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水蓮
論文名稱: 音韻覺識融入國小閩南語課程教學
A Study o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mmersion Teaching of Taiwanese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指導教授: 呂菁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音韻覺識閩南語課程教學融入教學
外文關鍵詞: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aiwanese curriculum teaching, immers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藉由音韻覺識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探討接受不同教學變項操弄之學生,其音韻覺識測驗之表現情形。本研究以是否進行音韻覺識教學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對照組依照備課用書所設計之教學活動進行教學,並未進行音韻覺識教學活動,實驗組則設計閩南語音節中音素拆解的音韻覺識活動融入坊間教材當中,實驗組同時探討教學進行「加強音節中音素合成的練習」、以及「教學時佐以視覺符號」的教學操弄,學生音韻覺識測驗表現情形。
    本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主要對象,分實驗組八個班及對照組三個班,於實驗教學進行前,先進行班級學生語文能力的配對,篩選出語文能力相當的學生(每班男生8名,女生8名,共計176名),形成四組配對組,再進行為期十週,每週20分鐘之實驗教學活動,並於教學前後均施以閩南語音韻覺識測驗,經由SPSS/12.0統計分析學生之音韻爵士前後測表現差異情形,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閩南語三項音韻覺識測驗表現上,接受音韻覺識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的學生表現,明顯優於未接受音韻覺識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的學生。
    二、音韻覺識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時,「加強音節中音素合成的練習」的實驗操弄,學生音韻覺識表現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三、音韻覺識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教學時佐以視覺符號」的實驗操弄,學生的音韻覺識表現沒有顯著的效果。
    四、音韻覺識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同時進行「音節中音素合成的練習」及「教學時佐以視覺符號」的實驗操弄,對學生的音韻覺識表現有顯著的提升效果。
    五、音韻覺識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活動學生普遍之接受度高。
    根據研究之主要發現,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未來國小閩南語教學之參考。
    關鍵字:音韻覺識、閩南語課程教學、融入教學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est performance of the school children manipulated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variables by administeri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mmersion Taiwanese Curriculum teaching. In this study the school children fell into two groups on the basis of if being administered with Phonological Awareness centered teaching: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which Control Group was administered with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o the designs given in the course preparation books but was not administered with any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eaching activity at all; whil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dministered with the commercial teaching materials available enriched with th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ctivities of phoneme analysis of Taiwanese word syllables especially designed, at the same tim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dministered with teaching manipulation using “Drills for Strengthening in-syllable phoneme synthesis” and “Visual symbol aided instruction” modules.

    This study took school children in Grade 2 of a certa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s subjects falling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consisting of 8 classes and Control Group consisting of 3 classes. Prior to administering the teaching for the experiment in question, the in-class children pairing to their language ability was conducted properly (8 boys and 8 girls per class respectively, making a total of 176 children) to form 4 groups of paired children, next they were provid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ctivities at a 20 minute class per week for 10 consecutive weeks. Furthermore, a Taiwanes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est was administered before and after every class, and the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SPSS/120 statistically for gaining a clear picture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rformances in th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class. In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facts were found:

    1.In the performance of 3 areas tested in Taiwanes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he children having received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mmersion Teaching of Taiwanese Curriculum (PAITTC) demonstrated far better achievements than those having received the teaching without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mmersion.
    2.In administering TAITTC, th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performance of the children received the teaching with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Visual symbol aided instruc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progress.
    3.In administering TAITTC, th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performance of the children received the teaching with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Drills for Strengthening in-syllable phoneme synthesis” showed insignificant effect.
    4.In administering TAITTC, th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performance of the children received the teaching with both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s mentioned above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progress.
    5.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mmersion Teaching of Taiwanese Curriculum was well accepted by most of the school children as subjects in this study.

    At last this study would like to offer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major findings, to serve as reference for any individual interested in or involvi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aiwanese curriculum or teaching in the coming future.

