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柏勳 Bou-Hsuen Lu |
---|---|
論文名稱: |
際天極地-論《西洋記》的旅航與遠征 The Study of “Romance of Sanbao Eunuch’s Journey to the West Ocean” A Journey and an Expedition |
指導教授: |
楊儒賓
Rur-Bin Y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9 |
中文關鍵詞: | 西洋記 、鄭和 、旅航 、戰爭 |
外文關鍵詞: | Hsi-Yang Chi, Cheng Ho, journey, expedi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文試圖以「旅航」、「遠征」為《西洋記》定位,探討小說時空背景和旅行、移動之間的創作方式及意義。視《西洋記》為完整的小說創作,強調其「文學」性質,而非宗教或史料的補充文獻。嘗試從講史和設幻的文學史脈絡切入,認為《西洋記》同時具有歷史演義和神魔幻想的雙重特性,表現在題材的選定與改編、人物關係,以及史學、宗教的價值評判上。其次針對整體時空背景,輿地資料乃至虛構國度的鋪陳、建構,跨渡到異民族、異文化的認知與想像,由宗教世界的描繪,擴展為萬國、天下的新天朝思維。《西洋記》的旅航乃是一段「戰爭」而「受降」的固定模式,「華夷之辨」、「釋道相爭」、「博物展示」同為神魔征戰的本質,或許存在著民族文化的鞏固,宗教的濟度與感化,亦或神權帝國的陳列與支配。當離鄉的旅人困頓、徬徨之際,眼前竟是聖潔之境的至福天堂,與怖懼黑暗的永劫地獄。神聖空間的朝拜與超度,宗教力量的慈悲與內省,幫助大明船隊得以平安返鄉。此時,寶物、風暴、海怪在宗教與民族的意志下轉化為構築新秩序的象徵,《西洋記》於是成就永樂皇朝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舊日光榮,企望再臨的帝國神話。
Abstract
This thesis attempted to discus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vel “Romance of Sanbao Eunuch’s Journey to the West Ocean” from the viewpoints of journey and expedition. The novel is viewed as an unabridged creative work instead of a religious or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e thes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novel from the aspects of story or imaginary literary history, and viewed the novel as consisting of two features, which are historical romance and genie illusion. These feature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selection of topic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value judgments. In addition,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novel from the aspect of overall time-and-space background and people’s perceptions on foreign people and foreign culture. The novel started from the depiction of religious world, and then extends to the Chinese view of the world. The journey of “Romance of Sanbao Eunuch’s Journey to the West Ocean” is seen as a war, and its essences are the debate between barbarian and Chinese,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novel include the predicament of the travelers, the paradise, the dark hell, the worship of sacred place, and the force and the reflection of religious power. These elements all help the fleet of Ming dynasty come home safely. Meanwhile, treasure, storm, sea monster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symbol of new rule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and national wills. Overall, the novel “Romance of Sanbao Eunuch’s Journey to the West Ocean” achieved the Yong Le dynasty’s past glory, and its attempts to resurge its empire mythology.
參考資料
研究版本
1、 二南里人:《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1990,明萬曆25年(1597)刊本影印)。
2、 二南里人:《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台北:天一出版,1985,萬曆丁酉年三山道人刊本)。
3、 二南里人著,陸樹崙、竺少華校點:《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1985,民國7年(1918)申報排印本覆校步月樓本)。
典籍文獻(依作者年代排列)
1、 (先秦)《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
2、 (先秦)《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3、 (先秦)《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4、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陸德明音義:《尚書注疏》,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5、 (漢)司馬遷:《史記》,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6、 (漢)班固:《漢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7、 (漢)班固:《漢武故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8、 (漢)許慎:《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1999)。
9、 (晉)郭象注:《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
10、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11、 (晉)葛洪:《抱朴子內外篇》(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12、 龍樹菩薩撰,(晉)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台北:新文豐,1981)。
13、 (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收入《大藏經》第1冊(台北:新文豐,1983)。
14、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收入《大藏經》第1冊(台北:新文豐,1983)。
15、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1989)。
16、 (梁)陶弘景:《真誥》(台北:廣文書局,1989)。
17、 (梁)劉勰:《文心雕龍註》(台南:平平,1974)。
18、 (梁)昭明太子:《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19、 (唐)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2000)。
20、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上海:上海人民,1977)。
21、 (唐)沙門釋道世編:《法苑珠林》(台北:新文豐,1983,道光丁亥歲釋藏本重刊)。
22、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1983)。
23、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收入《中國道觀志叢刊》第1冊(南京:江蘇古籍,2000)。
24、 (宋)卲雍:《皇極經世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
25、 (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撰:《新唐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26、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台北:洪氏,1974)。
27、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中華書局,1978)。
28、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29、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百部叢書集成46輯學津討原第37種)(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30、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收入(明)長春真人編:《正統道藏》第37-38冊(台北:新文豐,1977)。
