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蕙雯
Chang, Hui-Wen
論文名稱: 公民社會的性別與文化-新移民女性志願團體參與之反思
指導教授: 黃倩玉
HUANG, C. JULIA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女性志願工作者新移民NGO社區大學公民社會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試圖透過板橋社區大學這個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自2003年以來,凝聚社區婦女志工和新移民姊妹,所組成台北縣板橋區當地的公民社會團體「新移民女性共學團體」進行研究,試圖從團體的組織發展,及志工和新移民的述說中,探討她們如何形塑自我和公民的文化認同。
    本論文研究資料蒐集主要來自參與觀察,以作者參與新移民女性團體近七年的經驗為基礎,並以2008年4月到2009年11月期間為焦點,從參與團體的女性們在中文識字教材、社區劇場創作以及日常互動的述說中,分析她們通過「自我成長」的心理基礎,述說女性從少女跨越到婚姻的生命階段,努力讓自我進入媳婦、母親的社會身份的成長過程;以及通過「土地情感」的心理基礎,關注瞭解居住地的社區公共議題和歷史背景,建構台灣公民身份。但這個述說的主導軸線是漢人父系家庭權力關係中強調「夫家」優先,乃至於連結到台灣優先的文化邏輯。通過這個文化邏輯,社區女性志工逐漸發展出她們的自信心,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關注公共利益,而積極發展其認知的社會責任。但相對的,社團裡的新移民則被推向不斷學習進入社會身份與觀看台灣的空白學生角色,在公民內涵中缺席。
    這個現象的觀察給予筆者從社區大學的實踐提出反思:
    移民與公民的「對話」並不必然就能突顯出差異與異質,甚至可能因為忽略不同對象之間在說話位置或是社會位置不對等的權力關係,而導致話語的結論朝向主流與同質的過程,而與NGO所強調多元理念的公民社會相背離。也因此,公民社會團體對於公民內涵的深化,必須以社會權力相對低弱的那一方為主體進行發展。


    第一章 行動者的反思 第一節 女人的遭遇:我、志工與新移民 第二節 各方力量的介入:公民vs.移民的疑問 第三節 章節介紹 第二章 研究架構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公民社會團體中的文化 第二節 女性—台灣志願團體的大軍 第三節 溝通語彙的關注;女人的述說 第三章 新移民女性共學團體的簡介 第一節 起源 第二節 演變 第三節 是危機?還是轉機? 第四章 尋找歸屬的進行式 第一節 志工:自我成長起源於公共參與 第二節 姊妹:公共生活是建立社會關係網絡的開端 第三節 互助與共學關係:志工與姊妹 第四節 專業與志願關係:老師與學生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從「夫家」到「台灣」的中心 第一節 女人生命階段的跨越 第二節 「自我成長」的內涵 第三節 訴諸土地情感的現代台灣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參與經驗之反思

    王宏仁
    2001 <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期,頁99-127
    2005 <台灣的移民接受政策與國家認同>。收錄於王宏仁、李廣軍、龔宜君主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111-126。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宏仁,沈倖如
    2003 <融入或逃離?『越南新娘』的在地反抗策略>。收錄於蕭新煌主編「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頁249-284。台北:中研院亞太研究中心。
    王筱慧
    2006 站在講台上說自己—東南亞文化講師的賦權行動歷程。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惠元
    2000 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再複製—以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女性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成露茜
    2002 <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刊於«騷動流移 Unquiet Migration»夏曉鵑編,頁115-136。台北:唐山出版社
    江明修
    2001 <非營利組織的公民社會教育功能:以台灣的社區大學運動為例>,發表於「中央大學政策發展研討會」,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台灣台北。
    吳美雲(釋自淳)
    2001 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維寧
    1999 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以解嚴後民間教改運動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佩
    2008 婦女、培力與公民社會:以新移民女性中文班志工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定銘
    1999 <非營利組織志工招募與甄選的探討>,載於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128-141。
    黃武雄
    1997 <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載於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籌備處主辦: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18,台灣台北
    2001 <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刊於《教育研究》,92:5-9
    張蕙雯
    2003 <社會的進行式—教育改革運動的回顧與前瞻>,載於社大開學第5期,頁25,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顧忠華
    1999 <公民社會的價值觀—論「社會自治」的重建>,發表於「二十一世紀人文價值觀」研討會,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台灣台北
    2000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刊於《台灣社會學研究》,4:145-189
    夏曉鵑
    2002 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3 <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刊於«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3卷2期,頁41-84
    2005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夏曉鵑主編。台北:左岸文化
    蔡佳雯
