷一期。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五期。2003年五月。台北:群學。
蕭阿勤。2007。〈認同中的歷史〉。《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
劉紀蕙。2004。《心的變異 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
龍應台。1985。〈與張系國一夕談〉。《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
龔鵬程。1997。〈台灣文學四十年〉。《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學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