31、 (宋)施肩吾:《鍾呂傳道集》,收入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1集之2(台北:自由,1986)。
32、 (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7卷,收入捷幼出版社編輯部主編:《中國神仙傳記文獻初編》第4冊(台北:捷幼,1992)。
33、 (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34、 (元)汪前進譯注:《島夷志略》(遼寧:遼寧教育,1996)。
35、 (元)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
36、 (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影印)。
37、 (明)明太祖撰,姚士觀、沈鈇編校:《明太祖文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38、 (明)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1990,萬卷樓本)。
39、 (明)《皇明英烈傳》(上海:上海古籍,1990)。
40、 (明)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台北:天一,1985)。
41、 (明)余卲魚:《春秋五霸七雄列國志傳》(上海:上海古籍,1990)。
42、 (明)《隋史遺文》(台北:天一,1985)。
43、 (明)紀振倫:《楊家將演義》(台北:三民,2002)。
44、 (明)吳承恩:《西遊記》(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1990)。
45、 (明)吳承恩:《吳承恩詩文集》(台北:河洛,1975)。
46、 (明)《封神演義》(上海:上海古籍,1990)。
47、 (明)余象斗:《四遊記》(台北:世界書局,1982)。
48、 (明)鄧志謨:《咒棗記》(台北:天一,1985)。
49、 (明)鄧志謨:《鐵樹記》(台北:天一,1985)。
50、 (明)馮夢龍:《平妖傳》(台北:世界書局,1982)。
51、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上海:上海古籍,1990)。
52、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1990)。
53、 (明)抱甕老人輯:《今古奇觀》(上海:上海古籍,1990)。
54、 (明)楊爾曾:《韓湘子全傳》(台北:天一,1985)。
55、 (明)《南海觀世音菩薩出身修行傳》(台北:天一,1985)。
56、 (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57)。
57、 (明)謝肇淛:《五雜俎》,收入《明代筆記小說》第23、24冊(石家莊:河北教育,1995)。
58、 (明)王圻:《稗史彙編》(台北:新興,1969)。
59、 (明)高岱:《鴻猷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49種,紀錄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60、 (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64)。
61、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
62、 (明)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
63、 (明)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
64、 (明)鞏珍:《西洋番國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
65、 (明)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66、 (明)張燮:《東西洋考》(台北:學生書局,1985)。
67、 (明)茅元儀輯:《武備志》(台北:華世,1984)。
68、 (明)王圻:《三才圖會》(台北:成文,1974)。
69、 (明)楊一葵:《裔乘》8卷(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輯,正中書局重印,1981)。
70、 (明)羅曰褧:《咸賓錄》8卷,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44冊(台北:新文豐,1988)。
71、 (明)祝允明:《前聞記》(百部叢書集成16輯紀錄彙編第88種)(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72、 (明)《搜神記》6卷,收入(明)長春真人編:《正統道藏》第60冊(台北:新文豐,1977)。
73、 (明)任自垣:《大嶽太和山志》,收入《道教文獻》第4、5冊(台北:丹青,1983)。
74、 (明)長春真人編:《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1977)。
75、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1983)。
76、 (清)段玉裁注,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台北:廣文書局,1972)。
77、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78、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1956)。
79、 (清)《說唐演義全傳》(上海:上海古籍,1990)。
80、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北:文化圖書,1996)。
81、 (清)李雨棠:《五虎平西演義》(香港:玉壘,1987)。
82、 (清)《平閩全傳》(上海:上海古籍,1990)。
83、 (清)汪寄:《希夷夢》(上海:上海古籍,1990)。
84、 (清)李汝珍:《鏡花緣》(上海:上海古籍,1990)。
85、 (清)玉樞真人王建章:《仙術秘庫》,收入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三洞拾遺》第9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
86、 (民國)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1995)。
87、 (民國)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88、 (民國)《歷代高僧傳》(上海:上海書店,1989)。
文學、戲劇論著(依作者筆劃排列)
1、 丁乃通、鄭建成:《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6)。
2、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2003)。
3、 王青:《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4、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1998)。
5、 朱一玄編、劉毓忱:《《西遊記》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2002)。
6、 朱恆夫:《目連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1993)。
7、 李福清:《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台北:洪葉文化,1997)。
8、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
9、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
10、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
11、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12、 余國藩:《余國藩西遊記論集》(台北:聯經,1989)。
13、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8)。
14、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轉移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台北:大安,2004)。
15、 周曉薇:《四遊記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16、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
17、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4)。
18、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2005)。
19、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
20、 俞樟華、梅新林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上海世紀,2004)。
21、 馬振方:《在歷史與虛構之間》(北京:北京大學,2006)。
22、 馬幼垣:《實事與構想-中國小說史論釋》(台北:聯經,2007)。
23、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24、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85)。
25、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1980)。
26、 黃永年:《文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0)。