    Keywords: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aiwanese curriculum teaching, immersion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價值 1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4 第一節 音韻覺識的探討 14 第二節 音韻覺識與教學之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閩南語的音韻結構探討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樣本 47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68 第一節 學生前測結果分析 69 第二節 學生前後測結果分析 76 第三節 不同教學模式之前後測差異結果分析 86 第四節 總結性問卷分析 94 第五章 結論 97 第一節 研究之主要發現 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3 引用文獻 105 一、中文參考書目 105 二、英文參考書目 109 附錄一:聲韻調覺識綜合測驗 111 附錄二:聲韻調覺識綜合測驗答案卷 112 附錄三:CV測驗練習題目 113 附錄四:CVC測驗練習題目 114 附錄五:CV.CVC音節結構測驗答案卷 115 附錄六:閩南語口語複誦題目: 116 附錄七:閩南語音韻覺識教學總結問卷 117 表次 表2-1 閩南語的各種音節型態 28 表2-2 臺灣閩南語聲母表 29 表2-3 閩南語聲母系統 29 表2-4閩南語聲調標音結構表 32 表3-1教學實驗規劃表 37 表3-2 K版閩南語教科書之教學內容列表 40 表3-3 音韻覺識融入閩南語課程教學內容列表 44 表3-4 實驗組不同教學模式之教學說明 46 表3-5 教學時間表 48 表3-6 本研究之教學分配情形 48 表3-7 實驗組之教學分配情形 48 表3-8 教學情形分配表 49 表3-9 第一個配對組之配對班級 50 表3-10 第二個配對組之配對班級 50 表3-11 第三個配對組之配對班級 50 表3-12 第四個配對組之配對班級 50 表3-13 研究時程表 53 表3-14「輔音判斷能力測驗」施測題目 56 表3-15「同韻判斷能力測驗」施測題目 57 表3-16「聲調覺識能力測驗」施測題目 59 表3-17 CV測驗練習題 61 表3-18 CV測驗題目 61 表3-19 CVC測驗練習題 62 表3-20 CVC測驗題目 62 表3-21 閩南語口語複誦能力測驗題目 64 表4-1 第一配對組三項音韻覺識測驗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摘要表 70 表4-2 第二配對組三項音韻覺識測驗前測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摘要表 71 表4-3 第三配對組三項音韻覺識測驗前測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摘要表 73 表4-4 第四配對組三項音韻覺識測驗前測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摘要表 74 表4-5 各配對組間前測成績差異整理表 75 表4-6 對照組聲韻調覺識綜合測驗T檢定結果摘要表 76 表4-7 對照組CV.CVC音節結構測驗T考驗結果摘要表 77 表4-8 對照組閩南語口語複誦能力測驗T檢定結果摘要表 78 表4-9 對照組三項音韻覺識測驗前後測驗差異檢定綜合整理表 79 表4-10 實驗組聲韻調覺識綜合測驗T考驗結果摘要表 80 表4-11 實驗組CV.CVC音節結構測驗T考驗結果摘要表 81 表4-12 實驗組口語複誦能力測驗T考驗結果摘要表 83 表4-13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測差異情形比較表 84 表4-14 實驗組與對照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15 聲韻調覺識測驗前後測相差成績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16 「加強音節中音素合成的練習」變項之獨立樣本T考驗 89 表4-17 CV.CVC音節結構測驗前後測相差成績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18 「加強音節中音素合成的練習」變項之獨立樣本T考驗 90 表4-19 閩南語口語複誦能力測驗前後測相差成績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4-20三項音韻覺識測驗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整理表 92 表4-21 總結問卷Q3各選項人數統計及百分比 94 表4-22 總結問卷Q4各選項人數統計及百分比 95 表4-23 總結問卷Q6各選項人數統計及百分比 95 表4-24 總結問卷Q7各選項人數統計及百分比 96 圖次 圖2-1 臺灣閩南語音節結構圖 27 圖3-1 研究架構圖 36 圖3-2 對照組之教學流程圖 41 圖3-3 教學順序圖 42 圖3-4 實驗組之教學流程圖 43 圖 3-5 研究主流程圖 52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素卿(2001)。中文閱讀習得歷程中音素覺識角色之探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江政如(1999)。聲韻覺識與中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江璧羽(2002)。中英雙語兒童的音韻覺識能力與口語訓練之效用。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大安(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市:大安。
    何福田(2005)。鄉土語言教學實施與教學。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呂佩菁(2004)。不同英語教學法下學前幼兒的聲韻覺識能力。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智馨(2005)。音韻覺識對臺灣學生英文閱讀與發音習得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志潔(2006)。二年級級任老師運用英語童謠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桂英(2007)。聲韻覺識和中文唸名速度與閱讀能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麗琴(2008)。國小兒童閩南語音韻覺識測驗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心理。
    林惠美(2008)。幼兒客家語音韻覺識訓練課程發展、實施與評估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玲姍(2005)。音素切割訓練對台灣國小一年級學童早期英語閱讀能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琪(2005)。兩種早期閱讀訓練對台灣國小英語閱讀困難學童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敏華(2009)。國語音韻覺識技巧融入字母拼讀法教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華葳.游婷雅譯(2001)。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台北市:信誼。
    柯娜雯(2004)。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中、英文音韻覺識處理與識字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潔芳(2001)。從語言學習的本質探討外語學習能力的差異。教育研究月刊,89,66-74。
    胡潔芳(1999)。如何協助孩童發展英語音韻覺識。英語教學,23(3),7-14。
    胡潔芳(2002)。淺談「舞音弄韻」在外語習得之重要性。國教新知,49,19-28。
    胡潔芳(2005)。母語音韻發展成熟度與外語學習之關係。柯華葳 (主持人),兒童外語發展與學習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洪慧芳(1993)。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語閱讀障礙-對漢語閱讀障礙學童的一項追蹤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侯淑柔(2007)。幼兒英語學習經驗與中英文音韻覺識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麗瑛(2002)。國小學童英文聲韻覺識能力及認字能力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中。
    康軒文教事業(2007)。閩南語第四冊備課用書。
    張湘君(2001)。幼兒學習英語面面觀。台北市:東西。
    張淑婷、黃秀霜、劉信雄(1999)。國小一年級學童兒歌熟悉度、音韻覺知能力及注音符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張惠貞(2008)。國小閩南語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教育部。
