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以作者在台灣搖滾樂場景中以演奏者身分參與十年的經驗為基礎,探討台灣搖滾樂場景中的吉他技藝的養成與轉化,以及相應的品味形塑機制。本文的主要提問為,「何以在台灣搖滾樂場景的教學場域中,會有偏重特定技術型態的現象?在這樣的體系中,品味轉向與技藝轉化如何可能?」透過作者在田野中的長期參與以及訪談,本研究認為學習場域中偏重特定技術型態的現象,一方面受到校園社團制度的架構,一方面其實也是90年代職業樂手場域邏輯運作下的產物。80年代末全國熱音賽的出現,刺激了坊間樂器行的興盛,以及校園熱音性質社團的出現。在既有的國內唱片工業架構下,透過比賽評審的擔任,以及教材、教學上的學習型態複製,伴隨著校園性熱音社團的出現以及坊間樂器行的興盛,一直到90年代,已逐漸形成一個不斷自我複製的制度化職業樂手場域。在這樣的視角下,本文欲提出的論點是,場域中特定樂風和技術型態在不同制度的架構下,其實反應了職業樂手慣行的社會軌跡;不同樂風和技術型態所相應的美學價值階序,也就被鑲嵌在這樣的社會軌跡上。此外,本文更進一步提出,藉著音樂媒介的觀察與概念使用,我們得以在日常實踐的層次上,進行較為動態的品味型態研究,從中進一步理解音樂類型再分化的基礎,以及品味轉向的可能性。
參考書目
小知堂編採組,1998,《嗑樂•搞團──台灣樂團創作紀事》。台北」:小知堂。
文瀚,1994,《流行音樂啟示錄》。台北:萬象。
朱夢慈,2001,〈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碩,2007,〈搖滾台灣:台灣重金屬樂迷的文化認同與實踐〉。台北: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幸錠,2005,〈台南市Piano Pub音樂消費與文化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蓉,2005,〈學琴、規訓、資本:台南市立人弦樂團的群體展現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韋伯,200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等譯。台北:左岸。
許嘉猷,2004,〈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34-3:357-429。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2:109-129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張鐵志,2004,《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
蔡宜剛,2000,〈搖滾樂在台灣之可能與不可能〉。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岳儒,2006,〈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實踐與文化認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偉,2002,〈台北市非創作樂團之音樂空間建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馨,2005,〈台灣搖滾樂團女樂手之樂團經歷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論文。
鄭凱同,2006,〈向大師致敬:如果一直這樣,會很沒意思耶〉。大聲誌 06(10):16-17。台北:大聲誌出版。
蕭伊容,1995,〈台北新興PUB的休閒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悅全,2000,《秘密基地》。台北:城邦。
Becker, H. S., 1963. Outsiders . NY: Free Press
Becker, H. S., 1982. Art Worlds . 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nnet, A., 2001. ‘ Plug in and Play!’──UK ‘ Indie-Guitar’ Culture. Pp45-60 in Guitar Culture ,edited by Andy Bennet and Kevin Dawe. NY: Berg.
Bennet, A., 2002. “ Researching Youth Culture and Popular Music: a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3(3): 451-465
Bennet, A., 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孫憶南譯。台北:書林。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urdieu, P., 1997,〈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林明澤譯。見吳潛誠編,文化與社會,頁259-275。台北:立緒。
Bordieu, P., 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Bourdieu, P., 2003,《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
Cohen, S., 1991 Rock Culture in Liverpool .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nnegan, R., 1989. The Hidden Musician: Music Making in an English Tow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ith S., 1990. “ Rock and Sexuality”. Pp: 371-409 in On Record: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ld. edited by Simon Frith and Andrew Goodwin London: Routledge.
Frith S., 1996. Performing Rit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Fornas, J. & Lindberg, U. & Sernhede, O., 1995 In Garage Land: Rock, Youth and Modernity. transl. by Jan Teeland. NY: Routledge.
Griffin, C. T., & Griffin, B. S,. 1976. “ Art as Collective 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1(1): 174-176
Hennion, A. 1995. "The History of Art Lessons in Mediation." Reseaux: the Fren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233-262
Hennion, A. 1997. "Baroque and Rock: Music, Mediation and Musical Taste." Poetics 24:415-35.
Hennion, A. 2001. "Music Lovers: Taste as Performance."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8:1-22.
Hesmondhalgh, D,. 2006. “ Bourdieu, the Media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8(4).
Perna, A. di. 2006,〈另類搖滾的發展:吉他技術與風格的途徑〉。大聲誌06(10):4-10。吳駿逸、張勝為譯。台北:大聲誌出版。
Regev, M. 1997. “ Rock Aesthetics and Musics of the World”.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4(3): 125-142.
Toynbee, J. 2000. Making Popular Music: Musicians, Creativity and Institutions. London: Arnold.
Straw, W. 1990.“ Characterizing Rock Music Culture: The Case of Heavy Metal” Pp:97-110. in On Record: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ld. edited by Simon Frith and Andrew Goodwin London: Routledge.
Waksman, S. 2001. ” Into the Arena: Edward Van Helen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Guitar Hero”. Pp: 117-134 in Guitar Culture ,edited by Andy Bennet and Kevin Dawe. NY: Berg.
Wasler, R. 1993. Running with the Devil: Power, Gender and Madness in Heavy Metal Music.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