    2002 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志工—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元豪
    2009 <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台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刊於«騷動流移 Unquiet Migration»夏曉鵑編,頁165-200。台北:唐山出版社
    廖宮凰
    2004 婦女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及人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俊慶
    2008 新移民女性志工參與社區服務歷程之研究—以新庄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剛
    2009 <「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和理論>。刊於«騷動流移 Unquiet Migration»夏曉鵑編,頁271-308。台北:唐山出版社
    鄭維鈞
    2005 婦運脈絡下看政黨外圍婦女組織的限制與突破-以民進黨水噹噹助選團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涵隸,梁綺涵
    2008 <越南媽媽˙台灣囡仔:台越跨國婚姻家庭幼兒社教化之初探>,刊於台灣人類學刊, 第6卷第2期, 頁47-88。
    盧蕙馨
    1991 <兩個婦女團體的「談心」聚會:挑戰男性霸權的儀式表演>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2期,頁183-222
    Coontz, Stephanie
    2009[2006] 婚姻簡史:愛情怎樣征服了婚姻。秦傳安,王瑤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Fisher, William F.
    1997 “Doing Good? The Politics and Anti-politics of NGO Practic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6:439-464
    Geertz, G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Y: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Gold, Thomas B.
    1994 Civil Society and the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In Stevan Harrell and Huang Chun-chieh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Pp 47-68 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Huang, C. Julia
    2009 “Genealogies of NGO-ness: Cultural Politics of a Global Buddhist Movement”, Positions.17(2):347-374
    Hsiao,Hsin-Huang Michel
    2005 NGOs,the State, and Democracy under Globalization: the Case of Taiwan. In Civil life, 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Asia. Robert P. Weller ed. Pp42-58 . New York:Routledge.
    Lu, Hsin-Yi 呂欣怡
    2002 The Politics of Locality: Making a Nation of Communities in Taiwan. London:Routledge
    Taylor, Charles
    1989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ead, George H.
    2005[1962] 心靈,自我與社會。趙月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MacDowell, Linda
    2006[1999] 性別、認同與地方。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Ochs,Elinor and Capps,Lisa
    1996 “Narrating the Self”,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5:19-43
    Swidler, Ann
    1986 “Culture in Action: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2):273-286
    Salamon, Lester M.
    2007[2004] 全球公民社會 非營利部門國際指數。陳一梅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Werbner, Pnina ed.
    2008 “Cosmopolitanism, Globalisation and Diaspora, Stuart Hall in Conversation with Pnina Werbner, March 2006”. In Anthropology and the New Cosmopolitanism. (ASA Monographs) Pnina Werbner ed. Pp,372-388. Oxford:Berg Publishers.
    Wolf, Margery
    1968 The House of Lim: a Study of a Chinese Farm famil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uthnow, Robert
    2004 Saving America? Faith-Based Services and the Future of Civil Societ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ller, Robert P.
    1999 Alternate Civilities: Democracy and Culture in China and Taiwan. 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
    2005 Civil Associations and Autonomy under Three Regimes: the Boundaries of State and Society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China. In Civil life, 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Asia. Robert P. Weller ed. Pp76-109. New York:Routledge.
    Woodward, Kathryn ed.
    2006[1997] 認同與差異。林文淇譯。台北:韋伯文化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