27、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28、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台北:里仁,2006)。
29、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2007)。
30、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2003)。
31、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1990)。
32、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7)。
33、 蒲安迪(Andrew H.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6)。
34、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0)。
35、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2)。
36、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1996)。
37、 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台北:書林,2001)。
38、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台北:台灣商務,2006)。
39、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2006)。
40、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台北:里仁,2003)。
41、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1997)。
42、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文化,1992)。
43、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7)。
44、 蘇其康:《歐洲傳奇文學風貌:中古時期的騎士歷險與愛情謳歌》(台北:書林,2005)。
45、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46、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1980)。
史地論著(依作者筆劃排列)
1、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 王天有、萬明編:《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2004)。
3、 王天有、徐凱、萬明編:《鄭和遠航与世界文明-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2005)。
4、 包遵彭:《鄭和下西洋之寶船考》(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
5、 江邵源:《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年份不詳)。
6、 周敏民編輯:《地圖中國 圖書館特藏 China in European maps::a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香港: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2003)。
7、 陸靜波:《鄭和七下西洋》(蘇州:古吳軒,2005)。
8、 陳學霖:《明代人物與傳說》(香港:中文大學,1997)。
9、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An Atlas of Ancient Maps in China: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明代》(北京:文物,1995)。
10、 鄭鶴聲、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上冊(濟南:齊魯書社,1980)。
11、 鄭鶴聲、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中冊(濟南:齊魯書社,1983)。
12、 鄭鶴聲:《鄭和遺事彙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
13、 鄭一鈞:《論鄭和下西洋》(北京:海洋,2005)。
14、 蘇紀蘭主編:《鄭和下西洋的回顧與思考》(北京:科學,2006)。
15、 中國航海史研究會編:《鄭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1985)。
16、 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580周年籌備委員會編:《鄭和下西洋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1985)。
17、 南京鄭和研究會編:《走向海洋的中國人-鄭和下西洋5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海潮,1996)。
18、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鄭和與海洋文化: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特展》(台北:歷史博物館,2005)。
19、 經典雜誌編著:《海上史詩-鄭和下西洋》(台北:經典雜誌,1999)。
20、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編:《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北京:海洋,2005)。
思想、宗教、神話、人類學論著(依作者筆劃排列)
1、 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北京:華文,1993)。
2、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4)。
3、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卷(成都:四川人民,1996)。
4、 黃海德:《天上人間-道教神仙譜系》(成都:四川人民,1994)。
5、 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台北:正中書局,1992)。
6、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7、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台北:文津,2003)。
8、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貓頭鷹,2000)。
9、 彭兆榮:《文學與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酒神及其祭祀儀式的發生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2004)。
10、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陜西:陝西師範大學,1987)。
11、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0)。
12、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1993)。
13、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
14、 劉曉明:《中國符咒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15、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16、 捷幼出版社主編:《中國神仙傳記文獻初編》(台北:捷幼,1992)。
外文著作(依出版時間排列)
1、 J.J.L.Duyvenduk “A Chinese Divina Commedia” T’oung Pao 41 1952.
2、 W.H.Auden, “Secondary Worlds : essays”New York : Random House, 1968.
3、 (日)小川環樹:《中國小說史の研究》(東京:岩波,1968)。
4、 Turner,Victor W.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1974.
5、 Tzvetan Todorov“The Fantastic: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a literature genre”Trans. Richard Howard. Ithaca, Ca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6、 (日)前野直彬:《中國小說史考》(東京:秋山書店,1975)。
7、 Turner,Victor W. “From Ritual to Theatre: 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1982.
8、 Roderich Ptak “His-yang chi-An Interpretation and Some comparisons His-yu chi” Chinese Literature :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7 : 1-2 (July 1985), pp. 117-141。
9、 Max Luthi John D. Niles translator “The European Folktale : form and natur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1986.
10、 Bloch, Maurice “In Ritual, History and Power: Selected Papers in Anthropologyt” London : The Ayhlone Press 1989.
