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恬慧 |
---|---|
論文名稱: |
道法自然-「我」生存在這片土地上 |
指導教授: | 成虹飛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生命敘說 、自我探究 、生存 、死亡 、華德福 、農耕 |
外文關鍵詞: | life narrative, self explore, life, death, Waldorf, farm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篇有關「我」來到這個世界的生命敘說與自我探究。
有一個說法:人在出生前就為了來到這個世界學習某些功課而選擇了自己的父母、環境、遭遇……,並從這些歷程中走向靈性和進化的道路。所以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命運中了解我們來到這片土地上要學習的任務為何。
而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連結就是我的父母。我的父親與我相處了20年,我對他的記憶很遙遠,但他的自由、開放的教養方式卻影響我長大對教學的想法。
我的母親,我相信她是我選擇來這個世界的功課之一,我與她相處有許多挫折、彼此的衝突與不理解,以及我內心的抗爭。但在她離開這個人世的前半年,我們圓滿地完成彼此的功課,也讓我對”人生”有許多體悟,這填補了我過去對死亡的擔憂、對情感的不理解,也解放了我內心的壓抑與恐懼,讓我更勇敢地做自己、繼續向前行。
我穩穩地走著屬於我的道路,經歷的生命給我更多了解自己的機會,包括我認識了「華德福」,這改變了我對教育的認識,在參與師訓與訪談的過程,打開我對自我意識的覺醒,啟發我對藝術教學有更多省思。
進入農耕生活更是讓我體悟生存在這片土地上,人有自己在這個社會的”路用”。從小城市到大城市再到鄉村,能夠與大地互動是上天給我的一個禮物,讓我從農耕中獲得平穩與寧靜,放下心中許多執著,體會順應自然順應天理,走向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成為一個「自由」的自然人。
This is a story about my life and self explore in this world.
It was said that human beings chose their parents, environment, and fate to learn something in this world, to get spirituality and evolution through the journey.We can understand which subject we should to learn in this land according to the fate.
My par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link to my life. My father was passed away when I was twenty. I cannot remember him very much, but he was deeply affecting my teaching style because of his open and free upbringing.
I have had many setbacks, conflict, misunderstanding and many fights in my mind when get along with my mother. It is fortune that we complete our mission successfully half year before my mother passed away. It made me realize more about Life and liberated me from the fear of death. Give me more courage to be myself and go on.
I am keep walking stable in my way, my life experience makes opportunities to know myself more. For instances, meet Waldorf, changed my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involved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interviews, open my self-consciousness inspired me more to reflect on Art teaching.
Farming life make me realized that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g. Form city to countryside, it’s a gift that I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earth. I get balance and calm down form farming. Without obsessions, conform to the natural, to be a freedom natural person.
Rudolf Steiner/林琦珊譯(2013)。 實用教學指引—華德福學校1-8年級課程的圖像。台北市:洪葉文化
Rudolf Steiner/潘定凱譯。靈性科學入門。台北市:琉璃光。
Frans Carlgren / 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 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台北縣中和市:光佑文化。
Helen Nearing/張燕譯(1993)。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一對愛侶的真實故事。台北市:正中。
Henry David Thoreau/陳柏蒼譯(1998)。 湖濱散記。台北市:高寶國際。
木村秋則/王蘊潔譯(2010)。 蘋果教我的事:木村阿公給未來的禮物。台北市:圓神。
Daniel Agustoni/張佳棻譯(2015)。 頭薦骨療法:頭薦骨放鬆了,身體究回到健康的初始設定。台北市:橡實文化:大雁文化。
Brian L. Weiss/譚智華譯(1992)。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台北市:張老師。
羅素/張國禎譯(1989)。羅素自傳‧第三卷。台北市:遠景出版
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市:鼎茂圖書。
余培林注譯(2013)。 新譯老子讀本。台北市:三民。
黃靖淑(2006)。 莊子說 : 寓言故事說大自然的道理。臺北縣板橋市 : 正一善書。
許姿妙(2011)。病是教養出來的‧第一集,孩子的四種氣質。台中市:人智。
黃世維(1992)。 實用佛教事典。台北市:頂洲。
顧婷婷、熊江寧(2013)。阿彌陀佛小百科。台北市:橡樹林文化、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 : 教師取向之研究。臺北市 : 五南圖書。
Ernst Schuberth & Laura Embrey-Stine/林麗真譯(2011)。 形線畫‧一到四年級。《新竹人制學會電子報》,第24期,頁13-16。
林麗真(2003)。從華德福教育開一扇窗—探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師資培育的新面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4。
林懷民(2013)。《文苑》,第11期,頁46-47。
劉錦達(2014)。唵─死亡,我最厚重的禮物。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