    黃秀霜(1997)。兒童早期聲韻覺識對其三年後中文認字能力關係之縱貫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0,263-288 頁。
    黃群淵(2006)。運用韻文增進國小學童英語音韻覺識能力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錦芬、戴維揚、楊思偉、李詠吟、黃三吉、吳美珠、高敏麗、洪慶芬(2002)。 探討英語學習對國語學習之影響--注音符號篇。台北市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未出版。
    陳麗琴、黃秀霜(2000)。音韻覺識訓練對國小學童注音符號、中英文學習之影響。89 年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陳淑娟(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期閩南語課程多元評量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素年(2005)。<鄉土語言教學校本教材編寫實務分享>。鄉土語言教學實施與教學。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素卿(2005)。<閩南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實務>。鄉土語言教學實施與教學。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許美雪(2004)。強化式字母拼讀法教學對台灣國小學童英語早期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世杰(2004)。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台北市:心理。
    曾世杰(1996)。閱讀低成就學童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歷程成份分析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NSC-83-0301-H-024-009;NSC-84-0301-H-024-001。
    彭欽清(1998)。客語句型練習教學與變異詞關係初探。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P.247-267
    楊憲明(2006)。認知能力、認知歷程與學習成就關係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p.34
    楊嵐智(2002)。小學教師實施閩南語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麗敏(2008)。資訊融入英語音素覺識訓練對國小學童在認字、拼字能力上的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益智(2004)。母語音韻覺識在英文拼字與讀字上所扮演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佩芬(2000)。中文與英文語音覺識和符號表徵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淳元(1995)。國語低成就學童音韻能力特徵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市:南天。
    盧貞穎(2003)。一年級學生音韻覺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文婷(2003)。以字母拼讀法增強英語科低成就國中生拼字能力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玉倩(2008)。由「整體到細部」的字母拼讀教學對二年級低成就生音韻覺識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燕嬌(2003)。中文聲韻覺識測驗之發展及其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簡秀如(2004)。國英雙語幼兒發音語辨音及音韻覺識能力的發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顏慈怡(2004)。英語韻文及唸謠的不同教學法對初學英語的台灣學童尾韻覺識的影響。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蘇宗文(2003)。英語語音覺知能力訓練對英語低成就者字彙閱讀表現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姿云(2004)。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台中縣。
    鐘素鵑(2004)。聲韻覺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學童之成效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鄉土教育網站,980109上網,網址:http://3d.nioerar.edu.tw/2d/country/course/course_0203.asp
    國民教育社群網,980109上網,網址: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6.php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網站,980517上網,網址: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M0001/tshiutsheh.pdf

    二、英文參考書目:
    Barke, T.A. (1994). An Evaluation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with Below Average Read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Bentin, S. (1992). Phonological awareness, reading,and reading acquisition: A survey and appraisal of current knowledge, In R. Frost & L. Katz (Eds) Orthography, Phonology, Morphology, and Meaning Amstredan: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Bradly,L. & Bryant,P.E. (1983). Categorizing sounds and learning to read-a causal connection, Nature,301,419-421.
    Bryant, P. & Bradley ,L. (1985). Children’s reading problems. Oxford:Blackwell.
    Mattingly, I. G. (1972). Reading, the linguistic process and linguistic awareness. In J. Kavanagh & I. G. Mattingly (Eds.), 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 Cambridge, MA: MIT Press,133-147.
    Goswami, U., & Bryant, P. (1990). Phonological skill and learning to read. East Sussex: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Opie, I. & Opie, P. (1959). The Lore and Language of School Children. 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rgesen, J. K., Morgan, S. T., & Davis, C.(1992). Effects of two types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on word learning in kindergarten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364-370.
    Torgesen,J.K., Wagner,R.K. & Rashotte,K.A. (1994).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nd read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7(5), 276-286.
    Yopp,H.K. (1998).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phonemic awareness test. California States University, Fullert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