外文譯作(依出版時間排列)
1、 Carlyle Thomas著,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台北:國立編譯館,1963)。
2、 (法)伯希和(Pelliot, M. Poul-) 著,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3、 馬堅譯:《古蘭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1)。
4、 (日)寺田隆信著,莊景輝譯:《鄭和-聯結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航海家》(北京:海洋,1988)。
5、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西遊記論集》(台北:聯經,1989)。
6、 Claude Levi-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台北:時報文化,1992)。
7、 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1992)。
8、 Ernst Cassirer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的神話》(台北:桂冠圖書,1992)。
9、 Jung, Carl Gustav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文化,1994)。
10、 史宗主編,金澤、宋立道、徐大建等譯:《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台北:上海三聯,1995)。
11、 Brian Morris著,張慧端譯:《宗教人類學導讀》(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12、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1997)。
13、 Edmund Leach著,黃道琳譯:《李維史陀》(台北:桂冠,1998)。
14、 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1998)。
15、 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1998)。
16、 Homer著,王煥生譯:《奧德賽》(台北:貓頭鷹,2000)。
17、 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台北:聯經,2000)。
18、 Roger M.Keesing、Andrew J.Strathern著,吳佰祿、李子寧譯:《文化人類學-當代的觀點》(台北:桂冠,2000)。
19、 Claude Le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2001)。
20、 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2001)。
21、 (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譯:《西遊記的秘密(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
22、 Dante Alighieri著,黃國彬譯註:《神曲》(台北:九歌,2003)。
23、 Gaston Bachelard著,鞏卓君、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2003)。
24、 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25、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麥田,2003)。
26、 Albert Bates Lord著,尹虎彬譯,姜德順校:《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
27、 Fiona Bowie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28、 Alan Dundes著,戶曉輝編譯:《民俗解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29、 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2005)。
30、 Turner, Victor W.著,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
31、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合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台北:巨流,2005)。
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1、 沈淑芳:《封神演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2、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3、 張火慶:《三寶太監下西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4、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6)。
5、 黃淑偵:《鏡花緣神話原型與敘事技巧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6、 駱水玉:《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7、 葉有林:《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8、 陳昭利:《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9、 王飛華:《《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的語氣詞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2)。
10、 楊清惠:《劍俠小說新論-奇幻敘事及其文化意涵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11、 陳瑤蒨:《近代十王信仰研究-以《玉歷寶鈔》為探討中心》(花蓮: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2、 黃孟慧:《台灣九0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3、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14、 曾馨慧:《巾幗英雄之研究─從樊梨花出發》(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5、 歐陽文:《《西洋記》的形式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
16、 徐祥益:《從讖應論明代神魔小說》(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1、 侯健:〈《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原型批評方法的實驗〉,《中外文學》1973年2卷1期,頁8-26。
2、 曾麗玲:〈《西遊記》一個奇幻文類的個案研究〉,《中外文學》1980年8月19卷3期,頁85-117。
3、 李平:〈平凡中見光彩-重讀《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2期,頁116-122。
4、 蘇興:〈《西洋記通俗演義》的金碧峰長老與張天師〉,《明清小說論叢》1986年4期,頁213-220。
5、 馮漢鏞:〈《西洋記》發微〉,《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1期,頁121-134。
6、 王瓊玲:〈我國文獻所載女子國、女王國和古典小說中的女兒國〉,《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94年5月創刊號,頁47-72。
7、 二階堂善弘:〈《三寶太監西洋記》所受的其他小說的影響》〉,《古典文學》第13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頁165-187。
8、 廖可斌:〈《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主人公金碧峰本事考〉,《文獻》1996年1期,頁24-46。
9、 鄭毓瑜:〈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以〈天子遊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頁411-432。
10、 李春香:〈《西洋記》版本的文化學研究〉,《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4期,頁252-265。
11、 陳文新:〈《鏡花緣》:中國第一部長篇博物體小說〉,《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2期,頁126-137。
12、 毛文芳:〈閱讀與夢憶─晚明旅遊小品試論〉,《中正中文學報年刊》2000年9月3期,頁1-44。
13、 李舜華:〈男性視野中女性的突圍-從史的角度重新評價早期章回小說中的女性寓言〉,《浙江學刊》2001年4期,頁90-96。
14、 量齋:〈地獄觀念在中國小說中的運用與改變〉,《純文學》2003年9卷5期,頁34-51。
15、 王祖霞:〈《西洋記》詞語拾零〉,《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04年25卷2期,頁88-90。
16、 馮漢鏞:〈《西洋記》源于戲劇〉,《文史雜誌》2005年4期,頁52-54。
17、 顏健富:〈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癡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2005年11月63期,頁104-137。
18、 唐琰:〈《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與《鏡花緣》海洋觀念的比較研究〉,《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1期,頁170-235。
19、 王飛華:〈《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的語氣詞”來”〉,《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12月,頁118-120。
20、 韋鳳娟:〈從地府到地獄-論魏晉南北朝鬼話中冥界觀念的演變〉,《文學遺產》2007年1期,頁16-25。
21、 劉紅林:〈神魔化的歷史演義-三談《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3期,頁255-260。
22、 王飛華:〈《西洋記》中的語氣詞”著、個、則個、些”〉,《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4期,頁35-39。
光碟及網路資料
1、 《1405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嘉義:銘華國際發行,2005,DVD影片)。
2、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佛光大辭典》(2003,光碟版)。
3、 開放文學。http://open-lit.com/list.php
4、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http://www.ctcwri.idv.tw/godking.htm
5、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漢典全文檢索系統。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