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孟君 TSAI,MENG-CHUN |
---|---|
論文名稱: |
祭儀的展演、復現與創新–以屏東縣霧台鄉百合花配戴儀式(tualevege)為例 The performances, re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rituals-Lily adornment ceremony(tualevege)in Wutai village, Pingtung county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明立國
MING,LI-GUO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3 |
中文關鍵詞: | 魯凱族 、霧台 、文化變遷 、百合花飾 、傳統與創新 |
外文關鍵詞: | Rukai, Wutai, cultural changes, Lily ornament,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以屏東縣霧台鄉霧台部落的配戴百合花儀式(tualevege)以及內容為研究對象。透過田野工作、民族誌以及儀式與音樂分析等方法,藉著百合花飾的使用與呈現的方式,及其具有的文化象徵與社會意涵,來了解該族群文化內部的運作脈絡與操作機制。
在魯凱族的社會裡,百合花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一種互動與連結的關係。透過百合花飾,除了可以看出魯凱族女性彰顯身分上的重要意義之外,也可藉此來了解該族在道德規範上的價值與標準。族人將百合花飾的使用方式作區別,形成了另外一套意義系統,但這個系統也有可能因為時代的不同,而不斷的被賦予新的意義。
本論文主要分為五章來做論述: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為部落、族群與音樂生活,內容在於探討族群的分佈與歷史發展,以及描述霧台魯凱族的音樂現況與文化特性;第三章除了討論祭儀類型與內容、配戴百合花的形式、功能與變遷之外,並對兩場配戴百合花的儀式進行民族誌的描述,以呈現該祭儀現階段的事實;第四章為祭儀的傳統與現代,主要是探討祭儀文化的變遷,以及歌謠的類型、功能、意義與內容;第五章為結論,以本文所研究的內容與問題,來做一個整體的審視與回顧,並且期許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與發展。
關鍵字:魯凱族、霧台、文化變遷、百合花飾、傳統與創新
Abstract
The thesis is taking tualevege, a female chastity ritual of Wutai tribe in Pingtung Count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We can know the internal operation and mechanism in certain ethnic group by knowing the usage of lily ornaments and its cultural symbolism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through the fieldwork, ethnography, and ritual and music analysis method.
In the society of Rukai, lily is token that connect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to people and people to society. Lily ornaments can not be only seen for i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s of Rukai women, but also representation of the family values. The Rukai people distinguished the usage of Lily ornaments to form a meaning system. Although this meaning system can be given another new meaning refers to different tim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i five chapters. The introductory fist chapter includes motivation and purpos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vestiga-
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range of research and its limitation. Chapter 2 talks about tribal ethnic and musical life. The content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 and to describe the mus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kai in Wutai;In chapter 3, the types and contents of the tualevege and the forms, functions and changes of Lily ornaments is discussed. We also presented two tualeveges of lily of facts at this stage in ethnographic description. Chapter 4 is to elaborate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of celebration and mainly to explore rituals and cultural changes, as well as the type of songs, function, meaning and contents. Chapter 5 is conclusion. This text is to do an overall inspection and retrospec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and questions of this research. We can expect the possibl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Keyword: Rukai, Wutai, cultural changes, Lily ornament,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專書(依出版年代排序)
伊能嘉矩
1900《台灣蕃人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書課。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余萬居譯,台北:南天書局。
Bruno Nettle 著、沈信一譯
1967《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
李壬癸
1973《魯凱語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5《魯凱語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
石磊
1976《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台北: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
索緒爾(Ferdinand dr Saussure)著,高明凱譯
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炳川
1982《台灣土著族音樂》,台北:百科文化。
馬蓋文著,李本實譯
1985《教會增長》,斗六:浸宣出版社。
R. Kee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譯
198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
劉紹唐等著
1967《什麼是傳記文學》,台北:傳記文學。
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
1978《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許功明
1991《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香。
宮本延人
1992《台灣的原住名族》,台中:晨星。
明立國
1991〈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putput之發微〉《中國民族音樂學會第
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5〈噶瑪蘭族pakalavi祭儀歌舞之研究〉《「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文化中心。
1995〈布農族的音樂與儀式–概念、分類與表現〉,ICTM報告。
1999〈儀式性空間變遷的美學現象–以卑南族南王部落少年會所(takuban)為例的符號學思考〉《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奧威尼.卡露斯盎
1996《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
2003《魯凱族:多情的巴嫩姑娘》,台北:新自然主義。
吳榮順
1999《台灣原住民音樂之美》,台北:國立傳藝中心。
音樂之友社
1999《新訂標準音樂辭典》,台北:美樂。
齊麗莎
2000《魯凱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
古野清人
2000《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事業。
劉鳳學
2000《與自然共舞-台灣原住民舞蹈》,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喬宗忞
2001《台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郁秀
2001《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導覽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胡台麗等合著
2001《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台北:國立傳藝中心。
William MckinleyRunyan著丁興祥等譯
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遠流。
巴神一
2003《神山風俗誌》,屏東:潮州高中。
許勝發
2006《原住民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以魯凱族下三社為例》,台北:原民會。
孫大川
2006《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四集-樂舞教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鄭智鴻
2007《雅克.勒高夫的法式新史學》,台北:唐山。
王櫻芬、劉麟玉合著
2008《黑澤隆朝–〈高砂族的音樂〉復刻–暨漢人音樂》,台北:國立
台灣大學。
伍麗華
2009《再現台灣》,台中:莎士比亞。
張正明
2011《年鑑學派史學范式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央編譯。
杜玉如
2011《魯凱神話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台北:財團法人原住民事業基金
會。
方芷絮
2013《2012台灣傳統音樂年鑑》,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序)
陳奇祿
1955〈台灣屏東霧台魯凱族的家族與婚姻〉。中國民族學報1:103-123。
1957〈台灣屏東霧台魯凱族的家屋與木雕〉。台灣研究2:17-31。
衛惠林
1963〈魯凱族的親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國民族學報3:1-18。
1965〈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組織〉。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5/26期合刊。頁:71-87。
許功明
1986〈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與儀式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以好茶魯凱
族群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62:179-203。
碩博士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序)
郭文般
1985《台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社會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巴清雄
2004《霧台魯凱族植物頭飾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
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明傑
2005《排灣族與魯凱族複音歌謠比較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瑋琳
2005《魯凱族祭典儀式與舞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劉吟合
2005《表演藝術與社會文化:以鄒族舞蹈及文化展示為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啟源
2008《霧台部落魯凱族貴族的美麗與哀愁–魯凱族貴族權力地位變遷之
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士婷
2009《祭儀、展演、認同與文化復振–以道卡斯族群新港社為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伊
2011《祭儀中的植物運用及其象徵–以魯凱族霧台部落為例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懿珊
2012《魯凱族戴百合花儀式的研究:以阿禮Abaliwsu家結拜儀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